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伟分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邓偲娟简介 大伟分享

大伟分享

2023-09-13 01: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生:妈妈(比较深情)

师:多可爱的女儿呀!听到这样一声呼唤,妈妈心里一定感觉很甜。谁再来亲切、深情、甜甜地叫一声妈妈?

生:妈妈(几个同学读,但仍比较平淡)

师: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种亲切、深情、甜美的感受来学习《妈妈的爱》这首小诗。我们用心地读好它,再把妈妈的爱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好吗?

生:好!

[课后反思]

这个环节应该说完全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孩子们不仅没有读出对母亲的那份爱,甚至还有孩子发笑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议课记录]

首先,陈老师还是让我先谈谈对课的感觉。在检讨了自己的准备情况以后,我提出了第一个感觉不好的地方——“引入”部分!说实话,课堂上当一个孩子读“妈妈”这个词,而有孩子却在下面发笑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本想开头就唤起浓浓亲情,没想到居然……我自己觉得是“孩子们想想,自己平时是怎么叫妈妈的”这个问题的设置出现了问题。因为在家里,孩子对自己母亲的叫法就是千奇百怪的,就是根据场合、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所以那种极其快速、嘻嘻哈哈的叫法也是孩子呼唤妈妈的一种方式,他没有错;这样的叫法出现在课堂上,有孩子发笑也很正常,他们也没有错。错就错在我只设计了指导孩子有感情地读“妈妈”这个词语,却没有考虑到孩子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刚一上课,脑海中就浮现出母亲对自己关怀倍至、呵护有加的画面,因此也就不可能读出深情,读出亲切,读出甜蜜。当孩子出现问题以后,我的引导方式又不恰当,自然就节外生枝了。

陈老师也认为这种引入方式不合适。他问我:“‘生活’与‘文字’,谁是‘源’谁是‘流’?”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问题。我回答,当然生活是“源”!陈老师又说:“既然生活是源,教师就应该从平凡的生活入手,先谈生活,再去学文,从生活中理解文字,最后达到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生活,并用文字表现生活!正如你自己说的,刚一上课,你就要求孩子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朗读‘妈妈’这个词,他们‘情未动’,又怎么能‘辞发’呢?如果我来上这课,可能就会先问孩子,妈妈爱你吗?让孩子们谈谈妈妈对自己的爱体现在哪些事情上面。在他们充分讲述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有一种深刻感受——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由此引出课题。”

《妈妈的爱》本来就是一篇和生活贴的很近的文章,这样从孩子们最熟悉的生活片段切入,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一下子就能唤起孩子们最真实的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的引入真好!我一边情不自禁地频频点头,一边快速地把这种教学设计记录了下来。说实话,我以前从来没有站在这种高度去思考过教学设计,总是就课想课,不过是横向联系一个单元、整本书,纵向思考年段特点而已,但就是没有从生活与学习的关系这个角度去思考过。听了陈老师的这番“源流”理论,我受益匪浅。

[改进设想]

谈话引入。唤起孩子们对母亲关心自己的回忆,引导他们从生活的点滴说起,在大量的信息交流,在听说间初步感受妈妈的爱。从生活中来的最真实的东西才能最终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二、课堂主体

[课堂设计]

在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之后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节自学,汇报时根据情况抓住关键词指导感情朗读,补充文章,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

1.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2.训练抓关键词体会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3.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让孩子感悟到,描写妈妈的爱除了书上提供的范文而外还有很多别的表达方式。

[课堂实录]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这首小诗的主要内容。下面大家就根据自己选择,读读你最喜欢的那一个小节,想想为什么喜欢它。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师:谁来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小节,为什么喜欢它。

生:我最喜欢第五小节。因为老师让我们用“最”造句,妈妈告诉我“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祖国妈妈。”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具体一点吗?

生:祖国很伟大,我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能为祖国工作。

师:你的意思是,妈妈教育冬冬,也教育我们大家,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我们都应该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地爱祖国,对吗?

生:对!

师:真是个好孩子!看来,冬冬妈妈的教诲也使你受益了。孩子们,老师这里还有一篇描写妈妈的教诲的文章。大家先听听吗?

生:想

师:念儿歌《声音》(文章附后)

师:孩子们,既然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妈妈的叮咛,那就让我们也用自己美妙的声音来感谢母亲的教诲吧。

生:全班孩子精神饱满地朗读第五小节。

师:孩子们,你们的母亲除了在思想上对大家有教诲而外,还叮咛了别的东西吗?

