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古城景区重要景点解说(全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邵阳的历史古迹 武冈古城景区重要景点解说(全文)

武冈古城景区重要景点解说(全文)

2023-10-26 17: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宣风雪霁

“宣风雪霁”是古都梁十景之一。“宣风”就是指宣风楼,南宋理宗赵昀为防御使游武冈时,曾手书“宣风雪霁”四大字于楼额。宣风楼的初建是宋代,后多次变迁。民国年间颓毁后,1993年重建。站在楼上,但见前屏巍巍云山,后枕嵯峨同保山,左有南山护卫,右为雪峰簇拥,壮观异常。每当雪霁,四面雪峰互相辉映,城中民居屋瓦银光闪烁,深绿的资水穿过红妆素裹的原野,宛然如在画中。

宣风楼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相传宋宣和二年,有一个俊雅的读书人,醉后登上宣风楼,叹曰:“焦哉山水,踏五百年后无兵戈,可避乱也。”然后在墙壁上大书‘止戈’二字。按“止戈”就是武冈的“武”字。

历代文人墨客为宣风楼吟咏甚多。

唐代王昌龄的“宣风雪霁”是这样的:

危楼振立朔风横,四面寒光冷雉城。

升旭欲移丹阙影,玉山未到翠先迎。

明末清初武冈籍著名诗人潘应星的《宣风楼重成》写道:

砻桷雕甍压楚邱,金城气色坐中收。

云移岫碧留残雪,风荡汀间舞白鸥。

帝子岂为书额至,仙人犹待止戈游。

登临莫谩嗟前迹,今日楼成昔日楼。

有雅兴的朋友,不妨也吟诗作对,以此留念吧!

 

武冈城墙

“宝庆狮子东安塔,武冈城墙盖天下”,此说流传甚广。

武冈城墙在宋代开始营建,宋徽宗的时候,武冈升格为武冈州。只是当时的城墙不是石砌而是土夯的;全长约 9公里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江阴侯吴良平定了一场叛乱之后主修武冈内城墙,用方形青石垒筑,长774丈,高2丈,顶阔8尺——这可是与别处的城墙的最大区别——东西南北各建了城门。那个吴良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不但封了侯,还是一个建筑学家,大家知道的明十三陵就是他主修的。到了明朝,城墙不断扩建和加固,因为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朱元璋第十八子珉王朱楩迁来武冈,武冈成了王城,级别高了嘛。到清代,城墙又扩长加固,三城北高南低,似巨环相连,全长达1870丈,也就是12里多长,城垣均为方条形青石砌筑,上竖箭楼760间,建城楼13座,大小炮台54座。民国期间,也屡有修补。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只有断断续续的1400余米了,幸亏还留下四座城门。四座城门分别叫济川门、迎恩门、清渠门和庆成门。

古代修城墙可不容易啊。明崇祯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40年,珉藩王朱企蚌害怕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征武冈人修城墙,口粮都要自备,有的人没办法,只好卖妻卖子,以完成徭役。役夫昼夜不能休息,死者载道。崇祯十六年,也就是1643年,朱企蚌又想筑城墙,于是激起民变,一个叫袁有志的,率领一万多人攻入武冈城。朱企蚌仓皇逃跑,跑到旱西门就被杀掉了,脑袋也不知落到哪里去了。要安葬他,可又找不到脑袋,怎么办?于是就用金子打造了一个。为了不让日后的盗墓人找到真墓,天还未亮就出殡,从武冈城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同时各抬出12口棺材。所以至今仍没有人知道真正的金头王爷葬在哪里呢。

说起朱企蚌,可真是荒淫无道,恶贯满盈的。他让人挖了一口塘,称为乐洋塘,塘里养了无数蚂蟥,把所谓犯了罪的人投入塘中让蚂蟥咬死。老百姓结婚,他要占有初夜权,漂亮一点的姑娘,他还留在宫中不放出来,害得老百姓只好在晚上迎亲。武冈一带晚上迎亲的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民俗,就是“火把迎亲”。即迎亲不放在白天,而放在晚上。晚上迎亲,当然就要打火把。这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武冈城墙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两次派大将攻打武冈城,都没有攻下;后来的桂系军阀沈鸿英恶攻三天三夜,也无功而返。1930年冬,张云逸、邓小平率红七军从广西打到湖南的新宁,听说与新宁交界的武冈县城物资丰足,可以补给军需,且只有几百民团把守,便决定攻打。但武冈城墙之坚固超出想象,红军攻城器械又不足,以致数日攻而不克。而敌方援兵又至,红七军审时度势,便放弃攻城,撤离武冈。

