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市银行普惠业务全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贷款余额户数 2021年上市银行普惠业务全览

2021年上市银行普惠业务全览

2023-03-28 23: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上市银行普惠全览

信贷投放,33家有披露数据的上市银行平均普惠小微贷款增速30%。银行业金融机构增速为27.3%。国有行,在政策目标考核约束下起头雁效应,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量的主力,余额存量大且增速快。据2021年年报,五大行,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均如期完成了监管要求[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幅均超30%。其中,工行增速最快,高达47%;建行余额一枝独秀,突破1.9万亿。股份行,兴业银行增速最快,高达47%;招行余额最多,超6000亿元。城商行,九江银行增速最快,高达85%;上海银行余额最大,高达1261亿元。目前共有三家银行城商行普惠余额突破1000亿元,分别是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917亿元。

获客能力。上市银行客户数增速26%。国有行,建行和农行普惠小微客户数遥遥领先,分别为193.67万户和192万户,实现了14.23%和22.29%的增幅;股份行,招商银行客户数存量和增速均为第一,同比增长94.53%至91.33万;其次平安银行,客户数超84万,增幅达29%;兴业银行增幅也较为可观,2021年普惠小微贷款户数15.3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6.25万户,增幅达到了68.83%。而浙商银行、光大、广发银行则增长较慢,客户数增长不足5%。城商行,天津银行客户同比增长78%至91万户,拉开第二名北京银行74万户;北京银行增幅最快,高达500%,较年初增11.5万户至13.8万;上海银行同比增长77%至10.82万户;而徽商、郑州、浙商银行则增长不足1%。

贷款成本。上市银行平均贷款利率5.20%。国有行,加权平均利率整体偏低,在4%左右;其中,中国银行最低,为3.96%;而邮储银行高达5.19%。股份行,在5%-6%左右;兴业银行4.45%为最低水平;光大银行6.37%最高。城商行,5%-7%左右;北京银行4.65%最低;天津银行6.82%最高。

资产质量。披露普惠贷款不良率的样本较少。从有披露不良率的上市银行来看,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披露相关信息的银行普惠小微平均不良率从2.30%下降0.43个百分点至1.87%;其中,江西银行不良率最高,改善0.87个百分点后仍高达5.90%;重庆银行不良率不降反升,上升0.25个百分点高达3.34%;民生银行亦超过2%。招商银行不良率最低,最值0.62%;光大银行、浙商银行亦小于1%,分别为0.68%和0.92%。城商行中,青岛银行不良率1.43%为最低。

下沉程度。户均贷款余额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的下沉程度,上市银行户均余额为108万。国有行,除农行和邮储户均余额较低为60万元左右,其他银行超百万元。股份行,渤海银行、平安银行的户均贷款低于50万元;浙商银行、中信银行超200万元,为股份行中最高;城商行,天津银行户均余额仅为4万元,为所有银行中最低;青岛银行户均余额为50万元,城商行中排名第二低;南京银行户均余额360万元,为所有银行中最高。部分银行户均贷款余额较低,下沉程度高,不良率却保持在较低水平,亦体现出其较高的风控功底。比如,招商银行的户均贷款余额为65.82万元,不良率为0.62%;邮储银行户均贷款余额为56.15万元,不良率为1.66%。

占比情况,33家上市银行普惠贷款占比为10.6%国有行,邮储银行普惠余额占比超15%,工行最低为5%。股份行,浙商银行占比最高,达18%,渤海银行最低为6%。城商行,厦门银行占比最高为25%,上海银行最低为6%。

配套机制。各银行继续完善小微尽职免责配套细则、容错纠错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管理机制。(1)不良率容忍度上,部分银行设置不良率容忍度为高于全行不良率3个百分点。招行在充分研究小企业风险特征基础上,制定问责与尽职免责制度。对分支机构上年末各项小企业不良率超过总行确定的容忍度的机构,在全行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基础上再加2%的容忍度。(2)免责机制上,兴业银行深化免责机制,2020年该行小微企业风险项目问责名单中,被认为全部尽职免责和分尽职免责合计占比近70%。招商银行将履职情况界定为关键尽职、一般不尽职、严重不尽职、故意不尽职,对于关键尽职的,原则上对相关人员尽职免责;同时设立内部问责申诉通道。(3)激励机制上,上海银行将分支机构考核体系中普惠贷款权重从8%提升至10%,对普惠小微贷款给予80BP的FTP贷款补贴;兴业银行进一步降低普惠小微贷款风险权重至50%,同时给予70BP的FTP补贴优惠等(4)组织上,浙商银行等均成立有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

