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策略及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趣文言文中意思 文言文专题复习策略及研究

文言文专题复习策略及研究

2023-11-26 00: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选择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的辨析。

(3)用“|”断句。

(4)句子的翻译,注重考查具有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的句子。

(5)概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概括。

三、常见问题:

从考试及平时的答题情况看,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把握不准。例如:“顾野有麦场”一句中的“顾”解释为“往旁边看”而不只是“看”。针对这一现象,复习时应认真理解常见实词在课文具体语句中的用法,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并做专项整理归类。

2.虚词的使用规律和意义没有较好地掌握,就会影响对文言短语、句子的正确理解,进而影响整篇文言文的阅读。在复习时要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对文言文中核心句、文眼句以及含有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不到位。在复习中对文言句子翻译要在充分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掌握文言朗读中的断句停顿,能分析文言句式的特殊相信,从而领会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四、答题技巧:

从整体来说,文言文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可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二步:细读文后的题目要求。有一些做题要求可能会给我们出示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提示文章的部分内容。同时我们要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相当于精读研读。在重读中确认实词的意思,把它的意思放入原文中,看是否能解释的通。

1.文言实词解释题

其实,实词的本意和引申义有规律可循,我们不妨用以下几种常见的推断小窍门去解词。

(1)温故知新法

是指借助熟知的知识来推断词义的方法,即遇到某一实词我们可以联系课文中有关词义的用法,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2018年潍坊的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的“乡寡人曰”中的“乡”,我们可联系课内的《鱼我所欲也》中的“乡为身死而不受”中的“乡”,它是通假字,通“向”,从前的意思。

(2)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绝大部分汉字都是形声字,而形旁大多表意,这就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我们推断词义很有帮助。如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①“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②“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③“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④“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禾----五谷、 皿----器具、 宀----房舍、 冖----笼罩、 求----毛皮、 歹----死亡、月----肉、 页----首、 目-----眼、 尸----身体、 隹(zhuī)----鸟雀

(3)语境分析法

这种方法通俗地讲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些不能较快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用代入法,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检测词义是否正确。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的多义、活用、通假、偏义复词的用法、古今异义等,都变得容易判定起来。这是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前提是必须了解文段大意,抓住前后关键词语,否则就会无处下手。如:《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中有两个“亲”和两个“子”,意义都不一样,我们只能放入语境中理解,才能明白其含义。

(4)语法分析法

在汉语中,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多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也是按“主+ 状+ 谓+ 定+ 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根据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在主语“臣”和谓语动词“知”之间,它就充当状语,是副词,意思是“的确,实在”。再如:“帝感其诚”中的“诚”,在代词“其”的后面,是谓语动词“感”的宾语,“诚”应是名词,意思是“诚心”。

(5)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它应该是动词,腰佩。

(6)成语对应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如:“薄雾冥冥”中的“薄”,可想到“日薄西山”中的“薄”,接近的意思。

(7)通假推断法

通假是文言文词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如: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一句中,“要”如果解释为能愿动词“要”,句子便翻译不通。它与“邀”同音,考虑做通假字,意思是“邀请”就讲的通了。

2.虚词用法辨析题

纵观潍坊市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般是选择题。二是在文言句子中的翻译。选择题中一般有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据此,熟悉、积累课本上的文言词句是系统掌握文言虚词的一条途径。

中考常见的文言虚词一共有13个:之、其、而、以、于、乃、为、者、且、则、乎、然、焉,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②结合语境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3.文言断句题

文言断句的方法,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八个规律”。两个原则分别是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义群,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八个规律:(1)主谓之间要停顿。如:醉翁之意不在酒。(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如:必有得天时者矣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如:盖竹柏影也(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进亦忧,退亦忧。(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如:环而攻之而不胜。(7)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如:其一犬坐于前

4.句子翻译题

(1)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这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有要避免语句的呆板。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2)翻译的基本要求: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忠于原文,文从字顺。

(3)翻译的基本步骤:通过解词、串译、顺译这三步来完成的。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义和用法;再将词意语意串联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

(4)翻译的基本方法:留、换、调、引、增、删。

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是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师和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翻译时我们就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

引: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思,这些意思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①文言单音节词要翻译成相应的双音节词。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当中的测、惧、伏,我们都要把它翻译成双音节词。

②文言文中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前面,没有量词。翻译时需要把量词补出来。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③省略句,在翻译时应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删:删去不译。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者起停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都可删去不译。

“留、换、调、引、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不是孤立的,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

5.内容理解题

我们要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印记问题特点理清文意;善于抓中心距,找关键词,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表达。阅读文本时,首先需明确写作对象,写人还是写景。写人则重性格分心,写景则重情感表达。性格提炼、情感把握可从选材剪裁角度、结构安排角度、表达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语言运用角度等切入分析。答题不能过于空泛,要结合文本分析。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是前面所提训练的综合体现。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五、文言文复习的几点建议

1.落实一个依据,分清两个层次,把握三个维度。

“落实一个依据”就是以新课标为依据。“分清两个层次”就是分清感性和理性两个层次。感性层次包括积累、识记、诵读、理解四个方面;理性层次包括思考、分析、综合、评价四个方面。前者是知识的掌握,后者是能力的提升。“把握三个维度”就是要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加强诵读,扩大积累,培养语感。

对于教材中的文言文,我们要反复诵读,从字音、断句到语气,都要下一点功夫。只有做到多读多背,才能做到烂熟于心,对文言课文中的通假字、常用实词和常见句式,要做到准确理解,正确运用。通过诵读,扩大视野,增加体验,培养语感。并且在平日学习中也可适当选择一些简短、浅易的课外文言片段进行阅读。

3.立足文本,紧扣考点,举一反三。

文言诗文背诵默写要做到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要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学会分类整理知识点。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的补充,倒装句的语序调整,在翻译时落实关键词语的含义。我们要重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俗话说“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扎实的课内基础才能有课外的能力提升,才能在面对考点时做到举一反三。

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作为九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们在让学生夯实文言基础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辨别归纳总结,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要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引导,这样在不断学习中才能够获得提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