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周刊荐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长安十二时辰是什么时代 文艺周刊荐读

文艺周刊荐读

2024-07-15 18: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42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江阴校园小锡班“零五后"小学生被锡剧圈粉

  “我想成为周东亮那样的角儿”

再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缩影。“一夜工夫大雪飘,漫天风雪路难跑。耳边一阵狂风起,好比猛虎一声啸……”七月一天,江阴长寿实验小学的一间排练厅里,一群脸上挂着稚气的小锡班学员,准时开始了每日必修的锡剧课。待换上一身素净的戏服,姿态、眼神儿瞬间到位,一开口“一夜工夫大雪飘”,是地地道道的锡剧念白。在戏曲里,这群孩子们正经历着远比日常生活和课本世界更丰富的生命。

“你将来想要做什么?”记者问。

“我想成为周东亮那样的角儿。”五年级的马祥文一脸认真。

第一个“吃螃蟹”的小锡班

2010年,在著名锡剧演员周东亮和江阴南闸街道的努力下,江阴南闸中心小学与省锡剧团“联姻”,创建江阴市第一个小锡班,“锡剧进校园”的星火就此点燃。9年来,江阴有20所小学先后开设小锡班,来自省锡剧团、无锡锡剧院、江阴锡剧团和华西青年特色艺术团的50多位专业老师定点、定时指导。锡剧专家编写的《江阴市中小学锡剧进课堂实验教材》,全市14万中小学生人手一册,人人要学。2016年,江阴市教育局、江阴市文广新局正式发布《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锡剧进校园”活动的通知》。经过多年摸索,如今,江阴已形成了覆盖完整、层次清晰、上下贯通的锡剧教育教学体系,力度如此之大的戏曲推广传承模式,在全国凤毛麟角。就小锡班来说,两位唱念老师,两位形体老师,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锡剧教学,是“标配”。

锡剧,怎么教?江阴锡剧团原团长徐惠坦言,当初接到教学任务时,演员们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实操的难度在于,小锡班课堂上,他们要面对的是“一张白纸”的小学生——这从0到1的开蒙启迪,最难!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不能有一项短板。”江阴锡剧团演员孙静说,于是一出戏需要被拆成多个环节来教:先念白,后唱腔,最后形体,一步步加起来,才算学完一出戏。

单是念白这一步就不容易,比如“北风扑面像尖刀”,“北”用锡白唱出来是“be”,“像”、“尖”这样的团音则需要念成对应的尖音“siang”和“zian”。锡白和无锡方言并不同,本地人学起来也不轻松,何况不少学生来自新市民家庭,他们学习念白,只有一个法子——硬记。戏曲唱腔就更有讲究了,虽然同一工谱,不同水准的演员唱起来完全可能是云泥之别。

记者探访长寿实验小学小锡班时,江阴锡剧团演员姚志钢正在给五年级的马祥文“开小灶”。在今年10月的江阴小锡班艺术汇演上,马祥文将表演《珍珠塔·跌雪》一折。

要让11岁的孩子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并不容易。姚志钢耐心地给马祥文讲解,他演绎的这位主人公方卿,先是遭遇满门抄封、家道中落的命运大转变,紧接着又受到姑母奚落、婚约不保,饥肠辘辘衣裳单薄之时,再逢上一场大雪,风卷雨伞闪了腰,想想该是何等心情!

马祥文皱着眉头若有所思。邀他唱一段,他也不扭捏,一开口,嗓子亮得惊人。

“唱戏,要有气,有神!”马祥文一本正经。当初,老师挑他去小锡班,是因为他嗓子好。之前,马祥文对锡剧没啥了解,但他想:我嗓子好,唱戏也一定拔尖。怀着小男生的“虚荣心”,马祥文加入小锡班。

“唱戏,好好玩哎!”说起爱上锡剧的原因,马祥文嘻嘻笑。唱戏不光是好玩,但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当知道梅兰芳通过驯鸽练出了炯炯双眼之后,马祥文也开始练眼功。他的法子是,对着天空,凝神静气地看,说这样能让眼睛充满精气神儿。

由于老家是安徽,考虑到孩子学习锡剧会比较吃力,马祥文妈妈一开始并不愿意他进入小锡班,但渐渐地被他的决心打动,“马祥文练习形体经常累得腰酸腿疼,回到家里,我不问,他不说。萌娃霸屏大赛初赛时,评委说他咬字不清——我们是外地人嘛。他回家天天练咬字,直到复赛时评委表扬他:你咬字很清楚!”

