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解决问题的描述 真正厉害的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真正厉害的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024-07-10 12: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我发现很多小伙伴并不能清楚的澄清自己的问题,往往对方陈述的内容和我的理解之间会存在巨大的偏差。

图片

比如前段时间L同学问我,“苏苏,优秀的人有什么样的品质呀?上班的这些时间里,也接触了一些人,自己也想要做些改变,尤其是我性格比较内向,感觉跟别人差距很大,又不知道怎么做起。”

其实这样一段话,我是很难直接回答的。

为什么?

因为“优秀”、“差距很大”这些字样,并不准确。什么是优秀?你的定义标准和我可能是不一样的。差距很大,到底大在哪里?你也没有和我说清楚。

假设我告诉你,我认为优秀的人大概具备如下特质:

自信、自立、勇敢、勤奋、坚毅、善良... ...

那么这样的回答能解决你的实际问题吗?大概率不会。

因为你问我的那句话只是表象,并不是你要实际解决的本质问题。

图片

在接下来的沟通中,我一步步帮她找清楚了问题的本质。

问:为什么你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导致了和别人的差距很大?

答:是因为我不能向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别人却可以。

问:为什么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答:因为自卑,社恐,很难融入大家。

问:为什么会自卑,社恐,很难融入大家?

答:因为我总是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和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

图片↑ 追问问题的本质

所以你看,她本质的问题是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他人真的都比我们优秀吗?不见得,你看到的只是别人展现给你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她产生了一个自动化思维,默认别人都比她优秀,自己比别人都差,所以她会焦虑。

焦虑是源于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去把握。

图片

所以在解答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澄清并找到问题的本质,对症下药。

那么该如何澄清问题呢?别着急,下面告诉你方法。(文末有福利!)

01澄清问题问题的定义 

澄清问题的第一步,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问题?

麦肯锡流派认为:问题是落差,是理想结果与现状之间的落差。

我举个例子,月初的时候我制定了一个目标,这个月我的公众号要净增1000粉丝,但是月末总结的时候,我发现粉丝数只增加了300,那么这就是个问题。如果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增粉1000的这个目标,那么这就不是一个问题。

图片↑ 问题的定义

所以问题是源于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一点很重要。

了解清楚了问题的定义以后,我们就能解答问题了吗?还不行,我们需要界定清楚问题。

图片界定问题 

这里我要和你介绍四种界定问题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你解决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需要的90%的问题。

「一、准确的描述问题」

作为提问者我们要陈述清楚自己的问题,作为解答者我们也要清晰的知道提问人问的是什么。

那么该如何准确的描述清楚问题呢?

 01  明确自己的理想结果  

描述清楚一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理想结果(目标)

比如我的理想结果是这个月我的公众号要净增300个粉丝,这就是一个明确的目标。

 02  描述自己所处的现状 ‍

在描述现状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大量的事实来堆砌,而不是观点。上面L同学问我问题的时候提到的“优秀”、“差距”就很笼统,这样的描述并不准确。举个例子,小李在一场考试中得了90分,你说他优秀吗?这取决于考试的总分是多少,如果总分是100,他可以算作优秀,如果总分是200,那他可能连及格都算不上。

 03  用理想结果到现状这段落差描述清楚问题 

注意:

要将非量化、模糊化、有歧义的描述转化为可衡量、清晰的、可例证的描述。

图片↑ 准确的描述问题

举个例子:假设我要做一个新的公众号,现有粉丝数是0(描述现状),我如何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这里设定一个月时间为30天)将我的公众号粉丝达到1000?(描述理想结果)这就是一个问题。

思考一下,平时你在向别人问问题的时候有做到准确的描述问题吗?还是只是说了个大概想法,自己都没有理清楚问题却希望对方能够明白你意思。

图片「二、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 

这里和你推荐一个比较有名的思维模型——5W2H法。

5W2H分析法又叫七问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简单、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百度百科

它的具体内容为:

(1)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2)WHY——为什么要做?可不可以不做?有没有替代方案?

(3)WHO——谁?由谁来做?

(4)WHEN——何时?什么时间做?什么时机最适宜?

(5)WHERE——何处?在哪里做?

(6)HOW ——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是什么?

