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一场追名逐利的争斗,权势面前,亲情苍白无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一场追名逐利的争斗,权势面前,亲情苍白无力

《郑伯克段于鄢》:一场追名逐利的争斗,权势面前,亲情苍白无力

#《郑伯克段于鄢》:一场追名逐利的争斗,权势面前,亲情苍白无力|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郑伯克段于鄢》写了郑庄公的弟弟谋反被逐的故事,被列为了《古文观止》的第一篇。郑庄公从小没有母爱,见弃于母亲,继位之后,母亲支持弟弟段进行谋反,庄公放纵弟弟的行为,暗地里进行谋划,在弟弟开始谋反时,一举将他击败,并逐出郑国。这一年是平王东迁的第三年,公元前772年,鲁隐公元年,从那时起开始了一场场为争夺权利的亲情惨剧。

郑庄公画像,来自网络

1

庄公不受母亲待见,没想到会一辈子都没得到母爱。

说起庄公让他母亲武姜讨厌的原因,是从他出生开始。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这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属于难产。难产中最难受的莫过于母亲,头胎生孩子,反反复复要痛十几个小时,在加上难产,估计生孩子时,想死的心都有了,这不会是上天派来折磨自己的冤家吧?这趟鬼门关一定让武姜心有余悸,对这个孩子,怎么也好不起来,就给他起个名字叫寤生,提起名字,就想到这次鬼门关。

幸好上天又给了武姜一个孩子,起名叫段,段不再折磨母亲,第二胎很顺畅,两三个小时就出生了,还是顺产,一点都不疼,和他哥哥比起来,这就是个小天使,专门给人快乐。

看到寤生,武姜高兴不起来,看到段,她才有做母亲的快乐,她希望将来继承王位的是段,而不是那个让她痛苦的寤生,于是,武姜多次在郑武公面前提出要立段为继承人。

也许立段为王位继承人最大的理由就是,寤生这孩子是倒着出生的,不吉利,只有段是顺产的,预示国家顺风顺水。

也有可能是这个理由,寤生这孩子大脑没经过挤压,会缺氧,恐怕没有能力管理好这么大一个国家,只有段,段的头经过了挤压,发育不错,可以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还可以是这个理由,寤生这孩子那么长时间都没生下来,被那么多接生婆翻来弄去的,最后还用力拉扯,才扯出来,一出生,就被弄废了,还是换成段吧,这段没经过折腾,肯定是个聪明人。

但是,这些理由都不能打动郑武公,他一直坚信要遵循礼制,要立嫡长子为太子。

庄公倒着生下来,这不是他的错,没有得到母亲的喜爱,他的心里肯定有些想法。

图片来自网络

2

在知道母亲和弟弟对他的王位有想法时,郑庄公开始了一个报复,长期以来得不到母爱,一直压抑,他要报复。

报复从纵容武姜为段选择根据地开始。武姜为段选制这个地方,庄公没有答应,说那是个战略要地,虢国建都在那里,其他地方任意选。武姜又为段选择京,京这个地方很特殊的,城墙很高,按照当时的规定,大都的城墙不能超过京城的三分之一,而京超过了,不合法度。

把京封给段后,大夫蔡仲能看到这一点,庄公没看到吗?他借口已经答应了武姜,除了制之外,随便选,不好食言,只好听之任之。如果说选择“制”时,还有些属于劝诫,选择“京”,就已经是纵容了,也许这个时候,庄公就开始安排人进入到京,做下一步的打算了。

武姜帮助段得到了一个好根据地,让段有了反叛的资本。他们忽略最重要的一点,庄公已经知道他们的野心,警告不成,肯定有应对措施,段和武姜的所有举动都在庄公的掌控之中,庄公不会轻易的就把京这个大城市交给段。

对于武姜而言,这个时候悬崖勒马,也还来得及。

武姜继续帮助小儿子谋求王位,甚至想作为内应,打开城门,让段冲进来,把他哥哥杀了,夺取王位。其实,武姜没有必要这么做,不管谁当王,武姜都只是太后,对小儿子的偏爱,让她失去了理性,一步步的掉入了大儿子的圈套。

