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锅庄是什么族的主要山歌 丹巴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简介

丹巴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简介

2024-07-11 17: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简介

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神山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丹巴历史悠久,嘉绒藏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众多的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古朴典雅。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丹巴的古碉群、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情风景线。

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分项简介

1、丹巴锅庄:豪迈明快、舞姿活泼,最为藏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自娱性歌舞,一般在节日庆典、婚宴等时在庭院、草地、林中进行。丹巴锅庄是藏民族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民族歌舞的一大种类。丹巴锅庄由藏族舞蹈历久演变而成,据史料记载,形成于隋唐,并有“夷谷每逢喜庆、辄跳歌庄……”的记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丹巴锅庄由于语言上的差别,主要分为革什扎、巴底、二十四村、小金等四大流派,锅庄唱调和歌词内容也十分丰富,各具特色。在节庆日、儿女婚嫁、修房造屋、庙会、郊游、丰收之后及一切集会的都会跳锅庄,锅庄可分为歌颂类、求赐类、互教类、谈美类和互训类等,现为表达隆重欢迎四方宾客之意。丹巴锅庄非常讲究礼仪和装束,男的戴狐皮大帽、穿氇尼藏装,配精细装饰,脚踏藏靴,斜背嘎乌,腰悬腰刀。女的分老中青按春夏秋冬着装,头顶绣花方帕,身着水獭皮镶边的中长外套,下着百褶五彩裙,脚踏藏靴,身披色彩绚丽的披衫,斜挂银白色嘎乌,金、银质饰品等。丹巴锅庄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老年领舞、敬酒和献哈达。先由一人起音,后众人附和,男队领头,中老年妇女随后,青年女子最后。男队领舞者是德高望重、能歌善舞的长辈,兼舞蹈指挥,锅庄组织者排第二位,主要是领唱。男女两队围绕中心反复旋转,有多种队形,其中以喜旋图(八卦旋图)队形最具特色,造形十分优美。

2、丹巴服饰:嘉绒藏族服饰是指居住在丹巴境内的所有嘉绒藏族的服饰。因藏族占丹巴总人口的75%以上,因而,嘉绒服饰也是丹巴的主流服饰。(1)、男子服饰:丹巴嘉绒藏族男子服装由袍子、衬衫、裤子、帽子、鞋等元素构成。丹巴男子的装饰品多见于颈、胸、腰、手子上。颈上多戴以珊瑚、翡翠、玛瑙、松耳石等制成的项链,有的在项链上还挂一个小护身盒(嘎乌),腰上佩带有精细的长腰刀,腰带一般都用大红、玫瑰、粉绿色的绸带,在腰后打结。手子上戴戒子,一种为金质的圆圈状,没有图案;一种为银质的有精美图案,并嵌有珊瑚、翡翠。(2)妇女服饰:丹巴藏族妇女的服饰比男子服饰复杂,与其它地区的藏族服饰有明显的差别。如果说丹巴男子的服饰表现了与其他藏区的联系,那么丹巴妇女的服饰则充分表现了嘉绒地区的地域特点。丹巴藏族妇女的着装,平时以便装“三片”(一片是搭在头顶的头帕,当地人称“巴惹”;一片是下身前面所系的近一尺宽的窄围腰,当地人称“罕修”或“航召”;一片是下身后面所系的宽大的后围腰,当地人称“格支”或“玛桑”。)为主。盛装时则以外套、百褶裙、披衫为基本元素。丹巴妇女的装饰非常丰富,也十分讲究,制作也非常精美,包括:头匝、耳环、项链、护身盒、腰饰、手镯和戒指等。丹巴县太平桥乡至今还保存有五十多套清朝时期嘉绒藏区流行的女性古装服饰——宅垄服饰。

3、成人仪式:丹巴嘉绒藏族女子的成年礼一般在中路、梭坡一带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在当地藏语中称为“几萨”,意为“穿成年新装”,当地汉语则叫“戴角角”。举行的时间一是需请喇嘛或共巴择吉日,二是需在农时有闲的时候,参加成年礼的未成年女性人数不等,可集体、也可单独举行,其原则是女子必须岁足17。

成人仪式是女子长大的标志,因而丹巴人都十分重视女孩的成人仪式。在成人仪式的前3天,家长就开始请一位生年属相好、父母双全、有福气的年轻女性,给女儿梳妆打扮。这一打扮过程往往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最短的也要花上几个小时,头发的梳辫十分讲究,前额左右须各辫三条细发辫,额际系一道由珊瑚和绿松石镶嵌、中有一颗呈花形的大密蜡,形似发箍的珠宝带,头顶上两辫交盘,上面串满了由金、银制作,并镶有珊瑚、绿松石、密蜡的发箍;两辫交盘的发尾须缠绕在脑后一根长45厘米、粗约2厘米的发箍上,此为女子成年礼仪式上必载的标志性饰物。双耳堕耳环,项系为数不等的珊瑚、玛瑙等珠串;身着盛装,光彩溢人,足见其装饰的纷繁与富丽。成人仪式一般都在寺庙和寺庙附近的一个坝子里举行,主持人、父母、亲威、朋友则依次向姑娘祈祷和祝福,姑娘则以哈达和酒向主持人、父母、亲朋表示感谢,通过该仪式则表示姑娘成人,可谈情说爱与婚嫁。