二、国股份行普惠产品及机制(一)工商银行:全面升级小微金融服务,一个平台三大产品体系

【2021年成绩】2021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0,990.12亿元,比年初增加3,784.48亿元,增长52.5%;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79.5万户,增加20.4万户;新发放普惠贷款平均利率4.10%。小微金融业务中心342家,比上年末增加18家。

1.配套机制:(1)战略上极其重视。启动“普惠行”全面升级小微金融服务。力争未来三年公司贷款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投向普惠金融领域,普惠贷款年增幅30%以上,普惠贷款三年翻一番。(2)线上线下共同推进,重构普惠产品体系。努力将小微专营机构打造成线下营销组织中心、业务处理中心、风险管控中心以及O2O落地服务中心。聚焦做活线上,搭建“一个平台、三大产品体系”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努力成为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商。(3)持续开展专项计划。“工银普惠行”“千名专家进小微”“万家小微成长计划”“专精特新”等系列活动,形成富有战略价值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动员全行分支机构广泛开展小微金融“三联动”(联动政府部门、行协商会、担保机构)、“三走进”(进园区、专业市场、核心企业)活动,进一步聚合更多力量共建普惠金融生态圈。

2.产品思维:(1)“一个平台、三大产品体系”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一个平台”指集“便捷开户、公私联动、财务管理、理财融资、小微e管”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工银小微金融服务平台”。“三大产品体系”指围绕小微企业的成长周期,提供包括纯信用类“经营快贷”、抵质押类“网贷通”及“线上供应链”等在内的多款线上融资产品。(2)数字化不断提升。工商银行推出个人手机银行小微普惠专版、法人手机银行普惠专区,集合在线测额、急速放款等亟需金融服务,采用视频面谈、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提升申请、审批、签约、提款、支付、还款各环节效率和风控水平。(3)创新场景。推出“科创贷”“兴农贷”“光伏贷”“用工贷”[2]等创新场景,更好满足细分市场需求。持续推进“e抵快贷”产品全流程线上化改造,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和客户体验;拓宽“e企快贷”抵押贷款场景,提升对持有非住宅不动产小微客户的服务质效;综合运用税务、电力、结算等多维数据,为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信用贷款。

(二)建设银行:通过核心企业引流小微企业,惠懂你APP访问量超1.1亿次

【2021年成绩】根据2021年监管口径,该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1.8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4,499.44亿元,增幅31.60%;普惠金融贷款客户193.67万户,较上年新增24.12万户。加大对实体经济让利力度,当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16%,较上年下降0.20个百分点。

1.配套机制:(1)完善普惠金融双线报告路线和双向沟通机制。建立前台业务部门直接向首席风险官汇报业务发展及风险状况的报告通道,设立重点业务联席会议、新产品及风控模型联合审批等常态化机制。(2)推动新产品评估和反欺诈工作扎实落地。前中台协同推动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开展对普惠贷款新产品的风险评估与评分卡开发。联合构建“规则+名单+模型”三位一体的小微信贷反欺诈防控体系,优化推广小微反欺诈系统,探索开展疑似欺诈核查集中化运营。(3)完善激励机制。将普惠金融相关考核权重提升至不低于10%,增加信用贷款占比、中长期贷款占比、首贷率等考核指标。

2.产品思维(1)依托“双大”客户,批量服务小微企业。发挥近2万户大企业客户的基石作用,借助其平台、渠道、信用、链条优势,将金融活水从“双大”(大行业、大企业)引流向小微企业。目前,已与630多家核心企业合作,累计向2.47万家链条企业发放近4500亿元网络供应链信贷资金,其中80%都是小微企业。(2)创新抵押品范围。依托“裕农通”不断丰富涉农金融产品,创新生物活体抵押,用科技手段为农业农民增信。(3)聚焦科创中小微客户群体,创新“创业者港湾”服务模式。提升科技创新领域服务能力,“创业者港湾”已推广至19个省市,为9,000余家入湾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超300亿元。(4)普惠贷款类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2单,发行规模149.83亿元;首家实现"可持续购买"模式的普惠金融信贷资产证券化。(5)进一步下沉服务,把普惠延伸到乡村。"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超过54万个,基本覆盖全国乡镇及行政村。为助力脱贫攻坚,建行大学"金智惠民"累计培训331万人次,将金融知识送到田间地头。(6)创新平台。创新平台经营模式,实现“三个一”信贷体验(“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在持续丰富“小微快贷”系列产品基础上,主打普惠金融的"惠懂你"APP认证企业客户超400万家,访问量突破1.1亿次。

