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战略思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轻重工业比例 朱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战略思考

朱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战略思考

#朱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战略思考|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言

朱德是全党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楷模。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先后到全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留下百余篇珍贵的调研报告。在朱德诞辰1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精选朱德调查研究报告,编辑出版了《朱德调查研究文集》。这本文集是朱德视察祖国各地,深入城市、乡村、工厂、矿山、林区以及部队和学校,认真倾听地方和基层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广泛了解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情况的真实记录;反映了朱德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提供的真知灼见;反映了新中国生机勃勃、不断奋进的社会主义进程;反映了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轨迹。本文结合《朱德调查研究文集》,对朱德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战略性思考,进行了一些梳理。

要走符合国情、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7年到1965年,朱德同志6次到四川视察,提出要按照四川的实际指导生产,根据山区、丘陵和平坝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符合国情、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是朱德视察祖国各地,指导经济建设的战略理念。这一理念在他的调研报告中随处可见。

第一,建设规划要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1955年6月中旬,朱德视察内蒙古包头。当地负责同志向他介绍了新包头规划,设想在二机部所设坦克厂、炮厂和包钢之间,建立一个60至80万人的新城,完全没有利用旧包头。朱德实地察看后,发现那里方圆十几公里,大部分是荒草沙原,没有庄稼和人户,中间还隔了一条昆都仑河。要在这一无所有、宽广地面上建成一座新城,不但投资大、困难多,当时也没必要。

于是,朱德在7月25日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这个规划不切合实际,应暂时搁置。目前应采取先按厂区分区建设的方针,旧包头仍可作为新工业区建设的支援点。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一笔很大的市政投资,且便于集中力量按期或提前建成包钢,早日生产钢铁,对国家建设更有利。在全面了解内蒙情况后,朱德还向中央报告说,内蒙古大部分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宜农宜牧,有广大的森林和丰富的矿藏,多湖且有天然碱和鱼盐之利,具备建设和发展工农业的有利条件。不利的是风沙多,雨水少,气候冷,无霜期短,运输困难;但这些缺点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可以逐步改变和克服。报告提出,内蒙古的建设,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潜力,克服困难;目前人少地多,人力不足是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要注意开荒移民,分别采用建立移民新村,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分社、依靠亲友分散安置等办法进行移民安置工作。

搞经济建设要因地制宜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都有不同的资源优势。朱德十分重视引导地方利用当地资源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兴办新兴产业,以带动地区经济整体提高。

吉林森林资源丰富。1959年6月中旬,朱德视察吉林后,在6月25日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山区生产要以林业和多种经营为主,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把发展森林工业和发展化学工业结合起来,做到林产的综合利用。吉林省委作出的山区生产要在粮食自给有余的前提下,以林业生产和多种经营为主的决定是正确的。“靠山吃山,山区生产必须从山区的特点出发,并且要照顾到山区物产多、交通运输不便和劳动力缺乏的矛盾。”

四川天然气资源丰富。1963年春朱德在四川考察时,从各方面了解天然气利用情况。在5月19日给中央的报告中,朱德提出:天然气不仅可以作为工业燃料,还可以用作化工原料,是支援农业、解决我国人民吃穿用必需的物资。针对四川的相关研究设计缺乏统一领导,石油、化工、纺织等几个部门同时在做,技术力量薄弱,又不集中,工作重复,对加速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不利的情况,朱德向中央建议,四川要设立一个部门,加强对天然气研究和设计的统一领导和协调。要加强资源勘探和开发,特别是要集中力量把川南、川东几个重点地区资源情况摸清,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可靠依据。还要设立专门研究机构,迅速掌握利用天然气技术;国外已经成熟的生产技术是我们迫切需要的项目,应尽量争取买一部分专利作为样板,以避免走弯路。