(7)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图片↑ 图源百度百科

举个例子,假如你要追一个女生,那么该如何策划这件事呢?可以用5W2H法。

(1)WHAT——这个女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2)WHY——为什么要追这个女生?

(3)WHO——由我亲自表白,还是找人传话?

(4)WHEN——什么时候表白合适?情人节?

(5)WHERE——在哪里表白合适?

(6)HOW——有没有哪些讨好女生的方法?怎么制造惊喜?

(7)HOW MUCH ——我需要策划多少时间,礼物的成本是多少?

(例子仅供参考,我可没这么干过)

 

图片

下面这个方法很重要,你一定要学会!

「三、探究问题的本质」

所谓探究问题的本质,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事物的根本原因,这里需要用到5why分析法(5why分析法取自《深度思维》)。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也就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

举个例子:

有一个博物馆东侧的外墙被腐蚀的很严重,经常需要刷漆。有一天你发现东侧的墙又被腐蚀的很严重了,请问如果你是这个博物馆的主管,你会怎么做?你可能会说,再刷一遍漆就好了。可是这样治标不治本,过段时间墙还是会被腐蚀呀?显然这样的答案并不完整。

图片

经过调查以后,你发现,原来清洁工在洗墙的时候用了一种高腐蚀的清洁剂导致了墙面的腐蚀,所以之后我们的改进方案是,在喷刷修补了这一次的墙面以后,要求清洁人员下次清洗墙面时换用低腐蚀度的清洁剂。

这个问题到此结束了吗?运用5why分析法,我们发现其实事情远远不止如此。

为什么这个清洁工要用高腐蚀的清洁剂?原来这个墙经常粘鸟粪。

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的鸟粪?因为这里有很多的蜘蛛,这些鸟以蜘蛛为食。

为什么这面墙会有这么多蜘蛛?因为这里有很多小虫子,蜘蛛喜欢吃小虫子。

虫子为什么喜欢呆在这里?原来是因为这里窗户很多,虫子具有趋光性。

图片↑ 探究问题的本质

所以我们只需要在窗户上挂一些厚窗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5why分析法的用途。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要点:

1)当答案对解决问题没有意义的时候就可以停止

2)回答要往可控制的方向推进,避免不可控因素

「四、显性化问题的隐含假设」

什么叫显性化问题的隐含假设?

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都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假设,我们会基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而忽略掉这些隐含条件的存在,但是这些隐含的变量在很多时候会对我们的结果取到决定性的影响。

问题的隐含假设分为两种,时间假设和环境假设。

先说时间假设,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销售。

性格内向,指的是你的现状,如果你认定了性格是不变的,把它当成事实,那么你未来的性格还是这样,你大概率不会从事销售工作;如果你把销售当成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断地迭代成长,也许未来你会变得性格开朗。

图片↑ 时间假设

这就叫时间假设,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定义,原理,方法,都包含了时间假设,也就是说,那些你所认定的真理,并不一定是这个世界的客观本真,也许几百年后,或者哪一天就被推翻了。

再说说环境假设,我们知道冰的凝固点是零摄氏度,但是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两个隐含假设。

1)必须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之下

2)100%不含杂质的纯冰才可以

举个例子,我大学所在的城市,一到冬天,下完雪的路面就会结冰,走在结冰的道路上是特别滑的。如果道路结冰严重,可能就需要撒盐。

为什么撒盐呢?因为撒盐会降低冰的凝固点,这意味着地面上的冰不再能够冻结0摄氏度的那层水。

图片

这就是显性化问题问题的隐含假设,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些隐含假设的存在。

澄清问题以后,我们就需要寻找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问题,为什么别人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处理,而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却一头雾水呢?

下面告诉你原因和方法,请一定要看下去!

02寻找对策

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囊括成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你见过类似的,但是以前的解决方法无效。一类问题是你从来没有遇见过的,摸不着头脑,没有经验可循。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人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借助经验论来解决问题,比如大学该选什么专业,自己有类似经验吗?没有的话问问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大学该参加社团还是该创业、兼职,自己有类似经验吗?没有的话问问父母或者其他朋友;在职场中摸爬滚打了几年,该不该跳槽呢?问问自己或他人有没有类似的经验... ...