像马祥文这样“要好”的孩子,每个小锡班都有。江阴锡剧团原团长徐惠就对临港实验学校小锡班的邢昕印象极深:“邢昕一开始高音总唱不上去,有次难过得整整哭了一节课,前些天,她终于把高音唱上去了,开心得不得了,回家就跟妈妈报喜讯。这样有天分又肯用功的孩子,肯定是个好苗子!”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5月22日,“庆祖国七十华诞 赏江南锡剧芬芳”江阴校园小锡班进京汇报演出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员最小仅7岁,最大不过13岁,这场具备准专业水准的演出汇集了江阴20所学校校园小锡班精英学员112人,集中展示了江阴”锡剧进校园“9年来的优秀成果。在京演出期间,捷报传来:青阳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孙仁杰,收到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迄今,江阴共有50多名小锡班学员被省、市锡剧团定向招收。

“锡剧进校园,在江阴是一揽子工程。”江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薛建国说。开展常态化锡剧演唱展演,设立“小芙蓉花”奖,每年举办一次全市小锡班艺术汇演,每两年组织一次优秀节目展演;创新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模式,把锡剧融入音乐课程;精心编排适合中小学生的经典剧目和教学内容;政府的大力支持、经济保障和考核机制则让很多学校和老师获得了正向激励。

小锡班刚开始面临的阻力,反而来自家长。

“锡剧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在还有谁会听?”“学戏肯定耽误学习,考不上好中学怎么办?”一开始,家长们普遍不看好小锡班,甚至发生过孩子进了小锡班却被家长“勒令”退出的情况。而如今,经过9年的探索、积累,小锡班已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很多家长纷纷向学校打听:小锡班啥时再招生啊?

在临港实验学校校长屈佳芬看来,除了学校管理模式、师资配备到位,小锡班“不愁嫁”的根本原因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恰恰回应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即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

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长寿实验小学小锡班班主任陆燕华认为,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具有吃苦精神和坚毅品格,受过美学熏陶、懂得欣赏美和发现美,应成为现代教育的目标。而锡剧学习,将孩子们尚美的天性释放无遗。

“锡剧里,美不仅体现在生、旦等行当的外表之美,还体现在唱腔之美、仪态之美,小生的谦和大度、彬彬有礼,花旦的含蓄矜持或落落大方,这都是美。《双推磨》中的互帮互助,《沙家浜》中的坚强勇敢,《珍珠塔》中的善良热情,《吴仁宝》中的改革精神,校园新编戏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锡剧把这一切美以艺术浸染而不是说教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化在了孩子们的骨子里。”陆燕华说。

小学生当然是“一张白纸”,这意味着,当你教给他们最好的东西,他们就会变成最好的模样。

”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只要唱两句戏,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小吴仁宝“尤晨冉说。

“学戏以前,我总是齁着背,仪态不好,在人前还容易紧张。学戏以后,经常上台表演,慢慢就不怯场了,整个人越来越自信大方。”临港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邢昕说。

“我以前做作业经常拖拖拉拉,老师批评我说,不光学戏要勤奋,学习文化课也要勤奋哦。我打定主意,两边要一样好。”“锡剧小王子”马祥文说。

“老师们上示范课都喜欢借小锡班上。音乐老师奇怪:怎么一首新曲子,在你们班教两遍,大家就都会了呢?”冯敏老师说,学戏以后,小朋友们的学习理解能力普遍提高了。

“小锡班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演员,但戏曲学习会影响孩子们的终生。”戴刘平校长说,“上了中学、大学,甚至到了单位,他们仍将是文艺骨干,甚至是各方面出类拔萃的人。举办文艺活动,大伙儿撺掇:怎么,扮上?一扮上,那他还是个角儿。”

救了剧种也救了剧团

锡剧进校园,不只重塑了一帮孩子的生命状态,也改变了古老锡剧的命运轨迹。

老艺术家勉力登台,白发观众台下倚坐,这情景曾深深刺痛了江阴市原政协主席黄满忠。被视为江阴锡剧校园推广重要人物的他,这些年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锡剧进校园”工程,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振兴。他始终强调,“不是我个人多么喜欢锡剧,而是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让它断了根!”