4、顶毪衫:毪衫是一种用羊毛织成的藏式长衫外套,厚实保暖,经久耐磨,既可御寒,亦可防雨,秋冬皆宜。顶毪衫为中路、梭坡及24村一带青年男女求爱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每当青年男子要去向姑娘求爱或约会时,总要在头上顶一件宽大的毪衫,不让别人认出自己的是谁。顶毪衫时,有三五个小伙集体顶,也有单个行动,在聚会活动中,都有姑娘聚集,小伙子们便各自头顶一件毪衫来到姑娘们聚集的地方。如与姑娘有约,楼上的姑娘会为小伙子悄悄的开门,放小伙子进去。若未约,那小伙子想法“安顿”好看门狗,并设法进去。进门后,依然用毪衫盖头并蹲在锅庄外,用变声的嗓音或口哨向姑娘抛去一只只情歌和山歌,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意境悠远,若姑娘有意就会请他们进入锅庄内,若姑娘无意就将他们赶走。这种方式现实生活中已不多见,但他体现了嘉绒藏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5、抢头帕:抢帕子是丹巴革什扎、巴旺、牦牛地区至今还流传着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择偶方式。每当有各种聚会时候,是未婚男女选择对象的好机会,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都身着节日盛装,小伙子若见自己喜欢的姑娘,对姑娘产生好感,便轻轻地将其头上的帕子抢去,如姑娘对小伙子无意,她会找出各种借口讨回头帕。如姑娘有意,她会将头帕作为信物送与小伙子,并将头帕作为下次约会的信物。待两人加深了解后,如果双方都有意,则由双方家庭出面为他们商定婚姻大事。男子在抢头帕时决不能对女子有丝毫粗鲁的行为,否则会受到人们的讥笑和谴责,而且知情的姑娘以后都不会与他们往来。

6、爬墙子:巴底是丹巴另一支地域文化的代表。即使今天的社会已经具有相当高的开放程度,但他们在婚俗方面依然墨守着先人们留下来的一些古老规矩。爬墙子就是其中极具代表的形式,每个未婚男子都可以在半夜三更时,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去攀登一个未婚女青年家的墙壁,然后进入姑娘的卧室与之谈情说爱,小伙子不仅需要爬墙的勇气和胆量,更需要有足够的运气,因为姑娘对他这位不速之客是否满意,是否欢迎,这一切都是未知数,如姑娘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那剩下的事也就迎刃而解;反之,他就只有灰溜溜的按原路返回。

7、民歌:丹巴民歌极为丰富多彩,男女青年相爱有情歌、劳动之际有劳动歌,伐薪、放牧有山歌,亲友相聚有酒歌,婚嫁有婚礼歌,踏青嬉戏要跳弦子、锅庄,耍坝子效游要打“箍箍卦”,迎接贵宾要唱迎宾歌,送别亲友要唱送友歌。啦啦调是丹巴民歌的曲调名称,家喻户晓。在以嘉绒藏族文化及美女故乡闻名的丹巴,无论城市乡村、劳动休闲、嫁娶活动,人们都会和着同一首曲调,唱出一首首音域高亢宽广、宛转悠扬、令人如痴如醉、回味无穷的民歌。小金沟的山歌原始古朴,调式优雅,色彩明郎,旋律流畅,题材广泛,语言生动,比喻贴切。这些山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分男女老幼皆会唱颂。

8、东女国文化:据《旧唐书》等史籍记载,东女国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女人掌管着国家大权,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今天的丹巴虽然已经不再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女人们已经丢失了原有的政治权力和政治特权,但是,丹巴的女性在社会、家庭生活中却依然具有崇高的地位。从家庭生活来看,在许多家庭里,经济权力、事关紧要决策权往往都是由女性执掌,并且这种权力往往只在女性中传递。这种由女人掌管家庭大权的习俗,就是女人掌握国家政权的传统在家庭生活中的缩影。女性不仅掌握着家庭事务的大权,而且也是家庭劳动的主力。在丹巴婚恋文化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女性曾经拥有过的那种崇高地位及其由此所带来的优越感。流传在丹巴的“爬墙子”、“顶毪衫”、“抢头帕”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种男方主动,女方被动的婚恋形式,其实,女性坐在家里等男性主动上门来,它所表现的是女性在婚姻关系中所保持的一种自尊、主动、骄傲,是女性对整个婚恋主导权的掌控。

