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赵孟頫的书写特征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2023-09-29 05: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 要

赵孟頫书法《归去来兮辞》,深得王羲之字形与神韵。其书《归去来兮辞》不仅因为他向往晋人山林隐逸,还因他想从中得到共鸣和慰藉。本文将从用笔、结体、章法和艺术风格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主要包括筋骨内含、遒劲秀逸、温婉玉润的用笔;平稳中正、内㩎精髓,紧致而不外拓的结体和轴线平缓、虚实疏密的章法;以及古意高雅、清丽俊逸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赵孟頫;《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一、引 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元代大书画家,师法“晋唐”力求改变宋朝以来“尚意”颓靡的书风。据《元史》记载,他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赵孟頫十二岁丧父,家道中落。十四岁,以父荫补官,这便是他在南宋王朝当官的经历,实际上是还没来得及上任,故国就不复存在了。生活上的贫苦,学而优则仕和兼济天下之抱负,官宦之家的影响,母亲的谆谆教诲,以及之后新朝政局稳固等等这些因素,促使他最终出仕元朝。

他身为宋宗后裔,还是“吴兴八俊”青年才子,侍奉灭国的敌对王朝,受到周遭亲朋故友谴责和江南文人们的冷嘲热讽。这些谴责缘由都有些不合理,但也无法逃避,这是人们固定思维观念,赵孟頫只能默默忍受。再加上官场的黑暗,“南人”身份被歧视排挤与前三十几年自由自在的江南生活相对比,让他产生“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罪出》)痛苦悲哀的感受。有这些不太美好的生活经历,赵孟頫尤其向往晋人陶渊明的归隐生活。他借助“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聊以慰藉,排解心中苦楚,以求达到精神自救。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他自救良药,这是一篇抒情小赋,记叙了陶渊明终于脱离仕途羁绊,回归田园的欢愉激动又恬静安宁的心情,这正是赵孟頫所梦寐以求的归宿。赵孟頫一生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十几次,但据史料记载,有明确创作年代的仅有六卷,被博物馆收藏的只有三卷。一卷是被上海博物馆收藏,年款为大德元年;一卷是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卷首附有赵孟頫白描《陶渊明像》,无落款年代,从书风上看,应该是赵孟頫五十岁以后的作品,比大德元年那卷晚上十来年;另一卷收藏于湖州博物馆,写于延祐五年,是其晚年作品。本文以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赵孟頫书《归去来兮辞》这版为对象(附图),试论其书法艺术特色。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附图 赵孟頫《归去来兮辞》辽宁省博物馆藏)

  二、筋骨内含、遒劲秀逸、温婉玉润的用笔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①他认为“用笔”在书法创作中是最重要的。他还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因此,古人法帖的“用笔”之意,需要我们去细心揣摩以求领悟“用笔”的奥妙。“用笔”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宽泛,它涵盖书写工具、书写笔法、执笔与运笔、笔势等等。本节将从笔法、笔势和墨法这三个方面去论述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用笔特色。

(一)笔法精湛,取法右军

赵孟頫自幼学书,刻苦聪慧,晋唐书家皆有所涉猎,但他一生专研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并懂得“增损古法”,将“二王”父子的笔法与神韵融会贯通,笔法日渐成熟,独得右军精髓,这在本卷作品中亦有所体现。下面介绍本卷所体现出的赵孟頫技法精炼之处。

