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郑州市“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豪爵150一25价格图片 郑州市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郑州市“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郑州市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郑州市“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4-06-03 11: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11月1日

郑州市“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冷链物流是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居民消费升级、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一环。为深入落实中央“一带一路”、中原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等国家战略,进一步促进郑州市冷链物流快速健康发展,提高郑州市冷链物流全链条水平,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1〕46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2022〕12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郑政〔2021〕12号)等文件,结合郑州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冷链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冷链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1.行业规模显著扩大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近5年复合增速达到16.3%。冷库库容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近5年分别增长2倍和2.6倍左右。

2.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初步形成产地与销地衔接、运输与仓配一体、物流与产业融合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设施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全链条温控、全流程追溯能力持续提升。冷链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高,国际冷链物流组织能力显著增强。

3.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数字化、标准化、绿色化冷链物流设施装备研发应用加快推进,新型保鲜制冷、节能环保等技术加速应用。冷链物流追溯监管平台功能持续完善。冷链快递、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普及,冷链物流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4.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冷链物流企业加速成长,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行业发展生态不断完善。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冷链仓储、运输、配送、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延伸采购、分销、信息等供应链服务功能,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5.础作用日益凸显

冷链物流衔接生产消费、服务社会民生、保障消费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在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稳定市场供应、平抑价格波动、减少流通损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冷链物流对保障疫苗等医药产品运输、储存、配送全过程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二)河南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加强政策规划引领,着力补齐软硬件短板,完善空间网络布局,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推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全省冷链物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整体水平居中西部地区前列。

1.市场规模稳定增长

2020年,全省冷链物流总额达到2060亿元,同比增长10%,冷链物流货运量达到6300万吨,增长12%。其中,速冻食品、鲜肉及肉制品分别占全国产量的七成和一成左右,向省外输出比例分别在60%和50%左右。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郑州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一批冷链物流专业园区加速发展,标准化、智能化冷库建设应用水平稳步提升,建成并常态化运营肉类、活牛、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冷链产品指定口岸,“一中心、多节点、全覆盖”的冷链物流网络布局初步形成。截至2020年底,全省冷库总容量约1000万立方米,增长18%;冷藏车保有量2.1万辆,增长12%。

3.装备产业优势彰显

全省冷链装备制造业加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其中,民权县以打造“中国冷谷”为目标,培育形成百亿级制冷装备产业集群,拥有20余个国内知名品牌;制定发布的“中国·民权制冷产业指数”,填补我国制冷产业领域指数体系空白。冰熊、中集华骏、新飞和红宇等4家企业在国内冷藏车市场占有率接近7成,凯雪制冷机组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万宝、澳柯玛等企业冰箱冷柜产能占全国十分之一。

4.技术模式持续创新

全省在冷链物流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规模化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创新,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例如:华夏易通参与多项冷链物流国家标准制定,冷链共同配送、冷链零担班车、冷链宅配等服务创新位于全国领先水平;河南华鼎聚焦食材供应链,通过建设“华鼎云”,构建了覆盖全国的云仓、零担运输和信息服务网络,服务终端门店超过1万家;双汇物流引入全年无间断低温无菌生产车间、车辆实时状态监控系统,在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实现全程低温控制。由省市场监管局建设的豫冷链系统注册激活用户达2.7万家,累计上传追溯信息的进口冷链食品达19.9万余吨。

5.市场主体逐渐断大

冷链物流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团化趋势明显。华夏易通、大用运通、大象、永达等10家企业入选全国冷链物流百强、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双汇物流被评为5星级冷链物流企业,三全、思念、雨轩、华英、花花牛等一批冷链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顺丰冷运、京东冷链、苏宁物流等全国优势冷链企业在豫服务网络持续拓展下沉,中欧班列(中豫号)在全国率先实现超过1万公里国际全程冷链运输。

(三)郑州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近年来,郑州市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和产业基础优势,引导冷链物流设施集聚发展,持续打造全程不断链不脱冷冷链产业生态,冷链物流业实现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1.产业发展基础雄厚

郑州是中原城市群最大的冷藏冷冻食品集散中转聚集地,冷链产业资源禀赋优越。全市食品生产企业1000多家,拥有思念、三全、双汇等全国知名企业,速冻食品、鲜肉及肉制品分别占全国产量的72%和13%,向省外输出量比例约达到60%和50%以上。拥有万邦国际农产品、四季水产、信基水产等国内知名批发市场,国药、华润、九州通等医药批发企业年销售总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医药冷链规模超过50亿元。双桥花卉基地交易额突破50亿元,是北方地区最大的花卉批发市场。全市超市、便利店及餐饮店均达2万多家,随着常住人口破千万,郑州成为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省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246元,进一步助推冷链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

2.区位交通优势独特

郑州市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战略腹地,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中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2小时航空圈可以覆盖约占全国90%人口和95%GDP的广大地区,国际航运网络覆盖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郑州地处全国铁路网的“双十字”铁路网中心位置,“米”字形高铁网基本成形,6小时高铁圈可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域。高速公路网纵贯南北,“十小时”公路货流交通圈覆盖周边1000公里范围内全国上百个大中型城市。公路、铁路、航空设施和运载能力居全国前列,交通大枢纽地位日渐巩固。

3.“四路协同”潜力巨大

“陆上、空中、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持续强化,为郑州打造国际冷链物流中心提供强大支撑。在全国率先实现超过1万公里国际全程冷链运输,冷链业务涵盖国际及国内鲜活、冷冻产品物流干线运输及城市配送服务,综合运营能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郑州机场开通货运航线43条,通航城市达50个,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五位。“新鲜卢森堡”项目推动卢森堡乳制品、有机食品等高品质产品进入中原市场,整合全国高附加值农副产品打入欧洲市场;外贸货物近洋和远洋航线不断开发,已实现与青岛、连云港、天津等港口无缝衔接,2020年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00班。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领全国,郑州市E贸易已辐射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选全国首批10个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城市。

4.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郑州国家物流枢纽、国家冷链物流骨干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国际航空、铁路冷链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强化,郑州冷链物流产业呈现集聚式发展态势,速冻食品、水产品、肉类、医药、低温乳制品、果蔬及特色农产品等品类发展迅速,区域资源的聚集效应凸显。全市目前现有冷藏车辆约8000辆,冷库260个,容量600万立方米,市区中大型商超及餐饮店的前置仓有2000个,冷链物流业务规模超过300万吨。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郑州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肉类、活体动物、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冷链产品指定口岸相继投入使用,郑州成为内陆中原冷链货物运往华东、环渤海、东南沿海、北部湾及全球的聚集中心。

(四)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全市冷藏车、冷库等基础设施体量仍过小,冷藏车数量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不足1%,温度、监控等信息化监控设备应用不足。集中监管仓仅有2家,空间分布不合理,与郑州市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冷库供给结构不合理,小型冷库、自用冷库居多,农产品预冷库、第三方专业冷库缺乏,超低温、变温、冷鲜库等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

2.市场主体规模较小

全市冷链物流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主要以区域性服务为主,经营管理粗放、整体效率不高,冷链物流龙头企业较少,尚未培育出本土的冷链物流上市企业。中国百强冷链物流企业较少,星级冷链物流企业仅4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中冷链物流企业仅占10%。

3.标准化体系有待健全

郑州市缺乏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参与程度较低,企业标准不能有效转化为团体标准,标准化联运设备和标准化装载器具尚未普及。食品冷链物流相关国家标准规范推进缓慢,冷链“不冷”和“断链”现象较为普遍。

4.智慧化水平有待提高

郑州冷链物流企业智慧化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温度监控、运输管理、订单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冷藏车辆GPS定位、自动立体货架、智能分拣、物流机器人、温度监控等智慧化设备应用不足,制约冷链物流进一步发展。

