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打了一辈子渔绳结的东海渔民去世了,他留下108种绳结的样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铜钱绳结的打法图 那位打了一辈子渔绳结的东海渔民去世了,他留下108种绳结的样子

那位打了一辈子渔绳结的东海渔民去世了,他留下108种绳结的样子

2024-06-29 14: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靠海吃海,浙江嵊泗黄龙岛上的渔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他们总结出各种与海相关的劳作技能,代代相传。单就打渔绳结这一技能,黄龙岛的老船长刘有九最熟练,他会108种绳结的打法,这些绳结在船上有不同的作用。

作家盛文强称,刘有九手上聚拢起“旧时渔业的一抹余晖”。

刘有九。资料图

7月5日下午,刘有九病逝,享年87岁。

博物馆记录了刘有九的绳结故事

“他的绳结用了多种颜色的绳子,组合出绚烂的纹理;有的绳结还模仿乌贼、对虾、乌龟等海洋动物的形状,是另一种形式的绘画。而他亲手打造的那条绿眉毛船,两条绿眉毛耀眼,船眼灵动,从中可依稀窥见东海渔业的旧日荣光。”2014年,盛文强第一次见到刘有九。

当时还在报社工作的盛文强,在《钱江晚报》上看到了有关这位非遗传承人的报道。志在记录海洋文化资料的盛文强,请假从山东跨越千里来到浙江嵊泗,坐船上了黄龙岛。听不懂嵊泗方言的他,还请了一位当地人作翻译。

在当地建的“绳结博物馆”,盛文强见到了刘有九,他至今对第一次见面印象深刻——老人非常热情,和他谈了一整天,关于渔绳结,关于过去的捕鱼技术。

黄龙岛的绳结博物馆,盛文强供图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老人手工制的“绿眉毛船”模型。这是早年间在东海上常用的一种船,因为船头上有眼睛,眼睛上有绿色的两个长条儿,就像眉毛一样,所以叫绿眉毛船。

刘有九和绿眉毛船

刘有九按照船上不同部位用不同绳结,在模型上一一复原。“真是带着一种情感来做,这让人特别感动。”博物馆里收藏的绳结,盛文强一一拍照,把大部分都手绘了出来。

五星碰头结  盛文强 绘

绳结是渔民代代相传的劳动技巧,传到刘有九手上,他自己又发明出一些,累积起来,有108种。

“船上用到的没有这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装饰性的绳结。但其实装饰性的绳结也能实用,在渔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现,比如这个做成了乌贼的形状,这个是虾,都可以当钥匙扣。”在博物馆里,刘有九告诉盛文强。

梅花结,形状像一朵梅花。“你在码头坐船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船的两边有很多轮胎挂着?靠码头的时候横过来,船要撞到码头,用来减震的。原来没有轮胎的时候,就用这个绳结,叫做梅花结。”

“那时候出海捕捞条件十分恶劣,别说救生艇,就连像样的救生衣、救生圈都没有。”眼看船友性命危在旦夕,有经验的船老大可以迅速打一个撩板结,系上绳子抛给落水的船友。身体套在结中间,就好像穿了一件简易的救生衣,既不会滑落掉入海中,也不会被绳索勒伤。大家一齐努力,可以把人稳妥地拉上船来。这就是撩板结。

双撩板结  盛文强 绘

“还有这个金钱结,像古代的铜钱,跟梅花结的作用差不多,也是挂在船上减震的。这个是扫袋串结,捆扎网袋,打结快,要解开也很容易。

“在那条绿眉毛船上,船头有牛桩结,不容易解开,越拽越紧,用来固定东西。

“橹带辫是挂橹的,以前的船是摇橹的,后来用机器了,年轻人也不会用这个橹带辫了。

“还有帆,帆上有很多绳结,连结帆布和桁杆,还有帆的升降,升起来了要用绳结固定,落下来也要用绳结固定。

“渔网上的绳结更多,织网、补网,都用到各种绳结。

“有些船,还有一些小的部件,比如船上这个木桶,没有把手,桶里装了海螺,就用绳结临时系个把手,拿起来方便。

“在船上干活时,两根竹竿要接起来变成一根长的,要用到绳结,两根绳子接在一起,也要用到绳结。”

……

旧渔业时代最后的船老大

“东海有那么多老渔民,却这只有这一个人,喜欢渔绳结,系统地整理下来,把它当做一个非遗传承下来,有这种想法的人真是少之又少。”盛文强在著作《渔具列传》《海神的肖像》中记录了他跟刘有九的对话。

1930年代初,刘有九出生在岱山岛,6岁跟父母搬到黄龙岛,14岁下海工作。“先在船上干杂活,那时候开始接触到渔绳结,就有一些兴趣,跟老水手们学,很快就把常用的都学会了。那时候没什么可玩的,拿着一条绳子就能玩半天。”

下海做了10年,摇橹、张网、吊网、小对、中对、大对、舢板,都做过。24岁时,刘有九就成了船老大。“正月二月小黄鱼,四月五月乌贼,五月六月海蜇,十一月十二月带鱼,一辈子都在海上,就这么过来了。”

就像船上减震现在普遍用轮胎代替梅花结,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用绳结了,大部分绳结失传。比如系泊结是系缆绳的,但缆绳现在改用铁链了;双撩板结被淘汰,则是因为帆船用了机械动力代替帆动力。

“不用帆了,这种绳结也没人会了。”过去的100年,中国的渔业经历了生产力的变革,像刘有九这样还保留着几百上千年传承下来劳动技艺的渔民越来越少。甚至可以说,他是旧渔业时代最后一代船老大。

刘有九三个儿子中,两个是船老大,但要用绳结时也不用自己去打了。“现在的船老大主要负责指挥。简单的渔绳结会打,但不会系统地去学习了。”刘有九说。

岛上也有很多人对刘有九表示不理解,说渔绳结有什么好打的。而在刘有九看来,“这些人的眼光有问题”。

“其实刘有九心里并不像我们所想,背负着那么沉重的使命感,他只是觉得绳结是东海渔民千年的智慧结晶,要传下去。他的出发点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哪怕别人都不理解他也会去做。”盛文强很理解老刘。

盛文强很有感触,在一个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环境中,依然有人不计现实利益,做着自己热爱的、有独特价值的事情。他觉得,刘有九除了传承非遗,还有这样一种生命态度在。

刘有九曾在黄龙小学教孩子们打绳结,每周二下午有一节课,很多孩子感兴趣,几个老师也跟着学,还编写了《渔绳结》的教材。这让刘有九很开心。

2006年,黄龙乡把这些绳结记录下来,做成了模板,旁边写了渔绳结的名称、介绍。模板上的渔绳结,是刘有九一一做好粘上去的,现在就陈列在岛上的绳结博物馆。

“后来渔绳结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现场打,有人拍照、录像,记下了名字和用法,整理成资料,算是留给后人的一点东西。”这是刘有九最大的心愿,“渔绳结应该传下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