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关于业余选手是用直拍还是横拍的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许昕握拍是横拍还是直拍啊 [讨论]关于业余选手是用直拍还是横拍的问题。

[讨论]关于业余选手是用直拍还是横拍的问题。

2024-07-09 14: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1楼

[讨论]关于业余选手是用直拍还是横拍的问题。 0 业余选手到底是用横拍还是用横拍? 身子骨   兄弟转了一篇文章我看大家的各有见地。 那么业余选手到底是横拍占优势还是直拍占优势呢? 大家广泛的讨论讨论,也讨论下自己对业余直横的看法。广泛的交流下。 为了广泛收集建议,所以我先不发言,不过我澄清一个事实,我是直改横的选手。不过横板打了4年了,直拍打一年,现在看来水平差不多,可我直拍推挡和横打都不怎么会。全台就是正手。短暂说两句,抛砖引玉。来的留下您的美玉吧。  

第2楼

缘份,沙发是种缘份。感谢小匠站出来为民做主!原贴在此,我也先不说什么了。 http://www.pingpang.info/bbs/dispbbs.asp?boardid=2&Id=25153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6 9:23:32编辑过]

第3楼

  我是直拍,也改过横拍,不过实在不习惯,又改回来了,直板反手要强于正手,正手主要是快攻+弧圈,反手推挡和横打,横打技术还要练习。

第4楼

我跟楼主刚好相反,打了几年直拍,现在改横拍子一年了,水平超过当时直拍了。主要是我拿直拍会吊手腕,拉高吊有时候会后仰,换了横的后,这些毛病都改了,还有反手现在比直拍好多了,发球差不多。个人有个想法,直改横最好用ST柄,因为直改横一般来说都是反手不好,ST柄的反手相对会好点,还有ST柄有利于握拍的固定,不像FL,正反切换时手容易滑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5 15:24:36编辑过]

第5楼

回4楼,你中间的直拍肯定没打。我陪练的时候常用直拍。呵呵。超过了很正常。如果再有一个你自己,一直坚持打直板,你有信心超越吗?别的不说就是天天练习发抢和连续。

第6楼

以下是引用乒乓小匠在2010-8-25 15:25:00的发言:回4楼,你中间的直拍肯定没打。我陪练的时候常用直拍。呵呵。超过了很正常。如果再有一个你自己,一直坚持打直板,你有信心超越吗?别的不说就是天天练习发抢和连续。 呵呵,乒版说对了,我中间不敢再拿直拍了,一来怕把手感打坏了,二来坚持要以改到底,所以专心打横的,除非教刚学球的朋友,示范动作会打几下直拍。要是真的一直打直的也难说,当时改主要出于2点,一点明知动作错了,缺改不了,二是手指抓拍抓的难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5 15:30:11编辑过]

第7楼

只打过直拍,不习惯横拍,直拍很费手指,横拍更人体工程学一点

第8楼

我的经历和几位相反,以前学球打过5年横板,也取得过市级比赛不俗的成绩,当然那是也是娱乐为主。后因学业放弃了打球,现在大学毕业了改打直板,感觉中国传统的直板强确实有道理,对手指,手腕的灵活性也绝对比横板要求高。以台内小球来讲,绝对直板摆的轻松又有质量,挑打方面直板更易于发力,发球各有千秋,正手暂且不谈,传统反手方面,横板占尽优势,虽然直板横打也弥补了一定反手上的差距,但是不是都有马琳的步伐,王皓的稳定,而且相对横板的反手,直板横打横拉,弹击等等技术动作更难掌握,由于握拍,直板的正反手转换更麻烦,但是一旦掌握,我个人感觉直板横拉是可以和横板相持对台下的。还有最重要一点,中式直板是我国传统特有的,用自家技术去击败对手更骄傲。   以上均是本人个人观点。综上所述,直板相对横板技术动作要求更高一点,大部分人从来第一次接触乒乓肯定是直板,群众基础摆在那呢。业余还是直板好,想出成绩直板横板都不容易,直板打法还是讲究快攻结合弧圈才是我国主流。横板就让外国去发扬吧。

第9楼

身子骨还有一点没提到,就是横拍中路的空档(也就是中间偏正手的尴尬位置空档)比直板大得多。当然这可以用灵活的步法补救,但步法恰恰是业余球手最弱的一环之一!   本人读书时打直板10年,得过区校际赛亚军,小区赛冠军……,工作后停了七年,现在仍然打直板,只不过增练了直板横打,从来没考虑过改直板。 再加上近年来看到刘国梁、马琳、王皓、许昕等一代接一代直板选手都能打出好成绩,何况我们这些业余的人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5 16:21:51编辑过]

第10楼

以下是引用dxgozilla在2010-8-25 16:14:00的发言:身子骨还有一点没提到,就是横拍中路的空档(也就是中间偏正手的尴尬位置空档)比直板大得多。当然这可以用灵活的步法补救,但步法恰恰是业余球手最弱的一环之一! 可以采用马琳的接发球站位,站桌角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