(五)面临形势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逆全球化”、贸易摩擦、新型全球化、疫情防控持续影响全球价值链和我国产业布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品更新、渠道变革、消费升级、技术创新重塑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消费品和市场主体对高质量物流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冷链物流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开拓冷链物流发展新空间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郑州冷链物流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郑州市加快现代农业、食品工业、医药产业、服务业全面升级,对高品质、精细化、个性化的冷链物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十四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将加速释放,为冷链物流提高供给水平、适配新型消费、加快规模扩张奠定坚实基础,创造广阔空间。

2.冷链产品安全和疫情防控强化冷链物流新要求

冷链产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当前,我市冷链物流“断链”、“伪冷链”等问题突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冷链物流承担着保障疫苗安全配送和食品稳定供应的艰巨任务,要求提高冷链物流专业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完善全程追溯体系,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安全需要。

3.科技创新和数字转型激发冷链物流发展新动力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数据、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云计算等新技术快速推广,有效赋能冷链物流各领域、各环节。加快设施装备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步伐,为实现冷链物流全链条温度可控、过程可视、源头可溯,提升冷链一体化运作和精准管控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促进冷链物流业态模式创新和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4.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冷链物流发展新机遇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特别是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优化我市供应链环境,深化与相关地区贸易往来,扩大食品进出口规模,推动国内国际冷链物流标准接轨,借鉴推广先进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5.碳达峰碳中和对冷链物流低碳化发展提出新任务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面临规模扩张和碳排放控制的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冷链物流优化用能结构,加强绿色节能设施设备、技术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包装减量化和循环使用,提高运行组织效率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加快减排降耗和低碳转型步伐。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和郑州市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及郑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完善“4+9+N”的冷链物流网络布局,实施“八大任务”和“八大工程”,加快形成“枢纽+通道+网络+平台+主体”的“五位一体”冷链物流发展体系,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合理配置和冷链物流运行质量提升,为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监督管理等方面作用,为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和集聚,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形成社会化、专业化、集聚化、多元化的冷链物流发展格局。

——项目为王,补齐短板。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加强要素资源保障,将冷链物流重点工作项目化,以项目建设引领工作落实。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等突出问题,抓两头、带中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贯通一、二、三产业的冷链物流产业体系。

——需求导向,服务民生。以服务双循环新格局的消费需求为引领,建设适应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冷链物流体系,保障冷链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充分发挥冷链物流在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应急冷链物流管理指挥体系,保障居民日常需求与应急调拨需要。

——智能绿色,集约协同。发挥改革创新在冷链物流发展中的驱动作用,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顺应碳达峰、碳中和需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冷链物流各领域、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冷链物流协同化水平,加快冷链物流与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通从源头到餐桌的冷链链条,培育冷链物流新业态和新经济。

(三)发展目标

阶段目标: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发展体系,郑州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基本成型。

——冷链基础设施网络日臻完善。到2025年,“基地+园区+节点”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新增冷库总容量约40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率10%左右,其中四大冷链物流基地新增160万立方米,9大产销集配中心新增80万立方米;新增冷藏车7000辆,年均增长率13%左右;新增智能生鲜柜2800组;建成50个产地公共预冷库,乡镇级冷链物流节点实现“一乡一站点”;基本满足城市居民2公里以内、农村居民5公里以内冷链物流需求。

——冷链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到2025年,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机构、区域总部,支持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本土冷链物流企业。全市培育1-3家冷链上市企业,引进规上冷链物流企业10家,培育20家国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全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增长为5家。

——冷链物流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冷链国际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航空冷链、中欧班列(中豫号)冷链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冷链班列开行量超过4000箱,冷链出口品类新增16种以上,引导知名农产品、食品品牌贸易全球化。

——冷链物流组织效率明显提高。综合冷链流通率提高至65%,国际冷链中转服务产品冷链流通率达到100%。流通环节腐损率由18%降为10%,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显著减少,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日消费1千克冷链商品需求。

——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推动全市具备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积极接入冷链大数据监控平台,接入率超过60%,实现从冷库仓储、冷链在途运输、终端销售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郑冷链”系统注册激活用户达5000家,累计上传追溯信息的进口冷链食品超过200万吨,累计发放溯源码超过8000万个。

 

表1:主要预期指标一览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率(%)

属性

综合实力

市场规模(亿元)

1800300010.8

预期性

国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家)

32046.1

约束性

3A级以上冷链物流企业(家)

52032

约束性

全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家)

15--

预期性

冷链物流“豫军”企业(家)

--10--

约束性

基础设施

冷库容量(万立方米)

600100010.8

预期性

冷藏车(辆)

80001500013.4

预期性

冷藏(恒温)集装箱(个)

400100020.1

预期性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个)

1214.9

预期性

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个)

--3--

预期性

组织效率

综合冷链流通率(%)

50655.4

预期性

流通环节腐损率(%)

1810--

预期性

智能设备接入率(%)

40608.4

预期性

标准体系

地方标准(个)

03--

预期性

团体标准(个)

05--

预期性

远期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成辐射全国、链接世界、服务全球的国际冷链物流枢纽,为形成以商贸、物流、信息、金融、结算服务为核心的国际供应链组织枢纽和现代枢纽经济体系提供坚实的冷链物流支撑,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冷链物流进入成熟期,全市冷库总库容约1600万立方米,冷藏车超28000辆。冷链物流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冷链物流设施区域分布合理、功能类型丰富、智能技术超前,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更加完善。

——资源要素高度聚集。4大冷链物流基地、9个产销集配中心能级进一步提升,高端人才、技术创新、科技平台、金融服务等孵育汇聚,重要冷链品类产销量持续增长,形成集中连片高质量发展格局,形成国际冷链贸易中心。

——覆盖范围连通全球。建成衔接国际国内的冷链运输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实现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四港”高效联动,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畅通全球。

——服务水平国际领先。冷链物流企业、A级企业、星级企业、上市企业数量大幅增长,综合冷链流通率超过85%,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5%以内。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冷链物流运行效率和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冷链物流与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行业治理实现现代化。各类冷链企业接入冷链大数据监控平台比例达到100%,可追溯率达到85%左右。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监管机制,形成覆盖冷链物流全品类全领域全流程全链条的监测监管与溯源体系。

三、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区位交通优势,全面融入国家冷链物流发展体系,布局“国际跨境通道+国内集疏通道+区域融合走廊”的通道系统和“4+9+N”设施网络,支撑保障全市冷链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通道布局

1.国际跨境通道

——空中丝绸之路。依托欧美集疏分拨基地“双枢纽”布局,畅通果蔬、肉蛋等初级加工品,速冻食品、奶制品等深加工食品以及医药、化妆品等特殊商品的全球航空冷链物流集疏运通道,形成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空冷链物流网络体系。

——陆上丝绸之路。依托亚欧国际冷链物流集疏中心项目建设,做大做强肉类、冰鲜水产品、果蔬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电子商务与配送,做精门到门、点到点的全程可视化的冷链运输服务,打造立足郑州、连接全国、辐射全球的陆上国际冷链物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依托郑州无水港、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拓展生鲜品海铁联运班列,实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开发粮食、水产品、冷冻肉类、冷链装备等品类运输,建设海铁联运国际国内冷链物流大通道。

——网上丝绸之路。加快推进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建设,完善药品、化妆品、果蔬、水产品等的跨境电商渠道,推动国际监管服务资源共享共用,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建立国际性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物流中心,拓展“网上丝绸之路”物流通道。

2.国内集疏通道

——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物流通道。围绕“西果东送”等产销链,重点支撑冷链公铁海联运、干线运输、大宗物资调拨、国际班列等业态发展,打造贯通国内沿线经济体冷链物流通道。

