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钟作慈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遂宁地形图怎么画初一 中图版(钟作慈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钟作慈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2024-07-01 14: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学看地形图

学习目标

1. 对比地形鸟瞰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2. 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3. 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并学会https://www.renjiaoshe.com/dili/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的不同部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分析图表、多媒体教学、活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19世纪末,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英国人,搜出来一些画有许多密集线条的图纸,他们说是捉蝴蝶的,图纸上画的是蝴蝶。藏族人收留了他们,而且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侵略的英国军队。这些“蝴蝶”图究竟是什么呢?这些蝴蝶图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会看的地形图。

二、教学过程:

(一)地形图

1. 引导学生观察“地形鸟瞰”图,思考:这种鸟瞰图表现地形有何优势?有什么不足?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优势:直观;不足:无法表示地面海拔高度大小;表示地形不准确,前景比例大,后景比例小;山体背面地形状况不清;绘制难度大。

过渡:人们在鸟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了等高线地形图。

2. 引导学生读等高线地形图,与鸟瞰图比较,等高线地形图表现地形有何优势?有什么不足?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优势:海拔高低、面积大小非常清楚,可以较准确地表示各地地形;不足: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

过渡:人们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了一个新的地形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3. 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它的着色规律一般是怎样的?

教师讲述:根据等高线的原理,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4. 设问:你们觉得最能准确地表示出地形的是哪个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看到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它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起伏状况,最能清楚地反映什么是地形,什么是等高线。那么什么是等高线呢?是如何绘制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等高线

1. 等高线的绘制https://www.shimengyuan.com/nianji/1646.html

展示平面等高线示意图。用四个不同高度的水平面和缩小后的山体模型相截,就可以得到一系列的曲线,将这些曲线垂直投影到水平面上,标上数字,就可以得到等高线了。播放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小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过渡:这是等高线的画法,那么什么是等高线呢?

2.等高线的定义

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曲线,叫等高线。

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深线。

3. 等高线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等高线地形图中总结出等高线的特点:

①等高线是一条闭合的曲线;

②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③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高度相同;

④坡度陡: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缓:等高线分布稀疏。

(三)识别山体中的不同部位

1. 引导学生在实体山体图中找到山体的五个重要的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 了解山体五个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①山顶: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

②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③山谷: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④鞍部: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⑤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课堂小结

让学生先总结,老师再补充,并通过完成填空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1.等高线的特点:

①等高线是______的曲线

②数值大表示______,数值小表示______;                          

③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__________;

④坡度陡,等高线_____;坡度缓,等高线 _____。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山体的部位:

①山顶:等高线的最___层

②山脊:等高线向海拔___处凸出                           

③山谷:等高线向海拔___处凸出  

④鞍部:一对等高线的______部分

⑤陡崖:多条等高线_______的地方

课堂作业

完成书本相关活动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