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池塘科学化健康养殖及常见病有效应对防治策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金鱼病防治及预防养殖 黄颡鱼池塘科学化健康养殖及常见病有效应对防治策略

黄颡鱼池塘科学化健康养殖及常见病有效应对防治策略

2024-07-01 17: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郝辉

黄颡鱼是一种肉质鲜嫩、肌间刺少、营养丰富的淡水鱼,随着消费市场对黄颡鱼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黄颡鱼池塘养殖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养殖过程中,要改善池塘条件,定期清理池塘,科学放养鱼种,合理搭配饲料,加强日常养殖管理,同时还要防治黄颡鱼常见病,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常见病对池塘养殖带来的损失,进而为黄颡鱼健康生长创建良好的养殖环境。

一、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黄颡鱼属于温水性鱼类,经常在水体底层活动,适宜的生存温度为0-38℃之间,最适合健康养殖的温度为25-28℃。与其他常规淡水鱼相比,黄颡鱼耐低氧能力偏差,在池塘养殖中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①深度

黄颡鱼有弱光下摄食的生活习性,故此需保持较深的水体深度,当池塘水体较浅且光照较强时,则不利于黄颡鱼生长。一般情况下,池塘水体深度不小于2m。

②水质

保持池塘水质良好,采用无污染的水源,要求全年都能够供应优质水源。黄颡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在清澈洁净的水体中利于黄颡鱼生长,在养殖中要定期检测水质情况,确保水质达到养殖用水标准,并且水体透明度不得低于35cm,水体pH值在6-9之间,水体保持常年流动。

③排灌

池塘配备进水口系统、排水系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排灌,在进排水口处设拦鱼设施。

④底质

池塘底部要求平坦,尽量采用沙质土,淤泥厚度维持在10cm左右,使池塘底部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保肥性,方便培肥和捕捞作业。

⑤设备

根据池塘面积大小配置相应数量的常用设备,设备包括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渔船等。

2、清理池塘

①消毒

黄颡鱼对水体环境要求较高,且对一些药物敏感,在池塘养殖中要保持水质良好,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黄颡鱼发生病害的可能性。在清塘时,要对池塘彻底消毒,使用生石灰消毒,每亩池塘用量为150kg。将池底均匀投入生石灰,用锄头将生石灰均匀耙入淤泥中,对池塘内的病菌、寄生虫等进行灭杀。

②注水

在池塘消毒后1周之内充分曝晒池底,此后再注入养殖用水,从进水口处注水,在进水口处设置一定目数的筛具过滤水体中的杂物,不得放入黄颡鱼的敌害生物或野杂鱼。待水深达到80cm时,在池塘内放入小鱼虾试水,查看小鱼虾的成活情况,以确保水体内无毒性。在池塘内继续加水,当水深达到2m以上时投放黄颡鱼。

③施肥

在放养鱼种之前施足基肥,每畝施入充分发酵的有机粪肥,用量为每亩150-200kg,向池塘内均匀泼洒,用于培育水体浮游生物,改善黄颡鱼的生长环境。

3、放养鱼种

与其他淡水鱼相比,黄颡鱼的生长速度较慢、体型较小,只有将优质鱼种投放到条件良好的池塘养殖环境中时,才能保证黄颡鱼健康生长。

①适时放养

在春季气温回升稳定后放养黄颡鱼种,延长黄颡鱼的养殖周期,以确保黄颡鱼有充足的时间生长。从市场上优选出黄颡鱼品种,要求黄颡鱼种来源于正规的良种繁殖场,保证鱼种的纯度,这样才能提高黄颡鱼的成活率。或者,也可以从天然水域中捕捞优质的黄颡鱼进行放养。