——京港澳物流通道。围绕“南菜北运”等市场需求,重点支撑冷链公铁联运、干线运输、大宗物资调拨、零担货运等业态发展,打造贯通南北的全国冷链物流通道。

——济郑渝物流通道。围绕省际与区域物流需求,打造贯通东北、西南的果蔬农产品、冷链加工品物流通道。

——太郑合物流通道。围绕省际与区域物流需求,打造贯通西北、东南的农副食品、肉类加工品物流通道。

3.区域融合走廊

——郑焦一体化走廊。依托太郑合物流通道和郑焦物流微通道,以四大怀药、稻米、休闲食品、肉类等生鲜品为特色,发展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仓配一体等消费物流新模式,打造农产品、食品等“新鲜直供”物流走廊,构建郑州居民消费生鲜产品的稳定供应地。

——郑许一体化走廊。依托京港澳物流通道、郑许物流通道,打造鄢陵鲜切花、许昌空运蔬菜、肉类进出口等冷链航空产业基地,培育特色农副产品电商平台,形成“特色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发展优势。

——郑新一体化走廊。依托济郑渝物流通道,发挥新乡食品加工产业聚集优势,大力发展肉类制品、乳制品、速冻食品、中央厨房等食品冷链物流,建设区域性中药材、生物医药制品冷链物流基地,打造区域性生鲜食品流通加工中心和区域性果蔬冷链配送中心。

——郑汴一体化走廊。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物流通道,围绕西瓜、菊花、大蒜等特色农产品,建设城市生鲜品直供中心,对接航空港、冷链班列、无水港和跨境电商交易平台,拓展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

依托郑州都市圈高水平对外开放、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扩容郑州都市圈,探索推动郑州市与洛阳、济源、平顶山、漯河实现交通联通、产业贯通、创新融通、要素畅通,打造郑洛、郑济、郑平、郑漯区域融合走廊。

 

图1:冷链物流通道布局图

(二)枢纽布局

1.四大冷链物流基地

按照“存量设施为主、集中连片布局、企业主导实施”的原则,重点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融入全国冷链物流网络。

南部国际冷链物流基地。占地面积3380亩,依托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对接空中丝绸之路,积极开展国际航空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围绕高端果蔬、低温药品、冰鲜水产品等重点领域物流需求,改造提升肉类、活牛、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药品和邮政等口岸的冷链物流功能,谋划郑州机场三期冷链物流系统、东航物流郑州生鲜港、南洋优鲜境外生鲜冷链加工等项目,到2025年,新增国际中转冷库、生鲜产品低温加工车间等基础设施2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形成国际高端生鲜冷链产品中转集散枢纽。

东部国家冷链物流基地。占地面积7707亩,依托万邦农产品物流园和占杨现代物流枢纽,融入国家“四横四纵”冷链物流大通道,积极开展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围绕农产品、商品车、速冻食品等重点领域物流需求,谋划冷链物流仓储、农产品交易、铁路冷链物流等设施项目,整合冷链物流市场存量设施及上下游产业资源,到2025年,新增冷库、铁路线、常温仓库等基础设施80万平方米左右,打造全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疏运基地。

中部区域冷链物流基地。占地面积875亩,依托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物流产业供应链,积极开展区域肉类与药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拓展双汇冷易通等冷链物流园区功能,谋划医药健康物流园、通途医药物流园、国药仓储物流管理中心、张仲景医药物流园等项目,到2025年,新增阴凉库、低温冷库、立体库等基础设施30万平方米,打造中部地区大型肉类及医药冷链物流区域集散分拨基地。

西部大都市区冷链物流基地。占地面积900亩,依托郑州都市圈建设,融入郑州大都市区物流网络,积极开展城乡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基地建设。围绕重点服务郑州西部生鲜食品消费需求,加快郑州广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建设,谋划郑州荥阳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三保利农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拓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加工、配送、冷链运输等服务功能,到2025年,增加多温区冷库、中央厨房、低温共配中心等基础设施30万平方米,建设成为郑州大都市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

2.九个产销集配中心

按照规模适度和用地节约的原则,打造9个产销集配中心。

建设1个水产品冷链产销集配中心。以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为重点布局建设,占地面积400余亩,建成低温冷库20万吨(其中监管仓3万吨),提供冷链物流配送、批发零售、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产品安全检测、清关代理等服务,建设中西部地区肉类储备库、海产品和速冻食品批发交易市场和物流仓储基地。

建设1个花卉冷链产销集配中心。以双桥花卉物流基地为重点建设,占地面积600亩,产品覆盖盆花、鲜切花、花盆、园林资材、苗木及各种相关配套产品,建成连栋智能温室、冷库1.2万平方米,提供批发贸易、电子商务、冷链配送、流通加工等服务,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花卉集散中心。

建设3个农副产品产销集配中心。以冠超食品物流园、郑州西部农副产品分拨中心、正和冷链物流园等为重点建设。冠超食品物流园占地面积297亩,建设有食材供应链组织中心、中央厨房,新建多温区冷库2座,增量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提供低温加工、冷链仓储、城市配送等服务,打造郑州都市圈南部重要的冷链物流中心。郑州西部农副产品分拨中心占地面积约150亩,计划投资1.5亿元,新建果蔬气调库、冷库、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增量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提供农副产品批发贸易、城乡配送、冷链物流、流通加工等服务,打造郑州西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分拨中心。正和冷链物流园占地118亩,新建立体冷库、中央厨房、食材供应链中心等基础设施,增量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重点发展预制菜冷链物流、低温配送、多温区仓储等,打造郑州东部预制菜冷链物流中心。

建设4个第三方冷链产销集配中心。藏金源冷链物流园占地面积800亩,新建多温区冷库60万平方米、生鲜展示交易大厅10万平方米,完善低温加工、分拣包装、冷藏冷冻、冷链配送等服务,打造中原地区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冷链服务商和绿色生鲜食材供应商。宇培冷链物流园占地面积160亩,建设冷链仓储面积11.6万平方米,提供冷藏冷冻、低温加工、城市配送等服务。深国际华夏易通冷链物流园(马寨)占地面积200亩,新建多温区冷库20万立方米,重点发展冷链城市配送,打造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配送服务商。中原物流超级分拨中心占地面积500亩,新建高标仓库、冷库等基础设施,增量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重点发展铁路物流、冷链物流、分拨配送。

3.若干网络节点

聚焦农产品设施短板,在田间地头升级、新建一批具有分级包装、预冷仓储、初级加工等功能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产地冷库50个。依托大型批发市场、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各县(市)谋划建设1-2个运营规范、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大型批发市场冷库及城乡共同配送中心,衔接《郑州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专项规划》,中心城区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冷库,引导农贸市场、商超、便利店、生鲜电商、快递企业等完善城市末端冷链物流设施,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冷货下乡流通渠道。

专栏1:冷链物流节点网络

1.经开区:建设22个农贸市场冷库,重点新增新开元冷链物流园、益海嘉里粮食仓储物流园、中原物流超级分拨中心、广德物流郑州冷链物流园、日日顺物流园等5个冷链物流节点。

2.二七区:建设39个农贸市场冷库,规划新增南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1个,重点新增中凯(郑州)冷链物流园、河南苏宁云商智能物流产业园等2个冷链物流节点。

3.上街区:建设中铝物流网络货运平台项目。该项目是中铝物流集团打造的市场化公路运输综合服务平台,统筹中铝集团公路运输业务运营管理,集中至上街区落户结算。“中部智运”物流数字化平台项目。该项目以代征服务为切入点,基于网络货运平台、部标平台、企业安全平台,建设车、货、人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

4.惠济区:建设21个农贸市场冷库,规划新增北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1个,规划改造郑州智慧农产品综合中心1个。

