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钱学森的作文素材及分析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2024-07-06 17: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钱学森“五年归国路”的开山一笔,到欧阳自远在嫦娥一号发射现场的热泪盈眶,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怀着“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问天”勇气、“上下而求索”,以“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它走去”的坚强意志,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热忱澎湃,前往未至、发现未知,步踏沧澜、永攀高峰...

梦天实验舱升空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日,梦天实验舱顺利升空,中国航天事业再度迈出重要一步。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到“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再到“天问”问天,“梦天”圆梦,让我们从岁月中汲取力量,在奋进中锚定方向。回首往昔,更进一步!

       【作文素材】【文享】系列专栏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你的点赞对我真的很重要~)

        关注up,私信发送“中国航天”即可免费领取word文档版作文素材

导览

一、人物志·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导弹成”  家国情怀

二、人物志·欧阳自远:“走,到月球的背面去”  理想  奋斗

三、时事·长征五号飞天之路:“长征”漫漫,永不言弃  拼搏 坚持

四、时事·“天问”问天,再起新程 爱国

五、结语·中国航天

一、人物:“五年归国路,十年导弹成”——钱学森

家国情怀  人民科学家

人物生平: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人物事迹:

       1935年9月,钱学森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最重视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39年,钱学森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43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1945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就面临美苏冷战、全面封锁的不利局势,朝鲜战争的爆发更加剧了国内的艰难,心系祖国的钱学森深感担忧,父亲家书里的恳切请求更坚定了他归国的念头。然而,被认为“抵得上五个师(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Dan A. Kimball)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的钱学森在归国路上受到了重重阻拦。先是无辜遭遇盘查和逮捕,出狱后也依然被软禁监控,没有自由。

       美方吊销了他参与机密研究的证书,不让他接触一切前沿高新技术,这种“半监狱”式的生活持续了四年半。通过陈叔通,一封署名“钱学森”的信笺被辗转送达大洋彼岸的周恩来总理手中,信中钱学森恳请中国政府帮助他回国。最终,通过日内瓦会议上的博弈交涉,钱学森才得以脱身。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带着家人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踏上归国的路,临行前,他从容发表了自己的心声:

  “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我已被美国政府刻意地延误了我返回祖国的时间,其中的原因,我建议你们去问问你们的政府。我打算竭尽努力,去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

 

二、人物:“嫦娥之父”欧阳自远

梦想 执着 “重新开始” 理想与奋斗

人物短评:

从青涩少年到揽月大师,从地球到月宫的探索跋涉,他的每一个脚印中都凝聚着同一个词——报国心。 他的圆梦之路执著而坚定。

欧阳自远,是中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因其在中国探月工程中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嫦娥之父”。  

(一)欧阳自远的“探月之路”

       从2007年,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到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拿了个世界第一引外媒疯狂刷屏;再到人类第一次月面生物实验......我们真的飞离地球越来越远了。曾经难以企及的奔月梦,因为嫦娥工程,似乎变得很近很近。

       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张若虚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再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人心中,一直保有一种对于月球纯粹的追索与遥想。

       而提到嫦娥探月工程,永远都绕不开的一个人,那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因为他的游走和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中国人奔月的序幕拉开。

(二)年少:为国择业

       1952年,新中国还很年轻,正在学习苏联工业化,找矿的人才稀缺得很。“要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限的宝藏。”这句口号打动了刚刚高中毕业的欧阳自远,他怀着热忱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勘探专业。

       回忆起那时的场景,他说,“当时我扛着担子挑着铺盖卷儿,走了3天,才到达考场。”

       5年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欧阳自远,还在和同行们为祖国翻山越岭地寻觅矿产踪迹,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轰鸣声响彻了整个世界。随着轰鸣声被震撼的,还有青年欧阳自远的心。“真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也能去探索太空,做地质勘探就像蚂蚁在地球上爬,假如有个卫星在地球上飞,那什么东西都看得很清楚。”而且宇宙那么大,有无尽的资源等着人们去发掘,去探索,这在每日沉迷地质勘探谓国家找矿的欧阳自远看来,实在太“诱人”了。

       但是在那个年代,你擅长做什么就做哪方面的事,才是最符合实际的,欧阳自远只有将太空梦暂且收纳进心里。后来,因为专业能力扎实,他被国家指派去执行秘密任务,为我国的地下核试验选择原子弹爆破点,就更没有机会接触太空的事儿了。因为研究能力突出,小伙子留在了中科院担任研究员,而此时距离他听到苏联火箭升空的那声轰鸣,已经隔了14年。

 

(三)梦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他在地岭深处“像蚂蚁一样在地球上爬行”十四载,日月峥嵘、山海扭转,磨人的岁月丝毫不能洗刷欧阳自远对天穹之外的月亮不尽的遥想与追索。