②放养密度

当前市场上对大规格的黄颡鱼需求量较大,一般情况下应放养长度为10-15cm、体重为30g/尾的鱼种,此类鱼种能够长成规格相对较大的黄颡鱼。合理确定池塘放养密度,充分考虑养殖方式、养殖条件、鱼种规格等因素,以确保鱼种放养密度适当。如果池塘以养殖黄颡鱼为主,且鱼种规格为15-35g,则每亩放养2500-5000尾为宜。随着鱼种规格的增大,适当减小放养尾数。为提高池塘经济效益,可以搭配放养200尾左右鲢鱼或鳙鱼。如果池塘养殖采用混养模式,则可以将黄颡鱼套养到鱼虾的养殖池内,以促进黄颡鱼生长。每亩池塘可以套养30g/尾黄颡鱼100-150尾。在套养的池塘内,不允许养殖肉食性鱼种,以避免对黄颡鱼生长构成威胁。

③放养注意事项

在放养之前,使用50%食盐水溶液消毒,消毒时长控制在10-15min,不允许将病菌、虫卵带入健康的池塘内。在放养黄颡鱼时,检查鱼种体表是否光滑,游动是否有力,是否有伤病。当需要搭配鳙鱼或鲢鱼时,需在黄颡鱼入池不少于15d后再投放鲢鱼或鳙鱼,以保证黄颡鱼前期健康生长。

4、科学投喂

①饲料搭配

黄颡鱼虽然是杂食性鱼类,但是却以肉食为主,习惯在夜间水体下层觅食,食物为小鱼、鱼卵、虾、小型软体动物等。为促进黄颡鱼健康生长,可对池塘投放专用饲料,在饲料中增加蛋白质,使饲料符合黄颡鱼的觅食习性。在饲料搭配中,将小鱼虾、螺蚌肉、鱼粉等肉性饲料掺入到植物性饲料中,植物性饲料有喂菜粕、豆粕、麦粉、豆渣、花生饼等,应均匀搅拌成人工饲料。植物性饲料配方为:鱼粉30%、豆饼25%、次粉15%、菜饼15%、米皮糠10%,促长添加剂5%。按照此配方配制的饲料富含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40%左右。

②驯化训练

人工繁育的黄颡鱼种苗无需驯化,可以向池塘内直接投放饲料。在饲养天然野生的黄颡鱼时,由于黄颡鱼习惯在夜间觅食,所以要通过驯化改变野生黄颡鱼的觅食习惯,让黄颡鱼适应白天觅食。具体的驯化方法为:每日在固定的时间敲击饲料桶,在固定的位置投喂。在池塘边上泼洒鱼糜,吸引鱼种,连续泼洒2d,让越来越多的鱼种来此摄食。之后,在鱼糜中掺入人工饲料,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投放饲料,一般情况下7d左右野生黄颡鱼能够习惯在白天摄食。

③投喂方法

黄颡鱼摄食较慢,要多次投喂,每次应少量。当池塘水温适合黄颡鱼生长时,应在每日提前投喂,让黄颡鱼从饲料中摄取充足的营养成分,保持快速生长状态。在春季气温回暖后,按照黄颡鱼的体重确定投喂量,一般为黄颡鱼体重的2%左右,每日投放2次饲料;当气温逐步升高之后,投喂量提升至黄颡鱼体重4%左右,每日投放3-4次饲料;进入秋季后,气温逐步降低,此阶段将投喂量降至黄颡鱼体重1.5%左右,每日投放2次饲料。在投喂饲料时充分考虑每日水体的溶氧情况,上午溶氧偏低,适当减少投喂量。下午溶氧相对增高,适当增加投喂量。此外,还要根据天气变化调整投喂量,阴天减小投喂量,晴天增加投喂量,雨天可以不投喂。

5、养殖管理

黄颡鱼易受惊,且耐低氧能力较差,对养殖环境要求相对较高,需在养殖中采取以下措施:

①调节水质

在池塘饲养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新的水体环境,透明度不低于35cm。定期更换池塘内的水体,春季换水频率为每月1次,注入新水厚度不低于30cm;夏季换水频率为每半月1次,注入新水厚度不低于15cm,始终保持池塘内水深2m左右。

②增氧

池塘配备增氧机设备,当池塘水体中含氧量偏低时启动增氧机,增加溶氧量。通常在晴天的凌晨和午后各开启增氧机60min,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和高温高湿天气时,需要提前启动增氧机。适当增加启动增氧机次数,延长增氧时间,使水体溶氧量不低于3mg/L。