1.出锋自然,中侧互用

本卷以露锋、侧锋交替起笔,藏锋起笔很少。只有个别词是藏锋入笔,如“去”(图2-1)字首笔横画欲右先左,逆锋而入,这个藏锋入纸显得饱满又浑厚。露锋起笔,顺势搭下,快速出锋,笔意畅达。侧锋以侧取势,笔锋自然出尖,不仅承上笔意,还生势显得峻落。东汉时期蔡邕在《九势》提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②侧锋落笔往往要调锋,这点是赵孟頫的强项,他可以侧、中锋合理调整转换,可见其用笔精熟。如“故”(图2-2)与“吏”(图2-3)字的首笔横画,以凌空取势侧锋入纸,迅速调锋向右上,边提边行,刚健有力,尽显“骨劲而气猛,肉丰而力沉”。又如“将”(图2-4)、“舟”(图2-5)、“非”(图2-6)字的首笔竖画,皆以侧锋入笔。其中“将”与“非”字皆侧点入纸,然后轻提迅速调成中锋而下,骨肉立显。姜夔《续书谱》称“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③本卷起笔大体都是出锋,出锋自然而不夸张,逸气外耀而又俊秀。

在行笔中,赵孟頫此卷除了运用侧锋与中锋,还有藏、露锋搭配使用。藏锋呈现浑厚,锋芒内敛,如“光”(图2-7)、“荣”(图2-8)、“天”(图2-9)字的横画都是藏锋,“天”的首笔横画除外。露锋行笔显顺畅飘逸,如“非”(图2-6)与“求”(图2-10)字笔笔皆出锋,结合侧、中锋,提与按的手法,字形俊秀,又不失筋骨。结笔顺势出锋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图2-1 去) (图2-2 故) (图2-3 吏) (图2-4 将) (图2-5 舟) (图2-6 非)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图2-7 光) (图2-8 荣) (图2-9 天) (图2-10 求) (图2-11 性)

  或转笔出锋或顿笔出锋,以启下个字,灵动活泼。如“天”字的最后一笔捺,就是顺势出锋;“故”、“舟”、“光”字的结笔是转笔出锋;“去”和“将”字则是顿笔出锋。结笔还有收笔回归画中,使形态完整,内敛饱满,还可调整笔豪,为下个字书写做准备。如“吏”与“性”(图2-11)字的收笔。

2.笔顺多变,巧妙用典

改变固有的笔顺,用笔更加灵活、生动,如“将”(图2-4)字的一般情况是竖钩侧旁的两点先写,在本卷先写竖钩,让左侧的点与提接连右部笔画,书写更流畅自然,使得字的形态更加协调。“性”(图2-11)字也是如此。又如“求”(图2-10)字改变横画的笔顺方向,紧接着折转接连竖弯钩,十分有型、优美。这个“求”字借鉴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写法,本卷许多字或多或少都有借鉴引用《十七帖》中的字形或写法。如“然”、“苦”、“遂”、“是”、“远”、“所”、“皆”、“岁”、“游”、“委”、“欲”、“何”、“临”等等,部分字的对比如(图2-12、图2-13、图2-14)(本文对比图皆是此卷的字在上,其他书家的字在下)。本卷的二十二个“以”字、十五个“之”字皆是取法于王羲之《兰亭序》和《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以下简称《圣教序》)中“以”字与“之”字的字形神韵。“彭”(图2-15)、“于”、“一”字写法酷似《兰亭序》里的写法,“幼”(图2-16)、“无”、“有”、“老”(图2-17)这些字也神似《圣教序》里的神韵。而“秋”、“日”、“得”、“不”、“可”、“往”等字借鉴王献之《草书九帖》中的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图2-12 皆) (图2-13 何)(图2-14 临) (图2-15 彭) (图2-16 幼) (图2-17 老)

