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eon RX 6650 XT天梯榜首发评测:超频版RX 6600 XT仅贵100元,交个朋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超频纳米光去痣效果 Radeon RX 6650 XT天梯榜首发评测:超频版RX 6600 XT仅贵100元,交个朋友

Radeon RX 6650 XT天梯榜首发评测:超频版RX 6600 XT仅贵100元,交个朋友

2024-07-17 13: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拼 命 加 载 中 ...

芯片行业是“与时间赛跑”非常明显的行业,甚至是每天都会有可见的进步,随着生产工艺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基于同样设计的芯片于生产过程中的良品率会越来越高,等效可以理解为体质越来越好,于是可以调优到更高的频率。在移动平台上AMD之前推出了RX 6650M,它其实就是RX 6600M提高了核心频率和显存频率之后的产物。

我们也准备了视频评测:《[视频] AMD RX 6X50 XT显卡首发评测:RDNA 2架构再出发》

来到桌面平台情况也是一样,或许就是由于为AMD代工GPU芯片生产的台积电在7nm制程节点的工艺越来越成熟,以及为AMD显卡提供显存的三星随着技术进步开始大规模提供更高频率的GDDR6显存取代之前的频率较低的版本,于是AMD现在推出了Radeon RX 6x50 XT系列显卡,是原有的RX 6x00 XT系列的高频版,包括了Radeon RX 6950 XT、RX 6750 XT、RX 6650 XT三款,分别是面向4K、2K和1080p游戏新的解决方案。

本篇内容我们聚焦新的Radeon RX 6650 XT,这款新型号的游戏频率和Boost频率分别达到了2410 MHz和2635 MHz,相比Radeon RX 6600 XT提高了2%,可提供10.79 TFLOPs的FP32峰值性能,基于RDNA 2架构打造的它,同样拥有诸多RDNA 2架构的新特性,可以帮助用户适应如今的应用环境。

RDNA 2架构解析:更快频率、更高能耗比、更强性能

RDNA 2架构三大改进点:    

·高频率设计:RDNA 2架构相比RDNA 1架构实现了同功耗下30%的MAX频率提升;·无限缓存设计:可以消除带宽瓶颈,极大的提升了等效带宽并降低功耗,有助于提升能耗比;·支持DX12U、DS API:紧随时代潮流,让A卡支持光追等高级API特性。

RDNA 2架构是一个强大的游戏架构,相比RDNA 1代架构主要有三个大改进。首先AMD在RDNA 2上实现了突破性的高频率设计,在拥有高频率的同时维持较好的能耗表现。其次AMD专门为RDNA 2研发了革命性的AMD Infinity Cache无限缓存技术,无限缓存在提供非常可观的等效带宽的同时还更节能,能耗表现更上一层楼。第三个改进点就是支持了DX12 Ultimate的高级特性,包括DXR、DirectStorage等API,让AMD的显卡也加入到支持DX12 Ultimate的大家族中。

先来看频率改进,RDNA 2实现了突破性的高频率设计,虽然与RDNA都是相同的7nm制程工艺但是进步巨大。通过这张图表我们可以看到,以每个计算单元CU为例RDNA 2架构实现了相同功耗30%的频率提升,而如果是相同的频率则功耗只有RDNA的一半还少一些,也就是能耗比提升50%以上。

RDNA 2上AMD发明了全新的无限缓存技术,RDNA 2通过“无限缓存”大带宽、低功耗的帮助实现了IPC的提升、同时提高工作频率,完成每个时钟指令的功耗也下降明显。

RDNA 2架构上第三个改进点就是支持更多的高级特性。AMD在RDNA 2上终于全面支持了DirectX 12 Ultimate、DirectStorage API等高级特性,让A卡也可以使用诸如DirectX光线追踪、可变速率着色、网格着色器、采样器反馈等技术。

FSR技术的加入

在RX 6700 XT和Radeon RX 6600 XT发布之间的这段时间,FSR技术终于落地,AMD FSR技术是通过超分辨率来达到拉伸画面,再加上锐化,从而达到提高帧数之余又可以保持不错画面质量的目的。

AMD FSR总共有超高质量(Ultra Quality)、质量(Quality)、平衡(Balance)以及性能(Performance)这几个模式。这4个模式相对应的,就是4个不同的拉伸分辨率。以4K(2160P)为例,性能模式的输入分辨率是1080P,平衡模式是1270P,质量是1440P,而超高质量则是1662P。

Radeon RX 6650 XT规格介绍

下面是Radeon RX 6650 XT与Radeon RX 6600 XT的规格对比表:

