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武帝两伐大宛,到赫鲁晓夫撤弹古巴,国家行事风格关键看实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金丙征夺战百度云 从汉武帝两伐大宛,到赫鲁晓夫撤弹古巴,国家行事风格关键看实力

从汉武帝两伐大宛,到赫鲁晓夫撤弹古巴,国家行事风格关键看实力

2023-04-24 0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读的历史多了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行事风格,是飞扬还是隐忍,不在于人们所谓的民族性格,而在于国家的实力,并且还深受主事者风格的影响,中外莫不如此。

首先,拿中国历史上的例子来讲。

汉初白登之围后,经历了三代人,期间卑辞厚币,隐忍了70年有余,方才有了汉武帝那规模宏大的反击。

汉武帝的硬气既来自于父祖给他的积累,也深受他自己个人风格的影响。所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就是出自汉武帝的笔下,不是虚言。

成功反击匈奴之后,我们再看看汉武帝是如何对待西域小国大宛的。

汉武帝听说大宛有汗血宝马(因为盛产在贰师城,所以叫贰师马),所以遣使到大宛王庭,打算以重金购买,没曾想大宛还就看不起汉朝,觉得汉宛相距那么远,即使汉人能够来到大宛,那也是九死一生了,你汉朝能奈我何?所以不同意这桩买卖。

于是大宛国王和汉朝使者发生了口角,于是汉使在返汉途中被大宛杀掉,钱财也被大宛王庭掠夺。

汉武帝一听大怒,根本不存在什么隐忍之说,立即拍板发兵大宛,这就是第一次伐宛。

这次汉朝君臣有些轻敌,他们根本没把大宛放在眼里,尤其是汉武帝还想着借此事可以让自己的大舅子李广利风光一回,封个侯爵,顺带把貳师城的汗血宝马给他带回来,所以就让李广利挂帅,封为貳师将军,带着几千正规部队,和上万纨绔子弟出发了。

没曾想,李广利还没到大宛王庭,就已经被击败了。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后勤补给困难,本想靠着沿途小国来补给,没想到小国看他们兵少,就坚守城池,不给粮草。

李广利只好狼狈返回敦煌。

汉武帝大失所望,命令李广利及其部队有敢踏入玉门关一步者,立斩不赦,李广利只好惶恐等待。

这回,汉朝大臣们有异议了,认为汉军应该集中全力应对匈奴,而不是大宛。汉武帝则坚持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次不拿下大宛,轻则宝马拿不到,大则被西域诸国轻视,以后汉使们在西域就少不了吃苦头了。

由此有了第二次伐宛。

这次伐宛,规模浩大,出动部队6万多人,级别达到校尉的将官有50多人,还带着10万头牛、3万匹马,驴驼等其他工具物资应有尽有。还是以李广利为帅。

这次出师,沿途西域小国甚是殷勤,大宛更是被一举拿下,李广利重立了大宛国王后,便载宝马而回。

由此看来,从汉初的隐忍,到汉武帝时的飞扬,根本不是由什么民族性格决定的,退一步讲,我们就从民族性格来论,70年间民族性格就变了?

再退一步讲,为什么性格变了?因为汉朝的实力摆在那里了,有钱有将有实力,同时还有一位能够重用“非常之人”,并且期待“非常之功”的汉武大帝。这就验证了我所说的“实力起决定作用,舵手风格也会大有影响”的论点。

然后,我们再来聊一聊外国。

以俄国为例,因为大家往往觉得俄罗斯的国家行事风格貌似更偏向“以牙还牙”的这种类型,颇为飞扬,很少见他们通过战术上的隐忍来追求战略上的最终胜利。其实这也是印象流而已。

俄国十月革命后,当时还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腾出手来巩固新生的苏俄政权,列宁还不是与德国签订了那尴尬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合约》。

在这个合约中,苏俄割地、赔款,很是屈辱,但是列宁还是力排众议接受了,这样才使得刚刚诞生的苏俄摆脱了西线的纷争,得以站稳脚跟,否则一切犹未可知。

这时候,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有什么不同么?他们的行事逻辑怎么就变成了隐忍了?

这是因为他们的实力不行,而列宁则是个高瞻远瞩的人物,在他的坚持下,才有了这个务实的抉择。

一战以后,德国战败,苏俄还最终还是笑到了最后,这不正是俄罗斯人战术隐忍,追求战略胜利的一则生动例子么?

还有,二战前,斯大林为什么要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爆发后,斯大林又为什么要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要知道,当时德国的反苏情绪,是无与伦比的,双方互相视对方为仇寇;至于日本,更是和苏联打了两仗:张鼓峰战役和诺门罕战役。怎么仇人在一起,反倒是把酒言欢了?

原因就在于,苏联当时需要加紧发展实力,需要避免过早交手,所以斯大林才下了这盘棋,尤其是和日本,斯大林要避免两线作战。

这个时候的斯大林不也是通过战术上的隐忍,来追求战略上的胜利么?

再往后讲,到了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想在古巴部署导弹,结果被美国人侦察到了,立即就引来了肯尼迪的巨大反应,肯尼迪出动海空部队,做出一副要进攻古巴的样子,并且还几次有过按按钮的念头。

这个时候赫鲁晓夫只得从古巴撤回导弹,因为在加勒比海附近,苏联即使再强大,也鞭长莫及,何况苏联的实力并没有超过美国,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军政能力表现平庸的赫鲁晓夫只能选择了隐忍。

由此看来,所谓的中西方思维逻辑不同,所谓的民族性格(或者叫风格)根本就是一种经不住推敲的论调。

还是那句话,是选择隐忍,还是选择以牙还牙,不是决定于民族性格,而是取决于国家实力,并且受到舵手风格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史记》《斯大林传》《斯大林年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