  笔法,承袭洒脱笔意,敛其纵逸。对比可见,赵孟頫在本卷字形结构上神似王右军内㩎精髓,紧致而不外拓;神韵上承袭右军古雅;笔意则似大令的洒脱。

据记载,赵孟頫写本卷之前曾多次临过三国时期皇象章草《急就章》,“利”、“丧”、

“武”、“归”、“忧”、“留”等字就取法于《急就章》,部分对比如(图2-18)、(图2-19)。“劝”、“命”、“欢”(图2-20)、“驾”、“寓”(图2-21)等字则效法于智永《真草千字文》。赵孟頫还向唐代书家学习,如陆柬之、孙过庭和怀素等人,本卷的“盈”字酷似陆柬之《文赋》中的写法,“风”(图2-22)、“质”、“焉”和“春”等字借鉴孙过庭《书谱》字形。“职”与“余”字沿袭怀素《小草千字文》中的笔法。可见赵孟頫除了专攻“二王”,还有向晋唐其他书家学习,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另外赵孟頫作为赵宋宗室,自幼向宋高宗赵构学习书法,所以赵孟頫早期作品与赵构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可能与他们共同效法“二王”、智永有关。写本卷时赵孟頫虽已五十多岁,但年幼时书写记忆仍有些影响,如“望”、“兮”、“愿”、“期”、“啸”、“疑”这些字与赵构《洛神赋》的字形与笔法类似,部分对比图(图2-23)、(图2-24)。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图2-18 利)(图2-19 武)(图2-20 欢)(图2-21 寓)(图2-22 风) (图2-23 望)(图2-24 疑)

  (二)笔势连贯,遒俊洒脱

笔势是通过毛笔在运动过程中,轻重缓急与纵横牵制等一系列承前启后的动作而产生的。④此卷笔势不仅流畅连贯,还富有节奏变化。

1.连笔取势,折搭生势

本卷共有十五处明显的连笔,连带自然,线条流畅,组合丰富,亦有粗细长短的变化,如“脱”与“然”、“苦”与“遂”、“眷”与“然”(图2-25),这些牵丝连带使笔势自然而下,或短或长,或重或轻,造就笔势或速或迟。本卷有连笔取势,还有折搭生势。所谓折搭就是字的末笔收锋时,用折法转换锋向,使其与下一字的首笔露锋逆入相呼应。⑤折搭不像连笔有实线相连,反倒有“状若断而还连”(唐太宗《王羲之传论》),笔断意不断的气息相通之感,如“植”与“不”字(图2-27)、“悟”与“已”字(图2-28)。

2.轻重交替,迟速合理

赵孟頫通过“提中有按,按中有提”产生字形粗细变化,加之控制字体大小、墨色浓淡,呈现时轻时重的节奏感。古人云:“缓以会心,急以取势”,本卷迟缓与急速调整合理,既取势又会心悦目,如“风”(图2-22)字行笔的快慢合理转换,富有节奏的笔势立显。在整体上,叙文部分行笔迟多于速,正文部分则速多于迟,前半部分慢中出动,后半部分快中有慢。笔势洒脱畅达,洒脱笔意在法度之内,又不过分恣肆。前半部分局部图如(图2-25),相比较赵孟頫四十四岁大德元年那版《归去来兮辞》(图2-26)笔势更加遒劲秀逸,书写节奏更加明显。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图2-25 辽宁省博物馆藏《归去来兮辞》局部图) (图2-26 大德元年《归去来兮辞局部图)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图2-27 植与不) (图2-28 悟与已) (图2-29 余生未以)

  (三)墨法灵动,莹泽温润

本卷的墨色变化十分出彩,不在于枯湿强烈变化,而在于墨色的温和玉润,变化合宜得当,尽显恬静平和。

1.浓淡相兼,变化适宜

从单个字看,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墨色浓淡相辅相成,使得字形线条呈现粗细变化,墨色神气灵动,绝不呆板笨拙(图2-27)、(图2-28)、(图2-29)。从整卷上看,浓淡相间,以淡衬浓,以浓显淡,宛如一幅墨色山水画,近山浓墨浑厚,远山淡墨缥缈,组组山峰,层峦叠嶂,错落有致,俊朗秀逸。

2.温和饱满,珠圆玉润

赵孟頫书法向来以温润著称,本卷也有此特点。如“余”、“生”(图2-29)两字的用墨,从少到多,从多到少,过渡温和,饱满而不枯涩,珠圆玉润,格外端庄典雅。即使是行笔极轻用墨极少的字,如“未”、“以”(图2-29)两字,依旧有饱满之笔,仍显温润。

