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词根词缀词尾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024-06-26 13: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形态学(morphology)最初是生物学术语,研究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整体及其组成部分的外形和结构。1859年,德国语言学家奥古斯特·施莱赫尔用德语词morphologie统指屈折变化和构词法。至此,研究词语结构和构造规则的领域明确了其语言学名称。王力先生是第一个措意于汉语形态学研究的学者。凡是词内的形态他称之为“词头”、“词尾”,初步构建了汉语形态学的基本框架。

  依据普通形态学,语言形态类型判断的要点包括:是否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是否具有内部屈折,词根与词缀的紧密度。汉语不是形态发达的语言,而汉语词缀就是这非形态语言中的形态。此前对汉语的研究,往往根据语言经验,举例性地排举出被认为是“缀”的成员,再对其特性加以归纳。但是,汉语里词缀与词根的关系究竟怎样?它有怎样的特殊性?常常被看做判定词缀根本标准的缀义“虚化”,是如何虚化的?虚化到什么程度可以将其视为词缀?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词缀是语素和词法单位

  从语言单位上看,词缀是词法平面的一个语素,是“词缀语素”。词缀语素是与词根词素相对的概念。词根词素有理性意义,有对应所指,反映客观世界;词缀语素表达的是词法意义,无对应所指,不直接反映客观世界。比如“老公”、“老婆”里的“公”指丈夫,“婆”指妻子,都是对客观所指的语义概括。年轻夫妇互称“老公”、“老婆”,自然并不是真的[+年老],而是在词缀语素“老”的源素语义特征[+时间久]上引申出来的[+感情深]而产生的。同时,前缀语素“老”为词根词素“公”和“婆”增加了诙谐、亲昵的色彩意义。可见,派生词义是词根的理性意义和词缀的词法意义融合的产物。又比如“一”、“二”、“三”是基数词,加上词缀“第”,构成了“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词。以上例子中,“老”和“第”作为词缀语素的性质是很明显的。

  从构词单位上看,词缀是词法单位。词法单位,与句法单位互为上下位关系。词的下级单位是语素,句子的下级单位是词。语素中意义虚灵的成分是词缀,词中意义虚灵的成分是虚词。词缀和虚词是不同语法层上的虚义成分,如“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史记·苏秦列传》)当中,前句中“忽”是形容词,表示“急速”,加上“焉”,构成复音词,虽然词性没有改变,仍是形容词,但是为整个词增添了描状情貌的形象性,使刻意追求学问而不得之状跃然纸上。后句中“焉”是句尾语气词,关涉到的语言层级是句子,“焉”起到的是“助句”的功能。因此,前句中“焉”是词缀,后句中“焉”是句尾语气词。它们属于不同的语法层级,一个是虚语素,一个是虚词。但是,古代经史注释家一直把它们视为同物,称作“辞也”或“语助”、“语词”,掩盖了它们的词法、句法意义区别。

  词缀具有范畴意义

  从语法意义上看,词缀表达的是词一级的范畴意义。句法平面的范畴是与时、体、态等相关的概念。前文提到,基数词前添加前缀“第”、“老”表示次序;“公”、“婆”等称谓前添加前缀“老”可以表示诙谐、亲昵的感情色彩等,就是词缀带给词的范畴义,也就是词缀语法化后所表示的词法意义。

  从词缀意义的来源上看,每个词缀虚化程度不同,甚至同一个词缀的不同用法的虚化程度也不同。词缀不同程度的虚化意义,多由源语素的一个或某几个义素引申而来。比如常见的上古汉语名词性前缀“有”。前缀“有”来源于动作动词“有”,其本义表示存现、专有和领有,语法化为名词性前缀后,可以用在部族名、国名、朝代名前面,如“有苗”、“有仍”、“有周”等,其范畴义含有[+存在]的语义特征,构词法功能是把普通名词变为专有名词。“有”还可以用在普通名词前,如“有居”、“有众”等。如词根“众”在殷周时指奴隶,他们的身份是不自由的,是[+被占有]的。“有”又可以放在动词前,如“有司”,把动词变为了名词,为“司”增加了[+专有+责任]的语义特征。

  词缀存在假借现象

  书写形式相同的词缀,不一定是同一个词缀,如“老师”、“老鼠”、“老大”的前缀“老”,是三个不同的词缀。“石头”、“床头”、“上头”、“西头”的后缀“头”,也不是同一个。它们的书写形式相同,来源却千差万别,应当看做是不同的词缀。

  另外,词缀的形成还存在假借字的现象。《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载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世说新语·忿狷第三十一》载“王司州尝乘雪往王螭许。司州言气少有牾逆于螭,便作色不夷。司州觉恶,便舆床就之,持其臂曰:‘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螭拨其手曰:‘冷如鬼子手馨,强来捉人臂!’”“生母狗馨”就是活母狗的样子,“鬼子手馨”就是鬼爪子样。“馨”产生于南北朝文人口语,意思是“……的样子”。这个词缀的范畴义是从哪里来的呢?《说文·只部》:“,声也。从只,甹声。读若馨。”段玉裁注:“谓语声也。晋宋人多用馨字,若‘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是也。馨行而废矣,隋唐后则又无馨语。此古今之变也。”由此可知,“馨”是“”的借字,认识汉语词缀不能被字形迷惑。

  词缀标示派生词构式义

  汉语的复合词,有一部分是由短语凝固而来。带缀的复音词,尤其是较早产生的派生词大多也有词素间语法关系松散的历史阶段。因此,汉语中带缀的成分,有词,也有短语。例如《礼记·大学》:“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休休焉”是心地美好,气量大的样子,“有容焉”是有所包容的样子。对两个“焉”,郑玄的笺都说:“焉,犹然也。”此义是后附成分“焉”赋予的构式义。它们的不同在于,“休休焉”是词,“有容焉”一般不看作词而看作短语。短语带缀的情况,有的可能进一步凝固为派生词,有的不一定能发展为词。

  由于汉语基本表义单位的特殊性,词前成分和词后成分添加在词根语素上之后,在整个结构慢慢演变为词的同时,均起到了表征作用,为形成的新词添加了丰富多样的范畴意义,并逐渐演变成为词缀。可见,汉语的词缀是个跨语素、词、短语层面的语言现象,涉及汉语词语结构和构造规则的形成,是汉语的形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