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机理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资源基础理论的特点 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机理分析

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机理分析

2024-05-17 12: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 万方  喜欢 0

阅读量:

192

作者:

马丽亚

展开

摘要:

在全球服务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由于我国制造企业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加工环节,制造产品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所以向服务领域渗透成为帮助制造企业摆脱低端环节,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的途径之一,帮助企业获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但是,基于我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造企业转型面临的是"制造能力——服务环境双弱"的情境。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未能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多数制造企业停留在制造生产环节;另一方面,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不强,无法有效地支撑制造企业的服务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下,决定了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仍然需要长期的探索过渡阶段,甚至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企业绩效的下滑,陷入"服务化困境"。 基于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机理进行了研究。由于服务化转型目的旨在创造新价值,通过提供"产品—服务包",为企业攫取利润,并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是,实践表明,我国部分领先的制造企业,它们率先开展了服务化转型,但却发现企业绩效不增反减。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我国五个制造行业的518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样本实证分析,探究服务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究竟如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与企业经营绩效呈"马鞍形"曲线,当制造企业初步实施服务化时,企业绩效有小幅度的上升,但当服务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企业绩效不增反而下降,即出现了"服务化困境",直至企业服务程度再进一步加深,有效降低服务化成本,企业绩效才最终呈现正向上升趋势。 然后,本文对困境成因进行了探讨,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首要的还是集中资源研发核心技术,提高制造能力,所以制造企业只能将极其有限的资源配置用于服务方面,这样一来,既导致制造企业由于要兼顾制造和服务两块内容,资源不足,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又导致制造企业服务只有"量"的提高,却没有"质"的突破,无法形成服务可能带来的增值价值和差异化优势。所以,如何将制造资源和服务资源有效融合,使得产品与服务向一种整合、集成的形式发展,将是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关键。换言之,制造企业转型过程的资源管理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企业,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资源识别、资源整合、资源配置与重组三个过程,探究制造企业依托原有的制造资源优势,新增服务资源,并对制造资源和服务资源进行融合,最终实现战略转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首先要识别自身的核心优势,充分发挥和利用原有的核心制造资源(如技术资源等),这部分资源将给制造企业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也是制造企业的资源基础。然后,制造企业需要新增服务资源,而这部分的服务资源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需要结合制造企业自身特征或所在的行业属性。此外,制造企业在选择合适的服务模式时,需要结合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不同,往往所开展的服务活动与制造企业的核心制造资源相联系,只有当两种有机结合,才能够发挥制造企业的制造优势,并且将服务活动由简单离散向整合集成的形态发展,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展开

关键词:

服务型制造 上市制造企业 资源基础理论 服务模式 资源管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