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透支眼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2024-05-23 22: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写在前面的话】每周五:梅医生门诊笔记—案例分析。我会回复网友们投稿的具体病例,也希望能够从中带给大家启发,希望你们会喜欢。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案例背后的知识点,我们「案例分析」会在每期全面为大家讲解和分析一个独立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让我们一起来看下今天的案例中家长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案例分享

家长: @张大哈

【孩子情况描述】

母亲700+度数,父亲400+度数。

娃在三岁半进行了第一次远视储备检查:

远视储备右/左:50/75;眼轴右/左:22.14/22.04;曲率右/左:41.37/41.67。

今年四岁半又进行了一次检查:

远视储备右/左:25/25,眼轴右/左:22.63/22.54,曲率右/左:40.91/41.16。

一年眼轴增长了 0.5,请问除了大户外(每天幼儿园一小时,自己至少一小时户外,不近距离用眼),家庭灯的亮度(全换了比较好的灯,学习桌有护眼台灯,只要起床客厅灯全开),还有其他防控手段可以用吗?目前只有每周2/3节的25分钟的网课,只能用弄ipad上。

【相关检查报告】

【家长提问】

我家孩子远视储备掉的太快,我还能做些什么帮助孩子改善视力?是否需要补充叶黄素?哺光仪?或者反转拍、雾视镜……

梅医生的回复

这位家长的提问,主要涉及1个问题:

对于孩子远视储备掉的快,家长可以如何应对?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解决。

首先,要确认孩子远视储备的检查是否准确,是否会存在误差。

这也是我们确定孩子远视储备掉得快不快的依据。

然后,我们再来看,当孩子远储真的掉得快时,我们应当做点什么来延缓「近视」的靠近。

—— 解决问题分隔线 ——

在说如何确认准确的远储量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什么是「远视储备」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眼球的发育尚未完全,所以大多数人的眼球长度(也就是眼轴)是偏短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会有一定的「远视度数」,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远视储备」。

图示:如果把眼球发育理解成是一个「吹气球」的过程,那么“气球表面”就可以看成我们的视网膜。「远视」的情况,就是气球还没被吹起来,表现为扁扁的(眼轴偏短),这时光线就会聚焦在气球的后头。而「近视」就是气球越吹越大,甚至过于鼓胀的状态(眼轴过长),这时光线也是无法到达视网膜上的。

那么,为什么说「远视储备」可以延缓「近视」的发生呢?

「远视储备」就像是把「远视度数」存在了「视力银行」里。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眼轴和视力都会不断发育,这是之前存的「远视度数」不断被“花掉”,直到达到了收支平衡(眼轴正常)时,眼睛就算发育完成了,这时我们也会称呼眼睛为「正视眼」,即不远视也不近视的状态。

但如同上面提到的,当眼轴越过了「正视眼」的标准,依然继续生长时,我们的「远视度数」就会被过度透支(眼轴过长)而渐渐变成了「近视度数」,这时「近视」就发生了。

所以,当我们拥有一定的「远视度数」即我们说的「远视储备」,我们就会离「近视」更远一些,反之,则意味着我们离「近视」更近了。

理解了什么是「远视储备」,我们再探讨,如何来确认「远视储备」是否真的掉得很快。

一般来说,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在孩子三岁半和四岁半时各进行一次检查,这位家长其实就做的很好。

而对于远视储备的检查,一定是通过扩瞳验光来确认具体的远视数值。

如果没有扩瞳,那么所得到的数值,是不够准确的。

为什么一定要扩瞳验光呢?

这是因为儿童的眼睛调节能力较强,如果未进行充分的扩瞳处理,很可能会影响验光结果的准确性。

而经过扩瞳处理后,检查结果相对是比较准确,可以依据检查结果来进行相应的判断和干预。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对于孩子的远视储备检查,从来都是通过扩瞳验光来进行评估的。

评估的目的,也是为了了解孩子远视储备的消耗情况,以预防近视的发生。

因此,如果家长想要确认孩子的远视储备还有多少,以及远储掉的究竟快不快,一定记得对比的数据,应该是扩瞳验光后的验光数值。

而根据上面这位家长提供的检查结果显示,在三岁半时,孩子的远储是50/75,而到了四岁远储是25/25,一年时间下降了25/50,这个降幅是属于比较快的,对于四岁半的孩子,远储25,即正的250度,是相对比较低的。

这种情况下,确实是需要注意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延缓近视的发生了。

不过,这里家长提供的资料中没有给我们确认,这个验光单是否为扩瞳之后的,所以这个远储的变化值,还有待商榷。

一般来说,如果确认了孩子的远储数值的准确性以及下降幅度,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如何来补救我们的远视储备?家长可以做点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保护远储以及预防近视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将来可以尽可能地晚戴眼镜,所以不必要一上来就使用光学手段,虽然戴镜确实可以起到延缓近视的作用。

但我们会认为,为了不戴眼镜而提前戴眼镜,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所以并不建议首选戴镜。

那么不用光学的手段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主要还是集中在环境因素及用眼习惯上。包括:

保证或提升孩子充分户外活动的时间。

如,每天至少2-3个小时的户外活动,让孩子到自然中去,跑跑跳跳,自然望远,放松眼睛。

其次,注意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孩子需要阅读,读书、写字、绘画等时候,我们应保持给孩子的照度在500到2000(lux)之间。

如何测量照度?