       换作他人,或许当初对天空发出的感叹早已被抛在脑后,忘得一干二净,欧阳自远却没有。

       埋首看地的他,心里仍操心着天上的事,一有时间他就会关注国外探索太空的新进展,他在等待机会,想为中国跨进空间时代做点实在事。从地上到天上,58岁的他重新出发,让嫦娥奔月的诗意梦幻照进现实。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76年,一颗重约4吨的陨石撞进了大气层,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大火球从天而降,爆裂成大大小小的陨石块,化作陨石雨落到吉林市近郊内。欧阳自远被派去带队做勘测。那些天外飞石,让研究了二十多年地球物质的欧阳自远激动得很:

“这些石头好歹是天上的,我研究它们,等于是为探测月球,探测火星做准备。”后来,研究陨石的欧阳自远写出了中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山之作——《天体化学》,成了中国天体化学领域第一人。

       仿佛命运眷顾,1978年,近距离接触太空的机会,又一次落到了欧阳自远的身上。那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带来一件特殊的礼物:“阿波罗”登月取回的月球岩石样品。欧阳自远幸运地得到了鉴定月球岩石的机会:“我小心翼翼地取了一半作研究,把另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 之后,欧阳自远花了四个月的时间,组织全国10多家单位的科学家一起研究,对只有0.5克的小石头进行了全方位的解剖,关于它的年龄,结构、形成历史、起源......最后得出结论:这块岩石样品是由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登月时采回来的,还确认了采集地点,以及采集地是否有光照等。

       半克的岩石,他做了14篇学术论文,连美国人都竖起了大拇指。尘封多年的太空梦,再次被点燃了,这时欧阳自远虽然已经45岁了,但是,“只要你愿意开始,任何时候都不晚。”

(四)再出发: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足足研究了13年,直到1993他觉得心里有底了,才跟国家提出“我们中国可以探测月球了。”彼时,他已经58岁了。然而,他心心念念35年的飞天计划刚一提出,反对意见就如潮水般涌过来:“我们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你干嘛有必要去探测月球啊,地球上的事儿都做不完。瞎折腾。”“美国和苏联探月一百多次了,我们再去探月,你比人家高明在哪儿?”“探测月球是要花很多钱的。”

       这样的非议,却并没有打击到这个心怀星辰大海的男人,在知天命的年纪,欧阳自远毫不畏惧地重新出发。他又忙碌了起来,既然人们不了解探月的意义,那我就讲给他们听,决策部门说“探月毕竟是件大事儿,有论证方案吗?有长远规划吗?有具体设计吗?”一个个问题抛过来,欧阳自远没觉得是阻力,反而当成动力。

       带着一帮热血科学家前前后后忙活了十年,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终于启动,它拥有一个梦幻的名字:嫦娥。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欧阳自远担任嫦娥探月工程首位首席科学家,多年以来怀揣的探索太空的梦想,终于有处安放。

       当听到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宣布“嫦娥一号卫星第一次近月过程正常,已顺利进入12小时环月轨道”,举国沸腾。

       “绕起来了,绕起来了。”

       嫦娥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和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三个加起来有两百多岁的老头,抱头大哭,“多少年的心血和期望,在这一刻有了把握,我们真的到月亮去了。”

(五)梦在燃烧: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嫦娥五号”顺利升空

       “走,到月亮的背面去” 当对一件事物着迷,自然就会想更多地了解它。欧阳自远就是如此,几十年来,他对月亮怀着的深情,越发深刻:“许多小天体原本是撞击我们地球的,最后却被月球挡住了,撞到了她身上,月球真是太好了。”正因为有欧阳自远,以及像他一样深爱着探索月球的科学家们的努力,嫦娥工程四战四捷。

       今年1月3日,中国的探测器再次向月球出发,也是人类第一次开启登陆“月背之旅”。

月亮从未向地球展露出她的另外一半容颜。科学上的解释是,因为潮汐锁定原理,月球绕地球公转与自转同步之后,永远只能以同一面朝向地球。因为受到地球电磁场干扰,宇宙中有一段波长的信息,无论是在地球还是在月球正面,我们都无法接收,而月球背面则成为最适宜的信号接收点。“我们之所以要登录月球背面,是为了能接收这些蕴藏着很多宇宙、天体的信息。通过月球,去认识宇宙。”

欧阳自远说。技术上,可以用到“中继卫星”作为月背和地球隔空喊话的使者,也就是这次中国探月中“鹊桥”的角色。但要实现地月精准的传书,还有很多麻烦事要解决,比如为中继星选择合适的地月引力平衡点,设定好它的运行轨道......