当然,决定战争胜败的还是人。1949年10月,解放军决心解放湘西南重镇武冈,他们从城西北角那边架云梯上,一个一个战士从云梯上掉下,又有一个一个战士踏着云梯冲上去,真正是前仆后继,城墙终于被攻破了。

 

 文  庙

文庙就在古城的穿城河畔。

文庙门口有一颗千年古树—银杏,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它是西晋时陶侃手植的,陶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祖父,他在武冈当县令时,在这里选定学宫基址,又根据《庄子·渔父》上的“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的意境,在学宫内手植了两棵银杏,为的是增添学宫威仪督促后学勤勉。历代诗人对双银杏多有吟咏,明末清初的潘应星的古诗《双杏歌》开头八句是这样的:

泽宫半页 上双银杏,         半亩阴森门墀静。

雨露纷披岁月深,         云烟高拂干霄影。

苍茫古翠荫群材,         杳霭低光启殿回。     

冠盖威仪肃汉宫,         郁葱佳气通云岭。

可惜,左边那棵在1965年被雷击倒折了;这一棵也于1969年遭雷磔,现在还留下这一枝,作为历史的见证。

文庙每扇门上镶了四十颗乳钉,一共是八十颗。八十个门钉是帝王才能使用的标准,建文庙者让孔子享用了帝王的尊贵品级。这当然与中国历朝帝王推崇儒家思想有关。

进门是座桥,俗称状元桥。本来应该叫泮桥的。古代,学宫前有状如半月形的水池,称为泮池,学校也称为泮宫。泮池上的桥当然就叫泮桥了。清代把考中秀才称为“入泮”,只有考上秀才才能过泮桥。可见泮池、泮桥都是古时学校形象化的代表。

文庙牌头十分雄伟壮观。 “棂星门”——“棂”是窗棂的“棂”。为什么叫“棂星门”?天上有一颗星,叫灵星,也叫天田星,皇帝祭天,先祭灵星。宋仁宗在都城建灵星门,后来将灵星门移于孔庙,以尊天来尊孔。后人见门的形状似窗棂,就把“灵”字改成“棂”字,“灵星门”就成了“棂星门”。

文庙内有一种像龟的动物叫贔屭(BīXī),龙生九子,最小的就是这个贔屭了。这家伙力大,能负重,旧时常常用来做大石碑的底座。据说触摸它还能给人带来福气。大家不妨去试试,或许真的给你带来福气呢。

文庙最具文化气息的是大成殿。殿是王者所住的地方。孔子也是王吗?是的!汉平帝已封孔子为公爵,唐玄宗又升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加谥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又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武冈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崇宁五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现在的殿是清代道光十五年,也就是1835年重建的。是按照大型宫殿的规格与式样修建的,既有武冈地方民俗文化的特点,又寓意着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人们对孔圣人的莫大尊崇。

这大成殿还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1925年毛泽东同志长沙一师的同窗邓中宇、欧阳栋创办的中共地下党“思思特别支部”就设在这里,并办了思思学校,开展革命活动,传播马列主义,成为邵阳地区最早的革命活动地之一。“思思”这两个字,包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名字。

 

武陵井

武陵井是湖南二十八古井之一,与洞庭湖君山柳毅井、长沙白沙井齐名,是古都梁十景之一,名“武陵春色”。 井水冬暖夏凉,味道清冽甘甜。关于“武陵春色”的诗文,历代以来很多,尤以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最为出色:

红绽夭桃缀小春,清深甘井艳浮新。

东风阅尽娇花面,不见渔人更问津。

相传这井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武陵桃花源相通,春天有桃花浮出,因此叫“武陵井”。还有人说,这井与峨眉山相通,曾有船桨流出,船桨上有“峨眉山”的字样。原先井水大得多。明朝朱元璋的后代珉藩王的宫殿就在上面不远,王宫吃水用水,靠的就是这井。据说珉藩的一些风流王子王孙,喜欢跟着宫娥美女到井边来洗衣,那时候,井边有啪啪的棒槌声,有咯咯的笑声,是一片热闹而欢乐的天地。

五龙不出城

“五龙不出城”是武冈最为经典的民间传说。

武冈古城内的穿城河,叫渠水,是雪峰山赠给武冈人的礼物。在穿城河上,共有五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五座桥间隔不远地横卧在一条河上,且座座有一个“龙”字,这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有关。