三、通体谐和、平稳中正、鳞羽参差的结体

结体就是字的结构、间架,它依赖于每个字中的点画布置。翁闿运先生在《大学书法》中提到:“学习结字应着重掌握原理,即‘点画呼应’、‘重心平稳’、‘形态变化’三条。”⑥本节就从点画呼应、重心平稳和形态变化这三个方面介绍本卷的结构特点。

(一)点画呼应

字体的生命力就体现在点画的呼应上。像“以”(图2-29)字左部的提笔画出锋,右部凌空顺势露锋起笔,中间无牵丝连带,看似笔墨已断,其实笔意是相连的。又如“求”(图2-11)字的左右部亦是如此。点画呼应除了笔断意连,还有牵丝连带,本卷大部分字的结体采用此法。如“余”、“生”、“未”(图2-29)字,或上下笔画牵丝,或左右笔画连带。这些牵丝线条,虽不是字体的笔画,但它可用来点画沟通,增强笔画之间的流动感,笔意流动,血脉相连,贯气如注,行性顿显。

(二)重心平稳

唐代书家孙过庭曾说:“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归复平正”。⑦在本卷中,字体大都重心平稳,少部分字略有欹侧,通过上下字或左右字调整重心,让重心回归于中正,这在后面章法那节有详细论述。单字结体保持重心平稳,依靠线条粗细搭配,笔画之间的牵制与协调,如“故”与“吏”字的长横和捺相互协调牵制,笔画粗细相当,让字体重心保持平稳。

(三)形态变化

书法艺术在于字体形态富于变化。只有变化,才能避免单调、枯燥和平庸。且看“植”(图2-27)字与“悟”(图2-28)字的空间布白,“植”字的中部和“悟”字中下部有意留白,虚实相生,疏密相宜。再看本卷中的字笔圆含方,骨肉丰腴,筋骨内涵。如“家”(图3-1)字两个横折皆是方笔,下部弯钩则是圆笔,圆笔行笔中略带方笔;“植”(图2-27)字右部方圆相兼。张怀瓘《论用笔十法》说:“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勿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⑧字的形态要美,就要做到“勿使齐平”。如“悟”(图2-28)字右部呈现短、长、长、短的参差变化;“已”(图2-28)字上短下长、左长右短,皆展现鳞羽参差的美感。

本卷字体通过笔画的替代、简化与省略,增强字体简洁和灵活。如“植”(图2-27)字右部用顿点代替原来的三个短横。“归”(歸)(图3-2)字左下部用一提一点代替“止”,右中部用一横画代替“冖”。又如“尝”(嘗)、“裳”(图3-3)字皆用顿点代替“口”。简化笔画,笔顺清晰、字体简便,书写流畅而又美观。如“翳”、“农”(農)(图3-4)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图3-1 家) (图3-2 归) (图3-3 尝与裳) (图3-4 翳与农)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图3-5 术与利) (图3-6 愧) (图3-7 草书愧)

  字的简化。字体省略如“术”(術)、“利”(图3-5)字分别直接省略右部的“亍”、“刂”。

行草相兼也可改变字体形态。字与字讲究行草相兼的变化,这个后面章法那节有论述。就单个字而言,行书笔法结合草书笔法,如“尝”(图3-3)字上半部行书笔法,下半部作草书处理。又如“愧”(图3-6)字的“忄”旁是行书写法,右部“鬼”作草书处理,有点像怀素《自叙帖》中“愧”(图3-7)字右部的字形以及笔画的安排。赵孟頫写的“愧”字重心平稳,不像怀素“愧”字欹侧,这说明赵孟頫借鉴前人的字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唯我所用”、灵活巧用,两字相对比,赵氏字的笔墨更温润,重心更平正。