经验论往往并不可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性思维是不可取的,这就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

那我们该怎么寻找对策呢?

我们可以运用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

所谓的系统思维,就是通过构建、选择以及改善模型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表达和思考的思维方式。

它可以让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

 1、看到全貌而非局部

 2、看透结构而非表象

 3、看到变化而非静止

 4、条理清晰而非杂乱 

这里的模型,就是查理芒格所提倡的“多元思维模型”,运用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经得出时间推敲的理论和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的解决问题。

图片

对于模型的选择,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选择已有的模型进行使用。但是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自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模型,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来构建一个新的模型。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构建模型。

构建模型 

在介绍模型之前,我先介绍几个基础的思考工具,它可以辅助你去构建模型框架。(学会这几个工具,你会拉开别人一大截:)

 01  逻辑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大家都很熟悉了,它的优点很多,比如:

1)可以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图像来刺激我们的大脑,激发我们的思维。

2)模拟人的大脑神经网络,将信息以放射状的结构通过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呈现,辅助个人进行理解、思考、记忆。

3)可以发散思维,通过一个节点,可以联想出其他的几点,进而关联形成网络。

图片↑ 图源网络

甚至还有很多小伙伴会以“竖图”的形式来制作思维导图,美观的同时易于传播。

思维导图,要求我们在制作导图的时候,需要先发散思维再收敛归类。

但是思维导图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我不知道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受,在看别人做的思维导图的时候,经常发现自己读不懂,也记不住,为什么会这样?

L先生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很好的诠释了思维导图的弊端:“思维导图,它之所以会受到大家的追捧也很简单,因为它可以把一本书浓缩成这么一张纸,那看起来就非常的有效,非常的厉害,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去理清跟记住篇章的结构。那这点没有问题,这是他的优点。

但问题是我们干嘛要记住作者的这个结构?我们为什么要去记住作者如何写一本书?一篇文章思维导图的作用是什么呢?它可以帮助你回忆你看过的东西。但是譬如说我现在想记住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我想去了解他的来龙去脉跟他的逻辑能做到吗?很难。

再比如说我读了一本书,我做成思维导图,我发给我的朋友,他能看懂吗?基本看不懂。所以思维导图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但是它的作用其实比较有限,它可以帮助你去回想你所读过的东西,但仅此而已。”

图片 02  逻辑树 

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或者子任务有关。每想到一点,就给这个问题(也就是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一个大的“树枝”上还可以有小的“树枝”,如此类推,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联项目。逻辑树主要是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进行重复和无关的思考。百度百科

图片↑ 图源网络

它和逻辑思维导图是有区别的,逻辑树注重的是分解的过程,但是逻辑思维导图是先发散再收敛的过程。

 03  MECE原则 

MECE(发音:me see)分析法是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首字母缩写词,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即所谓的 无重复、无遗漏。

图片↑ 图源网络

图中第一象限的分类就是MECE的,因为将"人"分为男性和女性,既无重复,也无遗漏;第二象限的分类,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分类,虽无重复,但有遗漏;第三象限的分类,有遗漏、有重复;第四象限的分类无遗漏,但有重复。

必须保证划分后的各部分符合以下要求: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 (Mutually Exclusive) — “相互独立”意味着问题的细分是在同一维度上并有明确区分、不可重迭的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 “完全穷尽” 则意味着全面、周密

MECE的常用分类法又包含二分法、过程法、要素法、公式法、矩阵法等,这里就不做详细展开说明了。

图片↑ 几种工具对比

介绍完这几种思考工具以后,我们来聊聊如何构建模型,前面提到过两种选择模型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对应了两种构建模型的方法。一个是从上而下的直接选用已有的模型,一个是从下而上的提炼出一个全新的模型。

「一、从上而下选择并应用模型」

这里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最常用的思维模型,比如上文提到的5W2H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型,基于这个框架的改善,还有5W1H模型,6W3H模型等。

除此以外,你可能还知道鼎鼎大名的4P模型,即产品 ( Product )、价格( Price )、促销( Promotion)、渠道(Place ),由于这四个词的英文字头都是P,再加上策略(Strategy),所以简称为“4P’s”。

