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坛春秋丨辩论之“前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辩论的观点是什么意思 辩坛春秋丨辩论之“前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辩坛春秋丨辩论之“前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2024-06-15 06: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盐铁会议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会议的参与者可分为两个派别,其一是贤良文学,多来自民间,是儒家思想和价值观的奉行者,坚持儒家“重义轻利”的主张。另一方是御史大夫,以桑弘羊为主,代表政府的意见,坚持法家“重利轻义”的主张。会议开展阶段,双方对武帝时期制定的盐铁官营、均输、抵御匈奴等政治经济政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双方的讨论从根本上看是仁义与权利的交锋。会议争论双方的观点对昭宣时期汉王朝的统治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基本上施行了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中所制定的政策,推行“与民休息”的措施,与匈奴保持友好关系,对昭帝、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贤良文学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政治舞台上一股活跃的力量。

3.魏晋时期

对于魏晋时期的学术思想,后人或以“清谈误国”批评之,或以“风度雅致”赞扬之,褒贬不一。然而上自汉末下迄南北朝统一,玄风大盛,学术思想的自由解放、往复辩难的雄厚气息,使对于语言的哲学反思继先秦、两汉之后又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诸如名实关系论、言意象之辩、“理胜”与“辞胜”之辩、佛经翻译中的“格义”和“合本”等关乎语言的哲学论辨层出不穷。名士之间清谈之风盛行,他们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名士清谈

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在清谈的过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难”,推翻对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三番”,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可见,清谈的形式与如今辩论赛的形式倒是颇为相近。

4.唐朝

在唐朝,皇帝为抬高皇族的血统优越感,因老子相传姓李,故推重道教,致使道教与佛教之间屡起争端。高祖武德四年(621,一说七年),道士太史傅奕上《减省寺塔僧尼益国利民事十一条》,痛陈僧尼寺塔之弊,佛教徒法琳撰《破邪论》、李师政撰《内德论》、明概撰《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与之对辩。不久,道士李仲卿作《十异九迷论》,佛教徒刘进喜撰《显正论》反抗之,法琳也着《辩正论》力斥其非。武德八年,为行释奠礼时用道、儒、佛的席位次序,慧乘与李仲卿论战。贞观十一年(637),诏以道士位于僧尼之上;智实、法常等上表请以佛先道后,为此,傅奕与普应、蔡晃与慧净又有论诤。此后佛道之间多有论辩。直至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用道士之言,实行大规模的破佛。未几,又复天下佛寺。此后,三教论诤被称为三教论谈,成为朝廷礼仪之一,渐趋融合。

十八罗汉图

5.宋、明

宋代是真正的士大夫时代,也即是文人口中称道而身行之的时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宽松的学术氛围为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辩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朱熹、陆九渊的“鹅湖之会”,朱熹陈亮之间的“王霸义利之辩”等论辩大大活跃了师生的思想,推动了学术的繁荣和进步。而明朝也同样出现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论辩与交流,如气本论思想家王廷相和罗钦顺与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进行了多次辩论。

鹅湖之会

6.清朝

自秦代以后的2000年历史中,中国所施行的政治体制,都是秦始皇所确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度。到晚清时代,受民主化潮流的影响,中国开始接触立宪政治。以此为契机,中国由专制的“秦政”轨道转入立宪政治的“西政”轨道中,实现了一次新的政治转轨。 在政治转轨的途中,国人有过不少激烈的论战。如《中兴日报》和《南洋总汇新报》上所反映出来的孙、康二党对清朝的论战以及二党之间的论战,这几场论战打破了清廷的意识形态在华侨中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开启了群众的民智,也为两党的政治活动赢得了一些支持者。

《南洋总汇新报》和《中兴日报》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是刘勰对中国古代论辩的精确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汉朝的朝堂辩论,推动了政策的颁布与施行;魏晋的论辩之风盛行,是逻辑与思辨的体现;唐朝的“三教论衡”,加快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纵观中国辩论发展史,辩论对个人,社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同样,辩论之于武大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是珞珈学子的思想交锋,是煌煌武大自由包容的体现。“曾经金秋,此生金秋”,金秋辩论赛带来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所以,快和习习一起搬好小板凳,等待金秋辩论赛的开始吧!

文字:章启凡

排版:李一同

图片来源:搜狐网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百度文库 中国社会科学网

校对:马恒原 罗梓锐 苏雯雯 刘子号

武大学习帮推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大家来稿和帮推内容~

武大校会学习部倾情出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