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矿报国!中国第一批铀矿是怎样发现和探明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铀矿石标本 找矿报国!中国第一批铀矿是怎样发现和探明的?

找矿报国!中国第一批铀矿是怎样发现和探明的?

2023-05-26 01: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现和探明第一批铀矿床

张金带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作者介绍:张金带,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中核集团科技委常委兼铀矿专业委员会主任。1982年1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球化学专业,长期从事铀矿地质工作。曾任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首席专家。200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国防科工委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导读:

铀矿地质为共和国国防建设和核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支撑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国防建设亟需铀矿资源,国家快速组建了铀矿勘查专业队伍体系。1955年2月15日我国在湖南长沙市组建三〇九队,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组建五一九队,1955年2月18日决定组建地质部第三局,随后,相继组建二〇九队、一八二队、四○六队、六○八队和北京第三研究所、七〇三航测队,很快形成了完整的铀矿勘查专业队伍体系及在全国的布局。

在条件异常艰苦,装备很落后的情况下,边组建队伍边开展铀矿地质勘查工作,一切以找矿提交储量为中心,快速取得了我国第一批12个铀矿床找矿成果。最近《铀矿地质》连续3期刊登了张金带研究员撰写的《发现和探明第一批铀矿床》(含续一、续二)文章,回顾历史,启迪未来。这些矿床发现过程、勘查技术路线和找矿方法,对当前矿产勘查仍然有重要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

阅读此文,老一辈铀矿地质工作者在建国初期大干快上无私奉献的场景沥沥在目,当时有建议就采纳,有异常就查证,发现异常-查证-普查-详查-勘探一条龙,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惊讶!读后深受感动,更令人钦佩!我们全体地质人长期秉持找矿报国的理想信念,以忘我的工作精神,艰苦奋斗,为我们国家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内容提纲------

0 概述

1 在湖南衡阳发现和探明大浦砂岩型铀矿田

2 在江西上饶发现和探明坑口碳硅泥岩型铀矿床

3 在湖南郴州发现和探明金银寨碳硅泥岩型铀矿床

4 突破禁区,在粤北发现和探明花岗岩型铀矿床

5 在新疆伊犁盆地发现和探明达拉地、蒙其古尔煤岩型铀矿床

6 在新疆乌恰发现和探明巴什布拉克砂岩型铀矿床

7 在新疆雪米斯坦山发现和探明白杨河古生代火山岩型铀矿床

8 在贵州开阳发现和探明白马洞碳硅泥岩型铀-汞矿床

9 发现903异常,江西相山火山岩型铀矿田勘查拉开序幕

10 在辽宁本溪变质岩中的侵入体发现和探明玄岭后铀矿床

11 在浙江衢州发现和探明小丘源层状火山岩型铀矿床

12 在云南临沧发现煤岩型和砂岩型铀矿床

0 概述

铀矿地质创建初期,边组建队伍边开展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并得到苏联的援助,在组建队伍当年就发现了一批异常点(带)和矿点。随着铀矿地质专业队伍在全国的布局基本形成,从航空测量、地面普查到揭露勘探在全国迅速展开。不久,在湖南、新疆、江西、广东、浙江、云南、辽宁、贵州等地发现砂岩型、含铀煤型(煤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风化残积型等类型的铀矿床,初步展示出中国具有良好的铀矿找矿前景。1957年和1958年就探明并提交了坑口、汪家冲、蒲魁堂、金银寨、达拉地等第一批可供矿山开采的铀矿床,为铀矿采冶工业的筹建提供了第一批资源基地。创业初期,铀矿地质队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和复杂危险,每天面对各种考验,甚至流血牺牲。至1960年底,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共完成地面普查1129722km2,航空物探测量651609km2,钻探1673129m,硐探510999m,井探230156m,竖井、斜井1213m,槽探3725275m3,发现异常点近20万个,矿点近300处,提交了12个铀矿床的工业储量报告,包括后来发展为著名花岗岩型铀矿田的下庄地区和火山岩型铀矿田的相山地区,都发现和提交了首批矿床和储量,如希望、新桥东、横涧、湖港等矿床,为后来铀矿地质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铀矿地质队在西北地区住宿的帐篷

