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视野下的早期灵宝经中的云篆天书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道教天书灵文 文字学视野下的早期灵宝经中的云篆天书研究

文字学视野下的早期灵宝经中的云篆天书研究

2024-07-09 17: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00         摘要:“文字教”——道教存在着一套独有的神秘文字,道教将其中字形类似汉字篆书字体的特殊文字称为“云篆”、“天书”,为增强神秘色彩,又多称作“秘篆文”,赋予其天文神授的文字观。与通行字字形相较,部分秘篆文保留了通行字字形特征,部分秘篆文却与通行字字形相去甚远。本文以灵宝经书《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一文为例,从笔画变形、构件变形、单字变形三个方面分析秘篆文字形特征,并探究其变形原因及条件。         关键词:秘篆文;文字观;字形特征                 一、“秘篆文含义”         道教中存在字形类似篆书形体的一种特殊文字,道教称之为“真文”、“天文”、“云篆”等,为凸显神秘色彩,现多以称“秘篆文”为普遍,《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便将类似篆书的天文称为“秘篆文”。作为“文字教”——道教的特殊文字之一,秘篆文被赋予天文神授的内涵,道教认为秘篆文字形形体是天书的原型呈现,体现出道教的神秘性、隐秘性、权威性和神圣性。秘篆文源自于东晋时期的三皇文及灵宝五符,在《正统道藏》里的多部经典中皆有记载著录,总数达上千字(含重文、异体字)。前贤时哲对秘篆文已有探究讨论,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于秘篆文的研究,多从宗教角度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反映的道教内涵。道经《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位于《正统道藏》第二册,记载于《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内分东南西北四方,每方记载六十四字,共记二百五十六个秘篆文。这些秘篆文的楷书释文位于道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下《元始灵书中篇》,对照其楷书释文发现,其中不少秘篆文字形是在正字基础上,特别是楷体正字基础上进行的形体变化。因此,本文试以《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一文为例,对秘篆文进行字形结构分析,以见一斑。         二、秘篆文形变         从笔画变形、构件变形、单字变形三个角度分析秘篆文字形变化情况,秘篆文字例见秘篆文字形分析表。经典中同一字出现在不同方位有不同字形写法,故表中“()”内标明选取的秘篆文具体所在方位。         (一)笔画变形         王育成认为:“笔画变形现象,这是秘篆字形最突出的特点。”[1]与楷体正字字形相比,秘篆文横笔、竖笔笔画多有弯曲,出现笔画勾圈交叉、弯曲上折等现象。         1.笔画勾圈交叉         笔画勾圈交叉现象是秘篆文笔画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秘篆文中笔画勾圈交叉以一次为普遍,也有多次勾圈的情况,秘篆文“丽”字形下部左右两侧笔画各两次勾圈交叉,秘篆文“流”字形(东方)右部笔画三次勾圈交叉。         2.笔画弯曲上折         秘篆文笔画弯曲上折的方向皆为末笔右方,在右侧向上挑笔。与楷体字形相较,“龙”、“陀”(北方一)两字的楷体字形笔画最后一笔为竖弯钩,“忽”字的楷体字形笔画有卧钩,皆有向上挑笔,秘篆文字形最后一笔也为笔画上折,其余各字“昙”、“玄”(北方)、“那”(东方)、“上”(东方二)、“南”字的楷体字形则无向上挑笔的笔画,秘篆文字形笔画却弯曲上折。         3.饰笔         刘晓明认为:“由于真文、天文、符文的写法并不十分规范,增笔和减笔不足为怪。”[2] “王字的最后一划被书成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此即所谓‘云脚’,是符文常用的修饰方法,以示此符自天而降。”[3]秘篆文饰笔不仅具有装饰美观的功能,还表达玉字出于自然,皆是由凝飞玄之气自然形成的道教含义。秘篆文主要为云纹饰笔,饰笔的位置有所不同,秘篆文“须”、“吟”、“魔”字形,在左上有云纹饰笔;秘篆文“稼”字形,在右上有云纹饰笔;“散”、“洒”字形,在左下有云纹饰笔。另外,秘篆文还有圆圈饰笔,秘篆文“诃”字形的圆圈饰笔位于字体中间。         (二)构件变形         1.构件点的变形         秘篆文中构件点主要有两种变形情况:一是变为乙字形,一是变为一横。又以变为一横为多。秘篆文“韶”字形左上点变为乙字形;秘篆文“宫”字形上部点变为一横。         2.构件水旁变形         水旁在秘篆文中有相对固定的写法,水旁的变形主要是变为乙字形及乙字形再变形。秘篆文“汉”字形水旁变为乙字形;秘篆文“泥”字形水旁变为乙字形再变形。         此外,绿、缘、缨的秘篆文字形中,构件糹旁写法相似;诜、谣两字的秘篆文字形中,构件言旁写法相似。         (三)单字变形         对于秘篆文单字变形现象,主要是同其对应的楷体释文字形相比得出的变形分析,整理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秘篆文中含有部分楷体字形构件         (1)与对应楷体释文字形相关的部分楷体字形构件         秘篆文字形中含有与其对应楷体释文字形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构件,秘篆文“音”字形下部含楷体“音”字形中的日字形构件;秘篆文“廻”字形右上为楷体“廻”字形中的囬字形构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与对应楷体释文字形无关的其它楷体字形构件         秘篆文“形”字形(南方)上部有楷体日字形构件,与对应楷体“形”字形无关;秘篆文“朗”字形左上部含楷体目字形构件,与对应楷体“朗”字形无关。         2.秘篆文对楷体释文字形的变形         (1)对相应楷体释文字形的整体变形         秘篆文中有一部分字形可以看出是对其对应楷体释文整字的变形。秘篆文“合”字形(北方)整体为楷体“合”字形变形;秘篆文“东”字形整体为楷体“东”字形变形。         (2)对相应楷体释文字形的部分构件变形         除了整体变形,还有部分楷体构件的变形。秘篆文“神”字形(西方)右上为楷体“神”字形中的“申”字形构件变形,秘篆文“轮”字形中有楷体“轮”字形中的“车”字形构件变形。         3.秘篆文的繁化与简化         (1)繁化         “所谓繁化,包括笔划增繁和构件增繁两种情况。笔划的增繁多半是出于书写装饰的目的,随意性比较大。”[4]此处笔者视在秘篆文与其楷体释文有相同或相似整字的基础上进行的增繁为繁化。秘篆文“阿”字形(东方一)上部含楷体“阿”字形,新增其余笔画构件;秘篆文“人”字形左上有楷体“人”字形,新增其余笔画构件。         (2)简化         李运富认为:“所谓简化,包括省并笔画、减略或替换构件、保留轮廓等情况。”[5]此处笔者视在秘篆文与其楷体释文有相同或相似的构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减略为简化。秘篆文“鲜”字形(北方)右上为楷体“羊”字形减省。秘篆文“落”字形(东方)右侧省略楷书草部,秘篆文“乾”字形(北方)左部为楷体干字形中的??字形省略。此外,还有部分字体是在秦小篆字形基础上的省略。秘篆文“飞”字形(东方)上部与秦小篆飞字形省略。         秘篆文字形表 丽 流(东方) 龙(东方) 陀(北方一) 忽 昙 玄(北方) 那(东方) 上(东方二) 南 须 吟 魔 稼 散 洒 诃 韶 宫 汉 泥 绿 缘 缨 诜 谣 音 廻 形(南方) 朗 合(北方) 东 神(西方) 轮 阿(东方一) 人 鲜(北方) 落(北方) 乾 飞(东方)