因地制宜,还表现在要顺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举办各类经济事业。1963年5月至9月,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五个平原省份连降暴雨,洪水成灾。10月中下旬,朱德视察五省灾情。10月29日,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朱德以河北经验为例,向中央提出平原地区水利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三点建议:(1)平原治水方向主要是上游山区蓄水,中、下游地区疏导水流。(2)华北平原年平均降雨量不多,但雨量集中,常常成为暴雨;秋季容易泛滥成灾,平时却常遭干旱威胁。在治洪同时,必须发展农田灌溉,解决干旱问题。华北井灌行之有效,普遍打井还可以降低地下水位,改造盐碱地。(3)治理洪水、战胜自然灾害,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水利化,都必须始终考虑华北平原水土流失,风沙走动、地形变化大的特点。“我们的决策,都必须适应这种自然变化的规律,才能成功。”

立足国情选择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

要注意挖掘老企业潜力。建设资金、技术人才缺乏,是新中国建设中的突出矛盾。1956年5月中旬,朱德视察太原,发现一些老厂老工人多、设备多、技术水平较高,经改建或扩建,设备增加不多、投资不大,时间又短,生产效率即可大大提高。于是,在5月29日给中央的报告中,朱德提出,中央有关部门要注意挖掘老厂潜力,这是目前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

要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1958年7月中旬,朱德视察玉门油矿时感到,发展石油工业要在技术提高和改善管理方面多下功夫。在7月23日给中央的报告中,朱德建议,石油工业要加快钻井进尺和降低钻井成本,大中小型并举、深井浅井并举、土法洋法并举、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并举,先易后难。只有实行这些原则,才能少花钱、多办事,尽快开采石油。朱德提出:各个油矿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油矿,要以石油生产为主,全面发展工农业生产,以便做到自力更生,克服生产和生活困难。

要积极推广投资少、有发展前途、经济效益高的新兴产业。1958年4月中旬,朱德在上海参观斯美玻璃纤维厂和永鑫无缝钢管厂。两个厂规模小、设备简单、投资少,但产品却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价值。于是4月16日朱德写信向中央举荐这两个小厂。斯美玻璃纤维厂生产的玻璃纤维,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一种新材料,当时在英国已有400多种用途,在我国当时主要用于国防工业,很有发展前途。其原料为白陶和砂子,大量开办有充分可能。朱德认为,应予以推广发展,作为发展地方工业的门路之一,将来生产多了,可以在工业上推广使用和研究试制新的品种,并且可以争取出口。永鑫无缝钢管厂由一个小五金厂转产,因为解决了钻头能耐高温、避免过快氧化这一生产中长期没有解决的关键技术,产量成十几倍的增长。该厂职工不满百人,固定资产仅20万左右,一年生产上万吨无缝钢管。朱德认为,类似规模的厂,设备简单,只需投资50万元左右,建厂仅需半年时间,如果再搞上三、四个,就能解决对于无缝钢管数量和型号上的紧迫需求。

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种田。1959年4月中旬,朱德山东考察时,省内有42个县,约1400万人口的地区发生春荒,省委主要负责同志都在济宁专区处理粮食问题。山东特别是鲁西南地区,人口稠密,粮食供需压力很大。为了增产,部分地区违背科学种田技术,过度密植,浪费麦种约4亿斤,收成方面的损失还未统计。朱德在5月12日给中央的报告中说,过去老农民每亩下种4到8斤,解放后是8斤到18斤,1958年平均每亩下种18斤,1959年由18斤提高到30斤以上至1000斤为止。朱德指出,我曾去山东农业科学院看过实验农场,小麦密植最高合理限度在30斤左右,目前“密植成灾”的现象值得注意。

经济建设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在视察过程中,朱德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十分关注。1956年5月中旬,朱德在山西太原考察,发现山西军事工业比重大,轻工业比重过小,轻重工业比例不相适应。军工生产由于生产任务不饱满,机器开动率很低,浪费很大。他在6月29日给中央的报告中,转达山西省委希望增设几个轻工业工厂的建议,并明确表示:“为了使轻重工业比重相适应,中央能在山西,尤其在太原增设几个轻工业厂子是必要的。” “把军事工厂和民用工厂的生产如何有效地紧密地结合起来配合生产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必须在开始建厂时,就考虑如何与和平生产工业相结合”。次年1至3月,朱德通过对广东、广西、云南、陕西等省的视察进一步感到,兵工生产如何同民用生产结合,是目前工业中最突出的问题,且是一个全国性问题。他在4月18日给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兵工厂生产在和平时期同民用生产相结合的问题,尽管牵涉面广,比较复杂,但非解决不可,而且要及早解决,否则损失更大。