铀矿地质队在南方自己盖的简易宿舍

1 在湖南衡阳发现和探明大浦砂岩型铀矿田

1955年8月16日,三O九队第四分队(航测队)在湘中地区航测时发现蒲魁堂航测异常,在12条航线上呈不连续显示。因为当时地面检查力量小,实施检查的范围不大,难以判断异常的矿化潜力。同年12月,三O九队第一分队(后来为中南地勘局三O—大队)二小队深入衡阳盆地复查,李富、郭良斌首先在油草堂一带发现大批异常点带。通过3个月的追索、详查,把汪家冲、蒲魁堂、学陶岭、小柏村落实为远景区。其中汪家冲矿点曾被苏联专家称为李富-郭良斌矿点。

航测找矿用的苏制安2型飞机

1956年2月,以三O九队第一分队、第二分队各抽调1个小队为基础,组建三O九队第八分队(后来为中南地勘局三O三大队),要如意任代理队长(不久李耕任队长),刘兴忠任技术副队长,开始承担大浦地区的铀矿勘探工作。第八分队建队后,先组织一小队携带3台A-50型手摇钻机到蒲魁堂,3个月共完成28个浅孔,大部分钻孔见到工业矿层。为加速大浦矿区的勘探,1956年7月,三O九队调集一大批钻探、山地、机电技术工人和钻探设备到大浦组建勘探工区。八分队职工扩充到1700多人,开动钻机33台。衡阳盆地的夏季异常燥热,一下子聚集这么多职工,吃、住都很困难。全队干部职工一起在山坡上搭起帐篷,支起行军床,按时投入生产。8月,在蒲魁堂有9台钻机和10多个浅井同时施工。到11月共开动21台钻机,两个机掘队也同时开展硐探。从各地勘系统抽调来队的技术人员,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很快掌握了铀矿普查、勘探、储量计算技术。1957年4月结束蒲魁堂矿床的勘探,提交湖南省第一份铀矿储量报告,同年还提交学陶岭矿床储量报告,1959年提交汪家冲、小柏村矿床储量报告,1960年提交汪家冲矿床补充储量报告,其中汪家冲矿床规模最大。与此同时还先后对四北冲、鲁力塘等远景区进行勘探,至1958年底该区勘探工作基本结束,提交大型矿床1个,小型矿床3个,成为中国首次在中新生代盆地中探明的砂岩型铀矿田,称大浦铀矿田,为第一批铀矿山建设提供了资源基地。蒲魁堂、汪家冲铀矿床在1958年开始筹建矿山(国营四一二矿,后改称七一二矿),属于中国最早一批开发利用的铀矿床。

汪家冲矿床地貌

2 在江西上饶发现和探明坑口碳硅泥岩型铀矿床

1956年8月,三O九队第四分队(航测队)沿赣杭构造带航测时,在江西上饶县境内发现20号航测异常,峰值最高强度达到170伽马。经地面小队在坑口组织地表揭露,见到较好的工业矿化。同年9月,三O九队从第八分队抽调一台钻机及一批职工,在上饶组建第十三分队(后来为华东地勘局二六二大队),王毅任队长,承担坑口异常点及其外围揭露、勘探。开始,在西部开掘1号坑道,见矿不理想。1957年上半年,将主力转移到广丰大南桥,揭露25、27号异常和铅山新安铺矿点,只留少许力量在坑口进行钻探揭露。坑口的勘探线由西向东,当打到中部1-1A孔时,见矿厚度达29.45m,平均品位达0.126%,往东见矿也很好,X1-2孔矿层厚达26.25m,平均品位达0.104%。为迅速扩大战果,1957年6月十三分队将分散在广丰、铅山的揭露力量集中到坑口,开动9台钻机,与井探、坑探并进,到1957年底基本探明矿床规模,查清了矿床水文地质条件,1958年3月正式提交工业储量,属碳硅泥岩型中的同生沉积风化残积型矿床。矿床埋藏浅,可以露天开采,交矿当年建矿投产(国营四一三矿,后改称七一三矿)。坑口矿床成为中国第一个建矿开采的铀矿床。