(三)兴业银行:平台耕耘成效显现,普惠金融云、福建金服云两大抓手

【2021年成绩】截至2021年末,兴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87亿元,增速达47%,增幅、增速均居股份制银行前列。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一季度末,该普惠小微贷款较年初再增237亿元,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1.配套机制:(1)考核激励提升普惠金融考核权重。同时在定向降准、增值税减免、风险权重下调等一系列国家支小政策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普惠小微贷款风险权重至50%,同时给予70BP的FTP补贴优惠,持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2)尽职免责机制,对于在容忍值范围内且认定为尽职免责的小微企业风险项目,免除相关业务人员后顾之忧。2020年该行小微企业风险项目问责名单中,被认为全部尽职免责的项目占53%,部分尽职免责占16%,两者合计占比近70%。(3)审批流程上设置有别于大中企业的小微专属信贷流程。配置专职审查审批队伍,下放审批权限,实施“易审通”业务流程线上化改造,进一步缩短业务办理时效。(4)梳理重点支持企业名单,比照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重点企业模式。

2.产品思维:(1)场景化打造普惠金融新生态。依托福建“金服云”平台、“兴业普惠”平台,积极引入政府、企业等平台数据信息流(汇聚省内电力、税务、商务等17个部门近4000项涉企数据),差异化开发线上融资专属审批模型,推出“合同贷”“e票贷”“快易贷”等个性化小微专属线上融资服务,逐步减少小微企业融资抵质押物依赖。兴业普惠云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服务入口,结合H5、未来将上线的小程序以及嵌入各类移动端平台或APP的“轻应用”。兴业普惠平台、宁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该平台是福建金融云平台的省外复制项目)则是在普惠云的基础上独立搭建官方网站入口。同时,通过对接园区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打通具体场景中的“数据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批量获客。例如省内,兴业对接省级茶产业平台“福茶网”、鞋服产业互联网平台“泉州一品嘉平台”,为平台上中小微企业提供综合化服务。由兴业银行负责建设运营的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注册用户超16万户,解决各类融资需求近3万笔,金额突破1000亿元,笔均不到350万元,其中超90%为普惠小微贷款,普惠效应显著。(2)多元化产品、多层级产品体系,并契合国家战略。兴业银行推进多层级金融普惠,先后推出创业贷、经营贷等特色产品,覆盖不同规模创业者、经营者。打造多样性普惠,“兴惠贷”产品体系中,有帮助商户快速贷款搞活经营的“快经贷”、分期还款压力小的“减压贷”、无还本续贷的“连连贷”、满足设备融资扩生产的“设备贷”、协助门店焕新的“装修贷”、扶持绿色产业的“绿色经营贷”、便农利民兴农户的“农户贷”等。普惠金融结合国家战略多点开花,通过科技园区支持专精特新科创型企对应科技金融,通过工业园区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对应制造业金融,通过涉农供应链支持农户对应乡村振兴金融。(3)专属评价体系。针对科创企业因缺乏传统资产担保而难以获得银行融资,设置“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着重考察企业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发明专利密集度、科研团队实力、科技资质、科技创新成果奖项等科技创新能力。

图1兴业银行普惠版图

资料来源:《国行研究》

(四)平安银行:物联网持续发力、首创宅抵贷“全国通”模式,信用下沉

【2021年成绩】2021年末,平安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达84.26万户,贷款余额达3821.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7%。2022年一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达91.79万户,贷款余额达4,050.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0%;一季度累计发放额993.08亿元,同比增长6.6%。

1.配套机制:五位一体战略。在2021年提出以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的引领下,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实现较好增长,普惠金融表现亮眼。

