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里耶秦简介绍 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

2024-04-12 1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通讯员:邸梦婷)2023年5月17日上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振红教授做客湘潭大学韶风名家论坛,携课题“里耶秦简更名方与战国秦时的天下国家观”同现场师生进行亲切交流。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蒋波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杨振红教授对秦汉简帛出土地的变化及相关考古动态进行了简要介绍,继而引入主题并展开分享。

“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杨振红教授指出,从秦文献来看,秦人更喜欢将秦统一后的疆域、国家称“天下”“海内”,体现出一种浓厚的“天下国家观”。与这种观念密切相关的是“县官”“乘舆”称谓的出现。秦汉文献中有称国家、皇帝为“县官”,称皇帝所乘车和皇帝本人称“乘舆”的制度,“乘舆”的称呼甚至一直沿用到后代。这两种称谓就是秦人天下国家观的最直接体现,而新出土的里耶秦简则正研究这两种称谓的来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第二部分,杨振红教授介绍了里耶秦简秦始皇更名方这一出土文献的发现过程和具体内容。2002年,在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的36000多枚秦简是21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被定名为里耶秦简。里耶秦简的主要内容是秦始皇统一前后洞庭郡迁陵县的行政文书,其中有一块木牍,因其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后更改各种名号的内容,所以学界将其称作“秦始皇更名方”。木牍编号为8-461,长12.5、宽27.4、厚0.6厘米,正面分两栏,篆书。通过对更名方的内容、字迹进行呈现和分析,杨教授强调,简牍的主要书写字体为秦篆带隶,字迹不够工整则说明此牍并非官方正式文书,而是官吏为熟悉政令而抄写自用的。

接下来,杨教授就秦始皇改“王室”“公室”为“县官”,改“乘舆”为皇帝专用称谓分别进行着重讲解。

通过分析《汉书·霍光传》《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二年律令》简等几则材料及相关注释,杨教授指出:先秦时期三条史料中的“县官”,有两处含义不明,一处指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的官府或官吏。汉代文献中的“县官”多数指天子或国家,但个别情况下也指郡县之县的官府或官吏。“王室”“公室”则常见于先秦文献,前者原本是周天子家族的专有称呼,后者则是诸侯国国君称公者专有称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僭越礼制,称“侯”“伯”者僭越称“公”,后又僭称“王”,公室、王室便也成为这些诸侯的称呼。故而“王室”“公室”代表的是诸侯国君的秦王,“县官”则代表的是统一天下后的秦皇帝。

那么,秦始皇君臣为什么会选择“县官”的称呼呢?“县官”与“王室”“公室”相比,妙在何处呢?杨教授做出如下解答。

“县官”一词源于“四海九州县内”的“天下观”。秦始皇将公室、王室改为县官,正如司马贞《史记索隐》所解释的那样,应基于“天子居县内,官天下”的理论,这一理论系统反映在《礼记·王制》对世界和天子之制所阐释的观念之中,即:四海、九州、县内、采、流。此观念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下限当在县制已经形成,而郡尚未成为县上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的时期。促其形成的社会基础应当包括以下两个因素:第一,实行分封制,即“王制”是分封制下王畿制度与县制相结合的产物。第二,当时人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一带的中原地区,东面已达大海,但北、西、南三面的活动范围都不会太远,与中原以外地区的交流也十分有限。

关于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杨教授通过讲述邹衍“大九州”说从而对其进行了拓展。《礼记·王制》设想的天下九州方三千里,地域还不大。到了战国后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渐丰富,出现了邹衍“大九州”说。在“大九州”说中,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偏于东南隅的一个小州,“中国”的称号也并不贴切符实。这样的认识既表明邹衍时代人们对地理的认识已经大大丰富,对中国的认识更客观,同时也对以《禹贡》九州构架起来的天下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因而不为多数人,特别是笃信儒家经典的学者所接受。总的来说,“天子县内”的观念仍然是主流思想,并一直延续至汉代。

杨教授认为秦始皇改“王马”为“乘舆马”、以“乘舆”指代“皇帝”的原因与先秦以来形成的地为舆、天子当以天下为家、乘舆以行天下的思想密切相关。秦始皇的这些统一措施并不仅仅是出于统一的现实需要,也有附会古帝王致太平乃巡狩之义,所以秦始皇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统一措施,包括建立“皇帝”称号,将“王马”改称“乘舆马”,五次巡行天下等等,都是战国秦时盛行的天子理论影响下的产物。天子理论要求只有结束诸侯纷争局面,致太平,成为天子,才能拥有“天下”,而天下是“天为盖、地为舆”宇宙观下的概念,指上天覆盖下的大地,大地就像一辆巨大无比的马车,承载着地上万物。因此,当秦始皇统一后,自认为已经成为天子,拥有天下即大地这辆舆车,便将“乘舆”作为其专属称谓,意为其统治的是以天下为疆域的国家。

结语部分,杨振红教授对此次讲座内容做了凝练。战国中后期,随着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为了顺应统一的历史大势,开始构建以大一统为核心的天子理论,这一宇宙观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与五帝三王的古史系统相融合。五帝时代为大同世界,三王时代虽然有所不如,但也是后世难以企及的小康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衰弱,诸侯纷争,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天道轮回,只有再次出现圣明的天子,重新统一天下,才能实现太平盛世。这套天子理论对秦始皇影响很大,故而其即位后一直致力于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从诸侯王升格为天子。当他实现这一理想,兼并六国,成为天下唯一的统治者后,便开始全面推行天子之制,将天子理论付诸实践,并多所发明创造。

在讨论阶段,杨振红教授与同学们悉心交流,对“县”的源头和涵义变更、学习中如何把握简牍与传世文献的互补性以及“天下国家观”与华夷之辨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都给予了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解答,并在秦汉史研究和文献资料对比阅读方面提供了非常有启发性的建议,强调不能仅是以新资料去证明旧观点,还要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有新思考、新发现,这样才不负新资料的价值。讲座末尾,蒋波教授进行总结,嘱咐同学们要提高治史素养,以沿波讨源,勤学善思,严谨求证的方法和态度投入到研究和学习中。

本次讲座历时九十多分钟,杨振红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场师生受益颇多。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