5.中牟县:规划新建姚家镇农产品市场冷库,做好郑州市农贸市场迁建承接工作,重点新增河南乡愁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1个冷链物流节点。

6.巩义市:重点建设巩义市智慧农博城建设1个冷链物流节点。

7.荥阳市:规划新建果品蔬菜批发市场、水产品市场冷库,做好郑州市农贸市场迁建承接工作,重点新增荥阳市冷链仓储物流园、农产品(石榴)仓储物流园等2个冷链物流节点。

8.新密市:重点建设伟业智慧冷链产业园1个冷链物流节点。

9.登封市:重点建设河南中销置业有限公司冷链物流产业园1个冷链物流节点。

10.中原区:建设27个农贸市场冷库,规划新增西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1个。  

 

图2:冷链物流网络布局图

四、主要任务

(一)打造国际冷链物流体系

1.完善“四路并举”的国际冷链服务通道

依托航空港郑州机场北货运区、国际陆港等区位优势和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实行“航空+冷链”新模式,丰富郑欧、郑美空中快线,打造东南亚经郑州中转至欧美的“空中中转快线”,形成涵盖亚洲、欧洲、美洲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空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优势,提高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的冷链班列开行频率和服务水平,连通欧盟、北欧和亚太地区30多个国家、130个城市,提升“钢铁驼队”国际影响力。依托自贸试验区、自创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大数据综试区等示范区,积极培育“互联网+冷链”产业,拓展亚洲、北欧等国家跨境电商规则体系、通关模式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国际监管服务资源共享共用,建设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和冷链海外仓,引领“网上丝绸之路”创新发展。推进海铁联运与连云港、青岛、天津、宁波等沿海港口合作,探索“海运+冷藏班列”海铁联运新模式,积极发展自贸试验区的铁路“无水港”等新模式,为“产品出海”提供新选择,打通“海上丝路”国际国内物流新通道,形成陆海空网“四路协同”的冷链物流新范式。

2.搭建特色冷链产品进出口服务平台

发挥“三区一群”战略协同示范区和产业聚集区优势,完善肉类、活牛、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药品等进口特殊商品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设施服务功能,创新机场、港口、冷库、堆场等管理体制,优化口岸检查、检疫处理等流程,按照分类监管的方式提高查验效率,实现国际货物中转无缝衔接、口岸24小时通关,为货主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运输保障,巩固提升郑州在内陆地区口岸建设的领先地位。依托郑州陆港保税物流平台,建设和完善冷库、冻品切割车间、预制食品加工车间等基础设施和加工设备,开展保税仓储、加工、展示、体验、交易、结算、报关等增值服务,推动郑州市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冷链物流融合发展,培育3-5个国际冷链品牌。积极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贸易企业、跨境电商企业等协同“出海”,搭建国际冷链运营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在新亚欧大陆桥国际通道中的物流运营组织中心作用,提升高品质冷链产品服务水平。

3.创新运销一体的国际冷链服务模式

发挥跨境电商综试区、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等优势,推行海外直采、产地直发等冷链运销一体化模式,加快跨境电商冷链物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为“买全球、卖全球”提供平台支撑。积极完善“郑欧进口商品”、“班列购”等班列特色品牌直采品类向冷冻冷藏产品拓展,开行特色冷链专列班列,改变食品、水果、鲜活、冷藏冷冻品等进口商品销售路径从沿海向内陆的传统格局,推动“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内地进口冷链产品集散新高地建设。鼓励国际陆港、机场集团等行业龙头建立海外直采网络、海外直采中心、冷链海外仓,利用“冷链+前置仓”模式,提升冷链产品海外直采服务的精准性和即时性。支持万邦、圃田、陆港等建设“一带一路”冷链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发挥河南国际现代农业展览会、中国郑州国际物流展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打响郑州冷链物流,吸引更多的海外品牌进入直采名单,形成运销一体化的冷链物流开放模式。

(二)打造区域冷链物流体系

1.深化都市区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

依托郑州大都市区现代农业集群和人口规模,充分发挥郑州冷链资源集聚和整合优势,加快推动大都市区内部资源共享、平台互通、标准互认、政策接轨,全面消除都市区内的“地方壁垒”和“物流边界”,建立郑州大都市区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推动郑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城市的协同互联和共享共建,积极打造区域资源集聚、冷链功能完备、设施衔接高效、信息互通共享、内外网络畅通的区域冷链一体化服务网络,形成1小时冷链物流配送圈,合力畅通农产品上行和下行双向通道。积极推动“郑冷链”、“豫冷链”等全程信息化追溯系统平台在都市区的推广和应用,实现跨地区冷链检测证明互认和跨区域全链条追溯,完善跨区域冷链物流数字化监管。积极推进大都市区内部冷链物流标准互认互通,形成可推广示范的标准化项目,提高大都市区冷链物流运作效率。加强郑州大都市区农产品保供应急联动政策接轨,探索大都市区内冷链物流运输车辆统一管理,畅通突发事件下冷链物流车辆通行。

2.加强城市群冷链物流协同服务

依托郑州冷链物流领先优势,引领带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及长治、邯郸、聊城、安阳、蚌埠、阜阳、商丘、南阳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与新乡、洛阳、商丘、漯河、宿州、阜阳、蚌埠、聊城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协同,提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间供应链协同运行水平,推动基地间冷链物流规模化、通道化、网络化运行,打造设施共建共享、网络互通互联的中原城市群冷链物流协同发展标杆。发挥郑州核心城市作用,加强周口、信阳、驻马店、菏泽、运城等传统农区资源以及城市群内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等产地与人口集聚区、消费集中地区等销地协同,以郑州为中心开展产销对接、冷链共配,助力城市群农业转型升级。依托郑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需求,鼓励城市群内有条件的资源型城市向冷链相关产业转型,引导冷链物流要素和上下游产业沿通道集聚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群冷链物流设施水平。

3.深化冷链物流跨区域联动服务

结合我国果蔬优势产区分布以及南菜北运、西果东输、果蔬进出口等流向特征,发挥郑州冷链物流规模优势,建立跨区域冷链物流联动服务体系。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主销区联动,推进与全国主要农产品集散枢纽合作,全力扩大全省及城市群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和规模。组织大型批发市场、商超企业以及各电商平台与全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联动合作,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供畅通无阻、高效联动的冷链物流服务。加强与其他全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联动共建,探索建立市场化、专业化联动机制,积极推动全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互联成网。加强与深圳、青岛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冷链航空货运、国际航运、跨境冷链贸易等方面联动协作,依托冷藏班列、空运冷链专线等助力“信阳茶叶”“南阳艾草”“中牟大蒜”“西峡香菇”及各类罐头、蔬菜、肉类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提升跨区域冷链物流合作层次和水平。

(三)打造城乡冷链物流体系

1.完善“最初一公里”田头保鲜设施建设

依托荥阳石榴、中牟瓜果蔬菜、新郑大枣等重点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最初一公里”冷链物流需求,鼓励果蔬种植、水产捕捞、畜禽屠宰企业选购适用型预冷、制冷设备,解决产地源头预冷普遍缺失问题。新建一批设计科学、设备先进、低碳节能的产地冷藏设施,改扩建一批老旧设施,替换一批老旧设备,加快培育一批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运营主体,鼓励发展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租赁等社会化服务,引导发展共享式移动冷库,合理布局插电装置、田间停车、换装场地等,提高产地源头冷链物流设施综合利用效率,稳步增加全市果蔬产地冷藏设施库容量,全面形成布局合理、供需适配、绿色高效的农产品田头冷藏保鲜设施网络,实现源头冷链错峰上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强化农产品冷链物流民生保障功能