③管理

在日夜巡视黄颡鱼的生长情况,尽量不让车辆经过养殖池塘,避免对黄颡鱼造成惊扰。

二、黄颡鱼常见病防治

黄颡鱼没有鱼鳞,对常用的鱼病治疗药物有一定的应激反应,表现为药物忍耐能力较差。在常见病的防治中,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合理把控池塘养殖的各个环节,防范疾病发生。黄颡鱼的常见疾病包括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和真菌性疾病三大类,要在发现疾病时及时治疗,对症下药。

1、水霉病防治

水霉病是因水霉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疾病,黄颡鱼感染水霉病初期难以发现病症,随着菌丝侵入到伤口内,伤口处出现灰白色的棉絮状物质。在发病阶段,黄颡鱼表现为焦躁不安状态,并且摄食量减退,直到瘦弱而死。水霉菌寄生到鱼卵上,使鱼卵变成白色绒球状物质,导致鱼卵死亡。当池塘水温偏低、鱼苗运输不当、鱼体有伤口时容易发生水霉病,早春和晚冬期间是水霉病的多发期。具体的防治方法如下:

①预防

定期清理过多的淤泥,对池塘消毒处理,杀灭水体中的病菌;在放养、捕捞鱼种时避免过度用力,以减小对黄颡魚表体的机械性损伤;在鱼种放养前使用食盐水消毒,并将亚甲基蓝泼洒到池塘内;合理控制放养密度,以促进黄颡鱼健康生长;加强池塘水温控制,在黄颡鱼受精卵孵化过程中进行消毒。

②治疗

在黄颡鱼发生水霉病后,可向池塘内泼洒水霉净,浓度不低于0.15mg/L,且不高于1.3mg/L;向池塘内泼洒亚甲基蓝,浓度不低于2mg/L,且不高于3mg/L,间隔2天泼洒1次。

2、红头病防治

红头病主要危害成鱼,每年春秋季节易发生红头病,死亡率高达70%。当黄颡鱼感染红头病时,鱼头顶部呈充血状态,部分病鱼有穿孔露出脑组织的情况。在发病初期黄颡鱼无明显病症,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出现离群现象,部分病鱼的鱼鳍部位充血,下颌部位有圆形孔洞。

①预防

对水质进行调节,在饲料投饵区消毒,消灭寄生虫;在易发生红头病毒的季节增加增氧机的启动频次,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在饲料中掺入强力霉素,强力霉素浓度为0.5g/kg,向池塘内连续投喂3d,能够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②治疗

当发现红头病时需立即治疗,向池塘水体内泼洒聚维酮碘,浓度为0.5mg/L。改良黄颡鱼饲料,将复方新诺明掺入饲料中,用量为100mg/kg,对黄颡鱼连续投喂4d左右,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鳃霉病防治

鳃霉病是因赛霉菌寄生到鳃组织中引起的疾病,当黄颡鱼感染鳃霉病后,鳃上的黏液明显增多,部分病鱼有出血状的斑点,导致鱼鳃异常。当黄颡鱼病发时,病鱼处于高度贫血状态,鱼鳃为青灰色。在春夏季节容易发生鳃霉病,尤其在池塘水质恶化后,有机质含量过高时,会增加鳃霉病的发病率,可导致大批黄颡鱼死亡。

①预防

彻底清理池塘,去除过厚的淤泥,对池塘消毒,消毒剂选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调整水质,每天都要捞出残余的鱼饵,避免水体有机质含量日积月累升高。

②治疗

当发现鳃霉病时,对池塘洒一遍漂白粉,根据池塘水体积确定漂白粉的用量,一般为1mg/L,消毒后注入新水;在放养黄颡鱼种前彻底清理淤泥,对池塘消毒,彻底杀灭淤泥中的菌丝和孢子。

