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冷轧工艺制度的确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轧制工艺制度主要包括什么 【技术】冷轧工艺制度的确定

【技术】冷轧工艺制度的确定

2024-02-23 05: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技术】冷轧工艺制度的确定

压下制度的确定

从热轧坯料冷轧到成品厚度叫冷轧程序,分一次轧制、二次轧制或多次轧制,这主要取决于金属的性能及成品尺寸要求。金属在冷轧过程中随变形程度的增加不断形成加工硬化,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经软化处理(再结晶退火)后才能继续轧制。在一个轧程开始之前需要制定压下制度。压下制度包括总加工率的确定、道次加工率的分配、轧制速度的确定。

1

总加工率的确定

冷轧时希望采用最大的总加工率,大的加工率可以轧得更薄的带材,减少中间退火次数,同时大的总加工率轧同样厚的成品时可以采用较厚的热轧带卷,这对降低成本有利。但总加工率的确定必须考虑设备能力,受轧机轧制力和主电机功率的制约,同时还要考虑金属的性能,金属的塑性好是采用较大总加工率的先决条件。薄板带生产中总加工率应控制在86%以下,过大易导致轧制力过大,被迫增加轧制道次,得不偿失;同时,总加工率过大易产生边部裂口,对于一些塑性较好的低碳钢:如 08F、08AL等,总加工率可以达到88%左右。总加工率小对退火后金属组织有影响,易产生晶粒粗大,一般不小于60%。

2

道次加工率的分配

总加工率确定之后,需要进行的是确定轧制道次及每道次加工率的分配、轧制道次与坯料厚度、设备能力及工作辊辊径大小、产品质量要求等有关。通常情况下,在 1200轧机上,坯料厚度2mm以下,总加工率不超过85%,可以采用四个道次,而坯料厚度大于2.3mm,总加工率在84%以上,需要采用五个轧制道次。轧制道次一旦确定,接着需要进行的是道次加工率的分配。道次加工率一般控制在40%以下。

具体的分配原则是:①头几道次充分利用轧件的塑性和尺寸条件采用最大的道次加工率,使轧件尽量减薄,以后随加工硬化程度的增加,逐道次减小压下量。但是当热轧带卷板型不好,或情况不明时,第一道次的加工率不要太大。②尽量使各道次的轧制力分布均衡,有利于稳定轧制工艺,又能充分发挥设备潜力,各道次轧制力、电机负荷不能超过设备允许的额定值,确保设备安全运转。③在轧制中应做到使变形均匀,尺寸、性能、材型、表面等均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生产的产品应是高质量的产品。

3

轧制速度的确定

在冷轧过程中,轧制速度的变化主要影响摩擦系数的改变,从而影响轧制力的变化,因而我们希望轧制速度是稳定的,从而稳定辊缝。但从操作角度,在每一个道次开头和结束阶段,需要采用较慢的速度,而在稳定轧制阶段采用较高的轧制速度,为减少速度变化引起的厚度波动,需要对辊缝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一个轧程中各个道次的轧制速度也是不同的,第一道次由于是热轧带卷,板型不好,板面情况不清楚,通常采用较低的速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分,以后再逐道次提高速度,最后一道次采用较大的速度。

4

冷轧时张力的选择

展开全文

张力——在带材冷轧时,由卷筒与轧辊线速度差使带材张紧的外力。

轧制时施加张力的主要作用是:①降低轧制力,减少主电机能量消耗,有利于强化压下,有利于提高轧制速度,提高生产率。②保证带材平稳咬入,防止带材轧制时的窜动,减少板型缺陷,使宽展减少或不产生宽展,从而减少裂边的形成。但张力过大易出现断带,因此,带钢生产时张应力一般取(35%—60%)σS,厚带、高塑性合金取上限,薄带、低塑性合金取下限。带材边部不好时应减少张力,需退火的带卷,最后一道次轧制时张力不应太大,以免退火时局部粘结。薄带轧制时,最后一道次前张力过大易出现心形卷。生产中后张力大于前张力不易拉断,而对轧制力降低明显(后滑区面积大),但后张力过大易出现打滑现象。

实际生产过程中,第一道次由于带卷较厚,设备时允许采用较大的前张力,而后张力受酸洗张力的制约不能过大,以免造成层间滑伤。后面几个道次后张力大于前张力,前、后张力差控制在30kN以下,比张力小于60%σS。

链接:

【专辑】轧钢之家“计算”推送合集

【专辑】轧钢之家“冷轧”推送合集

【收藏】轧钢之家“冷连轧”合集

轧钢之家女粉求搭讪,你敢约吗? 哪个钢厂的人最能喝酒? 在钢厂干久了,很多人都变成了这样子…… 让上夜班的工人睡在床上,钢厂可不可行? 钢厂的男人,都是骗子! 宝贝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看哭了无数人... 60年代朝鲜电影《轧钢工人》 插曲《重逢》

声明:本文由轧钢之家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如标错来源或侵权,请跟我们联系。

翼,唯有飞翔才能成长;拳,唯有战斗才能坚强;心,经历了抉择,忘却了迷茫。

推荐

轧机轴承(DMD_bearing)

钢铁学苑(gangtiexueyuan)

青山钢网(ZG-QSGW)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