依托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优势,结合河南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程,扎实推进销地和产地骨干仓、田头仓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冷链物流环节的中转站。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全面形成布局合理、上下贯通、智慧互联、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销服务网络。串联郑州大都市区内的农产品产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链条,推广冷链储运、物流配送、农超对接、出口外销和网上销售等一体化服务,合力畅通农产品上行和下行双向通道,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结合万邦农产品国际批发市场等保供基地,与全市125家农贸市场、109家专业市场加强产销对接、同城共配、应急保供等方面的合作,持续推进便民市场改造升级,优化便利店、菜市场布局,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都市圈冷链物流一体化示范标杆。鼓励上下游农产品企业加强冷链物流战略合作,加快建立一批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和同业企业间的“冷链联盟”,推动联盟内企业精细分工、流程再造,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保障民生需求。

3.健全“最后一公里”城乡配送服务网络

依托邮政、快递和电商企业和城市配送企业,结合“快递进村”工程,面向城乡“最后一公里”冷链配送需求,建设以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冷链配送仓、终端冷链配送设施为支撑的城乡冷链配送服务体系。在集中消费地区,开设直销经营网点,建设“区域低温加工配送中心—区县配送站—终端配送网点”三级冷链配送网络,开展农产品新鲜直供工程,依托大河速递、花花牛乳业、华鼎供应链等企业,在全市打造一批生鲜直销配送示范基地,鼓励果蔬产地冷链物流建设主体积极与快递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发展“电商+冷链快递+智能菜柜”的生鲜农产品直销零售模式。提升产销冷链现代化水平。鼓励大型生鲜电商、连锁商超等共享共用末端设施网点和配送冷藏车,打造“上行下行一张网”。建设一批具备冷链配送、分拣加工、终端零售等功能的冷链共享前置仓,形成“干线运输+神经末梢”的冷链共同配送网络,推进有条件的社区建设一批冷链储藏柜等新型社区化配送设施,完善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能力,打造“市区30分钟达、县镇1小时达”冷链配送圈,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打造冷链基础设施体系

1.推进国家物流枢纽连线成网

依托郑州四个国家物流枢纽,借助郑州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推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连线成网,建成稳定高效的生鲜供应链。依托占杨一级铁路物流基地规划建设宁哈和乌沪通道铁路冷链物流枢纽,完善铁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依托“米”字形高速铁路物流通道,不断完善郑万高速铁路、郑合高速铁路、京广铁路、登杞铁路、陇海铁路等铁路集疏网络,规划“十向”高速铁路物流网,形成联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株潭、武汉、关中等周边城市群的物流通道。建设郑州机场卡车航班集疏通道设施,优化“卡车航班”、“航空+高铁”等多式联运衔接转运设施,加强国际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2.推动区域物流枢纽高效协同

推动县(市、区)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传统水产冻品市场等优化布局、明确功能、整合资源、改造升级。根据人口、产业、消费规模,推进新密市、新密曲梁、登封市、巩义市等建设区域冷链物流枢纽,与现有区域物流枢纽实现高效联动。鼓励郑州广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京东亚洲一号、民生电商供应链产业园等完善冷链物流应急保供功能。提升改造一批符合条件的中大型冷库,实现全封闭式作业,推进一批传统冷库从单一功能的仓储型冷库向冷链加工配送处理中心转变。

3.推动功能口岸开放提能

支持郑州机场北货运区进境水果、进境冰鲜水产品和进境食用水生动物3个指定监管扩大业务,完善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指定监管场地服务承载能力,拓展精深加工、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等增值服务,形成国际采购、查验仓储、保税加工、冷链配送产业链条。创新发展“口岸+海公铁联运+冷链物流中心”、“国际班列+冷链物流+公路短驳”等冷链新模式,支持大型物流集成商在郑设立口岸作业区,推动深圳盐田港智联冷链谷、巴夫洛空港智慧创新物流园、畅联郑州物流中心、极兔速递分拨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

4.推动两端冷链设施扩能补全

加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产品产地产后预冷、冷藏冷冻、分拣分级、清洗包装、鲜切分割等商品化处理能力。依托产地批发市场、大型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改造或新建产地预冷设施、产地冷藏保鲜库。依托供销合作社、生鲜电商企业、邮政快递企业等,谋划一批企业型、平台型、共享型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加快推进城市周边物流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集中配送能力。积极推进有条件的社区建设一批冷链储藏柜等新型社区化配送设施,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打造全品类冷链服务体系

1.果蔬冷链物流

依托荥阳石榴、中牟瓜果蔬菜、新郑大枣等重点果蔬生产基地,因地制宜新建一批设计科学、设备先进、低碳节能的果蔬产地冷藏设施。开展农产品新鲜直供工程,在全市打造一批生鲜直销配送示范基地,推进商品化包装与冷链包装一体化,提高果蔬商品化处理能力,减少流通损耗。鼓励果蔬产地冷链物流建设主体积极与快递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发展“电商+冷链快递+智能菜柜”的生鲜农产品直销零售模式。支持中牟县、新郑市整合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存量设施及农产品流通、生产加工等上下游产业资源,培育发展中央厨房(预制菜)功能,不断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同时进一步完善果蔬批发市场冷链体系,增加南菜北运,西果东送。建设社区直销菜店、标准化菜市场等多种零售终端,配齐冷链终端设备,提升产销冷链现代化水平。

2.肉品冷链物流

鼓励万邦农产品国际物流园、郑州广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肉类产品重要集散地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畜禽产品深加工,推进精细化分割,探索“牧场+超市”“养殖基地+肉制品精深加工+超市”等新模式。在集中消费地区,开设直销经营网点,建设“区域低温加工配送中心—区县配送站—终端配送网点”三级冷链配送网络。发挥郑州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功能优势,实现进口肉类产品直通郑州、服务中原、辐射中部,打造内陆地区进口肉类产品集散基地,加快实现从屠宰、加工、运输、储藏到市场的全链条冷链运行,满足河南及中西部市场对进口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实施居民“放心肉”工程。支持经开区、中牟县等地区的冷链物流园新建滑轨白条猪交易区,提供点对点交易、大型集中交易等模式,扩大屠宰量和提高交易额,同时建设全程“无断链”的肉品冷链物流与溯源体系,建立严格的温度和质量监控系统,保障销售终端冷链质量。

3.速冻食品冷链物流

发挥郑州市速冻食品企业辐射范围广、服务城市多的优势,鼓励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龙头生产企业对接重点冷链物流基地和产销冷链集配中心,推动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网络建设,打通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的全流程冷链服务,支持惠济区速冻食品产业集约化发展,构建速冻食品冷链过程质量快速检测体系,完善冷链物流服务追溯体系及速冻食品行业运输标准,从冷链物流环节保证速冻食品质量安全。

4.餐饮食材冷链物流

鼓励千味央厨、华鼎供应链等大型餐饮食材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利用自有冷链设施提供预制菜社会化冷链物流服务,开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经营模式创新,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设施,提高城市冷链配送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加强餐饮食材冷链物流服务保障,探索服务社区的低温食材、预制菜、乳制品等宅配仓建设,发展网格化、高频率配送到家服务,提升末端配送服务品质。培育壮大商务饭店、特色餐饮、团餐等餐饮食材的供应链服务企业,推广城配冷藏车持续温度监控系统,保证餐饮食材流通过程中不断链。

5.药品冷链物流

鼓励医药领域龙头企业在城市周边建设医药冷链物流中心,高标准建设自动化立体冷库,逐步建设超低温库,规范冷藏车验证工作,严格实行低温药品运输、储存和配送管理,推行“互联网+医药物流”模式创新。制订符合GSP规范的医药批发企业现代物流基本要求,鼓励发展药品多温共配、接力配送等模式,探索发展超低温配送。开发专业的医药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产品追溯和自动查询,提高医药物流信息化水平。健全应急联动服务及统一调度机制,严格落实全国统一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特别管理机制。