9、宗教文化:同其它藏区一样,丹巴也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宗教信仰普及的地方。历史上丹巴是嘉绒十八大家土司领地之一。因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很早就形成了“政教合一”或“政教联盟”的体制。丹巴的宗教文化既是多元的,也是相融的,这在其它藏区则是极为少见的。在丹巴县内出现了一些不分教派或多教派融为一体的合教型寺庙,如(岳扎乡的墨尔多寺庙,水子乡的拉足寺)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由于藏族全民信教,境内寺院林立,既有原始苯教寺院,又有佛教寺院,巴旺松安寺、中路里然龙寺、巴底黑经寺等等,都在嘉绒藏区享有声誉。据宗教部门的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寺庙35座,其中苯教13座,格鲁派10座,宁玛派10座,萨迦派1座,混合教派2座。这里有最古老的苯教道场—岩窝拉章。还有苯教巫士“贡巴”的活动。

10、古人类遗址及古墓葬:中路乡古人类文化遗址及石棺葬墓群,八十年代初期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5000-2000年间,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村,小金河左岸二级台地上,海拔2300米,距县城8公里,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6米,堆积中心在刹拉科寺庙周围。出土有大量石器、骨器、陶器以及各种装饰品等,从罕额依古遗址出土文物中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人们钻孔技术的运用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

11、土司官寨:现在川西同类建筑中保存最好的要数巴底邛山土司官寨,位于巴底乡邛山村,已有750年历史,历经25代土司,建筑面积达2230平方米,为一座七层楼房群落建筑(房中碉建筑),有敞房、厢房和正房。正房设客厅、官厅、经堂、茶房、卧室、仓库、牢房,其房中碉高10余层,碉顶檐角高耸,四角挂有风铃,尉为壮观。是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莫斯卡《格萨尔王传》石板刻画

《格萨尔王传》在嘉绒藏区丹巴境内广为流传,丹巴县丹东乡莫斯卡“岭、格萨尔王传”石板刻画总共有千余块。表现题材主要为骑射、征战等,石板刻画大的有一人多高,小的也有半人高。其作画方法多采用平面浮雕、阴刻、阳刻、线刻等多种手法并存,随石板的形状构图,因材施刀,凿印刀痕刚劲有力而轻松自如。在线刻和平面浮雕中追求某种特殊的装饰效果,雕刻出的作品形体准确,线条明快,刀法娴熟,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关于这批《岭格萨尔王传》石板刻画的年代,据当地人介绍,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岭格萨尔王传》人物石板刻画均采用当地石板料,艺人就地取材,根据所采石板的厚薄及大小雕刻人物,刻画形象逼真,浑厚有力,栩栩如生。在人物刻画上给予适当的夸张,赋予人物以个性,使之各具神态,跃然欲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鬼斧神工之作。莫斯卡《岭格萨尔王传》石板刻人物画被人们誉为“活着的格萨尔王人物”。

    丹巴境内的《岭格萨尔王传》石板刻人物画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格萨尔和古代藏画艺术的研究内容,而且为研究嘉绒藏族文化的发展、游牧经济文化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也将成为丹巴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资源之一。

13、嘉绒藏族传统节庆活动

嘉绒藏历年,时间是每年的冬月十二。自古以来丹巴就有过嘉绒藏历年的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区特点和民族色彩。嘉绒藏历年是纪念嘉绒地区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的驱妖伏魔的英雄阿尼格尔冬而沿袭下来的节日。每年农历冬月12日这天,藏家山寨碉房全用白灰粉刷一新。家家户户面满柜、酒满坛、水满缸、柴满棚,外出的一般要赶回家过年。

墨尔多转山会(庙会),七月初十。墨尔多庙会是为纪念驱魔降妖的大英雄阿尼格尔冬的生日而举行的嘉绒成长族地区最为隆重的节日。墨尔多庙会期间的宗教活动内容丰富,县内外乃至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的信教群众都要如期赶来朝拜墨尔多神。从七月初十至十五,数日内,僧俗、信徒万人云集墨尔多寺,烧香祭祀,祈求山神保佑,祝福来年国泰民安。现在已由过去单一的宗教活动逐渐发展成为集庙会、转经、朝山、旅游、集市贸易于一体的各族人民踊跃参加的传统节日,盛况空前。

燃灯节,十月二十五,俗称元根灯节。相传是为纪念“燃灯古佛”而兴起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各族人民都用元根作酥油灯,祭祀燃灯古佛,届时大小寺庙的僧尼、道士教是在寺庙及各自住处点满元根灯和酥油洒、诵经祈祷。

观花节,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日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起搭帐篷游耍,每次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

此外,还有八月的咂酒节、春季朝山等活动。

附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