江西上饶坑口铀矿区

3 在湖南郴州发现和探明金银寨碳硅泥岩型铀矿床

1955年9月9日,三O九队第四队在湖南郴县进行1:25000和1:10000航空伽马测量和1:10000地面伽马测量时,发现金银寨等航测异常,该异常在15条航测线上均有显示。同年10月,三O九队第二分队(后来为华南地勘局二九一大队)一小队进行地面检查,圈出1km2含矿远景地段。

1956年2月,从三O九队第二分队抽调4个普查勘探小队,组建三O九队第十分队(后来为中南地勘局三一O大队),邹一明任代理队长(次年11月李凤翔任队长),承担金银寨(320地区)揭露评价和勘探工作,并对外围继续进行普查评价。三O九队从外系统和兄弟单位调入大批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和设备,第十分队职工人数达1500多人,设3个工区、1个普查队,开动12台钻机,4层坑道同时掘进,展开一场大规模勘探会战。金银寨矿床存在地下高温热水,坑道温度达到摄氏40多度,勘探过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1957—1959年,三O九队第十分队分3次提交金银寨主矿带储量报告,中方将其列为提请苏联进行设计的第一批3座铀矿山之一。为了争取在1957年7月1日前掌握500t以上的工业储量,以达到苏方提出的矿山和水冶厂设计要求,三局副局长张华曾到现场坐镇指挥,宋任穷部长、刘杰副部长也深入现场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之后,又提交两次储量报告,整个矿床达到大型规模。

在金银寨矿床勘探过程中,物探技术员唐世俊、沈锡厚等,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开展用辐射取样代替刻槽取样、用放射性方法测量矿石密度代替全巷法测量密度、以及用炮眼法测射气系数的试验。经过努力,3项试验均获得成功。

金银寨矿床于1958年开始筹建开采(国营四一一矿,后改称七一一矿),也是中国最早一批开发利用的铀矿床。

湖南郴州金银寨铀矿区

4 突破禁区,在粤北发现和探明花岗岩型铀矿床

1955—1960年,中国铀矿地质工作创建初期曾得到苏联的大量援助。苏联的援助分为两个阶段:1955年1月20日中苏双方签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察工作的议定书》,1955—1956年为两国合营时期;1956年12月29日中苏双方签定《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铀矿普查勘探方面给予技术援助的议定书》,同时明确,1955年1月20日的协定即行失效,1957—1960年转为苏联提供技术援助时期。很多苏联铀矿地质工作者和专家,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积极热情地帮助工作。由于中方技术人员缺乏经验,铀矿找矿基本采用苏联的模式,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在新疆以中新生代盆地的砂岩为主攻目标,在华南以花岗岩外带为主要找矿方向,很快发现一批放射性异常点带和矿化点,使中国铀矿勘查工作得以顺利起步和迅速展开。苏联专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给中国铀矿地质工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经常深入野外一线,向中国铀矿地质工作者传授技术和指导工作,与中国铀矿地质工作者结下深厚友谊。

中苏铀矿地质工作者野外合影

(左三为第一位来华的苏联铀矿地质专家拉祖特金)

