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eData == 水稻百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赤峰哪里有水稻种子 RiceData == 水稻百科

RiceData == 水稻百科

2024-07-02 19: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稻,禾本科(Gramineae)稻属(Oryza L.),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通常称水稻。中国稻作面积3300余万公顷,约占世界稻作总面积的1/4,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3,而产量则约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为世界上稻谷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稻米所含有的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粮食。

起源、演化与传播  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世界上栽培稻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稻,又称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 L.)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Steud.),前者普遍分布于全球各稻区,后者现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亚洲栽培稻的祖先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多年生宿根生的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Griff),它和亚洲栽培稻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同属AA染色体组,可以杂交结实。国内外文献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有种种说法,有主张起源于印度的,有主张起源于中国的。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中国的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稻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中国黄河流域,演化为粳稻,又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再传到日本(约在公元前300年)。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确证中国是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首先是中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 ,在东起台湾,西至云南南部,南起海南岛南端,北到北回归线以北的湖南、江西等广阔地带内,均有野生稻的分布。1949年以来,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000处左右,其中有稻的遗存(稻谷、稻米、茎叶)的有30余处,最早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6960±90年)及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距今7040±45年),比印度发现的碳化稻谷要早。另外,中国是籼、粳稻分化发源地之一,从我国云贵高原水稻的垂直分布来看,可明显看出籼、粳稻的演替现象。云南海拔1750米以下为籼稻地带,1750-2000米之间为籼粳稻过渡地带,2000米以上为粳稻地带。贵州海拔1400米以下为籼稻地带,1400-1600米为籼粳交错地带,1600米以上为粳稻地带。因此也有人认为栽培稻可能起源于中国的云南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并从此向世界各地传播。

亚洲栽培稻的分类和定我在国际上争议比较多。加藤茂苞(1928、1930)首先把它分为两个亚种,学名为O.sativa L.subsp.indica Kato(印度亚种)和O.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日本亚种)。后来,松尾孝岭提出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布鲁稻(Bulu)另成一个亚种,名之为subsp.javanica(瓜哇亚种)。但是张德慈仍承认两个亚种,并提出indica不变,japonica应改为subsp.sinica(中国亚种)。丁颖(1957)根据对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中国古籍的研究,认定中国栽培稻应分为籼亚种和粳亚种,学名应为O.sativa L.subsp.hsien Ting和O.Sativa L.subsp.keng Ting。程侃声等比较研究了籼、粳和布鲁稻,认为籼、粳两个亚种的分类地位是肯定的,而布鲁类型以及中国云南省类似布鲁的品种都属于粳型,不应列为独立的亚种。迄今意见还不一致。

栽培史  中国水稻栽培起源于南方温暖湿润的热带沼泽地。最初种在低湿的地方。《史记*夏本纪》关于“各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距今约4200余年前,当时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犁耕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以后又从卑湿之地逐渐扩大到旱地、丘陵和山地。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当时农书《氾胜之书》有专讲水稻的内容。6世纪30年代(北巍)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求》曾以两章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方人口量南迁,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粮食基地,京畿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在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耕作栽培体系。据宋朝历史记载,江南太湖地区常年水稻产量为2175公斤/公顷左右,到了明清时期稻麦两熟制遍及长江流域。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29个(有重复)。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明末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树艺》中,详述了荒年生产自救及种稻的办法。明清时期的水稻栽培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积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公斤,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分布  全世界约有半数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粮,亚洲稻米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90%以上。世界各大洲都有稻的栽培,1979年世界稻谷收获面积1.45亿公顷,约有90个国家种稻,以亚洲为最多,占世界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据1984年统计,中国水稻种植面积3317.8万公顷,印度水稻面积为4280万公顷,孟加拉国1050万公顷,印度尼西亚970万公顷,泰国970万公顷。以上亚洲5大产稻国,占世界稻谷收获面积的70%以上。此外,美洲约占4%,非洲约占3%,欧洲与大洋洲各占1%以下。在各种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稻的栽培因地而异,其中有灌溉水源的计7700万公顷,望天田(利用雨水)3300万公顷,旱地1900万公顷,海涂湿地500万公顷。

稻在中国多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并以籼稻为主,而在此线以北则完全为粳稻。在此线以南,以往太湖流域多种粳稻,云贵高原海拔较高之处变种粳稻。台湾省籼、粳稻约各占一半。糯稻各地都有,有粳糯(又名大糯)与籼糯(又名小糯)之别,而以粳糯为主。自长江流域双季连作稻兴起之后,多以早籼与晚粳搭配,所以粳稻在长江流域各地有所增加。

栽培稻在中国虽以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主,但分布辽阔,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北部,东至台湾省,西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低如东南沿海的潮田,高至西南云贵高原海拔2670米的山区,都有栽培。种植面积在400万公顷以上的有湖南和广东两省,330万公顷以上的有四川和江西两省,250万公顷以上的有广西自治区、湖北和江苏省,200万公顷以上的有浙江、安徽两省,150万公顷以上的有福建省。

