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偷渡”:玄奘大师的西行取经之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过去的长安是什么地方啊图片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偷渡”:玄奘大师的西行取经之路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偷渡”:玄奘大师的西行取经之路

2024-07-08 22: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古代,中国人要去印度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海路,另一条是陆路。在当时,海路还不算发达,所以只能走陆路,这条陆路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丝绸之路。

来到凉州

一个月以后,玄奘来到了凉州。凉州是当时的军事要道。因为凉州地处大唐和突厥人之间,而两国的战争一触即发,此时凉州军队戒备森严,没有来自官方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向西而行。玄奘也不例外,只好在凉州设立道场,一边讲佛,一边等待着离开凉州的机会。

但是,一次一个密探向凉州官方告密,于是凉州最高长官勒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而执意西行的玄奘最终感动了凉州最高长官,在两位僧人的掩护下,悄悄地离开了凉州城。

来到瓜州

离开凉州的玄奘从此隐姓埋名,昼伏夜出,沿着河西走廊来到了瓜州。瓜州向西而行就是大唐边界。于是玄奘悄无声息地住在一家客栈里面,等待着离开的时机。

公元627年秋天,一个叫李昌的地方官员找到玄奘,拿着一份发自凉州的通缉令,通缉擅自西行的僧人玄奘。可是万万没想到,李昌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当面撕毁了官牒,但是要求玄奘必须马上离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玄奘收了第一个徒弟石槃陀,并帮助玄奘偷渡出境。

可以说石槃陀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在瓜州附近有一个佛寺叫东千佛洞,在东千佛洞里面满是佛教壁画。其中,有一幅唐僧取经图就是唐僧和一只猴子在参拜菩萨。很多学者认为石槃陀就是孙悟空的原型,或许胡人茂密的毛发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

五座烽火台

离开大唐边界将要进入的是八百里沙海,所以必须在边界处的五座烽火台处取水,才能有穿越八百里沙海的机会。而就在此时,石槃陀想要杀死玄奘,这个桥段是任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戒备森严的边界,石槃陀怕玄奘被守军发现而受到牵连,便先下手为强,向玄奘下手,企图杀死玄奘。可是并没有得逞,在玄奘发誓赌咒绝不供出他之后,石槃陀这才慢慢离开。就这样,第一个徒弟离开了玄奘,玄奘需要独自一人面临着无法预知的未来。

玄奘独自一人来到第一烽火台,到了晚上,偷水的玄奘被当时的守军发现,被带到大唐边关将领面前。好似冥冥之中,真的有神仙在帮助着玄奘。大唐的边关将领王祥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玄奘在凉州讲佛时,名声早就已经传到了边关之中,对于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边界守卫来说,玄奘这样的高僧就是心灵的最高导师。当听到玄奘的法号时,边关将领就已经决定放玄奘离开了。第二天早上,玄奘离开了第一烽火台,听从了王祥的建议,直接前往第四烽火台,因为那里有王祥的宗亲,也是信佛之人。到了第四烽火台,装好水源备好了干粮,直接绕过第五烽火台,来到了八百里大漠,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

玄奘毅然决然走进了大漠。但行进一百多里后,玄奘的水袋被打翻了。他只好回烽火台取水。向东十多里后,玄奘想起了“绝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的誓言。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告诉自己:宁愿向西而死,绝不往东而生。

此时的玄奘,与其说把自己的生死交给这八百里沙漠,不如说是托付给了佛祖和菩萨。饥渴、劳累的玄奘在沙漠中出现了幻觉,成群的妖魔鬼怪仿佛在他眼前,他只能不停地念诵《心经》来驱除恐惧,支撑自己前行。

第五天,滴水未进的玄奘一度昏迷倒下。夜晚,玄奘慢慢苏醒过来,继续向西而行,即使并不知道是不是西边,不过没有坚持太久。最后,精疲力尽的枣红瘦马突然发现水源,这只识途的老马最终拯救了玄奘的生命。玄奘在此休息了一天就继续西行,两天以后,他走出了莫贺延碛,踏进了西域的伊吾国(现在的新疆哈密县)地界。按唐朝当时的边界,这应该是玄奘出国后进入的第一个国家了。

伊吾

在西域的第一个小国伊吾,玄奘第一次感情外露。毕竟玄奘刚刚在八百里沙海九死一生,也恰恰是这八百里沙海,让玄奘第一次对生命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个勇士留下了眼泪。在伊吾,玄奘停留了几天,便打算上路,继续西行。

要想通往古印度,玄奘只能选择两条路,北道和中道,中道是广袤的沙漠,刚刚穿越八百里沙海的玄奘心里阴影面积实在太大,所以玄奘选择北道的草原。

高昌国王命令伊吾人,必须把大唐的高僧送到高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高昌

就这样,怀揣着忐忑之心的玄奘来到了高昌。高昌国(今吐鲁番一带)国王麴文泰见到了大唐高僧玄奘后,非常欣赏,极力挽留。他希望留这位大唐高僧在身边,替他参谋国事,当时他夹在强大的大唐和凶悍的突厥人之间左右为难。他挽留住玄奘的决心极其强大。而玄奘表明了“只为求法,不可半途而废”的态度,仍得不到放行,他只好以绝食抗争。

在绝食第四天的时候,已经饿晕过去的玄奘打败了麴文泰,麴文泰没想到玄奘有如此决心,放着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受,执意西行。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大唐皇帝的弟弟。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在佛陀像面前结拜为兄弟。麴文泰也亲自用极其卑微的语气写了封给突厥可汗的信,要求照顾一下“奴仆的弟弟”。

这样的高昌王,让自幼父母双亡,只能栖身佛门的玄奘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是玄奘第二次真情流露。玄奘承诺,西行归来之际,来高昌讲经说法三年,作为感恩。