2.产品思维:不断创新,拓宽服务范围,针对行业特点提供特色方案。(1)创新产品要素、拓宽创新抵押品范围。通过星云物联网平台监测贸易真实性,大幅提高传统动产的融资属性。2021年末,“星云物联网平台”落地智慧车联、能源、制造、基建、农业、物流等6大产业场景,服务企业客户超12,000户。在金融业首创宅抵贷“全国通”模式,支持客户多地的房产均可办抵押;这一创新点与长三角地区下发的信贷资源区域流通的政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深化信用贷款。以“数字贷”为例,是面向诚信经营的中小企业主,以企业及个人行为数据为授信依据的自然人互联网信用贷款,而平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中信用贷款占比超过20%;同时信用下沉力度较大,普惠户均余额45万元股份行较低。(3)以产品中心升级到以客户为中心。智贷星平台将平安智贷、新一贷、新一贷快贷、宅抵贷以及白领贷等多种产品打包,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全品类、线上化的贷款服务。客户只需在智贷星平台中输入相关信息及需求,系统智能匹配最合适的产品和额度。(4)积极对接乡村振兴。2021年7月全国工商联联合平安在内的6家银行一起发动助微计划,其中包含“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爱心行动计划,将面向农业带头人、农村经营者提供信贷计划及支持政策,搭建交易平台,通过金融科技和线上化服务能力,开发适合在县及县以下发放的贷款产品。

(五)中信银行:以供应链为抓手,向特色化行业发力

【2021年成绩】普惠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958.02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21.8%。

1.配套机制:(1)激励机制普惠金融指标在分行综合绩效考核权重提升至10%以上;对普惠、小微、扶贫等贷款信贷规模不设上限、敞开供应,给予专项经济利润补贴;对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予以专项奖励,将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则提升至“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2)制定或修订多项风险管理制度,开发完善了“智慧魔盒”等智能风控平台,全行普惠客户标准化产品自动定检完成率大幅提升至95%以上。

2.产品思维:(1)做好供应链下游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中信银行践行普惠金融的主要思路是充分挖掘核心企业链条上的商业信用和交易信息,将大企业信用有效延伸至小微企业供应商,创新开发中信易贷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高效识别、精准评估和快速变现核心企业商业信用,实现对长尾客户的精准覆盖。以“订单e贷”为例,中信银行创设核心企业直联(直联企业指下属单位和上级企业有着固定的业务往来)和平台对接两类模式,与核心企业ERP系统互联平台对接,依据供应链上游企业与核心企业签署的订单、历史履约情况等大数据,自动化审批授信。例如物流行业存在规模小、信用弱、担保缺等问题,中信银行聚焦企业缴纳保费(车保)等特色场景,业内首创“物流e贷”产品,依托OCR技术实现保单信息自动化识别和智能化采集,依托RPA技术实现全流程自动录入和信息核验,为物流企业送去“秒申秒批、随借随还”的数字化融资。(2)产品创新坚持“简、明、广、宜”即业务逻辑清晰,减少非必要的流程设计、人工操作、系统对接;即流程要求标准清晰,合作客户易于理解,参与各方体验良好;广即坚持小额分散,通过大数据应用、平台对接和风控模型开发,形成供应齐全、优势突出、组合多元的产品体系,服务更为广阔的普惠金融客户群体;即坚持保本微利原则,定价优惠,降低小微企业客户融资负担。

(六)招商银行:普惠余额最大的股份行,五专经营机制[3]下客户数暴涨95%

【2021年成绩】2021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011.00亿元,较年初增加926.39亿元,增幅18.22%;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款余额户数为91.33万户,较年初增加44.38万户,同比增长95%;报告期内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4,354.26亿元,平均利率5.28%。