五座桥中的第一座叫兴龙桥,因离湖南省著名的28口古井之一的武陵井仅百步之遥,所以也被称为武陵桥。桥最初建于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史料上只记载了明末被毁又重建。传说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被朱元璋封为岷王定居武冈后,看到他的四哥朱棣抢了侄儿的宝座当了皇帝,满腹怨气,发誓要过一回“皇帝”瘾,于是大兴土木,修建王城,加固城墙,又引来渠水贴城墙而流,以让王城“固若金汤”。并建桥五座。为实现有朝一日登上皇帝宝座的愿望,他将这第一座桥取名为“兴龙桥”。

第二座叫攀龙桥,建筑风格类似兴龙桥。——或许是天意不让朱楩有当皇帝的邪念,他来不及为第二座桥命名,便一命呜呼了。百姓觉得当皇帝是有天命的,朱岷王是朱元璋的儿子,是攀龙附凤来到武冈的,于是就把这第二座桥称为“攀龙桥”。

第三座叫骧龙桥,又称让龙桥。北通老南门,南连资水方向的古城区,是连通古城南北主要街道的要津。给这座桥取名时,百姓认为朱王是一个花花太岁,要当皇帝,除非皇帝把皇位让给他,这样,“让龙桥”的名字就在百姓口中传了下来。

下游 五十米 ,原本还有一座桥的,叫游龙桥。可惜后来毁掉了。为什么叫游龙桥?百姓认为,朱岷王顶多是条漂游不定的野龙,不是真龙,就把那第四座桥称为“野龙桥”,后来人们嫌野字太土太俗,就将“野”字改成了“游”字,所以就叫“游龙桥”。

最后一座桥——化龙桥。传说是,朱王一死,当皇帝的野心也随着化为泡影,人们就把这第五座桥取名“化龙桥”。这渠水上的五座古桥,化龙桥是最壮观的一座。这座桥最初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明代隆庆年间武冈知州宋纯仁在隆庆年间重修,离现在也有400多年了。关于桥的历史和化龙寺的情况,进入寺内看读了《化龙寺简介》就知道。桥、寺合一,在我们国内也是少见的。化龙寺一直以来香火旺盛的,为了拜佛,一些人可以彻夜不归。正道是:

莲花细步散香尘, 珍重盂兰礼佛频。

多少缠绵无限意, 化龙桥畔未归人。

 

朱王故事

这武冈城里的历史典故,不管是“五龙不出城”还是“火把迎亲”等等,都跟老百姓至今还念叨的“朱王”有关。公元1391年,也就是明太祖二十四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周妃生下的第18个儿子朱楩,被封藩到甘肃岷州,被称为岷庄王。四年后,当皇帝的父亲也担心岷庄王势力强大,自己江山难保,就一纸令下免去其原有封号,改封云南为王。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早逝,就由太孙朱允炆继了位。公元1399年,也就是惠帝建元元年,惠帝朱允炆召见各地藩王,朱楩自然在其中。朱楩生性多疑,担心朱允炆召见为名,谋害为实,于是抗旨而归。朱允炆大为恼火,一道圣旨下到云南,令其举家迁往福建漳州,并脱去其身上蟒袍,使其一夜间“废为庶人”,到明成祖朱棣即位才被重新封为岷藩王,并于永乐二十一年,也就是1423年10月,改封至武冈州,第二年就在州城建了王府。岁月更替,江山易改。朱楩及其后代,在武冈一住就住了14代,直至明朝覆亡,一共有272年。——以后,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的棠坡,据传,共和国前总理朱镕基就是岷藩王的后裔。——岷藩在武冈的悠长的岁月里,岷王朱楩以万户侯王邸规格建造了王府,他的子孙们又多次建藩府,筑王城。公元1550年(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岷康王又筑小王城,给武冈留下诸多具有王家气象的建筑物,也留下无数令人感慨耐人寻味的故事。

 

王城公园·步行街

如果说,城墙象征战争,那么公园就象征和平了。

王城公园和步行街相连,位于武冈古城的原小王城旧址。因历史的变迁,小王城已不复存在。2004年2月,武冈通过招商引资在旧址上改建了王城公园、步行街。其中王城公园占地2. 1 万平方米 ,修复了古城墙,恢复了古楼阁亭台,立了石刻,种植了大量花草树木,建了大面积的绿地和游憩设施。和宣风楼、王城广场、文庙大成殿等景点融合在一起,是游客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