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观察丨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锦鲤”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锦鲤图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新媒体观察丨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锦鲤”文化

新媒体观察丨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锦鲤”文化

2023-10-17 21: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微博平台中广为流传的锦鲤微博

2018年的热播网络选秀节目《创造101》为“锦鲤”带来一个新的上升点,“锦鲤”开始被赋予人格化的意义。选手杨超越出身农村,因唱跳能力平淡和爱哭备受争议,却最终以第三名的成绩出道。2018年8月,又因排在她之前的第一二名——孟美岐、吴宣仪退出组合,被网友戏称“躺着都能上C位”。自此,不少网友因其屡屡出现的好运称她为“锦鲤”。一张杨超越顶着光环、合掌祈愿的图片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网友们将其配上不同的文字,例如“事事顺利,好运连连”“转发这个杨超越,不用努力就能考第三,第一第二还会转学”,在戏谑的同时,祈求能获得杨超越一般的好运。在这个阶段,网络“锦鲤”的形象开始从单纯的锦鲤鱼和传统吉祥符号开始过渡向真人化。

图:明星杨超越在网络社交平台中被网民戏称为锦鲤

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开办的抽奖活动,将“锦鲤”推向了有史以来的热度巅峰。2018年10月7日,支付宝从近300万转发者中抽出了唯一的一条“中国锦鲤”,也就是网友“信小呆”,获得丰厚奖品。这位幸运儿立马走红。

图:“中国锦鲤信小呆”

从此,“锦鲤”成为“好运”的象征。“锦鲤”开始泛指在小概率事件中运气极佳的人。“锦鲤”的火爆及意义的泛化,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以及使人钦羡的品质、技能等的向往。

在虚拟空间中生成的“锦鲤”,是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文化融合的新事物。网民们对生活进行解构,对图片、表情包等进行二次创作,进行娱乐化的网络社交,并获得压力的释放。

三、网络“锦鲤”模因的复制方式

通过观察网络中的各类锦鲤模因,可以发现目前常见的复制方式可以主要有以下三类:

1.直接引用式,即对锦鲤图文直接使用与转发,不进行任何加工或修改。

2.原材料加工式,即为同一图片加上不同文字,融入不同的语境,适用于不同场合。例如典型的“杨超越锦鲤”,便是利用杨超越的照片加以不同文字,例如“逢考必过”“财源滚滚”等不同文字,以适应不同语境的使用。

3.元素拼贴式,利用PS技术抠出原图中的部分元素,将多图的多种元素拼贴嫁接在一起,产生组合。网络上风靡的“锦鲤套餐”便是将明星杨超越、吴青峰与万达集团董事王思聪、电视剧《延禧攻略》女主角魏璎珞的形象拼贴在一起。

四、网络“锦鲤”模因的传播过程

Heylighen认为模因传播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锦鲤”这一模因也经历了这个传递过程。

①同化,指模因进入人的认知体系,被部分或全部接受的过程。锦鲤具有易模仿习得的特点,宿主群体大部分是年轻人或经常接触网络的人,他们认同这种新鲜另类的表达方式。同时,这些网民较为知晓网络热点事件,再结合自身的日常经历,以及脑海中留下的求好运的传统文化,容易将模因与自身知识储备进行融合,从而达成共鸣,实现同化。

②记忆。重复的频率以及信息的重大程度则影响着记忆的长久性。以“杨超越锦鲤”与“信小呆锦鲤”为例,“锦鲤”这一模因往往由网络热点事件触发,这些事件本身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具有明显的记忆点或槽点,建立在此之上的模因也容易进入人们的记忆。一波又一波网络热点事件一次又一次将锦鲤推上高潮,在宿主脑海中加深印象。带有祈福性质的模因一旦和受众自身的经历相结合,更加能巩固原有情感倾向。

③表达。宿主经过组织,将头脑中的“锦鲤”模因转换成一种有形体,通过表达才可以被其他人感知理解。在“锦鲤”模因的复制过程中,受众踊跃进行二次创作,形成了拥有众多流行因素的复合模因,包括表情包、动态图等。正是由于这种表达,使得“锦鲤”模因被不断复制,使“锦鲤”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强势模因。

④传播。强势模因之所以能在传播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模因性被广泛传播,主要依靠的是能够防止传播过程中信息遗失的物理载体,在这种物理载体的帮助下,信息单元得以被完成扩散( 何自然,何雪林 2003)。“锦鲤”以互联网为依托,将图像与文字融合,创造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图片、表情包,使“锦鲤”的语义和形式更加丰富,传播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同时,“锦鲤”模因在传播阶段与网络热点话题事件保持高互动,再加上商家的营销、媒体的报道,将“锦鲤”与网络舆论的关注点相结合,把“锦鲤”文化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就这样,“锦鲤”模因被传播给更多的人,开启下一个“同化——记忆——表达——传播”的循环。

图:网络上流传的锦鲤表情图

五、网络“锦鲤”模因背后的触发动因

“锦鲤”这个网络模因是在网络环境、文化、社会现实和心理的多重元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果。

1. 网络环境

网络传播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的传播局限,具有双向性强和去中心化的特征。同时,各种图像处理等多媒体编辑软件的出现,使网民能够越过技术门槛,方便进行创作。

2. 文化动因

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祈福文化。科学对迷信进行祛魅,但在传统的信仰缺位的情况下,人们需要一个符号,来安抚自己不安的心。锦鲤就是被人们再造出来的好运符号。一方面人们相信转发它能为自己带来好运;另一方面,这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受到供奉的神灵,而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好运符号,增添了一种娱乐化心态。

视觉文化正在形成,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锦鲤”文化也是以视觉为核心的文化。它以照片、漫画、表情包、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恰好适应了视觉社会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获取方式。

3. 心理动因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生活压力加大,尤其以青年人甚,普遍出现焦虑、失落、不满等情绪,所以人们寻求锦鲤的方式,寄托于超自然力量来缓解压力,自我安慰,减轻焦虑。祈福仪式性质的转发让网民面对不安有更强的掌控感。吐槽性质的转发也给了网民一个调侃、宣泄压力的出口。

六、结语

小小的“锦鲤”符号席卷了社交媒体空间,引起广泛参与和互动,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网络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追踪社会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06):54-64.

[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02):200-209.

[3]孙梦琼. 狂欢理论视角下的“网络锦鲤”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2019.

[4]李玉立. 模因理论视野下表情包的生成、传播与动员[D].重庆大学,2017.

[5]王红缨,丁静.符号互动论视角下“锦鲤”走红现象分析[J].新闻知识,2019(10):43-45.

[6]李雪,马欢.网络模因视角下“转锦鲤”现象简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9,24(05):66-70.

[7]于晴,么广宙.网络模因视角下“锦鲤”传播现象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3(18):265+267.

图片:来自网络

文案:一只小凤梨

编辑:曹金泽

审核:李 玮

李佳伦

赵燕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