可以去某宝买个照度计,就能了解照度是否足够,并根据需要去改进阅读的光照度就可以了。

第三,要注意阅读写字时,保持好“一拳一尺一寸”等良好的习惯。

第四,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如每隔30分钟,就远眺5-10分钟。或者每隔20分钟,就打断近距离用眼,远眺20秒等。

如果孩子实在习惯改不过来的,也可以考虑上拉远镜,关于拉远镜的使用问题,也可以点击我们此前写过的专题进行了解。《不同品牌的「拉远镜」应该怎么选?我们的建议是...》

除了以上的习惯和一些物理工具之外,在日常的防控中,对于远处消耗快的孩子,如果不想戴镜,那么还可以选择使用低浓度阿托品,低阿对于控制近视度数有一定的效果。

总之,这些习惯的建立都能可以比较好地保持眼睛的健康,并更好地延缓近视的到来。

那么,家长提到的是否需要补充叶黄素、使用哺光仪、反转拍等等情况呢?

根据专家观点和相关文献资料,我们也来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是关于叶黄素的补充,这个我们之前有出过专题内容科普:《都说叶黄素可以预防近视,它到底是“眼黄金”还是“智商税”?》,家长可以点击这里复习了解。

然后,我们来看看哺光仪,哺光仪是一种光学仪器,通过发出低强度的红色光波,起到控制眼轴增长的作用,从而改善近视。

它可以促进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液循环,改善眼底血液循环,促进眼底供血供氧,缓解眼疲劳,提高视力。

但由于它属于医疗治疗设备,所以我们也一再强调,对于哺光仪的使用,必须到专业机构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并且在治疗期间,也需要定期做好眼底的观察。

对于案例中的这位家长的孩子来说,年龄太小了,不建议使用。

事实上,这个问题我上周也说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是不需要这个仪器的。

目前,哺光仪还不属于近视防控的主流方法也不能代替眼镜对孩子的视力进行矫正。

然后,我们再来看「反转拍」

对于反转拍我们也曾出过专题《要想反转拍效果好,这些问题你得知道…》。

简单来说,反转拍,是一种用于改善视觉调节功能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使用一对反转的透镜来改变视觉图像的焦距,从而刺激眼部调节能力的提高,它的最主要作用是恢复眼睛的调节能力,并没有预防近视的作用。

只有当孩子存在调节力问题时,我们才需要进行反转拍训练。

而是否需要进行反转拍的训练,也还需要家长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进行孩子调节力的检查,确实有问题,根据医嘱进行训练即可,如果没有问题,就不用训练。

最后,我们来看看「雾视镜」

「雾视镜」是一种特殊的眼镜。戴上它后,它会把没有近视的孩子眼睛,变成一个低度近视的状态——看近清楚,看远模糊,看东西雾蒙蒙的。

在孩子阅读写字时,会有点像老花镜的感觉,这样处理,这样久戴之后,就可以减少孩子眼睛调节,让眼睛感觉舒服一些。

但是也由于没有调节和集合的过程,长期近距离使用,可能会造成孩子外隐斜。

这个方法,其实与我们日常说的给已近视的孩子「欠矫」的情况十分相似,而对于「欠矫」是否可以有效控制近视,目前学术领域是存在一定的争议的。

事实上,目前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这样“看孩子长期处于一个看东西有些模糊的状态”(类似雾视镜、欠矫、低度近视不戴镜等情况), 能够控制近视。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一个家长提供的孩子远视储备的问题案例,了解到什么是远视储备,如何判断还是远视储备掉的快不快,当掉的过快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而针对这位家长提供的资料数据来看,由于不知是否是扩瞳之后的数值,所以其实无法准确判断孩子远储掉的快不快。

如果是扩瞳之后的数字,那么这个孩子一年的掉幅目前来看确是比较快的,建议可以适当的采取一些措施。

对于远储掉的比较快,或者已经几乎掉完的孩子来说,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监督孩子日常的用眼习惯,如近距离用眼、加强户外活动、调整家中光照等,同时,还可以考虑使用低浓阿托品或佩戴平光离焦镜等方法。

而鉴于案例中这个孩子目前的年龄,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先做好用眼卫生及阅读的光照。

希望今天的案例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小助理有话说】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如果你也有想要咨询的案例问题,欢迎留言或是私信参与。

-END-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