6.水产品冷链物流

加快推动建设一批冷藏、加工一体化的水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充分发挥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港、四季水产物流港等大型批发市场的作用,完善中牟、惠济区和航空港区各环节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支持冷链全链条无缝对接和安全温控数据共享。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提升水产品产销地冷链物流对接及冷链分拨配送能力,构建辐射郑州的水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加强进口水产品物流运输环节防控力度,防止病毒通过冷链物流渠道传播,适应持续扩大的高品质水产品消费需求。

7.花卉冷链物流

支持惠济区、郑东新区建设进出口花卉冷链物流基地,推广冷链储运、物流配送、农超对接、出口外销和网上销售等一体化服务,降低鲜切花流通损耗。依托郑东花卉市场、郑州陈砦(双桥)花卉基地、陈砦花卉市场等打造花卉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加大冷库、冷藏车、保鲜车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提高鲜切花质量,加强鲜切花保鲜储运与拉长花期技术研发,利用航空冷链物流运输,服务中西部城市,提升产品竞争优势。

(六)打造智能冷链技术体系

1.提升冷链物流智慧化水平

支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平台化管理,增强覆盖冷链物流全链条的信息化监控手段,提升车辆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应用率。推动企业自建集车货匹配、供需发布、智能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交易撮合、车联网服务、金融保险等服务,强化供需精准对接,提高冷链资源利用率。探索建立冷链商品新零售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全程可视化配送。建立冷链物流研发机构,持续提高大连冷链物流研发能力。

2.推进冷链物流数字化发展

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开展全流程、全要素数字化建设,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大温度传感器、自动识别终端、监控设备、电子围栏等设备的安装与应用力度,推动冷链货物、场站设施、载运装备等要素数据化,实现对到货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作业环节数据自动化采集传输。推动冷库“上云用数赋智”,逐步开展数字化冷库试点工作。

3.强化冷链技术创新引领

鼓励配送企业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设备设施,推广节能环保技术。鼓励速冻食品企业应用引进自动化冷链技术、真空预冷技术、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技术等温控技术强化冷链产品流通环节质量安全,提高监管能力。支持冷链物流装备、仓储企业积极利用5G、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赋能智慧化冷链设施设备,提升整体运行效率。重点在标准化冷库集约利用和冷库建筑空间科学利用、蓄能设备开发、冷媒技术更新、分拣联检一体化应用等方面进行技术层面指导和政策支持。鼓励高校、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物流技术创新实验室,协同开展冷链物流领域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夯实冷链物流发展的理论基础。

4.完善冷链大数据监管体系

依托郑州冷链大数据监管平台,加快推进“大数据+监管”模式,加强对食品、药品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冷库、冷藏车、冷柜的温度、位置、速度等进行线上监管,实现冷链物流实时监管、温度预警、行业分析、资源共享、数据交换等功能,加强对重要风险点的提前干预和有效管控,保障冷链物流不断链,增强食品、药品安全。支持物流企业构建集网络安全、实时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信息安全等于一体的冷链大数据监管体系。

5.健全冷链物流质控溯源体系

落实产品全程监控与质量追溯制度,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或民营企业加入冷链物流产品监控、追溯系统、大数据平台等建设。支持中牟县、惠济区、经开区、航空港区等地区对肉类、水果、药品、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生物提供全程冷链服务,鼓励企业利用GS认证,建立和完善冷链质量追溯系统、流通追溯系统等,以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过程,形成全产业链的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

6.打造进口冷链食品“安全链”

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建立进口冷链食品物流全链条、可追溯、一体化管理体系。加快“郑冷链”追溯平台系统企业应用推广,确保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质量可控、去向可溯。建立进口冷链食品产地预警机制、预防性消毒实施单位技术评估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对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防范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物流传播风险。

(七)打造业态模式创新体系

1.加快“冷链+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融合

嵌入郑州优势农产品供应链,鼓励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主体积极与快递、物流行业合作,做好农产品村级寄递、电子商务站点的产销对接工作。健全三级农村网络,完善农村冷链物流服务网点,鼓励农户依托电商平台,借力物流企业、快递企业实现产地直供,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联动发展带动农产品附加值、出口比例、品质等全方面提升。加快畜禽屠宰企业改造升级,推行“规模化屠宰+冷链化配送”模式。鼓励畜禽屠宰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畜禽产品深加工,推进精细化分割。推动实施农批、农超、农校、农企对接项目,升级改造展销门店、专柜,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

2.深化“冷链+餐饮配送”产业创新融合

鼓励万邦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同,支持发展中央厨房,推动“中央厨房+多温共配”模式创新,形成集约化、标准化的操作模式,统一原料采购、低温加工、冷链配送,实现优质食材新鲜直供,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由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建设民生保障型城市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完善从产地到餐桌的供应链体系,提升食材运输效率和质量,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3.加强“冷链+网络零售”产业创新融合

建立乡村直播带货合作组织,培养乡村直播人才,新建或改建电商直播平台,应用抖音、淘宝等互联网平台进行直播带货,推进冷链物流与电商企业合作,加强线上线下结合,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畅通冷链产品线上销售渠道。鼓励农户、合作社等利用线上销售信息来实现“以销定产”,满足“口味多元化”“高度碎片化”的客户人群。推广标准化的车载冷藏箱、保温周转箱、冷藏快递储存箱等设施设备,推进社区冷藏配送柜(城市冰箱)试点,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瓶颈。

(八)打造冷链要素支撑体系

1.培育冷链物流骨干企业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依托冷链物流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平台,开发一批优质冷链物流项目。实行“点对点”精准招商,瞄准“三类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总部型企业,引进中国物流集团、敦豪航空货运等全球大型物流集成商,重点引进产地预冷加工、保鲜运输、冷藏储存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在郑州市建立全国性冷链物流总部基地和区域性集散分拨中心。加大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3A级以上物流企业培育和政策扶持力度。分类培育一批全国领军型、特色标杆性、新兴成长型、具有品牌优势的本地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全产业链冷链物流品牌。支持本地冷链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冷链企业竞争力。支持冷链企业对标,培育成为国家星级冷链企业。鼓励郑州冷链物流企业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改造升级或兼并重组,加快形成一批经济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

2.健全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梳理冷链物流标准和修订完善郑州市现行冷链物流地方标准,加强不同标准之间的衔接,研究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制定和推广一批适合郑州市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鼓励速冻食品、特色农产品、进口水果等龙头企业制定并实施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落实冷链物流设施和技术装备标准化发展,鼓励冷链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制定物流装备制造标准,支持成立跨区域的冷链物流标准化企业联盟,形成与其他县市冷链标准的互联、互通、互认。

3.推进冷链装备转型发展

发展建设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加快推广使用全程温度自动监测记录和控制的节能冷藏车、新能源冷藏车,降低流通环节的能耗。积极推广标准化的蓄冷保温箱、车载冷藏箱、保温周转箱、冷藏快递储存箱、城市冰箱等设施设备,解决冻品运输过程中的城市“最后一公里”瓶颈。加强智能立体冷库、智能化移动冷库、物流机器人、智慧冷藏车、自动分拣设备等智能化物流装备的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冷链装备保障能力和供给质量。推动自动消杀、蓄冷周转箱、末端冷链无人配送等应用。鼓励冷链货运车辆加装智能设备,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和集条码、称重、垛码等智能化设备的普及应用,提升冷链包装运作效率和精准度,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

4.完善冷链物流统计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作用,加强行业数据收集、分析、发布等基础工作。依托各级冷链物流节点,加强行业日常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研究发布冷链物流行情指数,及时通报重点产品运营状况,科学判断行业状况、预测发展态势,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和指导企业经营提供依据。

