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时间最长 途经六成县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长征历时多长 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时间最长 途经六成县域

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时间最长 途经六成县域

2024-06-05 04: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时间最长 途经六成县域

2016年10月16日 07:22 来源:华西都市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参与 评论

建川博物馆副馆长吴宏远参与了这批红色文物的征集,他向记者介绍,大多数人一提起长征,就说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口头禅实际上指的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纵横十多个省,总里程为六万五千里,其中,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的时间最长,省内大约六成的县都留下了红军将士的足迹,他们在四川的故事,就像是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

原标题: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时间最长 途经六成县域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两年时间里,红军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自然界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相继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

80年前那次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双方力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站在历史坐标下回望长征,长征没有因时间的冲刷而黯淡,反而熠熠生辉,其彰显出的几个启示,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生命里,镌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长征精神,在当下也必将激发出我们为实现崇高理想和争取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本期起,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将连续刊出“雄关漫道踏征途——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如果把红军长征路线比作“地球上的红飘带”,那长征途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就像是飘带上的一粒粒珍珠。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建川博物馆的红军长征在四川纪念馆向公众开放,用文物、史料、图片的方式介绍了红军三大主力长征,重点展现了红军在四川的战斗故事。

建川博物馆副馆长吴宏远参与了这批红色文物的征集,他向记者介绍,大多数人一提起长征,就说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口头禅实际上指的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纵横十多个省,总里程为六万五千里,其中,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的时间最长,省内大约六成的县都留下了红军将士的足迹,他们在四川的故事,就像是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

7只渡船,万人勇渡金沙江

1935年3月底,红军主力南渡乌江,然后进军云南,再从金沙江北渡入川。金沙江地势险要,穿行在川滇黔边界的深山峡谷,江面宽阔,水流湍急。1935年5月3日,3万红军在皎平渡仅靠7只小船,在当地37名船工7天7夜不眠不休的帮助下,勇渡金沙江,摆脱了围追堵截。

皎平渡位于距离昆明市区200多公里的金沙江渡口,吴宏远去那里收集文物的时候,目睹金沙江一侧有排一人高的山洞。当地人介绍,这些低矮的山洞没水没电,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都住在这里指挥红军渡江。吴宏远提供了一张黑白照片,当年的3位老船工和红军老战士相聚,4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咧嘴欢笑,露出有豁口的牙齿。

2015年7月,记者曾参与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在皎平渡看到一块纪念碑,上书“共和国不会忘记,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三十七名船工”,碑上整齐地刻着37个人名。巧合的是,一位貌不惊人、戴着鸭舌帽的老人蹲在一旁吸烟,他的父亲周启龙,名字就刻在石碑上。

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名叫周庭荣,是当年的船工周启龙的次子。此前他一直以为父亲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直到记者登门采访父亲时,他才第一次听父亲说起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当年没建大桥,水势比现在大多了,37个船工分成两班人歇船不歇,划了7天7夜才把红军送过江。船工每人每天可以领3块大洋,有的年轻人把大洋留给家人,就跟着红军入伍了。”

方言救命,昼夜行军240里

吴宏远在泸定县党史办找到一本名叫《红军长征在泸定》的书,其中记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1935年5月26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到达位于雅安石棉县的安顺场渡口,试图横渡大渡河。当时,河边只有三只渡船,红军又在下游找到两只船,但河水湍急,行船困难。如果仅靠这5条小船一次次地来回摆渡,大部队可能要20天才能全部渡河。

正当一筹莫展之际,红军在当地找到一位耄耋之年的秀才,名叫宋大顺。秀才支招,顺着大渡河向上走300多里,有座康熙时期建造的泸定铁索桥。毛泽东果断决定兵分两路:红一师及干部团为右纵队,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东岸北上。由红二师、一军团团部、五军团组成的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江前进,毛泽东还要求红一军团2师4团作为先遣队,要抢先攻占泸定桥。

1935年5月28日凌晨,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在大渡河西岸担任前锋,从石棉县田湾乡什月坪出发后,接到林彪、聂荣臻下达的飞夺泸定桥作战命令。这份作战命令中,林、聂二人称赞先遣部队是“火线上的英雄,红军中的模范”,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完成任务,并提前预祝胜利。距离泸定桥还有240华里。红四团将士们顾不上煮饭,边吃生米,边喝冷水,经过昼夜240里的急行军,红四团于5月29日早晨6时占领泸定桥西桥头。

这其中还有个小插曲,川籍红军用四川话骗过了川军的围剿。当晚,河对岸的川军24军李全山团正举着火把奔向泸定桥增援。情急之下,红四团购买竹篱笆,打起火把加速赶路,与川军展开赛跑。对岸的24军看见火把隔岸喊话:“你们是啥子部队?”熟悉川军联络信号的红四团司号员立即吹起军号,四川籍红军和川军俘虏用四川话回话,幸运过关。

缺衣少食,张思德尝草中毒

长征途中,你可能想不到红军的饮食有多艰苦,挖野菜、掘草根、抓蚂蚱,啃树皮、吃皮带、钓河鱼……建川博物馆里,展出了红军长征食用过的部分野菜标本和皮革用品。其中一个皮包,是第31军一位干部长征时的随身用品。吴宏远讲到了这个皮包的来历。长征时,由于缺乏食物,皮具都要被煮食,但这个皮包有特殊意义,经党小组讨论后才幸运地没有被吃掉,得以幸存。

记者在馆里采访时,曾遇到一位96岁的老红军李鸿翔,她加入红军时才12岁,每天扛着红缨枪出操,个头还没有自己的枪高。亲历了长征中的翻雪山过草地,她对红军的纪律严明至今难以忘怀。他们负重40斤粮食过草地,每天行走几十里路,却只能限额分配4两,尽管饥寒交迫,却很少有人敢超标。路过泥潭时,身边的战士接二连三地倒下,她只有一个信念,坚决不能掉队。

红军过草地的时候,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德令人将自己的坐骑杀了,分给同志们做口粮。他还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让大家从草地上找出一些无毒的野菜、野草果腹。但食用的野菜之前有中毒的风险,每每这时,四川仪陇人张思德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四川通江县人、朱总司令的警卫班长张显扬回忆了张思德尝百草中毒的情景。有一次,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地旁宿营,一个小战士在水塘旁发现了“野萝卜”,惊喜大叫。张思德过来一瞧,这种野菜的绿叶形状跟萝卜缨差不多。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一把夺过来,抢先入口咀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涨,全身无力,随后出现了腹部绞痛、呕吐的症状。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告诉……”话音未落,就一头栽倒在地,顿时失去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他才苏醒过来,逃过一劫。

华西都市报记者 曾洁(图片由建川博物馆提供)

智能抓取

标签:红军 党小组 干部

推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参与 评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