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探寻新诗研究的新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论诗的张力作者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探寻新诗研究的新径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探寻新诗研究的新径

2023-03-22 15: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里收录的四篇论文,分别出自本人指导的四位硕士研究生之手,算是较为集中地展示了近年来本人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到研究思路寻求某种新径的尝试:

不再仅仅拘泥于诗人、作品自身,即不再对象化地处理诗人、作品,而是将之问题化,并置放到一定历史语境中予以考察和剖解,厘清诗人、作品与其周边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析诗人的思想状态、创作取向、文字风格及文本特征受到其身处的社会文化氛围之影响的效应。

上述“新径”的探寻,大抵呼应了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新诗研究学者所倡行的由“内”向“外”转变的趋向。当然,所谓由“内”向“外”并非简单地回到以往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和主题学路数,而是为了矫正过于“自足”的“内部”研究产生的偏颇——议题、方法的重复和观念、视域的狭窄,打破由此累积起来的种种“成见”和思维惯性,通过发掘蕴含于诗人、作品之内的思想文化资源,辨析诗人、作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错杂关联,重新激发新诗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创新动力。

本人这几年发表的论文《诗歌与社会:新的张力关系的建立》《重构新诗研究的政治学视野》《如何重返新诗本体研究》《诗歌批评的位置》,编选的论集《内外之间: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新世纪诗歌批评文选》等,也力图体现这一新的研究趋向。

另一方面,所谓由“内”向“外”也并非研究角度的单向移动,而是要考虑在向“外”的同时如何返回“内”,做到“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借用王国维的说法而另立其意),将“内”“外”进行有机而有效的沟通、融合,甚至将“外”引入“内”,从“外”的眼光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内”。

以本书的四篇论文为例:

林东的《郭沫若〈卷耳集〉及其论争研究》,围绕郭沫若的古诗今译著作《卷耳集》展开讨论,不仅聚焦于该书本身及其引起的论争,而且将该书与郭沫若20 世纪20年代初的思想、文学观念及当时的古诗今译格局联系起来,并将论争同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勾连,这样就使得讨论既有繁复的历史层次感,又未脱离《卷耳集》自身的形式、翻译及新诗创制等议题。

余婷婷的《徐志摩诗歌的宗教文化内蕴》试图突破已有徐志摩研究从文本到文本、从修辞到修辞、从审美特色到审美特色等自我循环的套路,引入徐志摩与宗教文化相关联的诸多因素,重新阐发其思想轨迹、美学趣味和作品构成,诚如有论者指出“在后人的印象中,徐志摩似乎只是一个浪漫的布尔乔亚诗人,用轻盈、柔美的语言书写爱情和理想……但事实上,徐志摩的诗‘泥沙俱下’,还有多种类型,如暴烈、粗伧的社会批判之作,如充满宗教虔诚的人生玄思等”,这应当成为今后徐志摩研究值得开掘的路向,或可呈现徐志摩诗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改变关于徐诗的单一、刻板的评判。

郭建超的《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探讨已经受到较多关注的废名与佛学的联系,将20世纪40年代废名思想状态、文学观念与创作实验及其相互关系,落实到对《谈新诗》《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几个文本的分析上。

彭慧芝的《沈从文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诗坛》从考察作为编辑家的沈从文(对诗歌的重视)入手,结合沈从文的诗歌创作、诗评文章和大学讲义(关于诗歌的稿),全面梳理了沈从文置身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诗坛的境遇与举动,该文以翔实可靠的史料和充满细节的叙述见长,为理解沈从文的总体文学成就和了解当时诗坛的某些侧面,提供了富于启示的研究视角。

总之,由“内”向“外”首先意味着研究视野的拓展,其意义不只在于方法上的“内”“外”黏合,更在于松动新诗研究中某些观念认知和范畴表述的板滞样态。

这几篇论文在答辩阶段都得到了校内外评审、答辩专家的佳评。现在看来,它们也许仍有较多不尽如人意、亟待完善之处,但经过数年沉淀和检验,它们讨论的话题和探讨问题的方式,依然是具有启发性和一定学术价值的,且这些话题和个案依然值得深入探究。

从私心来说,把这几篇论文汇编在一起出版,乃是意在留存本人和几位年轻学子共同为探寻新诗研究“新径”而努力的印迹。几位作者由于毕业后忙于各自的工作,故在编辑过程中未能对论文做大的修改,只由本人对各篇的章节标题、格式和行文进行了少许调整。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主编简介

张桃洲

1971年生于湖北天门,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等论著。

名人评论

打开中国新诗现场的无限天空

还原中国新诗现场的斑斓图景

在文学场和文化场域的互动中

发现中国新诗的鲜活脉动

——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沫若、徐志摩、废名、沈从文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为人熟知的诗人、作家,但该书没有按照大家熟悉的方式论述他们,而是另辟蹊径,从思想观念、宗教文化等方面阐释他们创作来源与内涵的丰富性,为读者更深入理解这些诗人及其作品提供了富于启发性的角度。

——张洁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立足于诗人内心世界来窥探诗歌的奥秘,是传统的又是常具新意的诗歌研究方法。年轻学人们的新知识和新观念更能够给予人们充分的期待。

——贺仲明(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内”到“内”的新诗研究持续多年,把眼光由“内”转向“外”势必会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在研究中如何“内外”结合、再从“外”看入“内”,此书的四篇论文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段从学(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诗研究可能性的激活,需要新的问题视野的构建,也需要“新人”的持续加入,这部“新锐”之书刚好体现了上述两方面的结合。

——姜涛(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

张桃洲 主编

定价:5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