在中苏合作期间,中方技术人员尽管从头学起,但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精神,勇于突破苏联专家设置的“禁区”,在粤北首先取得花岗岩型铀矿找矿的突破。最初,三O九队苏方专家要求把找矿重点放在花岗岩体外带的变质岩系。1955年4月,三O九队第二分队(后来为华南地勘局二九一大队)在银沙隆、鸿泰发现两个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大理岩中的铀矿化点,苏联专家认为这种矽卡岩型铀矿化是世界上新的铀矿类型,很有远景,并将主要力量部署在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碳酸盐岩地区,但均未落实矿床。1956年4月,第二分队迁驻广东韶关东河坝,其二小队又在英德小江山花岗岩体外带砂页岩中发现铀与钴、镍、砷、铋伴生的鹿弧顶矿点,苏方专家认为是“五元素建造类型”,很有远景,并规定在花岗岩体外带找矿,可以进入花岗岩体内部1〜1.5km,认为大花岗岩体内部不利于成矿,没有必要开展普查,曾被中方技术人员叫做“啃烧饼边法”。这就是所谓“花岗岩禁区”的由来,与中方技术人员有较大分歧。

1956年11月,三O九队第二分队技术员刘振国、找矿员王昌发在贵东花岗岩体东北部的外接触带寒武系浅变质砂岩中发现放射性偏高,他们沿偏高场追索,进入岩体内部发现了新桥铀矿化点。这一重要发现引起第二分队的重视,不久,又在岩体内部发现一批硅化带型铀矿化点和辉绿岩中的铀矿化点,同年12月,找矿员徐辉荣等发现著名的下庄铀矿化点。从此花岗岩体内带找矿引起进一步重视。苏方专家虽然对辉绿岩型铀矿化开始重视,但仍然认为岩体硅化带找矿意义不大。

1957年3月,三O九队第二分队把新桥、下庄及彭屋等矿点移交给第十一分队(后来为华南地勘局二九三大队),第十一分队开始在新桥东和下庄地区开展揭露评价。1957年8月下旬,地质员罗鹏飞和找矿员谢本武、顾鼎山、周四保、宋振明、黄永康等在贵东岩体北部硅化带中发现由86、92号等一批异常点带组成的小磜矿化区,此时在三O九队第十一分队工作的苏联专家B@.列别捷夫认为,该点带大有发展成为工业铀矿床的希望,建议命名为“希望矿点”,“希望矿床”即由此得名。“希望”铀矿的发现,对花岗岩区找矿指导思想产生巨大影响,普查重点很快转向岩体内部。1957年底开始对已发现的86、92号等含矿构造带进行揭露勘探,同时在外围相继发现大帽峰、新桥西、石角围、仙人嶂等新的铀矿化区。1958年6月,三O九队在翁源县下庄召开第二、七、九、十一、十五等分队参加的联席会议,三O九队苏方总地质师卡赞斯基和中方代理副总地质师刘兴忠参加了会议,通过实地考察和讨论,会议提出找矿重点转到花岗岩体内,双方技术人员终于取得统一认识。

希望铀矿床地貌

1958年底至1959年初,三O九队第十一分队在相继提交下庄西部、新桥东矿床勘探储量报告的同时,落实大帽峰矿床勘探基地,并于1959年底首次提交中国第一个中型规模的花岗岩型铀矿床——希望矿床中间性储量报告,1961年结束勘探,标志中国花岗岩型铀矿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1959年11月,六O八队第三队(后来为华东地勘局二六三大队)找矿员迟久选、曲忠贤在贵东岩体竹山下地区开展地面伽马普查中发现竹山下矿化区。经过两年多的揭露评价,控制中型规模的远景,后移交给三O九队第十一队,发展成为贵东岩体中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型铀矿床。至1962年底,三O九队第十一队在完成贵东岩体东部(320km2)1:5万铀矿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系统总结贵东岩体东部地质构造特点及铀矿分布规律。鉴于已提交和正在勘探的下庄、希望等一批大、中、小型铀矿床主要产于下庄断裂以东贵东岩体东部范围,故把该地区正式命名为“下庄矿田”,也是中国第一个大型花岗岩型铀矿田。