生:几个孩子分别讲述了几件生活中的小事情,教师从安全、健康方面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每一个母亲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

师:兰天棋喜欢第五小节,你们呢?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

师:先说说第一小节吧。你为什么喜欢它呢?

生:因为妈妈把舒适送给了我,却把辛苦留给了自己。

师:说得真好!从哪儿看出“妈妈把舒适送给了我,却把辛苦留给了自己”呢?

生: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师:妈妈累吗?

生:累。

师:妈妈热吗?

生:热。

师: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妈妈特别热呀?

生:湿透。

师:是啊,妈妈把凉爽送给了我,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湿透”加重音)好一个“妈妈把舒适送给了我,却把辛苦留给了自己”啊!(教师带头给予刚才发言的同学热烈的掌声)其实,妈妈在我们睡着的时候,岂止是为我们扇扇子呀,她还做了好多好多……我们熟悉的作家李少白还有这样一首小诗。(念《静静的夜》)(文章附后)

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的掌声不仅仅是送给邓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更重要的是送给那位“把舒适送给了孩子,却把辛苦留给了自己”的母亲,对吗?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对母亲的感激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生:齐读第一小节。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二节当中,妈妈又是怎么样“把舒适送给了孩子,却把辛苦留给了自己”呢?

生:齐读第二小节。

生:下雨天,妈妈给我打伞,自己却淋着了。

师:妈妈是不是不冷呀?

生:冷。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师:很凉很凉,对!还有吗?

生: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师:找得好!那雨大吗?

生:大。

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打。

师:不是“落”,不是“滴”,而是“打”!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妈妈把温暖送给了孩子,却把寒冷留给了自己!(教师在“遮、我、打、妈妈、温暖、寒冷”加重音)孩子们,咱们一起来读读这节,感谢这位送伞的母亲。

生:齐读。

[课后反思]

1.准备的时候担心时间不够用,果然只学习了三节。

2.孩子们的感悟到位,因此朗读很有效果,可以说整个课堂情意浓浓。

3.两篇补充文章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但自己觉得结合第五小节的《声音》一文并不恰当,反而让教学进程显得不流畅!

[议课记录]

在针对“引入”部分的谈话结束以后,我向陈老师提出了关于补充阅读的问题。这也是这次“观课议课”我想重点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检讨了自己对《声音》这篇补充文章使用不恰当的问题。备课的时候本想把最后一句中的“叮咛”改为“教诲”以求和课文保持一致。可真正上课的时候又因为文字已经显示在投影仪上而不能随意篡改。而且本身“叮咛”和“教诲”就不是一回事。小诗的意境也决定了世界上有千万种声音,最美妙的,只能是妈妈的“叮咛”,而不太可能是“教诲”。加上“孩子们,你们的母亲除了在思想上对大家有教诲而外,还叮咛了别的东西吗?”这个问题又将孩子们的思维引向了母亲对自己生活方面的照顾,与第五小节脱节,所以整个第五小节的学习显得比较乱!我觉得可以把这首诗歌放在文末,引导孩子再回忆生活中母亲关心爱护自己的事例,以作为仿写《妈妈的爱》的铺垫。或者就干脆放在仿写之后,给孩子一个与课文写作方式不一样的范例,让孩子们感知,同是歌颂母爱的文章,可以有很多与课文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此外,我自己认为《静静的夜》一文出现得就比较合适,通过补充阅读,孩子的情感铺垫更加充分,所以他们的朗读非常出色。

接着,我又向陈老师讲述了自己下一课时对补充阅读的安排:

1.在课文理解结束之后,我将和孩子们一起回忆这篇文章的几个比喻句,告诉孩子们除了可以像刘丙钧一样将妈妈的爱比做“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和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而外,还可以把妈妈的眼睛比做天上的星星,由此引入《妈妈的眼睛》一文。这样,孩子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又感受到了对母爱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2.母爱除了存在于人类中而外,动物界的母爱也同样感人。在课文完全结束以后我将引导孩子自己去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塘鹅妈妈》一文,并且补充今后他们将学到的经典文章《麻雀》。

陈老师在听完我的介绍以后并没有立即对这个问题发表他的意见,而是又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名词——互文阅读。他说,这种结合主体课文,补充相关主题资料的方法称为“互文阅读”。陈老师接着又问我:“你觉得这五节教材每一节表达的爱有没有差异呢?可不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每一个小节的母爱呢?”我觉得,前三节是讲母亲对孩子生活中的爱,第四、五节可能更偏重于思想方面的教育。