郑庄公,图片来自网络

3

段,作为一个弟弟,不接受父亲的安排,不甘于做一个普通的王爷,一直的娇宠,让他有了非分之心。

第一步,通过他母亲得到了京城这个地方。这里城墙高大,是一个很好的根据地,在那里可以蓄积财富,集聚力量。庄公这个时候得到了蔡仲的提醒,蔡仲说,京这个地方不遵守制度,没有君臣礼仪,将国君置于不堪。庄公不以为然,说这是母亲帮要的,不好回绝,只要他们继续做下去,就自己倒下的,多行不义必自毙。

第二步,命令西边和北边的两个边境城市,要他们在听郑庄公调遣时,也要听从自己的命令。这是段在进行试探,他要证明一下自己的影响力,看看这两个边境城市对自己的态度,也要看看郑庄公对他的态度。大夫吕看到这种情况,直接问庄公,是不是要把国家让给段,庄公还是不以为然。

第三步,段看到庄公没有动作,就把这两个城市占为己有。对于这种明目张胆的对抗国家,郑国大将子封提醒庄公,段已经很强了,有土地,有人民,不得不防了。庄公没有着急,他说,这是一种不义的行为,即便得到了土地和人民,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拥护,根基不稳,人口和土地越多,垮塌越快。

然而,段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有了前三步的试探,就认为庄公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他完全能取而代之,就开始整顿军马,要杀向都城,灭了庄公,自己当国君,而他们的母亲也将做为内应,帮段打开城门。

得到这些消息之后,郑庄公马上实施他的反制计划,命令大将子封带兵讨伐段,京城的人民马上就推翻了段的统治,段逃到了鄢这个地方,后来又逃到了共这个国家避难。

段一步一步的试探,一步一步走向叛国之路,也一步步落入了庄公的圈套。庄公就在等一个理由,他要让全天下都知道,是他弟弟多行不义必自毙。

兄弟相残,莫过于此,亲情何在。

郑庄公,图片来自网络

4

平息了段的叛国,庄公也没放过他的母亲。

都是母亲的儿子,为什么一直不待见他,出生时,脚先出来,这不能怪他,无意冒犯母亲,答应母亲的所有要求,还是没有能够得到母亲的谅解,好像非常委屈。他拿着母亲和弟弟约定,问母亲,为什么?

就这样,母子隔绝,说出了不及黄泉不相见的誓言,然而,庄公要做国人的表率,他不能就这样和母亲一直僵持下去,弟弟的事情已经解决,国家无忧,和母亲和解,成为庄公展示胸怀的机会。

刚好有颖考叔这个台阶,他用不食君之赐来劝谏庄公,还为庄公想到了一个地下相见的化解之法,让庄公母子和好。

庄公这个时候,实现了他的华丽转身,阴险狡诈清晰可见。

庄公,图片来自网络

5

在文章中引用了《春秋》的原文,书曰:“庄公克段于鄢。”指出了“段不弟”,也就是说,段不是一个守本分的弟弟,他和哥哥庄公,像两个国君一样相互攻击,所以用“克”,还讥讽庄公失其教也,哥哥不像哥哥。从《春秋》看来,庄公可以做得更好,避免兄弟相残。

第一、庄公在拒绝把“制”分封给段之后,继续拒绝将“京”分封给他。段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就不要进行纵容,让段能知难而退。庄公可以将段安排到一个更容易控制的地方,派出得力大臣进行监视和劝诫,不要让段心存幻想,从根源上截断反叛之心。

第二、在段开始插手西鄙和北鄙时,提前采取行动,将段的计划扼杀在萌芽之中。可以派一个大臣对段的行为进行斥责,并责令段到国都进行面谈,趁机收回封地,将段的行为昭告全国,让这个弟弟当一个无职无权的王爷,软禁起来,这也就没有了后面的反叛。

第三、在对段进行攻击之后,不要赶尽杀绝,让段跑到另一个国家去。段一败于京,二败于鄢,最后直接跑到了国外去,成为了一个避难王爷。兄弟相残,从儒家来看,这就是对父母的不孝,兄弟相亲,才是应该提倡的。

为权力地位,兄弟相残,母子不睦,姜氏为母,偏爱幼子,庄公为兄,不能教弟,段为臣弟,不能辅兄,庄公步步示弱,笑里藏刀,置亲情于不顾,读之遗憾。

后代帝王之家,兄弟相残,父子相悖,大概缘由庄公,而今天,兄弟姐妹为争家产,法庭相对,置亲情于不顾,血浓于水,相煎何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