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精选13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观看乒乓球视频解说感悟50字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精选13篇)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精选13篇)

2024-06-29 09: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电影讲述了1992年至1995年期间,蔡振华从国外回来担任主帅决心有一番作为,五名运动员在蔡振华的带领下,在天津世锦赛绝地反击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精选1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1

  看完《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影片和片名一样,振奋人心!特别燃!这是目前为止,邓超和俞白眉合作执导,完全超出预期!

  电影重心聚焦在了90年代,中国男乓最低迷的时期。“新五虎”蜕变成功后再次站上赛场,在无人期待的赛场上打出清脆的一球,又一球,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带来很大的震撼。

  像这种类型的影片,拍摄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在观众已经知道结果的前提下,依然能够用剧情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影片在这件事上做对了两点,第一是剪辑师把电影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哪怕平时不看乒乓球比赛也能感受到赛场上的紧张感。第二,虽然这是一部讲述乒乓球赛场上输赢的故事,但电影却把相当多的笔墨用来描写“他们是如何赢的”,真正做到了功夫在诗外。

  除此之外,演员的选角、对年代感的还原等等,都能看到导演用心打磨的痕迹。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2

  失败了,重新站起来,再次出征。《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展现了体育竞技的魅力所在。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非常鼓舞人心。

  “相信,决定一切”影片讲述了“国球”乒乓从低谷走向顶峰的故事,面对各种劈头盖脸的质疑,接受无数批评,最终中国乒乓夺回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这是努力的成果,更是信仰的力量。

  主创方面,邓超的角色刻画,人情味儿十足,和孙俪的夫妻组合更是默契。许魏洲的表演也深入人心,有很强的存在感。导演邓超和俞白眉这次的合作让人出乎意料,让人感觉终于“味“对了!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向我们传递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慰勉我们勇敢的面对生活,是不可或缺的一碗鸡汤。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3

  今天兴致勃勃地看完了《中国乒乓球之绝地反击》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里的这几句台词:我输了,却无人劝;我很幼稚,但我从不害怕;

  躲在雪地里,却从不气馁;

  气馁,但永不放弃;

  迷茫,却从未放弃。

  “在成为大魔王之前,你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

  《中国乒乓球之绝地反击》讲述了:当男乒被欧洲“强国”摧残后,外籍教练戴敏佳邀英回国带领新老老将逆袭“强国”展开.天津又救了男乒。

  激战过后,球队一度展现出国乒独有的荣耀姿态。时代暗落,众将齐聚,“五虎”出征。

  生于低谷,不沉沦于黑暗,为中国乒乓球的未来而奋斗。残酷的现实摆在队员们的面前。场上的艰苦训练和艰苦的战斗不足以实现这一转变。“五虎”成员一往无前,昂首挺胸,准备迎战巅峰之战。“五虎”向世人表明,虽然身在大地,但心中信仰的火焰从未熄灭。

  黎明前,如今展现国乒风采的世界舞台初现雏形。黎明前,它在黑暗中诞生;荣耀从平凡中觉醒。让中国乒乓拨开乌云看到太阳的是不屈不挠的勇往直前。

  看完这段话,这个充满热血和勇气的故事仿佛冲破了时间的肩膀,展现在我的眼前。通过欢笑和泪水,我感受到了民族的自强和自信,传递了永不服输的信念和坚持。

  《中国乒乓球之绝地反击》作为一部运动题材的电影,不仅表达了运动本身,还通过运动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顶级运动员能给人的最大启发,就是他们如何克服失败,战胜自我。乒乓球队在片场展现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勤奋是中国人的王牌,也是我们最信奉的。

  也是中国人从未放弃的梦想。正是整个团队,整个时代的机遇,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金色花边的闪光点。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我和他们之间有天壤之别。遇到一点小问题和挫折,就会灰心丧气。比如我在工作的时候,如果我不做某事,我会感到灰心,不想再做。将态度从积极转变为消极会影响我的心情。但是看完《中国乒乓球之绝地反击》之后,我觉得很惭愧。

  未来,我们要向“五虎”成员学习,让我们继续秉承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不气馁,不放弃,不退缩,勇往直前。在布满荆棘的路上。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4