五、重点工程

(一)航空冷链物流工程

推进航运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引进航空冷链物流集成商,大力发展本土货运航空公司,打造航空货运特定细分市场货源集聚地,促进航空货运上下游企业集聚和业务延伸,打造航空货运“全链条”服务品牌。支持先进空运冷藏保鲜设备研发,完善郑州航空货运服务设施保障体系,提升冷链物流、航空快件、活体动物、超规货物等货物专业化水平。

专栏2:航空冷链物流工程

1.航空冷链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第三跑道、T3航站楼和北货运区等机场三期建设,加快基地航空公司货站、高铁南站快件分拨等相关设施建设。加快机场周边建立空港冷链物流中心,打造统一的航空冷链物流信息平台。鼓励DHL、UPS、FedEx等知名物流集成商在郑扩大航空快递业务规模,争取其在郑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发展飞机租赁业,打造空空转运中心。

2.航空公司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增加北货运区的华中冷鲜港、郑州永之兴航空冷链物流公司运力投放,加速该区航空物流产业集群形成。推进东航物流郑州生鲜港项目、中通快递国际业务总部、港新冷链仓储物流项目、南洋优鲜境外生鲜冷链加工项目。

3.货运物流航线网络建设工程。构建“枢纽+通用”多层次机场体系,加快郑州(上街)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支持郑州机场加大货运包机引进力度,鼓励包机转为定期航班,吸引更多集疏能力强、覆盖范围广的货运航空公司开辟和加密货运航线。推进与卢森堡货航合资组建货运航空公司,大力扶持中原龙浩、中州航空等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发展。深化郑州—卢森堡战略合作,拓展郑州—赫尔辛基合作成果,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南南合作伙伴联盟’建设。加密东北亚、东南亚航线网络布局,增加卢货航、马来西亚货航等航空货运企业的第五航权配额,打造东南亚经郑州中转至欧美的“空中中转快线”。

(二)铁路冷链物流工程

依托国家铁路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和郑州国际陆港等,加快发展生鲜农产品贸易,推动建设铁路冷链物流通道。加快国际陆港第二节点建设,积极推动圃田(占杨)一级物流基地、薛店多式联运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区域铁路冷链物流枢纽网络建设。扩建铁路货运站,配套建设供电设施,提高铁路装卸效率,增强铁路货运站的物流能力,进一步完善铁路冷链集疏运体系建设。

专栏3:铁路冷链物流工程

1.圃田(占杨)铁路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占地2000亩,新建生鲜农产品汽车作业区作业线2条,冷链作业区作业线1条,配套冷藏仓库及冷链仓储交易区。占杨站新增到发线2条,牵出线1条,积极推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及运营工作。

2.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建设项目。加快陆港保税物流平台建设,实施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数字化班列项目,加强中欧(亚)班列货源集结点和中转点。扩大开发南欧、北欧线路,打造覆盖欧洲和中亚的境外冷链物流集疏网络。加大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冷藏货运量,试点推行带有温度追溯功能的集装箱,形成连接欧洲、中亚、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相关城市,覆盖亚欧大陆的国际陆港网络体系。

3.航空港站高铁货运枢纽中心。加快推进航空港站至空港核心区内的专线空铁联运区,实现冷链货品直达机场货运区。推进高铁新城的培育,完善航空港站高铁场站周边集疏运体系,带动铁路冷链物流的发展。

4.薛店铁路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薛店铁路物流基地生鲜农产品综合服务区、铁路作业区、冷链物流服务区、特色农产品展示交易区,完善生鲜农产品配套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展示交易、商贸等冷链物流功能。

5.陆港新址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国际陆港新址建设,积极发展国际货运班列、国内干线运输、国际多式联运等业务,重点服务于生物医药、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粮食、水果、食用水生动物、植物种苗等产业,形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长极,提升郑州在全球物流格局中的枢纽功能和地位。

(三)寄递冷链物流工程

依托村委会、村邮站、超市便利店、党群服务中心等进行服务功能叠加,在产业村、中心村建设布局合理的村级冷链配送点,组建农村冷链寄递实体,共同打造郑州冷链寄递标杆,建立冷链寄递全程温度记录制度,形成冷链寄递渠道安全监管业务机制和政策措施,健全冷链物流寄递追溯体系,探索河南冷链寄递安全监管标杆。

专栏4:寄递冷链物流工程

1.冷链寄递中心建设。鼓励邮政企业及快递企业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冷链仓储设施,提升冷链配送能力,打造冷链寄递中转中心。支持美菜网、双汇生鲜电商等平台和万邦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投放一批末端生鲜快递柜,健全冷链末端网络。到2025年底,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一个运营网络共建、网点共享、商品共配的冷链寄递物流共同配送中心。

2.多网融合发展工程。充分对接《郑州市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设“N个城乡配送网点”,推动农村客运、货运、邮政快递进一步融合发展,完善冷链配送、冷链运送、冷链仓储、增值服务等冷链寄递服务。引导客货运输、邮政、快递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业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共同建设多网融合、一网多能的乡村冷链物流寄递网络。

3.冷链寄递示范创建。支持邮政快递企业牵头推进快递物流服务深入田间地头,港新、新开元、华夏易通等冷链企业和中农华盛、天裕农邦、乡得旺等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田头市场合作建设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储等设施,在中牟、荥阳、薛店、花园口等区域打造一批中牟大白蒜、新郑红枣、河阴石榴、花园口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冷链寄递示范。   

(四)冷链物流标准工程

加大力度落实国家冷链物流标准,加快普及一批冷链物流技术规范。鼓励相关冷链物流企业与冷链物流研发机构展开积极合作,探索制定一批与冷链物流技术、管理服务及业务操作标准。利用航空物流、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等郑州优势产业,制定推广铁路冷链物流标准、航空冷链物流标准等。鼓励地方龙头企业继续在冷链物流标准制修订方面开展探索创新。探索建立标准化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一套覆盖面全、适用面广、执行度高的郑州市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

   

专栏5:冷链物流标准工程

1.开展冷链物流标准化专项工程。依托郑州冷链物流企业联盟等大数据平台,落实企业对《电子商务冷链物流配送服务管理规范》等国家冷链物流标准的执行情况,加快推进冷藏、冷冻食品储运环境温湿度监控管理规范、药品批发企业现代物流基本要求等地方冷链物流技术性标准的制定。在速冻存储、冷链运输、冷链物流平台行业每年选择10家以上试点示范企业开展对标、达标工作,鼓励相关企业定期进行冷链物流标准化达标测评与自查行动。

2.制订推广冷链物流郑州标准。在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冷链物流作业标准化、冷链物流配送标准化和冷链物流信息标准化四大标准化体系方面,支持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联合制定冷链物流郑州市地方标准。鼓励河南港新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牵头制订航空冷链物流相关标准;鼓励三全、思念牵头建立速冻食品流通环节操作规程;鼓励四季水产等牵头制订冻品操作规范;鼓励花花牛乳业牵头制订乳制品运输标准等。力争在2025年前制定推广3条以上冷链物流地方标准、5条以上冷链物流团体标准。在全市建立冷链物流全程温度记录制度,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温度控制标准,形成全国冷链物流新标杆。

3.建设市场标准化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开展冷链物流企业标准对标、反馈行动,打破标准制定与企业执行之间的信息壁垒,避免冷链物流企业由于执行相关标准造成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搭建一个冷链物流标准化落实反馈信息平台,建立流动的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践行标准“制定—实施—优化”的制订原则,保障冷链物流企业的根本利益。

(五)智慧信息平台工程

以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重点,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推动重点行业、重点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与物流相关的政务信息系统的开放共享。支持“郑州市冷链大数据监控平台”,完善信息发布、在线跟踪、展示交易、服务监管等功能,打造多功能集为一体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大宗商品、网络货运、数字零售等平台。