陈老师又和我一起再次回顾了整个单元课文。我们发现,这里面有着重讲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的文章《妈妈的爱》,有讲子女如何用实际行动爱母亲的《儿子们》,也有引导孩子们回忆生活中自己母亲的口语交际“夸妈妈”,还有反映动物界母爱的文章《塘鹅妈妈》。从整个单元体系来讲,“母爱”这个主题已经非常突出。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在一种连贯的美中再突然插入另一种美可能会冲断对原来那种美的感受。陈老师又说:“起初我试图在这篇文章中区分出不同的母爱,后来发现不可能区分。因为这篇课文实际上是把母亲不同方式的爱通过不同的事件表达了出来,所以这里最好不要为爱‘贴标签’。”经过这样一次讨论,我终于明白陈老师的意思是说,是不是要搞互文阅读,不能就一篇文章来考虑,而应该整体把握,比如一个单元。首先应该想的是是否有必要补充。而不是仅仅考虑补充的文章是否与原文主题一致,形式互补。如果经过分析发现的确有必要补充阅读资料,再去寻找相关文章考虑清楚怎么补充的问题。看来,深钻教材真的需要下大工夫呀!

就第五小节,陈老师还特别提到文章编排的问题。他认为最后一小节政治性太强,不免牵强。老师让用“最”字造句,孩子明明造得很好,妈妈却要说“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祖国妈妈。而这里面又没有‘最’字。从逻辑关联看,这里应该有‘最’才能说通。”我读了那么多遍文章为什么就没发现呢?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编者在这儿安排这样一个例子,一方面出于政治考虑,所以不应该无限扩大放大;但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母亲的期望。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当时课堂上还应该继续将孩子的思维引向深入。问问他们“冬冬的母亲期望她长大报效祖国,你们的母亲对你们又有哪些希望呢?”这样一来才能真正突破“教诲”一词。课前我怎么就没深钻教材呢?后悔啊!

对于分节教学,陈老师又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让孩子说自己最喜欢哪一节,还要陈述理由有点太勉强了。整篇文章都那么美,为什么非要选择一个最美的呢?可不可以换一种说法,“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不用“最”字!陈老师举了两个例子。《水浒》虽然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但是读者决不会忘记整个故事是讲北宋末年一群不同地位、类型、性格的英雄人物,因受到政治等迫害而不堪忍受,终将走往“逼上梁山”的道路。著名雕塑家罗丹在做巴尔扎克像的时候,学生称赞巴尔扎克像的手做得最精彩,罗丹毅然操起斧子砍下了精心雕琢的那只手。他为什么这么做?我们都清楚,罗丹是希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整个雕塑作品,而不单单是一只手!我让孩子一节一节去理解课文,不就是在肢解课文,破坏整体美吗?

陈老师又问:“你自己感觉整堂课线索感不是特别明晰,想过原因吗?这五个小节究竟是什么关系呀?”前三节选取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三件小事,表现了妈妈对我无私的关心和呵护。而后两个小节妈妈的爱体现在对“我”思想和成长的关心、帮助上。它们内在是有联系的!我怎么能人为地将它们分开,甚至打乱顺序呢?如果说好课是活动串起来的珍珠,不好的课就是没有找到串珍珠的线呀!听到这里,我一下子联想到好些以前自己教过的文章,诗歌、散文不都是“形散神聚”吗?这样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理解,表面上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实际上是在破坏整体意境,割裂文章。我一直觉得自己上课从来都不是条分缕析,然而今天我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肢解文章,破坏整体美无异于条分缕析地讲解!看来,深入钻研教材还要特别注意把握文体特点!

[改进设想]

在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安排两个环节用于深入理解课文:

1.默读,思考文章通过哪些事情体现出了妈妈的爱。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比喻句,板书理清文章脉络。

2.在孩子们明确了这几件事情说明母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爱都是一样的无私、纯洁之后,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好。在汇报的过程中再渗透抓关键词帮助理解、感悟,指导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等等。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成都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致力推动创造教师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观课议课变革实践,慕课“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国大学 MOOOC”上线, 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 专家”。“观课议课”的实践和主张在《人民教育》刊发,2010 年第 9 期列为“《人民教育》创刊 60 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共 33 件)。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获得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篇论文在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24 本著作。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陈大伟个人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