通过笔者的对比表可以清楚的看到,Radeon RX 6650 XT相比Radeon RX 6600 XT在GPU部分的大致规格完全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就是时钟频率,以及随着时钟频率的提高在相关性能指标方面也有相应的提升。对于此我们记住Radeon RX 6650 XT的游戏频率从Radeon RX 6600 XT的2359MHz提高到了2410MHz就好。

显存方面的情况也是一样,有效显存速度从之前Radeon RX 6600 XT的16Gbps提高到了17.5Gbps,随之而来的最大显存带宽也有提高,从Radeon RX 6600 XT的256 GB/s提高到了280GB/s,这个显存带宽是传统意义上的显存带宽,而AMD由于RDNA  2架构采用了无限缓存设计,类似具有带宽放大的效果,Radeon RX 6650 XT的等效显存带宽据AMD称可达468.9GB/s。

最后就是由于频率的提高,整卡功耗也随之提高了,Radeon RX 6650 XT的TBP达到了180W,相比Radeon RX 6600 XT提高的20W,就幅度来说不算小,而且由于流处理器数量、架构、工艺都无变化,仅提高频率的话,能耗比自然也是会相对下降的。

价格方面,AMD“秉承了一分钱一分货的精神”,Radeon RX 6650 XT在性能提高的同时,价格也相对于Radeon RX 6600 XT小有提高,建议零售价为3099元,相比Radeon RX 6600 XT贵了100元。

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外观

本次Radeon RX 6650 XT首发测试采用的是一张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显卡,超白金系列是蓝宝石的中高端系列,定位在旗舰的毒药系列之下,在性能和价格方面实现了很好的平衡。这张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采用了双风扇设计,风扇的尺寸不小,是10cm级别的,而且显卡的厚度也达到了三槽,对于Radeon RX 6650 XT这种仅仅Navi 23的规模来说,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首先给人的感觉是散热很靠谱的,另外它正面采用了银色加黑色的配色,整体颜值也很高。

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显卡的背面更加能体现其“白金”的主题,采用了银白色的金属背板,背板尾部具有镂空设计,并且PCB的长度也没有到这里,意味着有一部分风流可以直接贯穿散热鳍片,在常规的显卡安装方式下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机箱风道,增加散热效率。

顶部可以看到Radeon和蓝宝石的英文标志,并且具有一个单8pin的供电接口。视频接口方面,是如今显卡最常规的三个DP 1.4接口和一个HDMI 2.1接口。HDMI 2.1接口可以提供4K 144 Hz或者8K 60 Hz的输出规格,视频接口这侧也有大量的镂空设计,增加了气流的通过性,强化散热效果。

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拆解

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的拆解很简单,将背面看到的螺丝都卸掉就可以拆开,不用拆除视频接口那一面的螺丝。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的散热器看着做工很精良,一共采用了4根6mm直径的复合热管,均进行了镀镍处理,可以很好的防止氧化,散热器与GPU核心的接触部分采用了纯铜底座,并且也进行了镀镍处理。

PCB不算长,但还是采用了越肩设计,电子元器件还是不少的,中间是Navi 23核心,237平方毫米的面积不算大,也就比周围的显存颗粒稍微大一点点,周围这四颗显存颗粒都是三星的K4ZAF325BM-HC18 GDDR6显存,18Gbps的规格,之前的Radeon RX 6600 XT是四颗三星的K4ZAF325BM-HC16 GDDR6显存,也有用四颗SK海力士的H56CBM24MIR-S2C GDDR6显存,都是16Gbps的。

供电方面一共采用了7+2相供电,7相核心供电的Mosfet是安森美的NCP302155,2相显存供电是安森美的NCP302045,核心PWM是英飞凌的IR 35217,显存部分PWM芯片是安森美的NCP81022N。

测试平台与说明

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是一张OC版显卡,也就是出厂预超频了,其游戏频率为2523MHz,峰值频率为2694MHz,都比公版方案要高。显存频率换算过后就是17.5Gbps,再需要注意一点的是PCI-E接口是PCIe 4.0 x8的,并不是完整的x16,不过这也与之前Radeon RX 6600 XT一样。

测试平台本来想用AMD处理器搭建的,但是由于本次首发的卡众多,加上对比显卡和每张显卡都要测试34遍游戏,工作量巨大一个人来不及完成,于是搭建了两套平台和同事分工协作同时跑测试,而我们的AMD处理器只有一颗无法搭建两套平台,于是选择有多颗的Intel Core i9-12900K。