经济建设的发展要和基础设施的发展相协调,特别是要与交通事业的发展相协调。1958年9月上中旬,朱德在新疆视察。他突出感到,新疆交通事业的滞后,影响当地经济发展。视察期间,他就新疆发展问题给中央有三次报告,每次都提出,新疆要发展,必须发展交通事业。返京时朱德途经兰州。兰州炼油厂原油运输力不足,已成为关系炼油厂能否正常生产的紧迫问题。这使朱德进一步感到,生产的发展必须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在10月6日给中央的报告中,朱德提出要积极解决原油运输和交通问题。

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1958年“大跃进”违背这一规律,造成严重损失。在全党认真总结经验,反思失误的过程中,朱德1959年5月27日至6月24日视察东北三省,并就解决经济比例失调问题向中央提出建议。

辽宁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生产中的计划和物资供给能力不协调:原材料不足,品种规格不全,七长八短;煤炭供应不上;现有设备维修差、生产浪费大、质量差,又加重了物资供给的短缺。辽宁省组织两次物资调剂和生产协作会议,互通有无,解决部分问题。6月20日,朱德与董必武、林枫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肯定了这一做法,同时明确说,挖掘潜力只是应急,要长远解决问题,必须确保生产计划的科学和稳定。朱德等人还反映,辽宁农业与工业发展也不协调,农业落后以致“无论在轻工业的原料供应和城市粮食、副食品供应上,都严重地影响到工业的发展。两条腿走路,实际上已经成了跛脚走路。因此加速辽宁和整个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生产能够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吉林在粮、布等市场供应方面没有问题,但国家布置的出口大豆任务没有完成。朱德在6月25日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大豆是出口王牌,保障国家出口任务是全局。大豆集中产区,必须保证大豆生产任务;缺乏口粮,国家应按一般留粮标准保证供应。为保障大豆生产,国家要适当提高收购价格;收购方法应采取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每年签订合同,使地方有计划安排生产,在保证完成出口任务后还留有必要的机动数;对大豆产区农民的食油和豆制品供应要适当照顾。报告清晰反映了朱德关于地方局部利益要与国家整体利益相协调的思想。

黑龙江的工业生产,经过抗美援朝时期的南厂北迁、“一五”计划时期的重点建设和1958年“大跃进”三个阶段,有飞跃式发展,但“轻化工业、交通运输、市政建设没有相应地跟上去,形成三条短腿”。于是出现消费资料生产不能适应城市人口迅速发展和城乡人民购买力的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弱,直接影响到煤炭和木材的生产;市政建设跟不上,造成的突出问题是供水不足。这些方面的紧张情况直接影响生产和人民生活。朱德在6月29日给中央和毛泽东的报告中,汇报了黑龙江视察时了解到的这些问题。

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1964年1月4日至4月6日,朱德视察华东、中南以及贵州、河北等13个地后感到,农业在恢复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需要工业大力支援。他在4月23日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1)现在化肥、农药、机电排灌设备、加工设备和水泥等生产资料的供应,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情况会更加突出,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工业支援。(2)从各地情况看,如果坚持实行两条腿走路和大、中、小型相结合的方针,依靠地方力量,发展小型磷肥厂、氮肥厂、水泥厂和水电站,充分利用现有机械厂和手工业工厂制造排灌设备和运输工具等,可以解决不少问题,这些方面潜力很大。不能等待搞大厂,也不能依赖中央解决所有问题。(3)在加强工业支援农业的同时,农业生产也必须在以粮为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只有粮食和经济作物、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实现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才能使农村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

-END-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