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期【爱华专栏】楚爱华:《草船借箭》如何凸显诸葛亮的特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诸葛亮的人物细节描写 第398期【爱华专栏】楚爱华:《草船借箭》如何凸显诸葛亮的特点

第398期【爱华专栏】楚爱华:《草船借箭》如何凸显诸葛亮的特点

2024-06-21 2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草船借箭》同样将诸葛亮放置在高手对峙的情境中,且事态更加凶险。课文主要涉及了四个人物:鲁肃虽处孙营,但他温厚诚恳,对诸葛亮构不成威胁。对诸葛构成重要威胁的另外两个——周瑜和曹操,两人一个多疑狡诈,一个奸绝深算,都是不易对付的角色。尤其是周瑜,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与“小霸王”孙策结为生死之交,曾成功反骗蒋干除掉曹操大将蔡瑁、张允,为赤壁之战的奇胜立下大功,是东吴重臣和实际统帅。但他嫉恨诸葛亮,处心积虑寻找一切机会要除掉他。

“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又遇众才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则更奇。”[2]诸葛亮单枪匹马游说东吴,虽然舌战群儒达成了“一致对曹”的共识,但他既要提防周瑜的暗箭,还要想办法对付黑云压城进逼而来的曹操大军,可谓是险象环生,失手于任何一方都会命丧黄泉。作者为了刻画诸葛亮的绝伦超群,精心设计人物关系,在“众才尤让一才之胜”的“奇”境中,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艺术享受。

二、险极:面对重重陷阱,诸葛亮几乎插翅难逃

周瑜一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高调请他来商议军事,实际上已暗设陷阱,等着诸葛亮送死,且死得咎由自取。两人对话如下: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一个不动声色设套诱入,一个仿佛不知见圈就跳;一个不依不饶步步紧逼,一个迎难而上将险情弄的更险。“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3]两个高手貌似谈笑风生、轻松潇洒,实则斡旋较量、暗藏玄机。周瑜明知故问,诸葛亮坦然作答;周瑜不怀好意委以重任,诸葛亮乖巧接招,又主动将十天时间缩短为三天,且立下军令状,更是将凶险之状推到了极致。两人一伸一缩,宛如太极掌法,风轻云淡的表象下惊涛暗涌。短短几个回合的过招,已经将诸葛亮毋庸置疑地置于刀锋浪尖之上,也将读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毛宗岗对此段赞不绝口,连用了8个“妙”字形容:“妙”、“妙甚”、“奇妙”、“奇绝、妙绝”等[4]。

诸葛亮如何化险为夷?如何智胜周瑜一筹让他心服口服?作者将人物放置在这种“险极”的环境中,不仅为人物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张力空间,也让下文扑朔迷离,充满了悬念。

三、趣极:船外杀声震天,船内谈笑风声

诸葛亮巧用逆向思维,变“造箭”为“借箭”,出人意料。他知天知人,预料到三天必有大雾,并以此为契机,对周瑜毒招趁势下坡、将计就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特点,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从曹军处借来十万支箭,令周瑜发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长叹。

有意思的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明明船外箭雨如飞,船内人却气定神闲,饮酒取乐。一边是惊涛拍岸、怦雷震鼓,一边是歌舞袅娜、风轻酒香,实在是有趣之极!

古代小说家为了避免作品格调的单一,也为了舒缓读者阅读时的紧张心情,往往注重章法的错落有致,即在构思中将紧张惊险的情节与舒缓优美的情节间杂安排,以使情节有张有弛,节奏鲜明。“《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真足令人躁思顿清,烦襟尽涤。”[5]《三国演义》中此类写法不少,如第七回写紧锣密鼓的战争,第八回便转入对美人貂蝉的描写;再如赤壁之战前一方面写各路大军战云密布、山雨欲来,一方面又写庞统挑灯夜读、星光满天等。

《草船借箭》虽然是一场大战的局部描写,但也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哈斯宝评点《红楼梦》:“若两场热闹连在一起,便不免吵扰,不能不使人耳燥眼乏,因此中间写出这一段恬静雅音,特地使读者有一番心旷神怡。”[6]这段话同样也适合《草船借箭》。在刀光剑影的缝隙处穿插一些悠闲轻松的情节,不仅使得战争描写动静结合、张弛变化,淡化了战争的残忍和暴力,还愈发突显主人公洒脱恢弘的大将风度,为残酷血腥的战争描写罩上了一层摇曳多姿的诗意氛围。

据《·吴书·吴主传第二》注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与对垒濡须。孙权借水面有雾乘轻舟观察曹军部署,鼓乐齐鸣。曹军怀疑其中有诈,不敢出战,只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孙权最后满载而归。可见“草船借箭”的真实人物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在事件主干与史实无违的情况下,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为了刻画人物,又必须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虚构。罗贯中张冠李戴将借箭之人换成诸葛亮,在塑造这一形象时运用“奇”、“险”、“趣”等多种艺术技巧,就是出于这种需要。

当然,为了神化诸葛亮,作者在后面还用了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空城计、七擒孟获等情节来继续丰满人物形象。这种把人物放在动态环境中去主动生成的塑造技巧,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当代写作带来很多启发,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刊于《语文建设》2016年第1期

注释:

[1][3][4]罗贯中.三国演义[M].毛评本.济南:齐鲁书社,1991,552-553;552;569.

[2][5]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295;304.

[6]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797.

作者简介:

楚爱华(1971-)女,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三年千人”计划获得者,天津师范大学服务滨海新区基础教育专家团队语文学科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中小学语文教材解读、大学与中小学衔接、国学与经典阅读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主持人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委局级5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项。

策 划:李华平

主 编:正道语文微信编辑部

本期责编:周 欢

终 审:唐 锐 张贤洪 马 琴

正道语文

欢迎您

正道语文

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7个区共12000多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

目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区已满员,欢迎您和您的朋友加入第七区559481947。

亲,我们已错过了前世的牵手,也错过了今生的拥有,千万不能再错过做正道语文群友!

扫一扫,您就进了正道!转一转,您的群商就得到了提高!

如何关注:

1.点击标题下方“正道语文”快速关注;

2.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3.微信搜索“zhengdaoyuwen”或“正道语文”。

正道语文

微信ID:zhengdaoyuwen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正道语文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