主板选用的是Intel Z690主板,Radeon RX 6650 XT对比的显卡选用了Radeon RX 6600 XT和N卡的GeForce RTX 3060 Ti,N卡的选择是基于建议指导价,GeForce RTX 3060 Ti的建议零售价为2999元与Radeon RX 6650 XT相近。

其他方面,系统是最新的Windows 11,各自的显卡驱动也是测试时的最新版本驱动,BIOS设置方面除了打开XMP之外其他均采用默认设置。

3DMark理论性能测试

我们以3DMark作为显卡基准性能测试,测试项目包括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Time Spy、Time Spy Extreme以及Port Royal六个项目。其中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三个项目分别测试的是显卡在DX11游戏中的1080p分辨率、2K分辨率和4K分辨率下的性能指数,Time Spy、Time Spy Extreme两个项目则是显卡在DX12游戏中的2K分辨率和4K分辨率下的性能指数,Port Royal是测试的显卡实时光线追踪的性能指数,具体成绩见下表,表中所列成绩均为3DMark显卡单项的得分。

从3DMark基准测试结果来看,Radeon RX 6650 XT相对于Radeon RX 6600 XT平均提升约为3%,与N卡的RTX 3060 Ti相比的话,在DX11下的差距不算大,但是到了DX12下之后,RTX 3060 Ti的领先幅度就很明显了,而对单机游戏来说,DX11 API的游戏都是很老的游戏了,新的单机大作几乎都是DX12的,所以就定位来说,Radeon RX 6650 XT与RTX 3060 Ti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到了光追部分,这个差距还会被进一步放大,RTX 3060 Ti几乎领先Radeon RX 6650 XT有50%。

实际游戏测试

Radeon RX 6650 XT定位于1080p分辨率下的游戏解决方案,所以首先测试的就是1080p分辨率,其次由于之前测试Radeon RX 6600 XT发现其性能对于1080p分辨率下的最高画质其实还有些余量,所以这次也会加入2K分辨率的测试,尽管定位表明其不能完全满足2K分辨率的最高画质,也可以看看到底在这个分辨率下可以达到什么幅度。

游戏画质设置为预设里面的最高画质(除了《地铁:离去(增强版)》,这款游戏的预设最高是200%渲染,所以开的是Ultra这一档),实时光追游戏画面的测试还会将光线追踪效果开启至高,不开FSR和DLSS以保证同样的运算压力,此外默认不是全屏的手动改为全屏,默认开启了垂直同步的手动关闭垂直同步,除此之外其他选项均为默认设置,均采用游戏自带的Benchmark输出结果。

1080P分辨率光追游戏性能测试

1080p分辨率开光追的话,Radeon RX 6650 XT相比RTX 3060 Ti还是落后挺多的,具体落后多少要看游戏的光追效果添加了多少,帧数最接近的游戏是《尘埃5》、《孤岛惊魂6》,而差距最大的游戏则是有着复杂光追特效的《看门狗:军团》,其他一些游戏则介于它们之间。而Radeon RX 6650 XT与Radeon RX 6600 XT相比的话,由于系出同门,所以相对幅度都很稳定,《看门狗:军团》这里出现了16.7%只是因为实在跑不动,低帧结果出现的误差较大,总的来说Radeon RX 6650 XT相比Radeon RX 6600 XT提升幅度在3%左右。

传统光栅化游戏性能测试

1080p分辨率不开光追的话,Radeon RX 6650 XT相比RTX 3060 Ti就接近很多了,甚至《刺客信条:英灵殿》中还出现了反超,不过大部分游戏还是不及RTX 3060 Ti的表现,综合计算的话不开光追的情况下Radeon RX 6650 XT相比Radeon RX 6600 XT平均帧数提高了2.42%,而RTX 3060 Ti相比Radeon RX 6650 XT则是还要平均高出11.18%。

1440P分辨率光追游戏测试

1440p分辨率开光追的话,由于压力太大,在很多游戏中Radeon RX 6650 XT相比Radeon RX 6600 XT已经体现不出来优势了,比如《看门狗:军团》、《光明记忆》等,这里Radeon RX 6650 XT相比Radeon RX 6600 XT的提升综合只有1.47%,而RTX 3060 Ti的优势仍然巨大。

传统光栅化游戏性能测试

1440p分辨率不开光追的话,Radeon RX 6650 XT这里就完全不及RTX 3060 Ti了,之前1080p分辨率下胜出的《刺客信条:英灵殿》也覆灭,综合计算的话不开光追的情况下Radeon RX 6650 XT相比Radeon RX 6600 XT平均帧数提高了3.79%,而RTX 3060 Ti相比Radeon RX 6650 XT则是还要平均高出16.85%。

