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凤仪:“文化”一词的外延与内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词的外延是什么意思啊 钱凤仪:“文化”一词的外延与内涵

钱凤仪:“文化”一词的外延与内涵

2024-06-29 10: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化是由诸多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元素所构成,它属于哲学上的一个范畴。如同哲学一样,文化的内涵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其他人文现象相对独立的整体。顾名思义,文化是文而化之,“文”,是文化知识或文化行为的文,“化”,是通过意识形态改变人的心志,或通过知识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正是因为文化(culture)既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知性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哲学范畴,换而言之,它既是部分,又是整体,所以如同给哲学下定义一样,给它下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尝试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借助百度搜索,可以了解到当前学术上关于文化定义的论述。从文化的概念与范畴角度而言,它是不仅仅是哲学的分支,它还是和哲学体系相互交叉而且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人类为了解整个宇宙的所有现象所构建的具有统辖性质的知识体系。哲学的最基本的分支是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哲学在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分门别类,从而使之成为统领所有知识分支、涵盖所有知识内容、并且使其如同宇宙的形态一样是一个有限而无界的学科。说它有限,是它对部分或分支学科的界定;说它无限,是说它的体系能够容纳无限的部分或分支。有趣的是,同哲学一样,文化也可以分离为形而上学的文化和形而下学的文化。形而上的文化基于道德,形而下的文化基于知识。中国人的文化渊源,主要是来自《易经》《道德经》《论语》、佛教以及其他宗教典籍和习俗。

  文化是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现象或物质载体,它不是一种孤立地社会现象。文化是回归道德最近、最有效、最人性化的途径。文化距离变革不远,变革距离灰飞烟灭的破坏不远。文化是社会逐渐发展进步的主力军,也是社会停滞不前甚至渐渐倒退、乃至对文明毁坏的罪魁祸首。

  知识分子要分清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化。老子说:“数车无车”。知识永远是文化的一部分或一个极小部分。文化能成就文化的功用是不远离道德,文化则是与文明是相铺相成的伴侣。所以不能用知识来代替“文化”,“文化”也不是指一门简单的知识。真正“文化”人不会用知识来伪装自己。老子指出:“出生入死。”孔子说:“朝闻其道,夕死可矣!”都是说,人有生就有死,有文化的人,能超越生死。历史上的秦桧、张邦昌、洪承畴、范文程、吴三桂、汪精卫,周佛海,都是自以为有知识,不知道知识要依靠文化,文化依靠道德,最终这些文化汉奸以智力作为利己害人的出发点,结果以害人害己为终点站。以这些汉奸为代表的无数汉奸的一生,对中国文化驱动之下的中华文明的脚步而言,是“轻于鸿毛”的一生,而且会永远被后人唾骂。而中华民族文化的典范如屈原、苏武、文天祥、顾炎武、林觉民等无数爱国人士,他们能把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他们变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他们生于人世而“重于泰山”,他们无不因为因为立功、立德、立言而永远被后人讴歌。

  科学和信仰,都不是文化,它们同样仅仅能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已。正面上讲,人认可的科学知识,仅仅是对人的文化知识的提纯。过度的信仰,是迷信;过度的科学会导致丧失信仰,因此过度地迷信科学会使科学成为危害自然进而危害人类自身生存的罪魁祸首。当人类自认为是科学的东西而不断促进它的进步,乃至导致其走向对立面时,它就会变为不科学的愚蠢行为。科学决不能代表文化,也真的代表不了文化,更代表不了天地日月,就像天上的几个星星,代表不了漫天的星辰。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一文中指出:“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并且这一现象是在各个时代和各个地方都可以观察到的。” 在卢梭看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并没有给我们真正的福祉增加任何东西”,相反,它败坏了我们人类的风尚,“玷污了我们趣味的纯洁性”,损害了人类的战斗品质,且更为严重地损害了人类的道德品质,“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我们的科学和我们艺术之臻于完善美而越发腐败的。”因此,远离道德的科学知识,起不到文化的作用,甚至根本就不是文化。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易经》《道德经》和《论语》对文化一词的所做的界定是前后一致的。文化一词是从《贲》卦之象中推演出来的概念。《贲》卦《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的自然景象是,群星照耀着灰暗的天空;《贲》卦的人文情形是,通过知识点亮困惑的心灵。美丽的地球,是日月的“文化”逐渐作用,因而生机勃勃,丰富多彩。文化,是蕴育之中的渐渐变革,如日月行天,化成自然万物。文化,不是屠杀毁灭式的革命,是合情理地守规矩,定法度,不是自认为能超越天地的胡作非为。群星闪烁点缀着无限宇宙,就是天文;通过知识,让关于道德仁义的知识照耀着社会每一个角落,是人文。自然的造化,早就了万物,人类的文化,造就了文明。虞翻曰:“坤为文。”群星无光,不见天文,日月不照,不见地文,众人不圣人教化,社会群体没有文化,不见人文。

  可以说“文化”一词的含义是,不同时期人类对天、地,人的认识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表现形式。综合而言,文化中的“天”,主要是指对天文、信仰或上帝的认知;文化中的“地”,只要是指对地理、鬼神等现象的认知;文化中的“人”,主要是指对人类社会各个阶段、各种现象的认知。简而言之,《易经》从理论上提出的三才之道,体现了人类所能认知的能力和表现形式,也勾画出文化外延和内涵——文化的外延对象是自然界、文化的内涵是认知能力和表现形式。

  总之,在《易经》框架下的哲学体系中,《泰》卦下乾上坤,《泰》二之上,成《贲》卦。《泰》《乾》为变化,为善,《泰》《坤》为恶,为民众,以《乾》入《坤》,为“化”恶为善,化民向善。《贲》卦见《坎》见《离》为拥有知识,《贲》卦在《剥》《复》之前,《剥》《复》分别与《夬》《姤》旁通。《贲》卦之象所界定的文化内涵是,以知识教化民众使之回归道德。因此,对人类而言,文化应该定义为在道德框架下积累知识、运用知识。超越道德框架运用知识,是离经叛道,是诡诈,是伪饰、是缺德败类,是文化走向反面——蒙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