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郭橐驼人物介绍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简介

 

 

柳宗元(七七三-⼋⼀九),字⼦厚,河东(今⼭西永济县)⼈。贞元初年进⼠,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执政,他

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政治改⾰。不久,王叔⽂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凡⼗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的才能进⾏政治活动。改⾰虽然失败了,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

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使他成为⼀个卓越的散⽂家和诗⼈。他和韩愈是古⽂运动的两

个主要倡导者。但从⼀定意义上说,柳宗元在思想⽅⾯所具有的进步的积极的意义,似⼜因韩愈的某些保守意识⽽有所不及。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抑郁的⼼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我们可以看出⼀个有理想的正直的⼈

在不合理的⿊暗社会⾥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在柳诗中成为特有的新颖题材的是对西南地带少数民族⽣活进⾏多⽅⾯描绘的

作品。其中洋溢着⾮常浓厚的地⽅情调和⽓氛。⾄于刻画⾃然景物的⼩诗,如《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的名作。

著有《柳河东集》四⼗五卷,《外集》⼆卷。

写作背景

本⽂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地⽇益严重,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容⾜之

。仅有⼀点⼟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柳宗元的这篇⽂章就是在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写作特点

1

.简洁⽽⽣动

在⼀篇⽂章中,简洁和⽣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式的⼈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动则

蕴含了⽂学的情趣。如第⼀段介绍⼈物,仅⽤

隆然伏⾏

⼏个字,就写出了⼈物的形象特征;⼜⽤

甚善。名我固当

⼏个字,

写出了⼈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动的描写,⼀个不同凡响的

驼者

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句话中,这

种史笔和⽂辞的完美结合,显⽰出作者⾼超的语⾔表现⼒。

2

.对⽐与映衬

种树

治民

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风格的需要。

对⽐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度,甚⾄收到不⾔⾃明的功效。本⽂中的对⽐,有叙事性的,如两

种种树⽅法的对⽐;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种树⽅法的归纳和对

他植者

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先谈

养树

,后论

养⼈

,这本⾝就是

运⽤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的话题合⽽为⼀,互相补充,增强了⽂章的⽓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如郭橐

驼谈

养树

⼀段,开头说

橐⾮能使⽊寿且孳也

,最后则以

吾⼜何能为哉

回应,在⾃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论

⼀段的⾸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3

.婉约⽽多讽

本⽂结尾⼀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

传其事以为官戒

。以寓⾔的⽅式进⾏讽谏,是中国古代⽂⼈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

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劝诫的,这决定了

婉约⽽多讽

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个

知种树⽽已

的驼者,欲⽌⼜

⾔,在朴实的简单类⽐中,揭⽰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些话语,如

理,⾮吾业也

若甚怜焉,⽽卒以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婉转⽽幽默,含不尽之意于⾔外。

内容分析

1

段,仿史传体例,介绍⼈物⾝世。

这是⼀个富有传奇⾊彩的⼈物,本名已⽆⼈知晓。他

病瘘

⽽驼背,相貌不如常⼈,却名闻乡⾥,以致有绰号流⾏。称他

,是指其病⽽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最为难得的是,驼竟放弃⾃⼰原来的名字,也这样⾃称起来。作者寥寥数

笔,就勾勒出⼈物豁达的性格,令⼈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定存在着某种⾃信,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2

段,转⼊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个种树的⾏家。

乡在京畿,名⽈丰乐,颇有些传说⾊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

际遇

──

争迎取养

,再说他⾝⼿不凡。说欢迎他的

⼈,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是种树卖果的(物质⽅⾯)。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不相同

的,因⽽暗⽰出橐驼技术的全⾯。说他技艺⾼超,点出了两个⽅⾯。⼀是他种的树不怕

移徙

,有

树挪活

的神奇;⼆是他种

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点染⼀笔,更增加了⽞妙⽓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