  作为乒乓迷,《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完全唤醒了曾经的记忆!总是梳着光溜溜、油亮亮大背头的蔡振华教练,个不高,肉乎乎的王涛,秘密武器,蘑菇头不爱说话的怪球手丁松,彼时初出茅庐,青春无敌的孔令辉和刘国梁。95年,全国关注的天津世乒赛,除了比赛本身,那些赛场外的热点和话题。那一年,我即将高考,但是男团决赛那天,我慌称身体不适没上晚自习,早早坐在电视前和爸爸一起看比赛……王涛赢球后一下躺在地上,所有队员欢呼着跑出来,大家都激动地扑倒在王涛身上的场面历历在目……我在电视前也兴奋的边跳边高声大叫“赢了赢了”,泪流满面……中国乒乓男队时隔8年再次夺回斯韦思林杯,那真是当时的大事件,举国欢庆,简直比过年还开心!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讲的就是,中国乒乓男队在邓超饰演的总教练的带领下怎样克服各种困难,从困境中一步步走出,重回巅峰的故事。95年世乒赛的五位虎将,在电影中从外形到性格都一一再现。还有瑞典的几个名将,特别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老对手瓦尔德内尔简直神还原。最出彩的自然是邓超表现的蔡振华教练,在抓住原型特点的基础上,加上邓超的演绎,一个不走寻常路,思路超前,敢想敢干,充满个性、幽默风趣的魔鬼教练,跃然而出!几场比赛的再现,有重点的还原,紧张刺激、牵动人心,我和周围观影的人仿佛真看比赛似的,握紧了拳头,一会叹气一会开心。旁边的爸爸在给儿子科普这是谁那是谁;前排的三个阿姨,也是热烈的时不时讨论着;还有两个在讲弧旋球、削球,直板、横板等等术语,大概是“专业”的吧……第一次这么热闹的看电影,但一点不烦人,大家都被电影中乒乓男队的.热血感染着、感动着……真好!

  也许因为喜欢乒乓球所以对这部电影有所偏爱,但是,我真得觉得拍得不错。作为“中国”开头的主旋律体育题材电影,没有喊口号、没有硬煽情、没有装腔作势,而是让运动本身去感染观众,以及对中国体育体制、乒乓运动的残酷等方方面面适度的表现,可以说,点面具到,讲了一个可信、感人、励志的好故事。对比去年《中国女排》的遮遮掩掩,这部中国乒乓的故事真实的多、有意思的多!影片的主题曲“这里没人叫喂”也很好听,配上运动员们在海边、长城、雪地里艰苦训练的画面,超级感动!

  乒乓是中国的国球,在各种大赛中,我们独孤求败。但每一次胜利,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曾经,我们的男队也跌入谷底。现在和以后,也未必不会遇到强劲的对手。在这片土地上,从小学生到公园的大爷大妈,我们都爱打几下乒乓。到底是因为我们的乒乓运动雄霸世界,大家才热爱这项运动,还是因为大家热衷这项运动,我们的乒乓水平才世界第一呢?或许答案不那么重要,拿起拍子去打两下就明白啦!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5

  提起中国乒乓,我们能想到的也许会是“马龙”、“樊振东”、“金牌”、“制霸”这些词汇,而影片副标题“绝地反击”则告诉我们,故事的讲述时间是在中国乒乓以往的那段灰暗岁月。

  作为体育片题材,电影抓取了群像视角,并且围绕着以蔡振华为原型的教练(邓超 饰)作为主视角切入。从邓超的视角看来,展现了很多不同于运动员为主体视角的东西,同时也回望了那段中国男乒队的特殊时光。

  对手崛起、技术更迭……面临着各种压力的男乒队,该如何走出这样的泥泞关口,是电影主线要讲述的一部分内容。在这持续多年的漫漫长夜里,这位教练临危受命,不愿服输地带领着大家走出阴霾。尽管我们以经历者的角度回望过往,但还是会忍不住为他们担忧——在这么困难的时刻,他们到底是怎样“重返巅峰”的?

  这种忧虑能让我们对角色命运产生关心,除此之外,在体育片题材,一场场刺激的比赛永远能调动观众们的情绪,也能牢牢抓住大家的共情。电影也花了些笔墨展示应对比赛的过程,分析战术、训练、调整战略,各种接地气的细节让剧情也显得真实。

  《中国乒乓》在比赛呈现方面,也追求着高水准比赛的对抗感。有的比赛即便你知道结果,但还是会提心吊胆地观看着整个过程,在这种状态下,一种极度紧张的悬疑效果也产生了。动作特写的镜头搭配着解说,似乎真的置身于比赛现场一样,周围的观众都看得很投入,部分镜头也会让大家忍不住叫好。

  整部电影的完成度不错,观感也很可以。虽然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但这部体育片里面的那些热血和情绪,真的可以穿越时空,非常能够共情。

  在年初选择这样一部影片,我觉得非常能振奋人心。我总是会被这些运动员努力拼搏的身影所打动——他们登上了巅峰,又再开始新的旅途。

  我想大部分观众,在观影结束后,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勇气和力量吧。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6

