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性神曲《Flower》,是如何洗你的脑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越南抖音神曲 魔性神曲《Flower》,是如何洗你的脑的?

魔性神曲《Flower》,是如何洗你的脑的?

2024-01-24 14: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最近小印真是被金智秀的《Flower》给洗脑了。

尤其是歌曲高潮部分的舞蹈挑战视频,天天能刷到,简直无处不在,堪称洗脑神曲。

你也被神曲洗脑了吗?

智秀的新歌《Flower》真可谓是火遍全网了。

就算你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你也一定刷到过挑战这个舞蹈的短视频。

还有好多人拿自家宠物变花“出战”,各种可爱的猫猫狗狗,甚至少见的爬行动物宠物都加入了“翻跳”大军。

图源:bilibili 养龙的未君聆

当然也少不了各路明星的参与。

简直在短视频平台上形成了全员翻跳的潮流。

小印最近也满脑子都是这首歌的曲调,一首新的“神曲”就这样又通过短视频诞生了。

前不久通过全网都在跳的“叮叮当当舞”,荣升为网络神曲的越南歌曲《See Tinh》还犹在耳边,这几天《Flower》又现身江湖。

怎么近几年这么流行洗脑神曲呢?

其实洗脑歌也不是最近才有的。

即时你并不喜欢流行音乐,但这也无碍于你在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听到那一首首神曲。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

“你是我的小苹果”

你或者是被广场舞爱好者们强行科普,或者是在进入百货商店、小超市时,被迫无限循环到怀疑人生。

然而,“神曲”们的生命好像总是短暂的。

从《小苹果》《我的滑板鞋》,到各种各样的抖音神曲。

似乎都是在网上飘扬过一段时间之后,转眼间就成了时代的眼泪。

但即使这样,你也无法阻止它们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里,并且迅速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所以,我们到底为什么会被“洗脑”呢?

神曲究竟有何魔力?

神曲让人摸不清头脑,怎么它们莫名奇妙地就火了?

它们仿佛也并没有一个特定的音乐类型偏好。

无论是传统苦情歌或是欧美音乐,再或者是日文流行歌,统统都有可能成为“抖音神曲”。

这些霸占了各大网络视频领域的音乐,到底“毒”在哪儿?

其实这些“神曲”的大火,也并不是一点规律都不可循。

从歌曲本身来说,神曲的旋律必须要简单顺耳,才能够为“病毒式传播”提供基础。

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口水歌”。

甚至有人说,只要按照“C-G-Am-Em-F-Em-Dm-G”的套路来写歌,你也能够轻轻松松成为神曲的制造者

“魔性”循环,往往通过不断的重复来实现。

这种重复很像是一个人在你的耳边用不同的音调重复的说一句话,并且在你烦得要死的临界点之前戛然而止。

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这样的重复不但不会令人厌恶,反而更会让人进入音乐,让音乐有了方向性。

这就像我们反复在抖音刷到同一首歌后,就不自觉地开始打着节拍哼这首歌。

强调情绪与场景是另一个重要的点。

要在短暂的15s之内让人对于音乐留下深刻印象,这类音乐必须能够快速导入情绪,在短短几十秒之内就能够让人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因此这种旋律行进呈现阶梯状,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二度和三度之间爬升。

它们的逻辑近似于基础音节1234567的爬升逻辑,非常容易上口。

当然,想让一首歌最快速广为人知,配舞也至关重要。

《Flower》的火爆也正是因为简单易学的舞蹈,能让更多粉丝们翻跳,增加参与感。

许多歌曲也会出简单的手指舞,更易学习,传播度也就更广。

那些网红帅气小哥哥与肤白貌美小姐姐们的手指舞,也为歌曲增添了新的魔力。

如何制造一首土味神曲?

复读机+洗脑旋律+场景感+口水歌词

明天的你就是抖音网红!

“洗脑”的效果从何而来?

一遍会哼,两遍会唱,三遍已经自动单曲循环。

神曲总是像一个幽灵,在某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在脑海中响起,徘徊,久久无法离去。

别紧张!你不是一个人!

研究人员说,这种现象叫做“耳朵虫”。

学术上把也把这种它称作为“不自主的音乐想象”,由一位叫做奥利弗·赛克斯的神经科专家提出。

为了研究这个现象,心理学家还特地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给11910名芬兰被实验者播放了5首熟悉的歌曲。

结果发现在两个月内,有33.2%的被试验者报告每天都会想起那些音乐片段,32.4%的被试者每周会想起。

累计有91.7%的被试者会体会到“不自觉的音乐想象”。

不止是普通人有这样的体验,对音乐敏感的人更是备受耳虫的折磨。

比如可怜的莫扎特。

据说莫扎特如果听到他的孩子们弹曲子弹到一半,就会在脑中疯狂循环那些没有弹完的曲子。

于是他只能冲下楼把没有完成的音乐完成。

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收集了被试们的数据之后。研究者们发现。

那些经常遭遇耳虫的被试者的部分脑区皮层更薄。

这些脑区主要包括右侧哈氏回(HG)和右侧额下回(IFG)。

前者与听觉知觉和自主音乐想象密切相关,后者则参与了音调记忆的加工。

皮层厚度的减少可能使得大脑对于自发听觉活动的抑制能力下降,从而让耳虫有了“可乘之机”。

眼看着被“耳虫”折磨,不停地单曲循环一首歌,这可咋整?

科学避免“耳虫”现象的方法很多:

比如转移你的注意力。

做一些其他的事,最好他们有一点点的难度,足以让你能够沉浸在其中。

也可以选择完整地听完一首歌。

心理学家蔡格尼克指出:未完成的事情会比已经完成的事情更加的深刻。

短暂的15s音乐由于其并没有完成,所以很容易勾起耳虫。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嚼口香糖。

这个听起来有点扯的说法实际上确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英国雷丁大学菲利普·比曼提出,当我们遭遇“耳虫”时,我们的大脑与发声器官和嘴巴相关的区域处于激活状态。

而嚼口香糖则可以让我们的嘴巴忙碌起来,从而干扰相应区域,阻止耳虫的产生。

上面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等到下一次再听到神曲的时候,赶紧嚼口香糖压压惊。

参考资料:

Alulull,《魔音绕耳,可能是大脑结构搞的鬼》,果壳网,2015-08-05

《“抖音神曲”套路多,没时间了快上车》,张答应, 清娱

作者:Aki&若林

责编:若林

原标题:《魔性神曲《Flower》,是如何洗你的脑的?》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