四、轴线平缓、虚实疏密的章法

欣赏书法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章法,故蒋骥《续书法论》称:“篇幅以章法为先。”⑨大意指欣赏书法,第一步便是观其章法。书法中的章法,即“谋篇布局”,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以及整幅作品之间的关系。本卷章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心居中,内有乾坤

如果为本卷每行字的重心添加轴线,那么会是平缓的直线。因为本卷每行字的重心大致居中,呈直线而下,变化平稳。有些行内个别字的重心稍有点偏移,立马通过上下字进行调整。如(图4-1)“小”字向左倾斜;“邑”字趋势向右;“于”字第二笔长横趋势向左,再加上粗重的竖钩,正好调和前两字的重心偏移;“时”字归于平正,将这行重心收归于中心。又如(图4-2)“携”字俯视向右下,而“幼”字仰视向左上,两字相互协调中和;后两字“入”与“室”偏正互补、字体纵横搭配,既有参差错落的变化,又让重心平稳归中,最后“有”字作缓冲调节。这样的变化与调整,可达到险中求稳、增加行气动感的艺术效果,这是赵孟頫书法渐趋成熟的变化,相较之下,大德元年那版《归去来兮辞》的变化就不及这版丰富,行气动感也无此效果。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图4-1 第七行) (图4-2 第三十行) (图4-3 局部图)

  (二)字间疏密,静中出动

本卷每行字与字间的字距基本一致,但赵孟頫通过改变字体大小,笔画线条粗细,控制墨色浓淡,还有上下字的牵丝连结,让欣赏者有疏密变化的视觉体验。如(图4-3)中,第二行的前四个字“去、家、百、里”,字体大而墨色浓,紧接着的“公、田、之、利”四个字,相较而言字体小而墨色淡,最后“足、以、为”三个字又比前四个字大一些,墨色浓一些,整行视觉效果由密到松再到较密,这种视觉变化给人以静中出动的节奏感。紧接着的下一行,也是如此效果,末尾“眷然”两字牵丝连带,形成一个字组,笔意紧密相连,笔势连贯,增加运笔速度与行书动感。

(三)同字异形,落英缤纷

王羲之《书论》指出“若作一字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⑩强调同字异形在书法中的重要性。《兰亭序》中就有20个不同的“之”,此卷也有十五个“之”各不相同,可见赵孟頫十分用功,紧追右军步伐。本卷中的同字异形还有“归”、“来”、“盈”、“无”、“怀”、“亲”、“时”、“事”、“心”、“酒”、“违”、“怅”、“在”、“孤”、“或”、“命”等等,其中很多都是行书与草书的不同写法,部分对比展示如(图4-4)、(图4-5)、(图4-6)(图4-7),同字异形,犹如落英缤纷,各不相同,飘然而下,散落字间。同字异形避免同字同体的单一,在这细微处,足见赵孟頫布局精妙,功力之深。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图4-4 孤) (图4-5 或) (图4-6 事) (图4-7 怅)

  (四)血脉贯通,阴阳虚实

行与行间的字粗细、大小对照映衬,上下左右顾盼呼应,使得气息在字与字、行与行间流动不息。这种血脉相连、气韵贯通是大家风范。放眼望去,偶有几个浑厚的大字散落行间,就像跳动的音符般,充满生命力,作品就像无声的歌,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整幅作品上方齐头,脚部灵活参差错落,但脚部留白差距不大,参差缓和并不突兀,符合赵孟頫一贯的章法布局。再看落款,落款“子昂”二字安排在行中略偏下一些,与序文部分最后一行字,它占据半行偏多一些,正与落款“子昂”二字虚实相生,阴阳调和;这两处又与卷首“归去来并序”呈现参差错落的美感。

五、古意高雅、清丽俊逸的艺术风格

赵孟頫为矫正宋人“尚意”轻肆书风,身体力行取法晋人姿韵和唐人法度,尤其追捧“二王”书法。临摹各家法帖,学习古人笔法与神韵,融会贯通,形成用笔讲究、结构严谨、骨肉均和、神态典雅的赵氏书法风格。此卷展现的艺术风格有端庄典雅、外柔内刚和洒脱隽逸。