4、出血性水肿病防治

此病由细菌感染引起,能够对黄颡鱼种和成鱼造成较大危害,死亡率在80%以上。在高温季节易发生出血性水肿病,一旦发生此病会在短时间内蔓延。当水温超过25℃时,病鱼会快速死亡。病鱼食欲不振,运动异常,体表呈黄色,表皮上的黏液增多,腹部和背鳍肿胀,病情严重时病鱼的鳍条腐烂,胆汁外渗。

①预防

调节池塘内的水质,池水溶氧量不低于5mg/L;在高温夏季定期加入新水,控制好池塘内水体的溶氧量;在高温季节适当降低养殖密度,每天都应及时捞出饲料残渣。

②治疗

对发生出血性水肿病的池塘泼洒强氯精,用量为0.5mg/L;采用药剂拌入饲料的方式,将四环素拌入饲料中,用量为0.6g/kg,每日投喂1次药饵,连续投喂药饵3d。当向池塘投喂鱼肉浆时,需将1%食盐和维生素C掺入鱼肉浆中。

5、肠炎病防治

肠炎病是因点状产气单细胞感染而形成的疾病,病原菌来源于底层淤泥,当黄颡鱼在底层觅食时可能会摄入病原菌。在高温夏季池塘水温在25-30℃之间时易发生肠炎病。病鱼食欲下降,游速缓慢,经常脱离群体,腹部出现肿胀,肛门处向外突出。对病鱼进行剖检后,可见肠内无食物,肠壁呈充血状态,腹部有淡黄色的积水。

①预防

科学搭配饲料,不允许向池塘内投喂变质、发霉的饲料;在高温季节及时向池塘注入新水,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并向池塘内泼洒生石灰,杀灭病菌;在夏季应适当提高水位,降低水体底层温度;向池塘投喂含有大蒜的饵药,按照黄颡鱼的体重确定大蒜投喂量,一般用量为10g/kg,每间隔半个月投喂1次,能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②治疗

采用内服与外用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法,在内服中用复方新诺明拌饵,用量为1g/kg,向发生肠炎病的池塘连续投喂3d。或者,将土霉素拌入饲料中,按照鱼体重量确定土霉素用量,一般为50mg/kg,连续投喂4d左右;在外用中,向池塘内全面撒入强氯精0.5mg/L,或者用二氧化氯替代强氯精。

6、粘孢子虫病防治

粘孢子虫病一般发生在春末夏初时期,如果在养殖黄颡鱼初期发生此病,则会导致黄颡鱼大量死亡。当病鱼受单极虫、野鲤碘泡虫侵染引起皮肤病时,体表出现大面积的不规则形态白点,病鱼逐渐消瘦死亡;当病鱼受巨间碘泡虫、异型碘泡虫、球孢虫侵染引发皮肤病时,主要病患部位为鱼鳃部位,病鱼呼吸困难,外鳃张开无法闭合,无力在水中游动,导致病鱼窒息死亡。

①预防

在投放黄颡鱼种前,采用干法消毒池塘,生石灰用量为200g/m2,消灭池塘内孢子和卵囊,防范粘孢子虫病发生。

②治疗

在发现此病时,用90%晶体敌百虫浸洗病鱼,将晶体敌百虫稀释到浓度为0.2%左右,浸泡鱼体5min。之后,按照0.2mg/L的晶体敌百虫用量,洒入池塘内,连续洒入3d,每天用药1次;对因感染肠道孢子虫的黄颡鱼,可以在饲料中掺入用量为0.8g/kg的孢虫清,连续用药4d左右。

综上所述,在黄颡鱼养殖中要加强池塘清理、科学投喂和疾病防治等工作,这样才能确保黄颡鱼养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黄颡鱼的常见病包括水霉病、红头病、鳃霉病、出血性水肿病、肠炎病以及粘孢子虫病等疾病,在常见病防治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疾病防控工作,降低常见病发生率,一旦发生疾病不得使用硫酸铜、高锰酸钾等高敏感性的药物,必须采用高效低毒药物,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小药物对黄颡鱼产生的影响。

(作者单位:233600安徽省涡阳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