1.配套机制:建立五专经营机制。招行搭建完整客户服务模式和产品流程体系,建立起了普惠金融服务的“五专”经营机制:(1)推出贷前-中-后全覆盖综合服务机制;(2)专门统计核算,对于小微业务按单独业务品种进行独立核算,并单列统计和通报;(3)专门风险管理,针对小微业务制定专门的产品及业务规定和风险管理要求、专门的贷款评分卡模型、专门小微贷款审批团队以及专门的贷后管理体系;(4)专门资源配置,单列小微贷款规模预算,在业务策略上优先支持小微贷款投放;(5)专门差异化考核评价,针对小微业务单设规模预算完成情况指标、客户经理产能和风险质量等差异化考核指标。招行在充分研究小企业风险特征基础上,制定问责与尽职免责制度。对分支机构上年末各项小企业不良率超过总行确定的容忍度的机构,在全行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基础上再加2%的容忍度。招商银行将履职情况界定为关键尽职、一般不尽职、严重不尽职、故意不尽职,对于关键尽职的,原则上对相关人员尽职免责;同时设立内部问责申诉通道。

2.产品思维:持续优化管理机制,建造业务智囊团。(1)开发特色软件,打造线上小微新模式。2019年12月,招行开发针对小微企业主的“招贷App”。招贷App一对一专属服务由线下实际操作业务的招行小微贷款客户经理提供,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线上小微新模式,推广视频调查功能,小微闪电贷从申请到放款最快仅需一分钟,效率提升的实现得益于轻型化的线上平台及丰富的数据源。总注册用户突破200万人,全年通过招贷APP发放授信额度达1647.41亿元。(2)建立信贷工厂,“一个中心批全国一个中心批全品种”。招银完成全行44家境内分行全部集中审批,真正实现了“一个中心批全国”。零售信贷工厂改变以往小微贷款审批区域分散、标准不统一、风险难以集中把控的问题、提升运营效率,有效节约人力及运营成本。(3)政银合作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获得更多流量。充分挖掘“政务+互联网+银行”的新模式,将政务+“查、缴、办、提”等功能落地招商银行和掌上生活两大APP。

三、城农商行普惠产品及机制(一)北京银行:抓住北京首贷服务中心建设机遇,普惠客户大涨500%

【2021年成绩】北京银行不断强化普惠战略定位,截至2021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1261亿元,较年初增长332亿元,同比增速35.7%,增量增速创近三年新高;户数较上年增加11.5万户至13.77万户。

1.产品思维:(1)积极对接政策,破解“首贷难”、“续贷难”。北京银行普惠小微客户数实现了500%的亮眼成长,与2020年北京成立全国首家首贷[4]服务中心密切相关。北京银行高度重视首贷客户服务,首批入驻北京市首贷中心。积极参加北京市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暨畅融工程、开展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信贷易融”银企对接北京银行专场系列活动、走访“零信贷”企业,持续加大首贷客户营销力度。(2)小微+绿色金融、小微+科技金融融合发展。2021年4月,北京银行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小微金融债券20亿元,募集资金全部用于绿色产业小微企业贷款;紧跟新三板市场改革发展的步伐,与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签署三方战略协议,建立双边和多边交流机制,在综合金融服务、挂牌与上市培育、企业信贷融资、产品投资、创新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广泛合作。(3)与政策性银行合作。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合作开展全国首笔科创专项转贷款业务,累计开展转贷款规模达274亿元,支持3870家小微企业和3813位小企业主,受益客户节约利息1.7亿元。(4)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启动“助力乡村振兴暨万院计划”,将民宿贷款升级为乡村金融全面服务方案,发放超1000亿元个人普惠金融贷款5年计划。(5)投产普惠金融APP。搭建普惠线上全流程平台体系,推出“北京银行京管家”普惠金融专属APP。

(二)江苏银行:加快推动特色业务,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多渠道开展对接

【2021年成绩】截至2021年末,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为11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服务实体经济量效齐增;普惠型小微贷款客户6.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8%。

1.配套机制:(1)持续优化管理机制,建造业务智囊团。全流程跟踪辖内经营机构项目推动,推进“营销一批、上报一批、审批一批、投放一批”的各个环节。打造高质量“小微”队伍,建立“小微”业务“智囊团”,研讨行业特点及业务发展方向。创新“金融专员驻百村”普惠服务模式,在“万企联万村”行动联建100个经济薄弱村,派驻“金融专员”,服务强村富民项目635个,贷款30亿元。(2)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多渠道开展对接活动,参与组织人才对接会、乡镇特色产业专场银企对接会、加强与江苏市委组织部、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农业产业研究院、江苏省科技厅等单位对接,了解各类行业最新政策动态,找准行业、集中区域,联动产业上下游,精准把握业务发展方向。通过这些对接活动,该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1.1万家、贷款余额超1200亿元,服务科创企业户数和贷款均居江苏省第一;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产业信贷需求加强投放,涉农贷款余额超2000亿元,投向农业及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逾20%。(3)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对接”专项活动,加快小微客群拓展。实地走访工业园区、县域乡镇各类企业的同时,推动客户线上化触达,与企业主、商户、农户等客群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客户经营中的痛点、难点,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今年一季度,该行累计对接19类千余户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