三、形变的原因和条件         (一)汉字字形的象征功能         象征性作为汉字的本质属性,源远流长。裘锡圭先生认为“在文字画阶段,已经开始用抽象的图形,或者用象征等比较曲折的手法来表意了。”[6]道教发扬并突出了汉字的象征功能,如秘篆文别名之一的云篆,其云纹饰笔象征着天上云气,云篆似云气凝结而成。道教采用云这一天象,将其变化多端,飘忽莫测的特点寓于秘篆文文字字形之中,直接表达出天文神授的象征意蕴。         (二)“神授天书”的道教文字观         作为中国本土产生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教,道教形成了重视文字的文化传统。道教借助文字来解决世间的种种苦难,达到世人对道教崇拜与信仰的目的,道教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秘篆文进行较大字形改变,通过反复的文字变形的方式,拉大秘篆文与普通世人的距离,使其难以识别,并凭借文字释读的神秘性和神圣性保持宗教权威性。         结语         秘篆文作为道教的一种神秘文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字观。对于秘篆文的释读,一方面需要结合已有释文从文字本身出发,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探究秘篆文背后蕴含的道教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育成.唐宋道教秘篆文释例[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1(00):94.         [2]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大观》[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165.         [3]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大观》[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165.         [4]李运富.汉字形体的演变与整理规范[J].语文建设,1997(03):21.         [5]李运富.汉字形体的演变与整理规范[J].语文建设,1997(03):21.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         [7]明正统修,万历续修.道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等(影印本),1988.         [8]葛兆光.“神授天书”与“不立文字”──佛教与道教的语言传统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J].文学遗产,1998(01):37-49.         [9]李远国.天书云篆:道教符箓的文化阐释[J].中国宗教,2004,(7):36-37.         [10]赵益.“天文”与“人文”的交合——道教“天书—真文”观念的神学内涵及其文学意义[J].学术交流,2017(11):162-168.         作者简介:         邓艳昀,1993,女,四川自贡,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文字学视野下的早期灵宝经中的云篆天书研究 项目编号:CX2020SP31)资助。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