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重建综述】三维重建是什么?该怎么入手?最新进展有哪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量三围什么意思啊女生 【三维重建综述】三维重建是什么?该怎么入手?最新进展有哪些?

【三维重建综述】三维重建是什么?该怎么入手?最新进展有哪些?

2024-07-09 17: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维重建综述

持续更新

文章目录 三维重建综述0. 前言1. 三维重建的发展历史2. 新手了解三维重建需要有哪些方面的知识储备?3. 入门的话该从哪些经典的算法入手?4.不同领域中的三维重建分别是怎么实现的?5. 目前的三维重建能做到什么程度?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有哪些?

0. 前言

三维重建是指从二维图像中恢复物体三维形状的技术,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 三维重建的发展历史

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依靠手动测量和计算来构建三维模型。随着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的发展,80年代末到90年代,三维重建技术开始采用立体视觉(Stereo Vision)和结构光(Structured Light)技术,实现了自动化的三维数据采集和处理。进入21世纪,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三维重建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场景和实时三维重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 新手了解三维重建需要有哪些方面的知识储备? 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基础:理解图像和视频处理的基本概念,如特征提取、立体匹配、光照和纹理。线性代数和几何:掌握向量、矩阵计算,以及几何变换和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关系。编程技能: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如Python或C++,并了解相关的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库。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理解基础的机器学习算法及其在三维重建中的应用,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如CNN。 3. 入门的话该从哪些经典的算法入手? 立体视觉(Stereo Vision):学习如何从两个或多个视角的图像中恢复出场景的三维结构。结构光(Structured Light):了解如何使用已知模式的光投射到场景中,并从其反射来重建三维形状。多视图几何(Multi-view Geometry):掌握如何从多个视角的图像中恢复场景的三维结构,是理解和应用三维重建的核心。点云处理:学习如何处理和优化从三维扫描器或其他传感器获取的点云数据。 4.不同领域中的三维重建分别是怎么实现的? 相机(光学图像):通过分析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之间的差异,使用算法如立体视觉或多视图重建来估计三维结构。光学遥感:使用从卫星或无人机携带的传感器获取的图像,应用数字表面模型(DSM)和数字地形模型(DTM)等技术进行三维地形重建。合成孔径雷达(SAR):利用SAR图像的相位信息,通过干涉测量技术(InSAR)来提取地面的三维形状,常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现在更主流的做法是使用TomoSAR获取数据,最后得到有高度分辨率的三维图像。 5. 目前的三维重建能做到什么程度?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有哪些?

目前,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在多个领域内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三维模型重建,包括城市规划、历史遗迹保护、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医疗影像等。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重建方法,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方法,已经能够处理更复杂的场景重建任务,包括室内外环境、人脸和身体的三维建模等。

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但不限于:

神经网络与三维重建的结合:研究者们探索如何将神经网络应用于三维重建中,以提高重建效率和精度。

多源数据融合:结合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如光学图像、雷达(LiDAR)扫描或声纳数据,以实现更加准确和鲁棒的重建结果。

实时三维重建:研究如何减少三维重建的时间延迟,使其能够在移动设备上实时进行,这对于增强现实和机器人导航等应用至关重要。

Research on 3D Object Re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Deep Learning :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3D重建技术,强调了体素、点云和网格重建。这项工作回顾了不同的3D对象表示方法,为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见解。

The Precise 3D Reconstruction of Human Faces Based on 2D Photograph :讨论了使用多个相机的灵活扫描系统来准确重建人脸,展示了将传统技术与现代计算方法相结合以提高2D图像的3D模型精度的潜力。

3D Reconstruction using Structure for Motion:使用HDR摄像头的立体视觉配置在机器人上重建室内空间。这种方法突出了机器人技术与3D重建的整合,旨在通过创新算法实现深度图的可视化。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