2.产品思维:围绕省专项政策,加快推动特色业务发展。围绕江苏“产业强链”三年行动,制定28条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提升产业专业化服务水平。围绕特色产品,成功投放系统内首笔“卡脖子”专项贷、小微“专精特新贷”。深化“支持一个产业、繁荣一片区域、带富一方百姓”理念,围绕江苏1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服务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等主导产业,投放贷款超530亿元。

(三)宁波银行:小微团队不断壮大,全覆盖走访小微企业

【2021年成绩】宁波银行经营区域内,小微企业众多,制造业、进出口业发达,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始终是重要的服务对象。截至2021年末,宁波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客户数8.2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8%;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17%,同比下降40个基点。

1.配套机制:(1)打造小微团队。对小微业务从业人员采取首年薪酬保护制度,减少新人后顾之忧,在首年打下坚实的业务基础。2019年末,宁波银行共有小微专营团队280个,专职人员超过2100人。今年一季度,又增设小微专营团队7个,新增60余名专职人员,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2)横扫式战略,推动小微企业全覆盖走访。2020年以来,宁波银行对小微企业按照网格化、片区化模式推进覆盖,以村、工业园区、街道为单位,实现村村打卡、户户上门,确保普惠政策第一时间触达小微客户(主动用好政府普惠政策)。运用金融大数据技术,自上而下地确定每家分行、每家支行区域内小微企业名单,根据营业网点和客户分布,业务人员逐户跟进对接。(3)持续建设网点,增配网点智能化机具,为实现宁波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目标创造更多有利条件(4)控制风险。实施授信业务名单制引领,结合产业链研究,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提升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5)实行小微企业信贷额度单列。设定年度全行普惠小微单列信贷额度计划金额,在全年信贷投放计划引领下,按日、月、季统筹信贷投放工作,保普惠小微增速超过全行贷款增速,重点支持“专精特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企业、区域进出口企业。

2.产品思维:(1)实现小微客户服务移动化。为提高小微企业服务时效性,宁波银行推出小微企业CRM手机移动版。(2)主打快审快贷、小微贷、捷算卡、转贷融(向其发放新贷款用于归还到期贷款本金)等特色融资产品,不断升级“贷易融”等传统产品(“贷易融”是面向小微企业或小微企业主提供抵押项下的公开授信额度,房产抵押率最高可达100%,授信期最长可达20年,循环额度授信)借助科技赋能,全力助推小微企业起步、成长、发展。(3)利用子公司优势推出特色产品。宁波银行全资子公司永赢租赁还组建小微租赁专职团队,根据小微企业需求特征,创新应用“惠租赢”(售后回租)、“智租赢”(直接租赁)、“厂租赢”(厂商租赁)等特色产品。

(四)上海银行: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专攻“园区贷”特色产品

【2021年成绩】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客户数从最初的2万户,上升到13万户,余额从200多亿上升到800亿,不良率稳定在0.4%以下。2022年1-3月,普惠型贷款投放同比增长58.19%(受疫情的影响,第二季度普惠型贷款同比增长预计更多)。

1.配套机制:(1)四部门联手协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普惠金融部作为业务牵头部门,针对中小微企业客群,研究产品与场景;网络金融部打造成为中台的业务产品和技术的支撑;新设数据管理及应用部,做数据资产管理,研发数据支撑产品;信息技术部,支持应用系统建设。四部门联手协同,创建一系列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2)激励机制。将分支机构考核体系中普惠贷款权重从8%提升至10%;对普惠小微贷款给予80BP的FTP贷款补贴。