粤北诸广山岩体南部也取得重要进展。1955年4月,三O九队第二分队开始开展1:2.5万〜1:10万地面伽马概查、普查工作,1958年发现南雄盆地暖水塘矿化区,同年8月,相继发现东坑、澜河、烟筒岭、牛跢、罗坑等矿点和异常。1959年1月,三O九队第十一队进行揭露评价,形成初具规模的铀矿床。1959年,广东省地质局742队在诸广山岩体东段开展1:5万地质填图和放射性普查找矿时对澜河放射性异常、矿化区进行追索并作了初步评价。1961年,广东省地质局705队集中力量组织澜河矿床的勘探工作。在长江地区,1958年9月三O九队第二分队陆续发现棉花坑、书楼丘、水石、蕉坪、企岭等矿化区。1959—1960年,广东省地质局742队以棉花坑9号脉为重点进行地表揭露和深部探索。上述发现和进展为后来发展为百顺、长江和城口3个花岗岩型铀矿田奠定重要基础。

5 在新疆伊犁盆地发现和探明达拉地、蒙其古尔煤岩型铀矿床

新疆伊犁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展铀矿勘查的地区之一。根据苏联在中亚中新生代盆地的找矿成果和伊犁盆地早期调查资料,1955年5月,五一九队第一分队(后来为中南地勘局三O四大队)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经射气和伽马测量,在达拉地中侏罗世煤系地层中发现异常,不久经过揭露,判明达拉地为一含铀煤型(煤岩型)矿床,有3个含矿层位。并于1956年转入深部勘探,1959年结束工作,1960年提交储量报告。工区技术负责迟慧勤、竖井井长唐利群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女大学生。后来在1964年,在薛有平主持下提交最终储量报告并转入矿山的开发利用。

职工在巴什布拉克矿床居住的地窝子和帐篷

1955年上半年,王济惠带领第一分队一小队在伊犁盆地南缘克特明山北麓蒙其古尔开展1:10000射气测量,6月刘居奇等人发现异常,经详测圈定呈带状分布。随后施文静组织地表揭露,在中下侏罗统煤层中见到大量次生铀矿。10月初,张源奎组织勘探,确定蒙其古尔为一含铀煤型矿床。1956年组建工区进行深部揭露,9月扩建为五一九队第二分队(后来为西北地勘局二一二大队),年底提交了勘探基地。1957年转入详勘,最后蒙其古尔矿床达到中型规模,并发现砂岩中含矿。继发现达拉地、蒙其古尔煤岩型铀矿床之后,又发现了扎吉斯坦和库捷尔泰两个含铀煤和砂岩型铀矿床,同时探明煤储量38.9亿吨。由此,也创建了“以煤找铀”的找矿模式。之后,在准噶尔盆地、库米什盆地、南天山库尔干盆地分别发现了相同类型的大庆沟、苏克苏克、萨瓦布齐等矿床。

五一九队第二十四分队白杨河队部遗址

6 在新疆乌恰发现和探明巴什布拉克砂岩型铀矿床

1955年9月,五一九队第十二分队在新疆乌恰县巴什布拉克地区进行1:5万伽马普查时,找矿员张振海在白垩系含地沥青砂砾岩和砂岩中发现异常,技术员李喜文检查时剥开风化层后发现大量次生铀矿物,当即施工两个探槽、一个浅井,见到了工业铀矿体。当年冬季,他们就抢时间开展伽马详测、填图和地表揭露,追出6条矿带,基本控制铀矿化规模。1956年3月,五一九队调集力量组建第九分队(后来为华东地勘局二六四大队),采用钻硐探结合、以硐探为主的勘查方法,进行勘探。乌恰县巴什布拉克地区地处最西部边陲,极其艰苦,地质队靠挖地为穴,住地窝子,挑战缺氧、缺水、严寒等种种恶劣环境,在3年多的时间内,开拓竖井105m,竖井之下又掘进200m穿脉坑道,揭穿整个含矿层,接着在最好的矿层内掘进230m斜井,斜井之中又开拓400m沿脉坑道,在沿脉中每隔25m打一对穿脉钻揭穿矿体,达到详勘要求。该矿床1960年提交勘探报告,成为当时西北地区勘探周期最短、投入工作量最少、耗资最省、规模最大的一个铀矿床,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与油气有关的含地沥青的大型砂岩铀矿床。随后五一九队在矿床外围发现卡拉达尔布拉克及塔克图布拉克铀矿点。

