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故里 周礼宝鸡】《诗经》中的家国情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诗经风雅颂的划分主要是按什么的不同也考虑到地区 【诗经故里 周礼宝鸡】《诗经》中的家国情怀

【诗经故里 周礼宝鸡】《诗经》中的家国情怀

2023-12-11 1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翻开《诗经》,吟诵“风雅颂”的篇章,其中有对百姓疾苦的忧虑,有对侵略者的抗击,有对家国兴旺、百姓安乐的期盼,《诗经》奠定了家国情怀的优良传统。

宝鸡是《诗经》的发源地之一,其中不少篇章表达了家国情怀。我们可以在《皇矣》中观周文王带领族人抗击侵略者,在《采薇》中感戍边归来的战士一腔思乡与爱国情,在《无衣》中看先秦士兵从陇山和雍城东进西拓,一路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

“万邦之方”

浓烈的壮志气魄

如今,我们去位于扶风的宝鸡周原博物院,能看到一方基本陈列“赫赫宗周 万邦之方——周原遗址考古成果展”。展览的主题“赫赫宗周”“万邦之方”,这两句诗都出自《诗经》。“万邦之方”出自《皇矣》,主要记述了周文王开疆拓土迎战侵略者的事情,这首诗歌描写的情景发生在西周早期,就是西周部族在宝鸡的发展时期,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

《皇矣》这首诗歌是《诗经·大雅》中的一首。所谓“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风格雍容典雅。这首诗歌比较长,我们来看其中的一段: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

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

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

万邦之方……”

这段诗歌的意思是: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登临我国高山之上。我们大喊:“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周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就在那儿渭水之旁。这里是万国效法榜样。

这段诗歌读起来颇有澎湃豪迈之感!西周早期,有侵略者来袭,周族人高喊“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坚决捍卫自己国土中的每一座丘陵、每一方泉水、每一寸土地。这种情怀和气魄,着实让人震撼。

这种坚决捍卫疆土的决心和精神,从三千多年前传承至今。

《皇矣》中这段诗歌,还明确提出了几个地方,“岐之阳”“渭之将”,所以,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明确这首诗歌的发生地就在今天的宝鸡一带、周原一带。

这首诗歌的前面部分还描述了周太王带领族人开垦荒原、定居岐山、艰苦创业的事迹,后面部分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周的重大事件。

诗歌中记叙的周文王抵御密人的历史事件,在其他史料、出土文物中也曾记载。

据了解,商周时期,在周原北边今甘肃灵台一带先后存在过密须氏与密国,《史记·周本纪》分别用了“密须”和“密”来称呼。一般认为文王所伐之“密须”,为“密须氏”,而周初的“密国”则是文王伐密后所置的一个姬姓封国。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提到文王征伐密须国。《竹书纪年》记载:“殷纣三十二年,密人侵阮,西伯帅师伐密。”

从这些记载可见,周文王征伐密的历史事件确实存在。而《皇矣》这首诗歌中的描述,又颇为豪迈。

历史的烟云虽然已经远去,但是保家卫国、保卫每一寸土地的壮志情怀,依然传承在我们的血脉中。

“与子同袍”

澎湃的豪迈战歌

“披上秦军的铠甲、手握锃亮的矛戈,战士们眼神刚毅,做好了出战准备……”市区中华石鼓园的这组浮雕,讲述的便是《诗经》名篇《无衣》中秦军将士举矛誓师、一呼百诺的军阵及捍卫疆土、共御外侮的场景。这组浮雕吸引了无数游客,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不禁被秦人抗击西戎入侵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偕作并行、保卫家园的勇气和秦人的爱国精神所打动。

《诗经·秦风·无衣》诞生于宝鸡,与秦人早期在宝鸡的活动相关。从秦德公到秦献公,秦国有19位君王以雍为都,雍城就位于现在的宝鸡市凤翔区。《无衣》是反映早期秦人浴血奋战的军歌,是秦国将士攻逐西戎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这首歌赞颂了秦军将士英勇团结、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慷慨斗志。 

《无衣》中写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歌的内容易懂,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我的战袍与你共用。虽然我们连战衣都一时无法备齐,但我们为了保家卫国而不会计较那些困难。秦公受周天子之命起兵伐异,我整理好自己的兵器,与你一起奔赴杀敌战场。”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一连几个“同”字让战士们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尽显战友之间团结协作、荣辱与共的情感。

当时,秦国建立伊始,位于周朝西陲,周边布满了戎狄部族。秦人屡受戎狄侵扰,必须与戎狄进行不断的战争,才能作为屏障担负起护卫周王朝的重任。这首诗,犹如誓词,又似动员令。在那个生存条件艰难险恶的年代,秦军将士所表现出的这种坚不可摧的爱国信念令人动容,令人肃然起敬。

据了解,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诗制作了文化衫,以此纪念秦人先祖,把铁血尚武的秦风传播出去。文化单位在创新历史文化传播的同时,一些秦文化爱好者也通过自己的特长,将《诗经》里的篇章创作成歌曲。今年33岁的李志锋是甘肃灵台人,他一边在凤翔著述秦文化书籍,一边潜心研究先秦文化。在凤翔待的三年时间里,李志锋还为《诗经》名篇《蒹葭》《无衣》等谱曲,其曲激昂粗豪、凄婉缠绵,被热衷秦文化的年轻人迅速传唱开来。

秦人英勇爱国、团结一心的英雄气概融入西府人的性格基因里,西府地区不断涌现出舍生死、卫家国的英雄男儿,他们都在这块厚重的沃土上尽自己之力,诠释着温暖与奉献。

“曰归曰归”

戍边士兵的乡愁

一提起《诗经》名篇《采薇》,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女子一颦一笑的端庄和柔美气息。为弘扬周礼文化,宝鸡周礼乐团也先后挖掘、整理、排练了《关雎》《采薇》等数首具有周代历史文化内涵的精品舞蹈节目。其实,《采薇》不仅是一首古韵柔美的诗歌,更是一首展示戍边士兵的家国情怀的边塞诗。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是雨雪交加的冬天,一个久戍边防、幸得回家的士兵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道尽了士兵们春日离家与冬日归来的戍边之苦和归家喜悦的复杂心情……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这是三千年前一位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发生在西周时期今天的岐山一带。西周时期,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国家。战事是长期的,生活是艰苦的,长期有家难归的心情是痛苦的,这首诗歌表现了一名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

拂去千年云烟,一个个威武勇猛的周朝将士迎面走来,向我们讲述历经千年犹“鲜活”的家国情怀。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意思是说要回去,说要回家,可是到年底了,还是没回去,不能回家,心里很忧伤。这三处反复咏唱,让人感受到了士兵的思归心情。

然而,戍守边疆、保家卫国是大事,是父老乡亲过上安宁生活的保障。虽然不能和家人团聚,虽然他们忍饥受渴,连与家人通个信也不可能,但是,为了抵御猃狁的侵犯,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卫在边防线上,把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隐藏在心里,长久地思归。

心中有故乡,但胸中更有大义!这便是三千年前吟诵《采薇》的战士的家国情怀,有家、思归,更有守卫国家的情怀。

(麻雪 毛丽娜)

漫画: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编辑:李一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