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火箭首飞成功!为什么起飞80分钟后,在美国上空排放燃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长征5号火箭是干嘛用的呢视频 中国新火箭首飞成功!为什么起飞80分钟后,在美国上空排放燃料

中国新火箭首飞成功!为什么起飞80分钟后,在美国上空排放燃料

2024-07-17 14: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所以火箭完成使命后,就要在合适的时机把燃料彻底排空,这样就算被撞击了也不会爆炸,也顶多就是打一个洞,碎片就很少。

(长征六号丙火箭内部,蓝色是液氧,橘色是煤油)

排出来的燃料很快就会在几乎真空的环境里扩散、彻底分解成分子状态,因为燃料一般也就是氢、氧,还有甲烷、煤油之类的物质,不会给太空造成任何污染,所以“钝化”不仅不是乱排放,反而是一种保护太空环境的、负责任的行为。

至于“钝化”操作发生在哪个国家头顶上,完全只是巧合,因为“钝化”一般发生在二级火箭关机、星箭分离之后,只跟火箭的目标轨道有关系,火箭经过哪儿,就可能在哪儿钝化,不是故意针对谁。

(2022年3月29日,美国阿拉斯加的神秘光球)

其实这也不是咱们的火箭第一次在美国上空“钝化”了,这种例子非常多。

就说长征六号家族的“大哥”,长征六号甲,在2022年3月29日发射,也是首飞,二级火箭执行钝化操作的时候,刚好也在美国阿拉斯加上空被拍到了,一大团蓝白色的“神秘”光球。

当时很多美国人以为是UFO甚至是外星人,美国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就辟谣说,是中国的长六甲火箭。那后来就有一些不怀好意的美国媒体和网友来攻击咱们,说咱们是不是“侵犯美国领空”了啊?

(长六甲首飞轨迹,确实路过了美国上空)

这里有个冷知识,任何一个国家的领空只包括100公里的高度,超过100公里,就不算领空了。只要咱们的火箭和高超飞行器始终保持在100公里以上的高度,那就来去自由。美国侦察卫星不也天天在咱们头顶转悠吗?

后来又有人指责说“你们这是制造太空垃圾”,这个说法就更是双标了,二级火箭留在轨道上,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长征火箭是这么干的,美国火箭更是这么干的。

(今年1月14日华北多地目击猎鹰9号过境)

今年1月14日,华北上空也出现了一团发光的迷雾,还散发光圈,其实这是美国SpaceX的猎鹰九号火箭,刚好在咱们头顶上进行“钝化”处理。

猎鹰火箭的一级虽然可以回收重复使用,但是二级火箭烧完之后也是留在轨道上,变成“太空垃圾”,所以也要“钝化”。

(火箭在太空中的尾迹扩散)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俄欧,这些报废的火箭其实危害不大,因为它们的轨道都会向国际上报备的,再加上体积比较大,很容易监控,空间站和飞船很容易避让。

那么这次首飞的长征六号丙,这个新来的“小弟”,是咱们长征家族“最叛逆的小老弟”。

(长六甲首飞圆满成功)

咱们都知道长征五号,亚洲推力最大的火箭,中国火箭的扛把子、大哥大。它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那四个助推器,每个助推器都有2台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每台推力120吨。四个助推器加起来就是8台,推力就有960吨,再加上长五核心的2台YF-77氢氧发动机,总推力就上千吨了,空间站、月球、火星、小行星探测器,全都靠它了。

(长征五号的火箭底部,每个助推器有2台YF-100发动机)

但是未来咱们中国也要发射成千上万颗小卫星,组成自己的“中国星网”,这些小卫星用不着那么大推力怎么办呢?

咱们航天科技的方案就是,把长征五号助推器的YF-100发动机单独拿出来,只用1台YF-100发动机,这就是长征六号基本型;

(1台YF-100发动机,长六基本型)

如果用2台YF-100,那就是这次首飞的长征六号丙;

(2台发动机,长六丙)

如果再加上4个固体助推器,就变成了长六改进型,也就是长六甲。

(长六甲,绑了4个固体助推,也可以只绑两个,看运力需要)

通过这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就可以实现不同的推力级别,适应不同轨道和重量卫星的发射需求,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模块化火箭设计思路。

长征五号的助推器不听话了,单飞出去接私活儿了,就变成了长征六号丙了,是不是挺叛逆的呀?这就是“长五助推器上天”的梗,属于中国航天业内的幽默。

(长征五号助推器,单飞变成长六的一级)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就可以节省非常多的钱,就算不能重复使用,发射价格也很便宜。长征六号一个系列,未来将取代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旗下的多款“毒发”老火箭,让长征族谱更加简化。

在航天科技宣传片里面,还出现了三个长六丙一级并联的方案,属于是长征五号助推器集体出走“桃园三结义”了。物美价廉的长征六号系列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射的主力之一,

(宣传片结尾,最右边的神秘三联装火箭)

(有着陆腿,应该又是一款可重复使用火箭)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火箭越来越壮大,航天发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未来“中国星网”开始建设、大量发射卫星之后,美国境内能看到的中国“火箭云”,会越来越多,美国方面对此习惯就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