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与中秋佳节的拜月习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过八月十五的国家 道教文化与中秋佳节的拜月习俗

道教文化与中秋佳节的拜月习俗

2024-07-16 07: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我国主要的民俗节日。

皎洁的月光给人间带来了光亮;朦胧的月色,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八月十五的夜晚,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仰望皓月,古往今来的人们都会遐想,阔朗宁静的月宫中,美丽的月神娘娘在做什么呢?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也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

太阴星君

太阴星君即为月神,俗称“太阴”。溯其源,与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有关。汉族人民对月亮的崇拜习俗,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尚书·尧典》,文称:日、月、星辰为天宗,岱、河、海为地宗;天宗,地宗合为六宗。王逸注《楚辞·九章惜诵》时云:"六神,谓六宗之神也。"可见月亮在此之前早就被人们视为神而加以崇拜了。其实汉族人民祭祀月亮时,往往是辅助于太阳而行的。且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足以见古代"祭日为主,祭月为辅"的现象。

太阴星君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在道教信仰中,月亮与太阳、金星、木星、火星、土星等并为“十一曜”,称其神为"十一太曜星君"。封月神为“月府素曜太阴皇君”,俗称“太阴星君”。民间信仰以月为月神,称月神、月姑、月亮姑娘。道教尊称月神为“太阴星君”,其圣号全称为“月府结磷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宫阙为垣下、素曜大宫。

农历八月十五为太阴圣诞。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都会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太阴星君。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太阴星君祈求团圆。在中国民间,至今仍保存了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的风俗。是月夜月升时,道教宫观要设坛祭月。

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于是月亮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为神仙境界,中有雄伟的月宫,美丽的嫦娥,可爱的白兔,高大的桂树,英俊的吴刚。

《归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羿妻)窃之奔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又据《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除了蟾蜍外,又有一兔。据《拟天问》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可见人们都已经认可月中有嫦娥仙子与月兔。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唐代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其实,月宫神真,除了大家熟知的嫦娥之外,还有月老,月老掌管世人因缘。“月下老人”典出唐朝李复言所著《续玄怪录.定婚店》。

唐朝韦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着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老人家在翻查什么,老人答到:“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住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便定终身。”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国人崇拜太阴星君,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中秋佳节,很多道教宫观或各地百姓人家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桃子、葡萄等供品,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或者排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关于中秋“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表示合家团圆。

对于修道之人来说,皓月之夜,想的最多的应该是崂山道士吧。当然,这里遐想仰慕的道友,可是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

古时,一位王生爱仙道,上崂山学道求仙。但是在山上数月,师父啥也没教,整天就让他砍柴。王生很郁闷,萌生了退道之心。有一天晚上,砍柴回来。看到两个人跟师父一起喝酒。天色渐晚,没有灯烛。师父便剪纸为月,黏在墙壁上,霎时月光皎洁,照亮了整个房间。其中一个客人说,“今晚喝的很开心,但是不胜酒力,何不到月宫中去喝酒?”于是,三人飞起,渐渐进入了月亮上,在月中对饮。这些都被王生看到了,于是王生下定决心,要好好学道。

登月之道,最早见于《黄庭经》,云:“高奔日月吾上道,郁仪结璘善相保。”此法乃太上道君所传。云:“太素真人传清灵真人裴君二事《太上郁仪》、《结璘之章》,以致日月之精神,上奔日月通天光,飞太空之道也。皆乘云车羽盖,驾命群龙,而上升皇天紫庭也。”看来。我辈要好好修道、悟道,方能求得仙缘得道,飞升月宫遨游。

倘若,恰逢中秋绵绵细雨飘零。亦可读读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自得其乐也。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

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

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

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

杯且从容。

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