2.产品思维:(1)数据为本。依托内外部数据(外部包括上海大数据中心、合规数据供应商、平台业务合作方、人行征信等),普惠金融服务实现更高程度的流程线上化、风控自动化和运营数字化。链接司法体系,将贷款合约信息传递给公证处和法院,强化贷后管理。(2)细分小微客群加强创新,跟进政策。上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云超市”,提供多种在线金融产品,为足不出户的企业提供安全、省心、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针对符合留抵退税政策的小微企业快速提供融资服务,快速推出“退税易贷”服务(紧跟国家大规模退税政策),与上海市财政、税务部门合作,最高额度1000万,最长期限3年,满足疫情期间企业资金需求。面向餐饮、住宿、家政等收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创新订单(应收账款)融资等方式,发放信用贷款。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创业组织和个人,基于创业担保贷款展期最长1年,缓解因疫情及贷款到期而带来资金压力。针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业、a级旅游景点,联合担保机构,共同加大旅游行业专项贷款支持力度。(3)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充分运用担保快贷子产品深化“银政”“银园”合作,不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能。在上海地区与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合作推进“园区贷”特色批次业务专项产品,由各园区进行客户摸排及推荐,担保基金提供批次担保,区级地方财政为企业提供担保费补贴及额外风险补偿,银行快速审查实现放款。

(五)天津银行:专攻零售小微经营贷,天津“小二”模式,客户高达90万

【2021年成绩】2021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余额为人民币363.62亿元,同比增长42.5%,普惠型小微贷款客户90.72万户,同比增长78.7%。同比增长78%至91万户(对此数据目前存疑,天津银行年报中的描述为普惠型小微贷款客户,而非其他银行描述为普惠型小微企业客户),拉开第二名北京银行74万户,比肩招商银行。

1.配套机制:指导分支机构自建场景,实现相互导流。在客户拓展方面,该行紧密围绕网点周边“3公里”商圈,指导分支机构自建场景,实现相互导流,批量开展零售业务,拓展了涵盖教育医疗、旅游健身、美食商超、商贸中心等各类日常高频消费支付场景90余个。

2.产品思维:(1)专攻零售行业小微商户经营贷。天津银行普惠客户户均贷款仅4万元,或许与其通过持续打造“智慧小二”场景生态圈、专攻天津商贸零售型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全市3.5万家社区便利店、5万家餐饮、283个菜市场、2万个商户摊位、一万辆出租车、网点周边5公里生活圈等)有关,拓展普惠金融业务触达范围。通过“小二生活”项目,天津银行新增小微客户7万余户,日均新增沉淀资金超过1亿元。(2)与银联、支付机构、监管等多方合作开发新产品。以闪付App为载体,“银联小二”收款码牌为线下终端,天津银联负责App平台功能的完善以及为“小二生活”提供清算服务;易生支付作为收单机构为商户提供实时到账结算服务;天津银行负责为“小二生活”商户开立收单结算账户,结合商户“小二生活”项下交易数据为商户提供小微商户经营贷“用呗”;人行天津分行将“用呗”产品贷款全部纳入新设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范畴。(3)不断优惠利率。天津银行推出的循环信用贷款产品“用呗”年利率低至3.95%;银联天津分公司还将给予优质商户一定额度的利息补贴,商户最低贷款年利率更可低至3%,进一步降低微小商户利息负担。但天津银行普惠贷款利率为行业最高,或许与其资金成本高、大力发展互联网助贷业务相关。(4)中企云链合作,推出云链保理业务。实现供应商快速授信、线上身份验证、线上贸易背景审核、线上合同签署、线下征信查询、线下应收账款登记和线下放款等操作,将大企业信用向上游供应链延伸,进一步帮助核心企业灵活配置资源。

(六)常熟银行:微贷模式独具特色,以家庭为授信单位,做小做微向信用

【2021年成绩】该行并未披露银保监口径的具体普惠贷款余额,但据2021年年报披露,总贷款占总资产之比66.02%,较年初提升2.90个百分点;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总贷款之比为39.85%,较年初提升2.95个百分点;不良率较上年末继续下降0.15个百分点至0.81%;全行小微客户超16万户,小微贷款余额超500亿元。