图片↑ 图源:百度百科

还有之前我文章里多次提到的黄金圈思维模型,只有抓住了why的本质,才能激发how的动力。

图片↑ 图源网络

我们在思考问题做决策的时候需要用到的六项帽子思维。

图片↑ 六项帽子思考法

白色:只关注事实和数据

红色:凭情绪和情感判断

黄色:充满希望正面思考

黑色:谨慎小心保守行事

绿色:标新立异天马行空

蓝色:把控整个思考过程

图片↑ 具体要求

处理信息焦虑时候需要用到的「收益半衰期四象限」,通过这个四象限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信息而言,只要它的半衰期越久,它的稀缺程度越高,它的价值也会越大。

图片↑ 收益半衰期四象限

沟通时候可能会用到的乔哈里视窗

图片

通过乔哈里视窗,认识整体的我。人际沟通的信息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盲点区、隐秘区、未知区。

其他类似的框架模型还有很多,大家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记得有意识积累。

图片「二、从下而上的提炼模型」

自下而上提炼模型,会打破固有框架的束缚,但是它需要我们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练习,相对而言它的效率更低,难度更大。

这里需要用KJ法来反推模型,先进行头脑风暴,罗列出所有的信息,然后再进行收敛汇总。

具体该怎么做呢?

我举个例子,假如我要鼓励大家在社群进行价值输出分享,但是很多小伙伴并不明确自己能够提供什么价值,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该怎么解决呢?

 01  用思维导图,罗列所有可能的方法 图片

这里我要尽可能的列出自己能想到的所有方法,也许它不全,没有关系,尽可能去罗列。比如我们可以分享一些优质的文章;分享一些时间管理、复盘、文件整理的方法;分享一些自己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笔记... ...

 02  将这项方法尽可能连线归类 图片

罗列完大脑里的想法以后,这时我需要对内容进行一个归类,可以按照事物的客观组成部分进行归类,比如我们知道机械、计算机、心理学这些学科属于专业知识。也可以按照对事物的感知和使用进行分类,比如对于资源可以通过付费和免费两个维度进行区分。

连线归类以后,就完事了吗?还不行,它并不完整。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粗略的梳理了大脑的想法,可能还是会遗漏掉很多关键性的因素。

那怎么保证我们罗列的方法尽量详尽而没有遗漏呢?这里我们需要用到两种推理方法,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先讲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目前我们所熟知的一共有三种归纳推理的方式(取自《金字塔原理》)

图片↑ 归纳推理

按照时间先后的逻辑关系归纳

比如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过去,现在,未来;按照上学的先后顺序,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按照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归纳

比如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按照同类事物的逻辑关系归纳

这里需要我们先按照共性归类再按照共性程度的强弱排序。

比如你想通过工具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这里提供了几种不同工具,录像机、手机、录音笔,录音机,钢笔,台式电脑,纸。按照共性归类,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为视频工具,音频工具,和文字记录工具。按照共性程度强弱,在保证记录不失真的前提下,我们自然优先选择使用视频类工具。

图片

然后再讲一下演绎推理,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与“归纳推理”相对。

图片↑ 演绎推理

需要注意:

1、大前提所代表的的普遍规律是绝对真确的

2、小前提是大前提主语或宾语的特殊情况

3、导出结论的判断要符合充要条件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人都会死,这是一个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这是一个小前提,那我们就可以因此会推断出,苏格拉底会死。

图片

了解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之后,我们就可以对上面的思维导图进行重新梳理,于是得到了下面张图(随手一画,可能并不严谨,大家不要拿这个图直接用)

图片

 

 03  形成模型 

通过观察步骤二所归类的这些价值分享内容,我们发现,每个人能够分享的信息增量,大概就两个维度。「我知道的,他人不知道的」和「我知道的,他人也知道的」,我们可以将上图的逻辑思维导图转换为二维矩阵。

图片

你看,一个完整的模型框架就被我们构建出来了,这就是思维框架的构建方法,只是它的适用范围并不广,可能只适用解决当下的这一个问题而已。

 04  检查模型 

检查框架的时候需要保证框架的分组符合MECE原则,对于不符合MECE原则的框架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针对重要性顺序,MECE不检查是否遗漏,仅检查观点是否重叠。因为重要性顺序本身就是突出几个重要的观点,如果所有观点都包括了,那就是时间顺序或结构顺序。

图片03选择对策

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在澄清问题和构建模型以后,问题本身已经得到了解决。如应对信息焦虑的问题,我们用「收益半衰期四象限」就可以对于获取的信息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上述提到的教堂墙壁腐蚀的问题,通过5why法得到解决方案,给窗户挂窗帘就可以解决问题。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我们构建完了模型,也很难做出抉择,如果是你的话,这时候你会怎么抉择?