(一) 端庄典雅

杨载在《赵公行状》中称:“公性善书,专以古人为法……行草则法逸少、献之,不杂以近体。”⑪赵孟頫主张师法古人“超越唐宋,直追魏晋”,尤其“二王”父子。他十分追捧“二王”书法,告诫幼童学书应该“自小便习二王楷法”,才能成功。王羲之的书法笔致紧敛,转折处以顿笔方折居多,故“刚健中正,流美而静”;王献之的书法笔致放纵,转折处提笔暗过,以圆转居多,动态特征更加明显。⑫此卷的字形神韵和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圣教序》与草书《十七贴》中的字形神韵无比相似,可见此卷多采用王羲之内㩎笔法,笔势流畅、动中有静,上下左右顾盼呼应,平稳中正、紧致而不外拓的结体,颇具右军气韵典雅。赵孟頫曾说:“学古之人其学问,其志节,其行义,其功烈。”可见他不仅学习古人之书,还学习古人精神气质,才使他的书法呈现端庄典雅的气息。

从本卷可看出,赵孟頫不仅独得右军神韵,还学习尚广,远至三国皇象,近则宋高宗赵构,跨越两宋,取法晋唐诸家。取古而不囿于古,增损古法,广采博取,融会贯通,进而形成自己的书风。元代黄溍称:“赵公用意指法,穷极精密。故其出而为行草,纵横曲折无不妙契古人。”⑬赵孟頫尽得晋唐书家笔法与神韵,书意古雅、端庄。

(二)外柔内刚

有人评价赵孟頫书法:熟而生柔媚、生媚俗。赵书早期书法骨力和气韵不明显,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作此卷书时,赵孟頫五十多岁,个人书法风格渐趋成熟,笔力逐渐遒劲,提按幅度变大,圆中有方,骨肉内含,显得外柔内刚,倒是书法气韵依旧温润典雅。相较于大德元年那版《归去来兮辞》,这版字与字牵丝萦带增多、字形粗细变化更大、用笔更加精到,遒劲俊逸的笔锋字势明显。赵孟頫此卷的字可以说是“瘦不没筋,肥不没骨”。

整卷观之,书风不会过于刚强,也不会过于柔媚,而是刚柔并济,温润又遒劲,遒劲又流美;布局平和中正,黑白相生,虚实结合,阴阳和谐,尽显中庸。赵孟頫中庸的美学思想,淋漓尽致表现在作品中。他喜善中庸,和他人生经历与个人性格是分不开的。父母早逝、入元朝为官,处事小心谨慎,谨遵中庸法则。中庸之道深深印刻在其脑海中,笔尖上。所以他的书风尽得中庸之美,不急不躁,外柔内刚。

(三)洒脱隽逸

在此卷中,赵孟頫将王羲之飘逸灵动的书法神韵完美展现出来。行书与草书交替使用,十多处牵丝连结,轻提重按的墨色变化,行笔速度忽急忽缓,气息连绵不绝,血脉一贯如注,笔势洒脱、俊逸。这种书风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文本的精神内涵相得映彰,使得赵孟頫书《归去来兮辞》更加畅达、隽逸。写这版《归去来兮辞》时,赵孟頫已五十多岁,相较于十来年前大德元年那版,心境更加超然,所以笔意就显得洒脱多了。

六、结 语

赵孟頫书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不仅因为他向往晋人山林隐逸,还因他想从中得到共鸣和慰藉。整幅作品用笔精熟,多以出锋灵动,或牵丝萦带,或笔断意连,笔势连贯、遒俊洒脱,气血贯注,一气呵成,无一惰笔。墨色浓淡粗细,字体大小纵横、鳞羽参差;同字异形、行草相兼;方圆兼施、圆中有方,外柔内刚;在平和中正间内有乾坤、寓含巧变。赵孟頫吸收借鉴“晋唐”众多书家精华,对右军书法用功最深。深得其内㩎精髓,紧致而不外拓。改其清劲于骨肉丰腴,继承其古质典雅,形体流美。此卷赵孟頫书风渐趋成熟,怪不得胡汲仲评曰:“子昂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这并未过誉。

注 文

①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195.