1.配套机制:(1)构建激励机制。将小微投放纳入年度经营目标体系,与机构、个人年度考评挂钩;实行价格引导,直接减免小微贷款资本占用费用,调高小微贷款客户考核单价至其他客户的三到五倍;主张户数为王,客户经理绩效与贷款户数、余额、风险同时挂钩鼓励做小做散。免责激励一线敢贷。(2)服务下沉,断延伸普惠服务半径。打造“5分钟”服务圈。依托当地109个营业网点、123家普惠金融服务点,实现每1个行政村、每15个小微企业、每130个小微客户配备1名专职服务经理(最早在2011年,通过家庭金融服务进村、进社区的“双进”工程,金融与非金融结合的服务新模式,获取农村用户信任),针对城乡特色产业村、专业市场进行批量营销授信,累计走访181个专业市场,新增小微客户近2万户。(3)成立小微金融学院,内部大轮训、“师带徒”等多种培养模式。目前有近400名讲师、近100门特色课程,小微员工100%自主培养;小微团队从最初10人创业团队发展到如今2000多人的专业队伍,专司小微金融服务。积极推动小微业务从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型,改变过去资产业务单一发展的模式,向资产、负债业务综合方向发展。(4)开设普惠金融试验区。2021年常熟银行在常熟周边地区新设4个普惠金融试验区,将来源于本地成熟业务条线的客户经理投入常熟周边县市接壤、城乡结合的金融竞争相对缓和地区,试验区普惠金融部贷款余额突破50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7%左右,服务客户超7000户。

2.产品思维:(1)通过科技赋能不断升级“信贷工厂”模式。前台持续迭代移动贷款平台,通过地图定位(地图围栏技术校验审核调查资料的GPS定位和时间座标)、语音录音、实时上传等功能,实现信息资料的电子化传输和在线审批,拓展手机银行、微信小程序等7类微贷业务办理窗口;中台通过线上审批流程标准化,综合行业大数据不断开发完善审批模型;后台通过数字技术改善信息不对称及内控问题(例如“蚁燕”知识图谱系统,支持关联关系查询、担保圈分析、全量担保圈挖掘),实现申请便利、还款自由、全程自助的微贷“线上化”模式。(2)分类定价策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业务品种建立相应利率定价机制。按照行业分类定价,综合考虑行业利润率,资金周转情况及国家对商贸、生产、种养殖等行业实行的利率政策。按照客户等级分类定价,根据客户存贷款贡献、信用状况及及合作年限等指标综合评定客户等级,给予不同幅度利率优惠。诚然,行业分类定价的基础则是深入研究农林牧渔、零售批发、制造业等230个行业,形成206篇行业总结报告,据此开发“经营性信用保证型审批模型”和“经营性抵质押型审批模型”,精准分析经营类客户风险特征。(3)以家庭为单位(类似于家庭联产)、做其他人不愿意做的,创新产品模式。该行把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家庭小作坊主、农村种养殖户等大行不愿做、小行做不好的客户作为发力点,打造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消费多领域的特色化、定制化小微产品体系,着力拓宽客户融资渠道。如针对乡村振兴推出“圆梦贷”,以家庭为授信单位,纯信用无抵押,一次授信循环使用(4)因地制宜推出场景化产品、不断加大信用投放。根据地方经济特点推出定制化产品,如东海水晶贷、云南烟草贷、饲料贷等。目前常熟银行的核心方向就是“做小、做微、向信用、向担保”。

四、总结

同业银行普惠业务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力(小微金融团队大量下沉走访)、物力(金融科技不断促进普惠数字化、物理网点)和财力(信贷资源单列额度、政策扶持)的支持。同时,普惠金融发展的趋势归纳为:(1)信用产品发力,降低对抵质押等担保方式的依赖,不断提升信用贷款占比;(2)拓宽抵押品,动产融资不断创新。(3)信用下沉,乡村振兴金融不断加速发展。(4)金融科技深化,普惠数字化覆盖更多长尾用户,改善信贷风险。(5)场景金融。不断挖掘生活、经营场景,构建银行生态圈。(6)长效机制。2019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对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做出要求,2019-2021年要求增速分别为30%、40%、30%。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未对增速做出具体要求,而强调要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比重持续提升,说明未来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生态将成为政策发力点。

[1]2021年4月19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五家大型银行要努力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全年增长30%以上。[2] 基于企业代发工资、结算流水等数据推出“用工贷”,帮助小微企业解决用工资金困难。

[4]首贷,即首次贷款,是指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报告中无贷款记录的企业首次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