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学霸爱刷题」2019北京卷文言文题型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语文高考卷题型分析 「高考语文学霸爱刷题」2019北京卷文言文题型解析

「高考语文学霸爱刷题」2019北京卷文言文题型解析

2024-07-16 03: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题目: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左氏 《国语》,其文深闳(宏阔)杰异,固(本来)世(世人)之所耽(沉溺)嗜(爱好)而不已(停止)也。而其说(观点)多诬淫,不概(概括)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模糊)于是非,是不得由(从)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依照)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错乱)其序,民乱之也。阳(阳气)伏(隐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上升),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原来的位置)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水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终极)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年)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只是)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静止),自峙(矗立)自流,是恶乎(怎会)与我谋?自斗(指河水冲击)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安排)?彼固(本来)有所逼(相互作用)引(条件),而认之者不塞(孤陋寡闻)则惑。夫釜鬲(用锅)而爨(烧煮)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熟烂)百物;畦而灌(浇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只)老妇老圃(园丁)者之为也,犹(尚且)足动乎物(自然界),又况天地之无倪(边际),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聚合)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理解)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还是)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已经)陈(讲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原因)乎?而曰是川之为尤(过错)!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采纳)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11.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5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正当方法,这里指仁德)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摆脱)也。君子去(离开)仁,恶乎(怎么能)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违背)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按照)是(指仁德)。”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仙儿老师解析:

7、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一定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

①“概”,概括。⑦“既”,已经。

所以选择A。

8、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B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在文中可译作荒诞虚浮。

所以选择B。

9、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C项“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曲解原文。原文是说可以改变,重点在于“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孰能知之?”(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所以选择C。

10、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关键词,翻译时保证关键词的落实。

①关键词:

认:认同 塞:闭塞 惑:惑乱。

翻译: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

②关键词:

无:通“毋”,不 取:赞同,采纳 尔:此、这个

翻译: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图片来源于网络

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伯阳叔的观点,划分韩愈批驳的那段话的层次,明确是针对伯阳叔哪些观点的。同时注意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文中“且曰”、“又曰”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于考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

答案: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12、①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把握。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对于观点的把握要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上,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来把握。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答案:“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②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题干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

答案: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