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课堂评课标准有哪些 朱靖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朱靖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2024-06-11 19: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评课标准要有传承。传统意义上的“好课”标准是多少代、多少人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且一直在不断更新、充实,我们今天看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存在价值的,很多东西仍需要坚持。比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处理得好,教学关键抓得准,教学程序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废除注入式而采用启发式,注重使用教具,教学语言准确、简明、生动,板书设计合理、精练、美观,这些常规要求我们今天也不能废弃。1978年以后课堂教学改革遍地开花,比较有影响的有:强化“双基”教学,精讲多练或精讲精练,重视师生双边活动,贯彻“三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思想,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等等。这些思想和做法也是应当继承的。历史总是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们讲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等于“另起炉灶”,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还是要继承的。

第三,评课标准不能抛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点。如同穿衣一样,无论怎样制作,衣只能是衣,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课终归是课。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点应当包括:①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的。②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应当目标清楚。③“教”和“学”的目的是“教会”和“学会”。④“教会”和“学会”的内容不仅是学科知识,还有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掌握和驾驭知识的本领,还有做人的道理。⑤“怎样教”和“怎样学”都是为了完成“教”和“学”的目标,为了达到“教”和“学”的目的。⑥“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的的体现、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应从“学”的实际和需要出发。⑦教师是学生“学”的知识传授者和能力培养者,同时又是学生“学”的服务者和“学”的管理者。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上述八点,无论是对于讲课人还是对于评课人,都是最基本的着眼点,如果抛开这些,那么“课”便难称为“课”,更谈不上好课了。因此,不管出台什么样的评课标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点是必须遵循的。

总体来讲,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能丢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点,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评价标准,不能去刻意追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

就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课堂教学而言,笔者以为一堂好课应当处理好以下五对矛盾关系:

第一,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或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教育。既然是大众教育,就不再是精英教育,所以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用国家原总督学柳斌同志的话讲,这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但是讲面向全体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培养精英,精英还是需要的,只不过是基点一定要放在面向全体学生上,而不是放在少数学生上。

第二,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能受到良好意志、品质和其他做人方面的熏陶。新课程体系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是发展,就应当是全面发展,所以教书是为了育人,教书要渗透育人,这点教师必须认识清楚,也应当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出来。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育人并不是形式上的贴标签式或者生拉硬挂的做法,而应当把教学和育人有机结合,教学中有育人,育人中有教学,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第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体现出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为主。传统意义上的“好课”标准是以教师为中心,定位在教师的“教”上,“以讲代教”“以教代学”一直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定式,教得好即讲得好,讲得好即教得好。今天我们理解教学应当是“以学定教,以用促学”,确立“教”为“学”、“学”为“用”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学习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反对“以讲代教”,不能只从形式上否定“讲”,或者单纯以“讲”多“讲”少来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教师教学是离不开“讲”的,但这种“讲”不应当是“照本宣科”(新课程是体验课程,传统课程是文本课程,“本”指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不应当是教师自我展示,而应当是完全为了学生的“学”进行的。教师特别要注重课堂里动态生成的东西,让课堂远离预设和浮躁,让课堂体现灵性和发展,让课堂里的师生、生生真正互动起来,飞扬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想和激情。

第四,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活”与“实”的关系,做到“活”而不乱,“实”而不板。“活”不是追求那种表面的“热闹”,而是要学生因学得活、思维活而带来课堂气氛活。“实”不是追求那种就知识讲知识的表面的知识落实,而是要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思维空间得到充分扩展的情况下学得实。要注重基础性,关注差异性,强调自主性,正视动态性,提倡开放性。

第五,处理好教学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恪守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又体现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如思想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接受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由浅入深规则、由已知到未知规则、由简单到复杂规则等。个性特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风格和特点。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尊重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许多“不确定性”的事实,以“个性化”“选择性”“多样化”为主要特征,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空间,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与发展。

上述五对关系,其核心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只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学”去教,把“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他四对关系也就容易处理好了。

有课堂教学,自然要有课堂教学评价。为便于操作,有一个量化的评价办法是必要的,但鉴于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选择性特点,加之评价并不是都可量化的,所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宜粗不宜细,以给授课者和评课者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下面是笔者草拟的一份课堂评价简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