“锡剧进校园,救了剧种也救了剧团。一个学戏的孩子,能带动整个家庭成为锡剧观众。江阴锡剧团演员周斌说,“小锡班创立后,江阴锡剧演出市场明显回暖。以前,剧团给大伙儿送演出票都没人愿意看,现在每次有什么演出,买不到票的观众主动来问:还有没有票?”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说,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戏曲,只是缺少一个走近戏曲、亲近传统的机会:“面对强势的外来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做好传承这篇文章。对孩子来说,扮一次戏装、演一次英雄、抖一次水袖,就是和传统牵手的最好方式。”

从今年开始,由江阴锡剧团定向委培的锡剧人才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江阴锡剧团或省锡剧团的专业演员,他们中的大部分正是小锡班首批招收的学员。这意味着,从小锡班走出的锡剧苗子,正式接过了锡剧传承的接力棒。

如果问小锡班学生最喜爱的锡剧演员是谁,回答多半是“周东亮”。作为省锡剧团团长和从江阴走出的“锡剧王子”,周东亮对锡剧传承一直有着自己的思考:“锡剧要从娃娃抓起”“剧种失去了观众,政府再扶持也没有用”“今天的锡剧不是演给古人看,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观众的审美变化”……于是有了全江阴第一个小锡班、全国首个地方戏APP“戏嗨”、4k高清电影《珍珠塔》、江阴云亭实验小学周东亮工作室,等等。在创排新戏方面,周东亮带头的省锡剧团可谓敢想敢做:继锡剧《大风歌》“试水”历史题材、演绎巍巍汉风之后,新剧《董存瑞》将艺术探索的触角深入革命历史题材。这意味着,锡剧不仅是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也可以为助力民族复兴、赓续革命精神作出贡献。

现在,11岁的马祥文在心底种下了愿望,希望将来能成为周东亮那样的角儿。

戏曲当然是角儿的艺术,但能不能成为锡剧舞台上的角儿,可能真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这些孩子将渐渐长大,成为自己人生舞台上,和文化传承、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角儿”。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更多视点内容戳这里

【繁花】

大唐风物+互联网思维  

《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火

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虚构故事。1275年前,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名士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和以往“漫长”的电视剧相比,《长安十二时辰》叙事时间跨度只有短短24小时。

然而,折叠的十二个时辰却延展开一个盛世大唐。剧组用70多亩地搭建了一座 “长安”城,无论是长安坊式平面图,还是穿行其中百姓的服饰妆容等,都还原度极高地展现了盛唐都市生活的种种细节。大唐风物+互联网思维,让原本“静悄悄”开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以下简称《长安》)迅速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的焦点。一秒都舍不得快进、0.5倍速观剧、电影质感、唐朝纪录片、大数据技术……在优酷的播出平台,满屏的“自来水”发出这样的弹幕。截至目前,豆瓣网友给该剧打出8.6分,是今年以来国产剧集的最高评分。

在“后宫频频领盒饭,前朝阴谋理不断”的古装剧乱象中,《长安》仿佛一股清流,让浮躁的人们静下心来去重新审视:坐拥辉煌历史的我们,该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工匠精神

“如果你看到,大街上全是那种临街开的店铺,那肯定是胡说八道。”《长安十二时辰》的小说作者马伯庸曾经教给观众一个鉴别唐朝历史剧好坏的办法。

实际上,唐朝实行“坊市制度”,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控制。唐朝市民住的“坊”,高墙围住,相当于一个个封闭式小区,而所有的商业活动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东西二市进行。

马伯庸将《长安》的故事安置在上元节发生,也是细节考究的结果。因为中国古代历朝有“宵禁制”,普通老百姓夜间出门都算违法行为,只有在元宵节这样的特殊节日,才能破例,十二时辰的设定也才能成立。

开播至今,《长安》最被人津津乐道就是它对唐代人日常生活的高度还原。该剧2017年11月开机,耗时7个月拍摄。为了真实还原大唐的一天,剧组还耗资5000万建了座70亩的唐城,还原了马伯庸原著里规整的长安108坊。无论是竖着插簪的细节、《韩熙载夜宴图》同款叉手礼,还是不叫“皇上”叫“圣人”的纠错,如出土舞俑“活了”的歌姬,唐朝的报时技术,都让人看到了电视剧的“良心”。就连剧中展现的一些“细枝末节”——胡饼、水盆羊肉、傩舞、胡旋舞等,也并不是闲笔,它们是唐朝热烈拥抱外来文化后沉淀在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结晶,展现了唐朝的海纳百川和文化自信。