专栏6:智慧信息平台工程

1.郑州市冷链大数据监控平台。支持郑州市冷链大数据监控平台,定期开展对冷链食品温度、湿度进行实时的监控、分析和预警工作。推动全市大型冷库、冷链运输车辆、冷藏冷冻前置仓温湿度数据纳入平台监管,相关温湿度数据与“郑冷链”打通。力争2025年全市60%的冷链物流企业接入冷链大数据监控平台。

2.郑州机场航空物流平台项目。支持郑州国际机场深化冷链物流电子运单中性平台建设,将冷链物流信息以电子运输契约的方式进行运输,实现航空公司、货运代理人和机场货站之间数据互联互通,提供“单一窗口”的航空冷链物流信息化服务。

(六)农产品供应链工程

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示范基地,支持在农产品产地建设或改造具有产后商品化处理功能的预冷设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支持大型流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管理理念、标准和技术,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改造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冷库,健全全链条冷链物流体系。

   

专栏7:农产品供应链工程

1.产地预冷设施建设项目。持续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加强移动冷库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优势产区在产地推行产品预冷。支持新郑大枣、中牟西瓜、荥阳柿子、河阴石榴、樱桃沟樱桃等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就近建设改造产地预冷仓,做好产地与销地冷链衔接,带动农产品附加值、品质、农户收入的提升。

2.流通网络体系建设项目。支持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参与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设立农产品销售专柜、专区、专档,拓宽和稳定营销渠道。支持新开元、鲜易冷链、中外运冷链、港新冷链等大型冷链企业建设区域农产品流通集散中心。

3.农商互联建设工程。推进具有农产品展示展销、商品交易、智慧电商等功能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项目,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批市场、各大电商平台赋能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七)城市冷链配送工程

加快冷冻库、恒温恒湿库等不同种类冷库设施和冷链分拨配送中心的建设,支持冷链物流企业高起点建设区域大型低温加工配送中心。改造升级存量冷链配送设施,整合小散弱冷链配送企业资源,推动城市周边大型物流园区、农贸市场增加低温集配设施,建设一批民生保障城市配送园区。整合蓄冷设备资源,鼓励多温共同配送,发展冷链甩挂运输和多温共配,支持建设一批冷链云仓、中转仓、前置仓,投放一批城市冰箱、社区冷柜、低温售卖终端等终端设备,补齐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短板。

   

专栏8:城市冷链配送中心工程

1.物流园区枢纽建设项目。推进万邦国、郑州信基调味品城有限公司冷链物流产业园、河南中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高端航空器材物流产业园,进一步增强冷链物流园区枢纽功能。

2.区域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支持美菜网郑州纳维亚一号项目(美菜网华中大区运营中心)、河南新南洋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南洋优鲜境外生鲜冷链加工项目、荥阳市冷链仓储物流建设项目、郑州智慧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深国际华夏易通冷链物流园(马寨)等项目建设,打造先进冷链区域配送中心。

3.终端配送体系建设工程。加快万邦C区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建设项目建设,促进农产品高效流通、配送,推进郑州国际物流园区新能源物流运配中心项目,推行绿色末端配送,满足2000辆新能源物流车辆的充电、停车、维修等服务的场地,建设停车位3000个、充电枪1000把,支持万邦、四通等生鲜农产品经营商依托美团、京东等电商平台,与快递企业合作,开展高效共同配送。

(八)应急保供物流工程

鼓励具备条件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承担应急冷链物流储运和配送职能,保障应急保供体系高效运转。加快推进区域应急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改造提升现有应急物资中转站,新建郑州北部、南部应急物资中转站,保障居民日常需求与应急调拨需要。加快完善适应突发事件需求的平急转换机制、应急物资配送机制、救助机制。依托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建立应急物流管理指挥体系,提升应急物流组织运作能力。

专栏9:应急保供物流工程

1.快速通达技术装备发展。依托新郑机场、上街机场等,探索航空运输能力社会化储备机制。加大花花牛、三全、思念、丹尼斯、鸿翔物流等企业采购具有冷藏保鲜功能全货机、直升机、无人机及相关专业设备,实现应急物资快速运输和快速抵达。

2.应急物流关键设施保障。依托航空港区郑州联勤保障中心空投基地,设立专业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应急物流保障中。支持万邦、郑州信基调味品城冷链物流园、金象冷链物流园、强化冷链应急专用仓储、隔离区、快速中转换装等功能,打造一批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应急物流关键设施基地。

3.应急物流基地建设工程。改造提升东部中牟县、西部上街区现有应急物资中转站,建设西部荥阳市广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应急物流基地,保障应对河南省突发事件,并对河南省周边区域做好后备和支援。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能力

发挥郑州市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强化组织协调,全面统筹推进全市冷链物流业发展。加强组织谋划,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重大冷链物流项目跟踪服务等工作机制。优化物流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冷链物流顶层设计与组织协调,全面统筹推进冷链物流业发展工作。市物流口岸局负责日常协调推动,加强调研和政策协调衔接。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开展冷链物流相关工作,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研究解决郑州市冷链物流的突出问题。各县(市、区)根据本规划,成立区县推进冷链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加大冷链物流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冷链物流相关标准,推动冷链物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冷链物流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等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反映企业诉求、宣传行业政策、推广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等作用,构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纽带。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落实河南省冷链物流扶持政策,研究制定促进郑州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做好物流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衔接,将冷链物流作为准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规划,在用地布局、审批以及土地登记方面优先保障。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省级示范性冷链物流园区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列入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予以重点保障。积极探索物流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试行“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用地供地制度。鼓励利用旧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改造建设冷链设施。合理规划冷链物流车辆在城区的行驶路线、停靠地点、停靠时段,给予车辆通行便利政策。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继续实施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基本同价等冷链物流用能支持政策。

(三)加强财政金融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支持供应链金融机构与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开展仓单质押、存货质押、融资租赁、金融仓储以及票据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发展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冷链商品交割业务。引导冷链物流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发行债券直接融资。设立市级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标准化示范等项目的支持力度。

(四)推进冷链技术研发

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冷链物流科技创新应用体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冷链物流企业共建冷链技术创新应用平台。开展冷链物流追溯、检测、预冷等技术和相关标准、制冷技术、食品冷藏技术和食品包装技术等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加强生鲜农产品采后预冷、包装、运输等保鲜技术研究,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强数字化、标准化、绿色化、自动化等冷链物流设施先进装备研发应用,从源头提升郑州市冷链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

(五)加强冷链人才培育

引导和推动全市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增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和方向,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冷链物流领域交叉学科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应用。鼓励企业和高校建立“产学研”对接机制,建设一批冷链物流“产学研”深度融合实习基地和产业学院。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懂经营、善管理的冷链物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智汇郑州”人才工程“1+N”政策体系,对冷链物流发展高层次人才在科研启动经费、岗位津贴以及级别待遇、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落户、出入境等生活服务给予较为全面的保障。鼓励骨干冷链物流企业设立研究机构,探索建立冷链物流专家库、人才库,加强冷链物流发展智力储备。支持企业建立教育培训中心,通过企业内训、管培生等途径,加强对企业冷链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建立健全在职人员培养机制,提高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

(六)完善冷链物流监管

推动冷链物流企业监管全覆盖,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冷链物流监管机制,确保各项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到位。整合市域内进口冷链食品企业资源,推动企业由货物分散管理升级为统一贮存管理,实行冷链物流企业网格化监管,织密冷链物流安全监管防线网络。提高行业安全监管技术和手段,建立冷链物流质量监管体系,推进冷链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对严重违法失信冷链物流企业实施联合惩戒,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发挥社会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冷链物流领域违法违规案件曝光度,支持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共同打造和维护诚信合规的市场环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