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至 看苏轼如何将“失意”变为“诗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酸梅小说免费阅读全文在哪里看 寒食节至 看苏轼如何将“失意”变为“诗意”

寒食节至 看苏轼如何将“失意”变为“诗意”

2024-06-13 09: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细看《寒食帖》中的诗句,可以说是字字扎心,句句泣泪。无论是“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还是“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字里行间满满都是苦楚与悲情,让人不忍读之。

不光如此,《寒食帖》中的另一首诗还写到其“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见其窘迫的经济状态。更令人伤心的是一句“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离家千里的苏轼甚至不能在家族的坟上祭祀凭吊,顿感心如死灰。

《苏轼像》 (赵孟頫绘)

《寒食帖》写于缅怀先人的寒食节,难免会多一些心境悲凉的感伤之情。但苏轼在黄州的那三年,真的只有贫苦,却无半点欢喜吗?也不尽然。在黄州,苏轼不仅写下了流芳后世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还体验了一把农夫的生活。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首家喻户晓的《定风波》写于元丰五年的春天,也是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就在书写《寒食帖》后不久。不同的是,此诗中所表达出的旷达脱俗的情怀,让人顿时感受到一种不畏坎坷的胸襟气度。

世人多拿《寒食帖》中的诗文来感叹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的心灰意冷,其实在该帖背后,他也不乏潇洒欢喜的心情。不管是自称“东坡居士”,还是写下传世名作,都能看出他的豁达。只是在《寒食帖》中,后世从诗句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悲苦之情。

黄庭坚题跋其上

留纸数尺

“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

《寒食帖》的诞生,无疑是其行书中的巅峰之作,是其诗文创作与书法创作的合二为一。后人对《寒食帖》赞誉颇高,历代名家也是推崇备至。于是《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也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古代的文人没有朋友圈,那么当一幅旷世奇作问世时,他们是怎样“点赞评论”的呢?那就要通过书画作品上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题诗留款、藏家印章、观者题跋来表现了。一件书法作品,流转在不同人的手上,都会留下他们的印记,人们甚至能看到其中古人跨越千年的对话与对作品的评价。

据明代董其昌所言,东坡作书,故意留纸数尺,自谓“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第一个题跋留下“评论”的人,正是苏东坡的好友、“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只是这黄庭坚的题跋写得实在有趣,先赞其“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而后又忍不住偷偷吐槽道:“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表示如果让苏东坡再写一遍的话,他未必还能写这么好。更令人捧腹的是,黄庭坚的题跋写得比原帖字体还大,笔走龙蛇,颇有与东坡一争高低的心态。

此后,《寒食帖》上的“点赞”与“评论”也愈来愈多,之后流转于不同人手中,收藏者众多。到了元代,又被进贡给皇帝元文宗,盖上了“天历之宝”的皇家藏印。明朝中晚期,这件宝物流出宫外,董其昌得见惊叹不已,在其上写下题跋:“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直至清朝,先后经由纳兰容若、乾隆皇帝等人手中,被盖上一个个朱红色的藏印。

而这样的一幅千古奇帖,现下身在何处?据了解,《寒食帖》在几经波折后回归中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遥想苏轼当年在黄州举目苍凉,悲愤之余写下此《寒食帖》,却不想成为千古名作,流芳后世数千年。在这暮春的时节,眼看寒食节已至,清明节将近,不妨品一品《寒食帖》,体验苏东坡笔下不一样的清明感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