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梁祝下山选段纯伴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轻缓抒情的纯音乐 二人转梁祝下山选段纯伴奏

二人转梁祝下山选段纯伴奏

#二人转梁祝下山选段纯伴奏|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来尝试一下,虽然本人越剧音乐知识有限哦。写得挺费力,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得草桥两结拜》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华彩乐章《楼台会》里最精彩、最动人的唱段之一。由饰演祝英台的旦角演员演唱,常见版本有傅(全香)派、戚(雅仙)派、袁(雪芬)派。

    《梁祝》传说历史悠久,经历代演变成为江南水乡妇孺皆知的爱情绝唱,在清代就产生了好几种成文的剧作版本。越剧是在浙江嵊县一带的民谣、山歌的基础上初步发展形成的江南剧种,其具体诞生时间有据可考,为1906年;1919年最终进入上海,因此又称“发源于嵊州,发祥于上海”,在百余年的年轻生命里迅速成长壮大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梁祝》在越剧发展过程中一直被演唱、整理,产生多种不同视角、不同背景的版本。早期(30年代)演唱版本未经文人润色,唱词有不少粗俗暧昧的内容;40年代,以袁雪芬、尹桂芳为代表的“越剧十姐妹”发起越剧改革运动,在唱腔、剧本、表演、舞美多方面大胆创新,奠定了今日越剧表演特色的基础。对《梁祝》这出骨子老戏,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和加工打磨,产生了《梁祝哀史》这部重要作品。建国后的越剧电影《梁祝》(袁雪芬、范瑞娟主演),就是在此基础上拍摄的。

   《梁祝》作为每一个越剧演员都应会演的看家戏,产生了不同流派的版本,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唱腔上。《梁祝》故事相比大家已很熟悉,《楼台会》是全部故事的高潮,是主人公第一次以男女之间的身份进行交流,是长期感情压抑之后的爆发,也是整体悲剧气氛最浓重、最能感染人的部分,这一折中的每段唱腔都被认为经典,久唱不衰,催人泪下。

   以最常搬演的傅派为例,这段旋律以“尺调慢板”为主体,“啊梁兄啊”后用快中板,在“亲难退”三字用慢板。唱词内容是祝英台在亲口告诉山伯“已将小妹许配马家”之后,万念俱灰,情不自禁地回忆自己与梁山伯相识相知的过程,接近把全部情节复述一遍,包括草桥结拜、耳环风波、十八相送、自托终身,旋律舒展柔缓,委婉顺畅,以级进为主,跳进为辅,旋律平稳,这也是“尺调”的特色。曲调有很强的叙事性,育变化于整饬之中。如“可记得”后4句,收放自如,由稍快渐放慢,是英台对“十八相送”路上趣事的回忆,有活泼的成分,但也只能反衬出现在的被迫分手的悲惨。不仅剧中人,观众也开始回忆舞台上的剧情,两人相知的过程是非常快乐天真的,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鲜明对比,达到了将悲剧气氛不断烘托渲染,于观众而言撕心裂肺的效果。“我也曾”后4句,英台沉浸在曾经拥有的对幸福的强烈希望和憧憬之中,“许九妹”三字重点在“九”字上,一个小腔表现她清醒了过来,重新回复到现实中,又将气氛拉回悲愤。

下面两句是真正的抒情,“我指望有情人终能成眷属,想不到美满姻缘两拆开”,字字顿挫入耳,每一字都敲打心房,绵里藏钢,最后“两拆开”三字已接近哭腔,表现悲愤痛苦之情。伴奏檀板急进,下面是快中板六句,相比刚才的缠绵变得决绝斩截,将自己与梁兄必须分手的原因归结于父命,最后“爹爹之命不能违”两句,声腔急转直下,情绪已到绝望之极,最后三个字的慢板,堪称肝肠寸断。

    本段的伴奏也是非常恰当的,胡琴和檀板紧密配合,将如泣如诉的悲愤渲染得千回百转,断人肝肠,疾进的板声敲打着观众的心房,情感冲击心灵。

   傅派以质朴清新、深情缱绻为特色,袁派唱腔以繁复小腔、华丽柔美为特色,而戚派以韵味浓厚、醇正素净为长。其他流派、演员演出的《梁祝》,也是各具特色。

这段介绍理论性不是太强,主要从感受来谈,献丑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