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回忆录”:顺德社工为60余位老人写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访谈老人照片 普通人的“回忆录”:顺德社工为60余位老人写传

普通人的“回忆录”:顺德社工为60余位老人写传

2022-12-05 19: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叶楚莹电脑中的D盘容量已经用了50%,顺德北滘60多位老人对于自己一生的记忆追溯,就在这70MB的电子数据中。这些回忆没有重量,但又珍贵无比。

4年来,社工机构为北滘6 0余位老人制作了“生命回忆录”。

2013年,叶楚莹所在的社工机构开展了“生命回忆录”项目,为老人制作个人回忆录。这些看似平凡而普通的老人,面对80、90后的社工“口述”历史,他们一生的闪光点因此被发掘出来。在昔日荣光的映衬下,他们平淡的晚年似乎增添了许多生机。回忆录提醒着老人,他们并未因年华逝去而失去生命的光泽。

因项目对老人的精神健康发挥了积极意义,其需求日益增多,近日,这家社工机构在网络发帖,招募撰写生命回忆录的义工。

“平凡的一生有什么好记录?”

5月14日上午9点,叶楚莹带着两名义工前往王祖宏家。85岁的王祖宏在家中沏好茶,等待他们的到来。

“宏伯伯,早上好。我们今天是来帮你做生命回忆录的,讲讲你过去的‘威水史’。”虽然前期已经跟老人沟通过,但叶楚莹还是重申了一下这次来访的目的。

“生命回忆录?平凡的一生有什么好记录?”半推半就之下,王祖宏还是请义工们进屋坐下。

叶楚莹的笔记本上,早已列出了访谈的提纲。“老人的简介-童年-读书-工作-家庭-晚年”,根据这些大而化之的时间点,切入王祖宏生命的31000多天之中。

从2013年起,这家社工机构开展“生命回忆录”项目,组织义工定期到长者家中探访,聆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将他们的过往人生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汇集成册,制作成个人专属的《生命回忆录》。

叶楚莹说:“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同时,通过倾听和陪伴,也能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和无用感。”

王祖宏是社工们的个案之一,为了给像他这样的老人家撰写个人回忆录,每一个个案,义工们探访的次数都要在5次以上,每次大概2至3小时。首次探访是采取开放式访谈,做好录音工作,回来后整理录音,并从中发掘亮点,再围绕亮点,再次上门找老人详聊,过程重复多遍,直至故事采编完成。

四年来,叶楚莹办公室电脑中的D盘容量已经占用了50%,这里收藏了60多位老人个人回忆录的电子版。

“历史变迁中,每个人都有故事”

今年刚大学毕业的欧凯鹏,在“生命回忆录”项目第一期就加入了志愿者团队,一直坚持到现在。5月初,他特意从广州过来,把制作完成的回忆录亲手交给84岁的马炳华。

这50页的回忆录浓缩了马炳华的一生。他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在战乱中度过了童年和求学时代。幸运的是,他能够一直坚持读书,最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山大学教授法语,随后外派到驻比利时使馆、驻意大利使馆工作。1995年退休回国,开始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

这本回忆录,欧凯鹏投入了很多精力。为使内容可读,他没有选择简单直白的口述记录,而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力求带有故事性。有时候,他在厨房切着菜突然想到“这句话该这么写”,便赶紧放下菜刀拿起笔。“最后列每章的标题,经常半夜躺在床上琢磨,想到不错的点,赶紧开灯起来写下来。”他会循着老人口述的线索查阅资料,核对、补充历史背景和细节。文稿出来后,他多次征求老人和家人的意见进行修改、校对,最后精选了42张有代表性的照片装订成册。

翻看着这本历时半年,经过不下十次修改校对的回忆录,马炳华嘴角扬起,满意地说:“说的时候我没哭,看到84年的光阴就这样分阶段详细地记录下来时我就哭了。”梳理了人生每个节点发生的事,他感觉到自己的一生是紧跟着国家社会节奏前进的。