温度及噪音表现:满载最高65摄氏度

温度测试是在裸机平台的环境下进行,环境温度约为24.6℃,使用3DMark Time Spy压力测试作为满载项目,数据通过GPU-Z的Log to File功能记录,以下为满载温度的测试曲线:

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具有风扇待机停转功能,所以上面测试的待机温度是风扇停转下的温度,尽管风扇停转,该卡的待机温度也非常的低,十分钟的待机过程中最高仅有36摄氏度,热点温度也最高才36摄氏度,非常的清凉。满载状态下,该卡最高温度仅仅才只有65℃,关注最热点温度的话,也最高为90摄氏度,该卡的过热温度墙是110摄氏度,90摄氏度的热点温度距离过热降频还非常远。

噪音方面,通过GPU-Z的Log to File功能记录的满载状态下的风扇转速则是1200转每分钟左右,是该风扇最大转速的35%,可见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的散热能力还有非常大的余量,而且这个转速也是非常低的,噪音体验很好,即使是裸机平台在人位附近也是几乎无感的。

满载GPU核心实际频率:维持在2600MHz上下

在进行温度测试的3DMark Time Spy压力测试过程中,我们也记录了显卡的在满载状态下的GPU核心实际频率如下图所示:

在满载状态下,Radeon RX 6650 XT的实际GPU核心频率最高上到过2680MHz,几乎就达到了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的峰值频率2694MHz了,并且稳定后大部分时间在2600MHz上下,确实是很高的频率。

功耗测试:该OC版满载功耗平均为195W

通过我们手中的PCAT套件,可以分别精确地测量显卡PCI-E、外接电源接口瓦特数,显卡最大功耗在3DMark Time Spy压力测试中获得,待机功耗则是在进入系统后记录10分钟取平均值。

统计功耗测试的结果算出,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OC的整卡待机功耗平均为5.35W,满载功耗平均为195W,峰值功耗到过217W。对于这样级别的显卡功耗来说,电源的话一个550W的电源就足够了,650W是更好的。

总结

综合测试结果来看,Radeon RX 6650 XT相比于Radeon RX 6600 XT性能提高越为3%,而在Radeon RX 6650 XT主打的1080p游戏环境来说,平均仅高出2.6%,在2K分辨率下反而会高一点,不过也还是不到4%。综合来说可以认定就是比Radeon RX 6600 XT高出3%的性能。

与N卡对比的话,这一代两家显卡之间的选择很简单,如果有光追游戏的需求,肯定N卡才是正确的选择,只有在不玩光追游戏的情况下A卡才是可以考虑的选择,而从测试结果来看,即使1080p分辨率不开光追的话,10款游戏的综合测试结果表示RTX 3060 Ti仍相比Radeon RX 6650 XT要高出11.18%。考虑到RTX 3060 Ti光追表现更好,所以如果RTX 3060 Ti相比Radeon RX 6650 XT仅贵11%肯定还是RTX 3060 Ti性价比更高,至于具体光追部分的优势可以折合多少溢价,那就每个玩家不一样了。

然后就是,按道理来说这种供应链进步倒逼的产品升级应该是出现“取代”的效果——即Radeon RX 6x50 XT系列显卡将取代原有的RX 6x00 XT系列,而且从目前的消息来看,AIB厂商也是将会停止生产原来的Radeon RX 6900 XT/RX 6700 XT/RX 6600 XT,售完即止,由新发布的Radeon RX 6950 XT/RX 6750 XT/RX 6650 XT接替其位置。而Radeon RX 6650 XT的定价仅仅比Radeon RX 6600 XT高出100元,也还不错,算是按照建议零售价可以多100块就买到一款OC版的Radeon RX 6600 XT。

不过Radeon RX 6650 XT的显存频率有点意思,因为这颗粒原本就是18Gbps的,但是Radeon RX 6650 XT似乎人为给其限制在17.5Gbps,或许是为了对比来显示Radeon RX 6950 XT/RX 6750 XT的提升更大吧,就性能来说,17.5Gbps还是18Gbps对于性能的影响应该很微弱,不至于说通过17.5Gbps来限制性能使得Radeon RX 6650 XT避免与自家的RX 6700 XT竞争,后者不仅性能与Radeon RX 6650 XT不是一个级别,而且本来就应该会停售。

总的来看,这次RDNA 2 Refresh的Radeon RX 6x50系列最大的意义主要还是在于可以让最近打算买显卡的玩家可以很好的避免矿卡,因为新的Radeon RX 6x50系列显卡肯定是最新才从生产线出来的产品,可以完全避免买到翻新的矿卡,在如今的环境下这个意义对于玩家还是挺重要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