系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极其庞大复杂的系统,只要抓住关键点,你就可以做到牵一发动全身,彻底重构整个系统,在系统论里这叫做杠杆解,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二八法则(帕累托法则)。

这就需要我们在构建完模型以后,找到解决问题的那个关键要素。

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直接天然存在着一些无法解释的不平衡。所以一个公司的绩效主要取决于20%的核心员工,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只要找到了那20%的关键解,就可以解决问题。

扩展一下:

80:20只是帕累托分布函数在特定常数时的一个特定值。其他的特定制还有64:4(64%的财富属于4%的人)犹太人的78:22宇宙法则,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及其他气体占22%。人体中水分占78%,其他占22%。8020法则中的80%和20%,只是一个比喻和约束。

如何建立杠杆解?我提供几个思路:

 01  建立因果回路来辅助思维(取自《如何系统思考》)

这是我之前绘制的一个复盘飞轮,讲的是如何养成复盘的习惯?

图片↑ 复盘飞轮

这是个良性循环,符合马太效应。

我们每天写至少5分钟的日报,它们很容易完成,但是它具有巨大的意义。

意义在于,你对自己做了一个非常小的承诺,然后你兑现了这个承诺,每次你兑现承诺的时候,实际上你就建立了一个承诺和兑现的良性循环,兑现产生自我信任感可以让你进一步承诺,而进一步承诺对应进一步的兑现,然后这个循环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长大。

随着你写日报的时间增长,你会增加对生活的掌控感,信心增加。

这时候开始主动的探索进阶复盘,随着进阶复盘的进行,你开始倍速成长,并且受到周围环境的表扬和认可。

你的磁场会不断变强,然后吸引更多同频人。同时这一切又让你更加充满信心,积极生活。这个循环一旦生成,就会以极小的成本自动运转下去... ...

所以对于复盘这件事,如果你想长期做下去,关键需要先养成写日报的习惯,比如加入一个有考核制度的复盘群,接受舆论的监督帮助自己养成习惯。

 02  借助九宫格进行优先级排序 

这就要求我们淘汰非关键因素,按照优先级排序寻求解决方案。

在我的深度沟通案例中,有一些小伙伴在面向人生重大方向抉择的时候可能比较迷茫,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古典老师的生命之花平衡轮进行解决。

图片

比如,你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你非常纠结于自己是该考研还是该求职,那么你可以先给平衡轮的8个维度设定权重,如果你认为职业发展更重要,那么它的权重就更高一点,你认为财务状况对于刚毕业来说不是那么重要,那么它的权重就稍微低一点。

设定完权重以后,再设定分数区间,每个维度的分值为1~9分。然后进行相应的计算,看看那个选择的分值最高,就选择哪一个。

图片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了吗?怎么保证你的方案是正确的?怎么去复用这些方法论和经验?怎么去迭代自己的方案和能力?

继续往下看。

04解决问题、复盘归档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后,我们就需要进行高效执行,如果是复杂的项目问题,我们可以借助甘特图来高效执行(熟悉我的小伙伴知道,我之前还用甘特图进行过时间管理。)

图片↑ 时间管理-甘特图

列出各项任务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并标明相关项目负责人,按照甘特图的进度推行任务。在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入监控机制,对关键的步骤进行记录和监控,阶段性的进行相应的复盘,总结经验。针对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运用上面提到的思维方法进行逐一攻克。

05总结一下

感谢你用心看到了这里,这篇文章我来来回回修改了一周,中间做了大量的图片,很多的例子和内容我觉得不合适又进行了删减,就是希望能把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呈现给我的读者,为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很荣幸可以帮助到你。

图片↑ 建议保存

关于请假别人问题,我最后再提几点建议。

图片↑ 向上滑动/保存查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