7 在新疆雪米斯坦山发现和探明白杨河古生代火山岩型铀矿床

白杨河铀矿床位于新疆雪米斯坦山古生代火山岩带西段和布克赛尔县境内。1956年10月初,五一九队第二十五分队(后来为二十四分队、西北地勘局二二四大队)在完成追加的普查任务时,苏联专家正好在乌鲁木齐休假,技术员陈本铨提出雪米斯坦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发育,并发现铀矿点,应该进一步工作,于是安排一小队开展普查。找矿员孙竟成在白杨河地区石炭系石英斑岩中发现铀异常,次生铀矿物特别发育,强度大于1000伽马,随即开展详测和地表揭露,见到工业矿体。1957年,在中心工地开拓竖井和坑道进行勘查,发现矿体产出受花岗斑岩体内外接触带控制,1960年结束勘探。为扩大找矿成果,进行了更大范围的1:2000射气测量,新发现新西工地地表矿化,1959年施工斜井,发现埋深45m以下的主矿体,到1964年结束勘探。1959年11月,二机部部长宋任穷视察了白杨河勘探工地。白杨河铀矿床达到中型规模,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火山岩型铀矿床,并有较好的共伴生铍矿。

8 在贵州开阳发现和探明白马洞碳硅泥岩型铀-汞矿床

1956年7月中旬,三O九队第六分队(后来为二O九队第五分队、西南地勘局二O六大队)根据之前二O九队城市标本检查队发现贵州开阳县白马洞汞矿标本中有铀异常的线索,派苏联专家波达波夫和中方地质员詹淑华前往白马洞汞矿进行放射性检查,发现岩石底数较高,达40多伽马,在老硐口、汞矿渣中也发现异常。白马洞汞矿是一个古汞矿,开采历史悠久,始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炼汞始于明朝,地下已有老硐数百处,废旧坑道已经封闭几十年。民国时期,李用平、罗继武、朱夏等人对本区汞矿进行过地质调查(《西南铀矿地质志》,2005)。

经过初步踏勘测量,波达波夫决定让詹淑华留下,进一步踏勘,圈定下一步详测的范围。布置完后,波达波夫在翻译、警卫人员的陪同下乘车直奔金城江车站转北京回莫斯科。詹淑华一人留在白马洞,她当即给代理队长王毅写信,请求立即派人来详查,并将信交司机带回遵义队部。接下来詹淑华住在镇上唯一的一家没有窗户、伸手不见五指的旅馆里,一个人冒着山里野兽随时袭击的危险,几乎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都上山进行踏勘,并用罗盘目估绘制一张地形地质草图。

大约1周后,苏方物探师r.A.维谢克娃和中方物探员徐式朴带领射气小队到白马洞及其周围进行普查,找矿员张伏成等在老硐中发现高强度伽马异常,找矿员刘春华、窦必魁等在汞矿渣中也都发现高浓度射气异常,由此,白马洞铀矿被发现。同年9月,揭露小队在矿区进行详测以及老硐清理,发现10条异常带。1957—1960年,二O九队第五分队与贵州省地质局黔中队对矿区共同进行铀、汞详查、勘探,1960年5月,提交综合储量报告,具中型规模。同时,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继续追加水文地质钻探和相应取样工作量,分段确定铀镭平衡系数,于1963年提交《贵州省五O四矿区综合储量报告》,矿床属于铀汞共伴生、碳酸盐岩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白马洞矿床是中国唯一铀汞共生的铀矿床,于1961年开始建矿山,1965年6月投产。