根  属于须根系,有种根和不定根,种根只有一条,由胚根直接发育而成,在幼苗期营养吸收作用,以后枯死。不定根由茎基部的茎节上生出,其上再发生支根,有第一次支根和二次支根等。陆稻、旱播稻湿润管理时,嫩根伸长区之上表皮细胞外壁延伸出多量根毛,但在水层中生长的水稻无根毛或有极少根毛。根的顶端有生长点,外有帽状根冠保护。根的数量、长度、分布、伸展角度和干物重等因环境条件而有变化。根的横剖面由中柱、皮层和表皮等三部分构成,中柱内有木质部的大导管十余个成辐射状,韧皮部与后生木质部相间排列。皮层细胞由内向外逐渐变大,呈放射状排列,成熟部位皮层细胞收缩,细胞间隙扩大呈空洞,形成裂生通气组织,以进行气体的输送。

茎  一般呈圆筒形,中空,茎上有节。生叶的部位是节,上下两节之间称节间。茎基部有7-13个节间不伸长,称分蘖节,茎的上部有4-7个明显伸长的节间,形成茎秆。一般生育期长的品种茎节数和伸长节间数多,生育期短的品种较少。节表面隆起内部充实,外层是表皮,细胞壁很厚,节组织中的厚壁细胞充满原生质,生活力旺盛,比其他部分含有较多的糖分、淀粉等。节的髓部与其上下节中心腔分界处具有肥厚细胞壁的石细胞层,称横隔壁,将两个中心腔隔开。叶、分蘖及根的输导组织都在茎内汇合,因此节内维管束的配置比较复杂,节间的横剖面可分为表皮、下皮、薄壁组织、维管束和机械组织各部分。内部有中心腔,外部有纵沟,每个节间下部幼嫩部分有分生组织,称居间分生组织,由叶鞘保护。茎节是稻株体内输气系统的枢纽,各方面的通气组织在此相互联通,节部通气组织还与根的皮层细胞相连,所以这种从叶片到根系间以茎节部通气组织为枢纽的完善的输气系统是早生禾谷类作物所没有的。

叶  互生于茎的两侧,为1/2叶序。主茎叶数与茎节数一致,其数目多少与品种、生育期有直接关系。早熟品种约有9-13片叶;中熟品种约有14-16片叶;晚熟品种的总叶数在16片以上。稻叶可分为叶鞘和叶片两部分,在其交界处有叶枕、叶耳和叶石。发芽时最先出现的为芽鞘,其次在茎基上长出一片不完全叶,没有叶片,呈筒状,以下顺次长出完全叶,有正常的叶鞘和叶片。叶鞘分表皮、薄壁组织、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等部分。整个叶鞘由鞘脊起卷抱在茎的周围,在鞘的两缘重合部分为膜状,鞘呈绿色或红、紫色,也能营光合作用。叶石为膜状,无色。叶耳较小由较肥厚的薄壁细胞组成,边缘有茸毛,在叶鞘上端环抱茎秆,叶枕与叶片主脉接连成三角形。叶片分表皮、薄壁组织、机械组织和大小维管束等部分,表皮有表皮细胞、茸毛、气孔和泡状细胞。气孔排列整齐,茎秆上部的叶气孔较多,同一叶中亦以先端较多,表面比背面多。叶肉细胞中含很多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组织。叶片的长短、大小、弯直和叶色浓淡,都因品种类型、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而有不同。

穗  为复总状花序,由穗轴(主梗)、一次枝梗、二次枝梗(间或有三次枝梗)、小穗梗和小穗组成。穗轴上一般有8-15个穗轴节,穗颈节为最下1个穗节。每个穗节上着生1个枝梗。每个枝梗上着生若干个小穗梗,小穗梗末端着生1个小穗,即颖花。小穗基部有两个颖片,退化呈两个小突起,称副护颖。每个小穗有3朵小花,只有上部1朵小花发育正常,下部两朵小花退化,各剩1个外颖,称为护颖。水稻颖花还包括内外颖各1个,雄蕊6枚,浆片2枚和雌蕊1枚,雄蕊有花丝和花药两部分,雌蕊由二裂的帚状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谷粒和谷粒  颖花受精结实成谷粒。谷粒一般内部含1粒糙米(即颖果),复粒品种含2-3粒甚至更多。糙米外部有内外颖包被的谷壳,其边缘互相钩合,钩合的缝线在扁形稻粒的中间而不在两边,此为稻属的分类特征。颖色因品种而异,一般为秆黄色,也有黄、棕、褐、红、紫、条斑等色,颖的顶端为颖尖,有秆黄、黄、褐、淡黑褐、紫黑褐等色,为品种重要特征。颖表面有钩状或针状茸毛。米粒和谷粒形状近似,有椭圆形、阔卵形、短圆形、直背形、新月形等。米色有白、乳白、红紫等色。米粒构造分果皮、种皮、糊粉层、胚乳和胚等部分。米的色素在种皮内。胚乳在种皮之内,占米粒最大部分,由含淀粉的细胞组织构成。胚由卵细胞的卵核同精子受精后发育而成,为新的有机体的原始体,由胚轴、盾片、胚芽、胚芽鞘、胚根等组成。

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稻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整个一生可分为两个生育时期和四个生育阶段。幼苗阶段和分蘖阶段,是根、茎、叶、分蘖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时期,合称为营养生长期;长穗阶段和结实阶段,除营养器官继续生长外,主要是穗、花、谷粒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时期,合称为生殖生长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