“这些老人现在看着很平凡,其实都是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那些精英有人给他们写书,这些平凡人也应该被记下来。”这四年来,欧凯鹏前后参与了十多本生命回忆录的制作。

翻开这些回忆录,有大学教授、工程师、官员、农民……年龄跨越70多到90多岁,甚至还有上百岁的。欧凯鹏感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每个人都会有故事。虽然他们身份与经历迥异,却有着同样丰富精彩的人生。”

“我第一次跟人说起这些事”

王祖宏毕业后分配到航空航天部南方动力机械公司任工程师。1954年7月,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50号活塞式发动机研制成功,当时王祖宏也参与其中,“你看,当时毛泽东还专门写了一份贺电嘉勉全体职工”。王祖宏翻开其中一本纸张像枯黄树叶一样易脆、泛黄的内部刊物来印证自己所说的话属实。改革开放后,家乡建设发展的需要,他提前退休回到顺德先后在裕华风扇厂、美的担任产品研发部总工程师。

日前,社工叶楚莹探访北滘老人王祖宏。回忆往事时,王祖宏情绪激动。

从童年的经历,到工作的“威水史”,很多故事,王祖宏都是第一次和人说起,“在当时,航天航空部的工作内容是要保密的,连家人都不能说。退休后,孩子都长大在外工作了,更没有机会说。我是第一次跟人说起这些事。”王祖宏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在上海工作,二儿子在湖南,女儿嫁去香港,但他们都很少回来。

在他的相册中也没有看到全家福,只看到一张孙子童年的照片,“已经很大了,具体几岁已经忘了,现在他在国外读书,很少回来。”

在叶楚莹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谦虚、内敛、含蓄。“尤其那一辈老人,谁能说天天拽过来儿女孙辈‘吹吹牛’呢?如果不是我们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基本上都不跟儿女说的,或是被家人忽略。”

在制作生命回忆录时,有些子女也参与其中,他们惊讶地发现父母的另一面。李成阳怎么也看不出,自己父亲身上能有什么故事。在他看来,父亲开了一辈子出租车,再平凡不过的人生。退休了每天逛个早市,吃完就坐在沙发上,对着家里32英寸的液晶电视,从战争片看到爱情片,那呆呆的眼光,似乎能把电视看穿。

直到义工上门为父亲制作回忆录,翻开一张父亲青年时的照片。父亲对着这张照片,突然打开了话匣子。他说,18岁时,和班里一个女孩相爱,女孩的父母死活不同意他们在一起。然后文化大革命来了,他们一起上山下乡,那女孩最后郁郁而终,父亲在医院,陪了她最后一程……“提起往事,父亲的眼睛亮晶晶的”。李成阳突然发现,面前的人不只是自己的“父亲”,他是一个曾有过刻骨铭心的爱的“男人”。

在回忆中,过滤掉不好的往事

在这家社工机构的办公室,有一个储物柜里整齐地摆放着60多本生命回忆录的复印本。每本回忆录都根据时间轴,记录了主人公的一生。

随着身体的老化、对社会新事物的陌生,让老人自觉远离这个时代,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感。而回忆仿佛一面镜子,从那里面,老人看到了自己盛年的芳菲四月。以往的荣耀弥补了他们今日的被忽视,他们以“无限的过去”补偿自己“有限的未来”。

在这60多位老人来看,这种“补偿”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就如黎回,她童年在无忧无虑中度过,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她21岁就结了婚,结婚第二天,“卢沟桥事变”爆发。丈夫早逝后,她靠在家绣花、给人当保姆,把五个孩子拉扯大。

黎回的大半生都吃尽了苦头,而“回忆”的过程却对人生的负面做了重建。当黎回回顾一生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不好的记忆过滤掉,把好的东西进一步强调,对她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2016年,黎回在3个月内,花了将近50个小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最后她用一句话总结:一生先苦后甜。

如今 ,“生命回忆录”正在招募更多年轻人加入,在他们的努力下,将会有更多“黎回”的故事被记录下来。

【记者】胡嘉仪

【摄影】郑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