②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196.

③阮宪镇.大道之行: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89.

④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239.

⑤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246.

⑥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215.

⑦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172.

⑧阮宪镇.大道之行: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94.

⑨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253.

⑩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221.

⑪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109.

⑫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236.

⑬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121.

参考文献

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孙国庆.赵孟頫的书法成就之略见[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6):193-194. 毛全周.论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书学思想[J].中国书法,2018(1x):111-114. 陈韵竹.诸体兼擅 一代师表——谈赵孟頫的书法艺术[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60-61. 蔡尧.二十一世纪赵孟頫研究综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7(12):107-110. 王伊凡.赵孟頫书法题材与归隐情结——以《归去来兮辞》为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7(3):29-37. 郭九林.仕途里寻隐逸,复古中求革新——赵孟頫的人品、书品及其对当代书法实践的启示[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4):395-398. 刘宏伟,林鹰.赵孟頫草书《归去来辞》探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0-65. 范功.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赵孟頫及其书法[J].文艺评论,2015(12):110-112. 马青云.赵孟頫书归去来辞[J].中国书法,2014(6x):22-25. 马青云.平和秀雅 姿韵溢彩——赵孟頫《归去来辞》赏析[J].中国书法,2014(6x):36-44. 黄鸿琼.读赵孟頫《归去来辞》[J].中国书法,2014(6x):45-55. 姚红梅.赵孟頫书法鉴赏[J].山西师大学报,2014(s2):55-57. 王婉婉.托古改制 追攀魏晋——赵孟頫艺术心态管窥[J].赤峰学院学报,2011(6):163-164. 邓淑兰.复古下的创新:赵孟頫文艺观管窥[J].求索,2011(2):183-185. 李彤.根柢钟王 引领书坛——赵孟頫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J].中国书法,2008(4):28-33. 张雷.赵孟頫书学思想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121-123. 刘恒.以古为师 以古为新——赵孟頫书法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书法,1989(1):23-35. 包佩源.颜筋柳骨 铁画银钩——论赵孟頫书法艺术成就[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93(1):103-105. 南飞雁.赵孟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新美术,1995(3):71-80. 王德义,李鸿智.李邕与赵孟頫书法艺术之比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3):92-96. 胡长春.赵孟頫的书法艺术[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5):37-39. 姚山晨.赵孟頫书法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4):70-71. 阮宪镇.大道之行: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致 谢

首先,感谢语言与文化学院的集体老师们,谢谢你们工作认真,教学严谨,让我们有个良好学习氛围。

其次,我想要感谢阮宪镇老师,他不仅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还是我的书法启蒙老师,他对待学生很有爱心和耐心。老师总是把夸奖的话语挂在嘴边,时时鼓励着我们。

然后,我想要感谢我的舍友们,是她们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我们彼此监督,彼此学习,共同进步。宿舍生活真的是很美好,美好得不忍心分开。

最后,感谢自己夜以继日的写论文、修改论文。不太聪明的脑袋,放进去许多书法知识,然后一点一点的去消化。道阻且长,不曾言弃,这样的你,吾心悦之。

然后,我想要感谢我的舍友们,是她们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我们彼此监督,彼此学习,共同进步。宿舍生活真的是很美好,美好得不忍心分开。

最后,感谢自己夜以继日的写论文、修改论文。不太聪明的脑袋,放进去许多书法知识,然后一点一点的去消化。道阻且长,不曾言弃,这样的你,吾心悦之。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试论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艺术特色 VIP月卡¥免费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9月29日 已付费?登录 或 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85384.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