中苏技术人员在白马洞矿床现场

9 发现903异常,江西相山火山岩型铀矿田勘查拉开序幕

1957年8月6日,三O九队第四队(航测队)技术股长赵树新、航操员彭竟仁、黄贤增等执行江西中南部放射性航空伽马测量任务时,在乐安相山北部上空发现903异常,该异常在5条航测线上显现,异常反映的地点是在横涧村一带。执行任务的飞机是安2型801号,装载的仪器是ACYM-25综合航测仪,起降机场是吉安机场。次日,对横涧地段进行小范围超低空航空详查测量,发现高达70伽马的航测异常。接着又以横涧、源头为中心向各个方向追索,经过4天的努力,最后在16km2范围内发现横涧、巴泉、沙洲、沙洲西南部、璜田等5个航测异常。相山地区人烟稀少,山高林密,为了尽快弄清异常位置,飞机重返该区,向地面投掷石灰包。同时,三O九队第四队立即派出地面检查组奔赴横涧村检查,在村西北一个小山头上找到一条长10余米的铀矿脉,成为之后横涧矿床的一部分。经地面伽马测量发现该区大于1000伽马的不连续反应区达1km2,并发育有钙铀云母等多种次生铀矿物。当月,又发现源头、岗上英、石马山等矿点,同时发现这些矿点均分布于“花岗岩”接触带的附近(后来证实相山是火山盆地,起初认为的“花岗岩”实际为碎斑熔岩)。三O九队第四队在其外围继续进行1:10000航测,在相山西部发现湖港1号带。三O九队决定从第八队抽调队伍进入该区,同年9月下旬第八队副队长陈平带队,调集500多名职工在石马山组建九O三工区。到年底,共发现横涧、源头、岗上英、石马山、巴泉、红卫、沙洲、沙洲西南、云际、尧岗、船坑、居隆庵、湖港等铀矿点、矿化点,并在何家、湖田、耥坑、石马山水库、湖港至同富一带发现多处伽马异常和水化异常,形成以横涧为中心的东西长20余千米的铀成矿远景区。

1958年2月17日,以九O三工区为基础,组建三O九队第十七队(后来为六O八队第一队、华东地勘局二六一大队),高玉任队长,队伍部署在相山北部开展勘查。同年3月,在广东英德小江山地区的三O九队第五队撤销,其大部分人员并入第十七队。同时调三O九队第十三队(后来为华东地勘局二六二大队)进驻湖港(湖溪),部署在相山西部开展勘查。由此,揭开中国最大火山岩型铀矿田——相山铀矿田勘查的序幕。

三O九队第十七队首任队长高玉(右一)与地质队员在相山找矿途中

1958年,通过普查和详查揭露,又发现杨家山、牛脑上、邹家山1、2、14号带、朋姑山、书堂、石洞、湖港3、5号带等矿点、矿化点。1958年9月宋任穷部长专程到相山检查工作,高兴地称赞相山矿区是铀矿勘查事业的“掌上明珠”。

1959年4月,华东六O八队第一队提交横涧铀矿床中间性储量报告,也是相山铀矿田内第一个探明的大型铀矿床。横涧铀矿床是中国最早发现、最早开发的中生代火山岩型铀矿床,1960年开始开发利用。

横涧矿床开采后的采坑地貌

10 在辽宁本溪变质岩中的侵入体发现和探明玄岭后铀矿床

1957年10月下旬,四O六队第二小队于辽东玄岭后进行1:10000放射性普查时,找矿员李洪富在祁家堡玄岭后铅矿沟内找到几块矿化滚石,见到原生和次生铀矿物,但当天没有找到原岩露头。第二天,小队增派找矿员杨洪安一起寻找,最后在玄岭顶峰不远处的砬子边找到原岩露头,经测量大于1000伽马,定为54号异常,并发现铀矿化与古元古代辽河群浪子山组片岩中的白岗岩小侵入体有关。1957年当年冬季组织施工,发现品位0.11%〜1.124%的富铀矿化。1958年经坑道揭露,在小侵入体中发现富铀矿体,II号岩体一中段六坑道见到的极富铀矿,最高品位达到54%。1958年底,根据二机部的要求,取了一块有代表性的上百斤重的矿石标本运到北京,品位为全国之冠,后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1959年,四O六队辽宁二队(后来为东北地勘局二四一大队)开始钻探施工,1964年完成勘探,提交储量报告。玄岭后铀矿床的矿体主要产于吕梁期白岗岩体,也有称为变质岩型铀矿床(《东北铀矿地质志》,2007),是东北地区最早开发的铀矿床之一。