“细节决定成败,《长安》肯定是近年来历史还原度最高的电视剧!”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于赓哲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度评价了《长安》剧组的创作态度。在他看来,和过往用塑料制作古代士兵铠甲、不管什么朝代的人都在用银子、服装根本没有朝代辨识度等一些粗制滥造的历史剧不同,《长安》在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就拿剧中称“基督教徒”为“波斯僧”这一个细节就可以证明《长安》的考据功力,唐玄宗在天宝四载下令将波斯寺改名为大秦寺,而《长安》设定时间为天宝三载,称为“波斯僧”就非常贴切了。

《长安》中的一些现代化手段让观众好奇,难道在唐代就有了类似于今天探头的监控系统“望楼”,以及用统计学方式迅速精准定位目标的“大案牍术”?

对此,于赓哲表示,这样的情节设定其实是马伯庸在“抖机灵”,他更愿意把它们看作是这位鬼才的一种文学幽默。“唐代有没有望楼?有,但是望楼主要是军营里边的瞭望设施,而且也没有那么复杂的一套信号系统。至于大案牍术,说白了其实就是今天的大数据,马伯庸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看了之后会心一笑的感受。”

平民视角

《长安》为什么火了?在80后文字工作者董晚看来,始于“尊重”二字。

“首先是尊重历史细节,终于让大家知道了原来唐朝的女生服装不是只会露胸,不是镜头里一到宣读圣旨,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次,是对观众智商的尊重。现在很多所谓的破案剧、悬疑剧, 有点像在戏耍观众的智商。明明早已真相大白,却故作悬疑,让人看了生厌。反而是《长安》,环环相扣,一幅画卷徐徐展开,让人看了欲罢不能。”

“《长安》的火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凸显了当下国内影视剧制作,尤其是网剧制作的粗糙。”90后豆瓣影视专栏作者蔡然认为,正是国产剧的“剑走偏锋”,让第一集就写了32遍的《长安》的“初心”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近年来,以获取爽快感为特征的“爽”文化在影视作品中流行。去年热播的《延禧攻略》,为了让平步青云的主线走得顺畅,在剧情上出现了诸多离奇的设定和逻辑的硬伤。今年,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都挺好》热播,虽然让“作天作地”的父亲“苏大强”成了网红,但“极端”的表达方式仍然有待商榷。“为了造爆款,编剧们往往把N种不好的元素,集中到一个角色身上,刻意制造反转、意外和戏剧冲突,强刺激观众,完全不管它是不是变形到逻辑不通,背离生活。而有的剧虽然看上去关照现实,但生搬硬套P2P这样的社会热点,让观众反感。”

《长安》的片尾字幕,数十位剧组司机、厨师的名单都在其中,这在以往的电视剧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这种对小人物的关怀也体现在剧作中。

为了在地下城取得情报,以挽救长安百姓,张小敬迫不得已选择“出卖”他的线人小乙。尽管观众能够理解张小敬为了大局而做出的选择,但当他喊出小乙的名字,小乙毫不犹豫地应声时,还是觉得由衷地震撼与心疼。

不论是死囚张小敬,还是藉藉无名的暗桩,为了长安百姓,为了长安城的安宁与稳固,他们都愿意付出一切。“哪怕是一个配角,一个再小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活得热气腾腾,在挣扎中努力实现着卑微的梦想。”蔡然说,不刻意煽情,于无声处听惊雷,《长安》是影视剧初心的回归。

“我所喜欢的英雄,是父亲带着女儿挤地铁,父亲为女儿撑伞,这种平民的、父爱的形象能打动我。当张小敬符合立体复杂的人的形象,我就对他感兴趣。”在《长安》中扮演男主角张小敬的雷佳音如是说。而对于长安城中形形色色人的塑造,也是该剧打动人的力量之一。

“注重影视剧的当代表达,踏踏实实做好内容,这就是电视剧的初心。”江苏中天龙文化传媒公司的宣传总监吴芳芳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