“如果失败了,那也是意料之中,毕竟是人类首次使用地月中继星联络月球背面和地球。”

       2019年1月3日11时40分,“嫦娥五号”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时,意味着世界性难题被解决,我们成功了。

       中国这次低调的奔月成了人类创举,包括BBC、卫报、独立报、电讯报......在内的外媒一片沸腾,连美国NASA都盛赞此举是“一项令人吃惊的成就!”外国网友也齐齐发来贺电,还有人对网传的谣言讽刺了一番:“看呐,世界并不围着美国转,祝贺中国获得如此伟大的成功。”

(六)筑梦一生,一生逐梦:欧阳自远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

       83岁的他说:“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下一站,火星见”

       回望过去,从听到苏联卫星升空的第一声轰鸣,到如今中国嫦娥四号成功软着陆月背,再到月面长出的第一株“绿色”,六十二年的光阴似箭,欧阳自远成为了完整见证中国探索宇宙历程的那个人。最初家人为他取名“自远”的时候,并没有料到他将来会走到那么遥远的星空去。

       提起未来,83岁的欧阳自远眼里依旧闪着星星。“科学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它的样子甚至迷人得有些可爱。”欧阳自远始终这么认为,这或许能解释,为何他在一个本该退休颐养天年的年纪,依然对所研究的事物乐此不疲,毫不放松。从未停下对宇宙的好奇,始终清楚自己热爱的事物是什么,并愿意付出全部热忱,这使得耄耋之年的欧阳自远依然精神矍铄:“我已经83了,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了,我觉得可能做不完,所以希望能够尽量多挤出点时间,把它做好。

       就像毛润之曾念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前往未至,发现未知,我们永远在路上……

 三、时事|“长征”漫漫,永不言弃

       九十年代后期各航天强国火箭升级,中国火箭技术逐渐“丧失了在世界航天界第二集团的优势地位”。 由于数次发射失败等火箭问题以及九十年代末美国通过的《国际武器交易条例》(ITAR)使中国丧失了大部分原有的世界商业发射市场份额,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未来空间站以及其它大质量卫星的发射需求也超过了当时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为缩小与世界的差距、重获市场份额、满足未来航天需要,再加上研制新火箭以维持研发队伍的考虑,中国在2000年前后将新型火箭的论证工作提上日程。

       这是一段既让人悲伤又让人感到激动自豪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19年的12月27日,离这一年结束已经只剩下三天。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日子里,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再一次站上了发射架。时间来到这一天的晚八点四十五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一大团赤热的尾焰,长征五号踏上了它第三次挑战天空的征程。和上一次不同,这一次长征五号直接冲出了天际,消失在了苍穹之外。控制室里一片掌声雷动,有人在大笑,有人眼里泛着泪花,有人嚎啕大哭!但无一例外,他们的激动都是属于高兴,打从心底里的高兴!

       这一次,它稳定的守住了自己的轨迹。

       就在2017年,长征五号第一次发生,十年所磨的利器在这一刻开始出鞘,无数航天人的期待,他们望着发射塔上那枚中国当时最大的火箭有着无限遐想,以前我们做不到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努力做到了,世界会看到我们,看到我们的崛起和超越!

       可是发射仅仅300秒后,火箭的推力终止,长征五号坠入了大气层!控制室里死一般的寂静,很多老航天人摘下眼镜抹抹了眼角的泪水,只有他们知道他们为了这枚火箭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这枚火箭研制时间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建成以后是我国最大的火箭,所以这枚火箭承载的意义非常重大,进而也被赋予了特别大的期待。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为这枚火箭发射的失败,给予我国航天人的打击是巨大的。

       所以当长征五号第一次发射失败,这无疑给我们的航天事业笼罩上了一层阴影,十年的努力彻底归零必须重头再来,此间的时间必然受到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两年后,当长征五号发射成功之后,控制室的航天人们会那么的激动,甚至喜极而泣。

       

四、时事|揽星九天,“天问”问天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经过网上征集及投票,继月球探测任务命名为“嫦娥”系列,将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

       “天问”来源于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长诗,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不断创新永无止境。

       这组意义深远的名称与图形标识,将承载着中国人航天强国的梦想,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五星红旗太空闪耀,天问一号深空“自拍”送上节日祝福

       2020年10月1日星期四家,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图上的五星红旗光彩夺目,呈现出鲜艳的中国红。这是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深空 " 自拍 "。茫茫宇宙中银色的着陆巡视器和金色的环绕器熠熠生辉,天问一号以此向祖国报告平安,表达生日祝福。

五、结语|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方红一号”用利刃一把割破了统罩西北大漠的蔽日沉阴,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太空的浩瀚征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嫦娥四号远跨“鹊桥”中继星在月背的惊鸿一落,圆满了千百年中华民族对月球痴情的遥想。“揽星九天”“天问问天”,天问一号携手“胖五”的震世烈火,点燃了多少中华儿女扬帆寰宇、振翅穹苍的胸中热血。

       “寻梦?撑着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从钱学森“五年归国路”的开山一笔,到欧阳自远、 孙家栋在嫦娥一号发射现场的热泪盈眶,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怀着“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问天”勇气、“上下而求索”,以“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它走去”的坚强意志,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热忱澎湃,前往未至、发现未知。他们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先人嘱托,他们紧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以青春作帆、以血泪化楫,俯仰千古、长征万里,步踏沧澜、永攀高峰。

       天问问天、行将必至,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往期回顾

【作文素材】【文享】系列专栏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你的点赞对我真的很重要~)

  关注up,私信发送“中国航天”即可免费领取word文档版作文素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