11 在浙江衢州发现和探明小丘源层状火山岩型铀矿床

1958年12月,三O九队第六队(后来为西南地勘局二八一大队)四小队找矿员兰远清等人,进行地面伽马普查时,在衢州小丘源雷公殿地段发现放射性异常和铀矿化。1959年又在该区进行1:10000伽马详测及揭露等工作,发现一批异常点带,初步圈定8条矿带,矿化分布范围扩大到大茶园、水碓坑、雷公殿和洋塘矿地段,经普查揭露,新发现黄毛尖、大路口、白岭地矿点。并初步查明雷公殿和大茶园的矿化范围和类型,同年10月,六O八队浙江省第三地质队(原三O九队第六队,后来为西南地勘局二八一大队)提交小丘源基地落实报告。

1960年2月,新疆五一九队第一分队调入该区,改为六O八队第六队(后来为中南地勘局三O四大队)。六O八队第六队在对该矿点进行勘探揭露过程中,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对区内控矿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该地区原定名为石英长石斑岩的含矿主岩不是浅成侵入的陡倾的斑岩体,而是成层状产出的酸性火山喷出岩(流纹岩及流纹斑岩),成矿围岩绿色蚀变岩石为火山碎屑岩,铀矿化主要产于绿色层上下流纹岩及流纹斑岩内,岩石呈层状产出而矿体呈似层状产出,这一地质认识的突破,是小丘源矿区得以突破的关键。后来大茶园矿床发展成大型铀矿床,1964年提交储量报告,也是我国典型的中生代层状火山岩型铀矿床。小丘源地区发展为大洲铀矿田。同时,在浙赣铁路线以北六O八队第七队等单位发现白虎岩(也称白鹤岩)等铀矿床。

12 在云南临沧发现煤岩型和砂岩型铀矿床

1957年9月,二O九队云南队(后来为华南地勘局二九五大队)第四普查队在临沧盆地大牛圈发现3032号地表异常,并随即对其进行放射性详测和探槽揭露,初步查明为小型含铀煤型(煤岩型)和砂岩型铀矿床。1958—1959年,云南队第一勘探队对大牛圈铀矿床进行初勘,并进行中间性铀储量计算,落实为小型铀矿床。同时在勐托、勐旺、帮卖等沉积盆地发现3031号、3034号铀矿化点和大寨、中寨、安坑等铀锗矿化段,后来发展为一超大型锗矿床。临沧盆地勘探工区技术负责人罗长本总结出“两种成矿部位”“两种铀矿类型”即一种铀矿处在靠近断裂一侧的湖湘、沼泽相部位,以煤岩型单铀型铀矿或铀锗型铀矿为主,一种铀矿处在沉积岩层超覆花岗岩体之上的河流相,以砂砾岩型铀矿为主。

原文来源:

中国铀矿勘查史话(之五)

张金带,发现和探明第一批铀矿床.铀矿地质,第38卷第3期,2022年5月.

张金带,发现和探明第一批铀矿床(续一),铀矿地质,第38卷第4期,2022年7月.

张金带,发现和探明第一批铀矿床(续二),铀矿地质,第38卷第5期,2022年9月.

导读评论和排版整理等:《覆盖区找矿》公众号.

‍ ‍

来源: 《覆盖区找矿》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内容系网络资料,无法联系版权所有人,如文章文字、图片存在侵权行为,烦请联系公众号运营人员,微信号:zjks2016,我们会予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