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表现技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设计表现技法手绘图案 专业表现技法

专业表现技法

2024-07-12 00: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

本课程将训练学生熟练掌握环境设计构思的表现方法、各种人工与新型智能工具的运用、各种材料质感表现规律等各种技巧,以帮助学生在后续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帮助学生培养收集信息、记录构思。

良好的表现技法不仅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甚至能够更好地发挥与诠释设计者的创想。懂得了设计师语言的表现特点与规律,也就赢得了设计的主动权。它既可以锻炼设计者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增加艺术修养,又使设计者掌握一套能塑造直观可信的分析和说明设计的表达工具,能够更好地将设计理念诠释表达,转化为实际。

 

2、师资团队

课程负责人:

王刚,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一流课程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环境设计系执行系主任。主持及参与横向课题二十余项、竞赛获奖十余项,其中主持纵向课题: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规划项目2项,中央高校自主创新项目2项、校教学研究项目5项。参与纵向课题:国家级教育规划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2018年主持葛洲坝淮安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景观规划设计、木兰山当归生态会所景观规划与建筑室内设计;2016年 主持周大福(武汉)珠宝文化产业园室内设计。

发表核心与重要期刊论文四十余篇,二十多件作品在各种全国期刊和展览中发表,并多次获奖。其中周大福(武汉)珠宝文化产业园室内设计获首届中国展示空间设计大赛华中赛区铜奖、最佳照明奖、全国总决赛银奖;《武汉中山舰博物馆设计方案》获全国第四届室内设计大赛银奖;油画《岁月》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工艺美术精粹展银奖、雕塑《火凤凰》获展览铜奖;湖北高校第五届美术与设计大展金奖2项。近年来指导学生获全国和省级艺术与设计大赛获大奖十余项。

现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学术与教育委员会专家、成都众人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员、中国美术研究院会员、副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书画研究会会员、武汉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讲教师团队:

王双全,男,博士,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研究。中国建筑师协会室内设计会会员、建设厅专家评委、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

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及省级以上部门举办的重大活动科研项目,完成科研总值达四百多万。主持完成企业委托和省、市项目20余项。主持在研项目“丹水池村胜强锅炉厂地块限价安置商品房”,项目累计到款119万余万。主持在研项目“湖北省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房建设计”,项目累计到款107万余万。

参与国家教育部委托纵向项目“李渔造物思想研究”。参与国家工信部豪华邮轮设计课题团队。国内外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10余篇。2022年“面向海洋与制造强国战略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国际视野下面向行业的工业设计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王艳,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民居建筑。教育部专家库评委、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美协壁画艺委会委员,湖北省高等教育设计协会委员,第十一、十二届“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颁奖嘉宾等。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1篇,出版著作、教材4部。作品获国家级奖项9项,其中金奖3项,最佳学术奖2项,中国环境艺术奖1项;获省级奖项12项,其中金奖2项。主持国家级纵向1项、参与1项;主持省级纵项7项、参与4项;主持校级项目5项、参与2项;主持武汉市级项目1项;主持横向项目35项。培养硕士60余名、博士10余名,指导研究生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8篇;指导学生论文获奖14项、作品获奖35项。

 

王凤珍,女,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康复景观及景观美学、生态景观修复与评价等。长期从事环境设计理论及其方法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讲课程有:园林植物学、景观园林史、景观生态学、居住区景观设计等,出版专著及教材3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30篇。

 

谢华,男,设计学硕士、设计与艺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副教授,ICIAD 国际室内建筑师与设计师理事会会员,中国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协会注册室内设计师,武汉市会展行业协会展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教于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有着近二十年以上的设计工作和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旅游文创及产品设计等。曾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震亨造物思想传承研究;专著《文震亨造物思想研究—以造园为例》;同时参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紫宵大殿维修保护研究”纵向课题,并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发表近20余篇设计类核心期刊论文,5篇被EI/ISTP检索。参与多项各省道路、寺院、山庄的景观设计,多项高级酒店、办公大楼的装饰工程设计。主持有华中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校史馆、武汉理工大学校史馆、武汉理工大学汗青艺术馆等多个文化主题场馆的设计及施工。代表作品《武汉“知音号”沉浸式漂移多维体验剧目》打造全国独有的文化和服务双IP,已成为武汉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和中国文旅产业新地标。

 

雷鑫,男,1979年10月生,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2017年武汉理工大学任教至今,现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讲师。担任《计算机艺术设计基础》、《专业表现技法》、《旅游景观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10年,出版译著《视觉研究:怀疑式导读》,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翻译出版《王畅&迪赛工房建筑设计工作室》一书,江西科技出版社;先后发表《影像时代艺术学的分类与交叉》、《死于威尼斯中的美学分析》等研究论文。

 

徐进波,男,1971生于湖北天门;艺术学博士、美术学硕士、学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国画院副院长;竟陵画院首任执行院长;武汉理工大学信息交互艺术系主任、元宇宙创新设计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美术家协会理事。

 

王军,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视觉传达设计系党支部书记。现为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艺术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公益广告创作研究中心负责人、创意中国设计联盟理事、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专业从事影视广告制作与教学二十余年,主持辛亥百年武汉市宣传片后期制作、民盟武汉市委员会宣传片、东风乘用车企业宣传片、湖北省电视台节目包装等项目百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湖北省软科学、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及文旅部宏观决策课题等;出版专著1本、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湖北省发展成果奖、市委宣传部改革开放40年短视频征集大赛三等奖等奖项。获得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学院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ONESHOW、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等比赛百余项。

 

秦颂,女,1976年4月生,199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系环境艺术专业,2003年硕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997年7月在武汉理工大学任教至今,现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讲师,长期担任《测绘与制图》、《造型基础》、《专业表现技法》、《设计方法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3、教学特色

(1)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学团队,一流教学成果

依托已立项的“环境设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表现技法》湖北省一流课程,打造以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为核心、博导教授为学术保证的一流教学团队,其主要成员均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教学团队核心骨干;建有全国新时代规划教材、全国学科竞赛一等奖等一系列一流教学成果、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基础。

(2)发挥艺术设计类专业优势,课程思政、美育教育与专业表现相结合

依据课程教学特点,在观摩学习、临摹表现各个核心环节主题选择上,强化国家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当代景观、建筑、室内设计,作为技法表现的重要题材,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思政和美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3)面向科技前沿,拓展教学内容,拓宽专业视野

针对设计表现特点,在传统手绘和专业软件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视野,将最新AI人工智能软件、虚拟仿真、智能设计、媒介交互等前沿表现技术和方法引入教学内容,强化艺科融合,开拓眼界视域,为未来进入学科前沿、成为行业领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4)融入学科竞赛,融合成果导向,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融合OBE教学理念,以成果为导向,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国内手绘大赛、国内外设计竞赛,引入社会评价、专家评价、企业评价,转化为附加分。通过多维评价,建立立体、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持续改进教学思维、理念、手段。

(5)坚持思维与表现一体化,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展开教学

通过课程内容设置和方法学习,强调创意思维与表达的一体化,不片面追求图面效果,而是将思维的创新过程与形式表现有机结合,同时结合项目驱动的实际设计项目训练,让学生学习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演练——从中发掘有创新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引导,为未来自主创新创业实战,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