焉耆(qi)

麴文泰用举国之力帮助玄奘西行。《三藏法师传》记载,麴文泰为玄奘购置了30套不同的衣服,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娟五百匹,提供了足够20年的路费,换算下来的话,相当于一千五百匹良马。除了准备钱以外,还为玄奘准备了25个随从,4个徒弟外加一位叫欢信的官员。

公元624年冬天,玄奘离开高昌,前往焉耆国,焉耆国往西是龟兹国,过了龟兹翻过葱岭就走出了西域。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焉耆是一个国无纲纪,法不严明的国家,强盗经常出没。就是在这里,玄奘受到了惊吓。

一群强盗、手拿大刀、骑着马匹向玄奘队伍冲了过来。不过看到穿着特别,他们也不敢造次,拿了一点钱就走了。

到达焉耆国都城的玄奘受到了冷落,高昌国和焉耆国因为抢夺收税权正在掐架中。在焉耆国休息一晚上之后,玄奘一队人上路了。

龟兹(qiu ci)

到达龟兹的玄奘受到了龟兹国王的热情款待,一是龟兹一直是西域的佛教文化中心,寺院林立,佛法兴盛;二是玄奘此时身份不一样了,以前只是大唐高僧,现在人家是高昌的皇亲国戚。

在龟兹,“宗教情感和美妙的生活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这让远道而来的玄奘沉浸佛的光辉之中。”《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龟兹停留了两个月,一边讲经一边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春天到来时葱岭山上的雪开始融化,才能翻越雪山。

葱岭、凌山

凌山(天山第二高,汗腾格里峰)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北端,玄奘选择在这里翻越葱岭。在这支30人的队伍里,没有谁有翻越雪山的经验,也没有人明白前面会有怎样的凶险。靠的就是一颗勇敢的心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自信。

《三藏法师传》记载,“凌山抬头仰视望不见边际,散落两边的冰块,或高百尺、或广数丈。”这段时期,玄奘为了保存体力,所以没有做过多的记录。但是就现在而言,没有任何高科技,没有任何人前去搜救,能够越过雪山,着实让人佩服。“徒侣之中,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其中包括玄奘的两个徒弟。

公元628年春,玄奘终于穿越雪山,走出了西域,从此进入了中亚。

碎叶城

玄奘继续向西北走,就到了碎叶城(现在的吉尔吉斯北部的托克马克市附近)。碰巧,西突厥的叶护可汗正在这一带打猎。玄奘去拜见叶护可汗,并把高昌王准备的介绍信及礼物等送上。叶护可汗很是高兴,特地选派了一个通晓西域各国语言和中国语言的翻译官,送玄奘到迦毕试国(现在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同时,叶护可汗也为玄奘备下了给沿途各国国王的国书,要他们保护玄奘。

当时,西域各国都是西突厥的属国,有了叶护可汗的大力支持,玄奘要通过这些国家进入印度,就要方便很多了。

玄奘等一行人马离开碎叶城,穿过一片沙漠,又经过了十来个国家,就到了迦毕试国。因为过了迦毕试国再往前,就是北印度的地界,不属于叶护可汗统治的范围,西突厥的翻译官就回去了。

玄奘从伊吾国到这里,大大小小经过二十多个国家。从离开长安那天到如今,恰恰是一年。这一年,玄奘二十九岁了。

印度

公元628年秋,历经千辛万苦的玄奘终于进入了古印度地界。这时,他身边的随从已经所剩无几。

古印度由大小70多个国家组成,包括现在的印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那烂陀所在的摩揭陀国位于今天的印度比哈尔邦。玄奘一路南下,渡了几次大河,穿过湿热的丛林,躲避山中的盗匪,但令玄奘印象更深的是一路上众多的佛教圣迹,他还有幸在那揭罗曷国见到了佛顶骨舍利。

游历了几个国家后,玄奘来到了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一带)。此国是佛教历史上第四次结集佛典的地方,有相当完备的经典。迦湿弥罗第一高僧僧称法师认为玄奘才智很高,还专门为其开课。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两年左右,钻研了大量的佛经,还深入学习了梵语。

公元631年,玄奘坐船沿恒河顺流而下。当他沉醉在圣河的风光中时,突然从两岸树林里冲出了一大伙强盗,玄奘和船上的80多人一起被抓了。

几年来,玄奘在路上没少遇到强盗,不过是破财消灾的事。不料,这伙强盗不但要财,还要命。原来,信奉突伽天神的他们每年都要拿活人祭祀女神。眼下,正是要祭祀的时候了。

强盗们认为相貌出众、仪表堂堂的异域僧人玄奘能满足女神挑剔的要求。 玄奘的口才没能改变强盗们的主意,他们已经在做祭祀的准备工作了。 玄奘只有念诵弥勒菩萨,希望生命结束后,能往生在菩萨身边学习佛法。突然,天气大变,狂风飞沙、树木折断、巨浪掀船,强盗们见天神发怒,这才放了玄奘。

又一次死里逃生的玄奘,继续行走两千多里,游历了佛陀的故乡、涅槃之地等,摩揭陀国就在眼前了。在距离那烂陀两百多里的地方,玄奘去一座寺庙参拜了菩提树——佛陀坐在此树下觉悟成佛。

联想到一路上看到的多是佛教衰败的景象,悲从中来的玄奘哭诉道:“佛成道的时候我在哪里啊,我为什么不早生一千年,佛法凋零的时候,我才赶到这里。”

虽然相隔千年,玄奘相信他追寻到了佛陀。

我不编造故事,我只是历史的搬运工。关注我的ID:大黄扯点历史,不断更新原创文章,期待与你交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