  作为一个乒乓球爱好者和中国乒乓球队支持者,从知道中国乒乓筹拍开始就决定要去看它。

  今天下午看完了,没有我想象中的烂,或者说,还挺不错的。

  那个时代的真实感是环境音给我的——还有马尔蒂尼和范巴斯滕的意甲如日中天,完全不像现在半死不活的样子。在那时,中国男乒面对老瓦领衔的瑞典队,一度毫无还手之力。

  除了对手的先进技术,国际比赛规则的改变也在威胁着中国队。从那个时代开始直到现在,胶水/拍子/球/打法/计分规则……几乎每个与乒乓球比赛相关的元素都进行过针对中国选手打法和优势的改革。国乒能如此长久地延续国际大赛竞争优势——某种程度上——依靠的就是本片中无限放大的“有经验且无私奉献的教练员团体、群体智慧、最勤奋这一民族特质”。

  全片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陈文被国家队除名后跟戴指说的那段话,“做运动员太苦了,以后再难也别让小孩儿们去翻跟头了,我下海当老板赚了钱我愿意当那个冤大头,你要多少钱我给多少钱”——这是我认为本片最重要的意义之一,让更多观众看到国乒在荣耀之路上趟过的苦难和必须面对的失败。

  体育题材的电影都是大差不差的叙事主线,因为失败所以开始挑战,因为努力所以最终成功。这个框架也大差不差地套在了本片身上,同时又在许多细节上表现出独属于中国体育的特点,比如在国际赛场遭到不公正对待,比如总局领导挂在嘴边的“让百姓怎么看”,比如两位教练为了球队纪律除名自己带的亲徒弟,比如为了更好地针对国外某种打法的选手一部分人只能失去主力资格作为陪练……在我们的举国之力下,我们总是更多地讲集体荣誉和为国争光。这种与运动员的同在感确实能很好地唤起一个中国观众的共情。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7

  看完《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以后不禁感慨电影中的情节不正是我们高三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电影中国乒队员们每天6:10起床,窗台上放着的是一板一板被打穿的球拍,钢丝绳上晾着的是穿烂的球鞋,而我们高三的同学们也是在晨雾迷蒙的清晨踏入校园,把一支支签字笔用尽,把一张张演算纸写满;电影中王盈无条件地支持着自己的爱人戴指导,而我们的父母也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陪伴我们走过最艰难的旅途;电影中决赛局黄昭打出的一球背后是五星红旗挥过与这颗至关重要的黄色小球交相辉映,日后踏入社会的我们也将在各行各业为党和人民发光发热。

  百日后的我们也将踏入高考考场,愿中国乒乓敢于拼搏的精神、不怕吃苦的品质、不畏高压的心性、能打胜仗的实力都能鼓舞我们,并化作我们实现理想征程上的助力!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8

  观看了《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我深有感触。电影主要讲述了九十年代初,我国男子乒乓球在低谷情况下,几位教练教练临危受命,带领国家队在九五年天津世乒赛上绝地反击、重回巅峰的热血故事。

  电影设计精妙,通过慢放等镜头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现场中,每一呼吸都随着赛场战况波动。这部影片不仅让我被运动员们勤奋、坚韧不拔的品质所感动,对中国的体育精神更深入了解,还影响着我,让我知道了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更重要的是让我知晓了失败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感谢这次观影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进一步成长。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9

  当你处境困顿,该如何一扭颓势?当你风光不再,该如何实现复兴?当你深陷泥沼,该如何涅槃重生?九十年代的中国乒乓球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不利于己的规则,青黄不接的人才,面对这些事实,时任主帅蔡振华选择大胆革新,改变中国队落后的打法、观念和技术,跟上世界步伐,这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一步,与强队竞争的基础。

  方向对了,向前走的每一步便能事半功倍,却也必须踏踏实实。从无暇陪伴妻儿、身患重病仍坚持分析队员战术的戴敏佳,到默默无闻、将名字融进一次次国歌的像陈文一样的陪练,再到浴血奋战、克服身体和心理障碍的五虎将,甚至于为主教练的申请拨款焦头烂额、为他的小错误写8000字检讨的领导……中国乒乓队的每位将士都为那座奖杯付出了所有。

  有了以上2点,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吗?运气还需站在自己一边。时隔2年的两次斯韦思林杯,中国队除了硬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再次对战老对手,曾经是手下败将而终于完胜的黄昭,战胜的是自己的心魔。事实上,万事俱备而始终没能等来东风的人不在少数,但只有相信相信的力量,才有可能等到属于自己的胜利,无愧于己。

  电影最后一个触动我的点是传承。在天津体育场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中,那属于儿童的稚嫩的声音最令人激动。场上场下运动员的表现,会让多少孩子拿起球拍,种下他们梦想的种子?而他们未来也必将推陈出新,踏上属于自己的又一轮征程。中国乒乓也唯有传承,才能保持一代又一代的统治力,生生不息。

  革新,奉献,信念,传承。中国乒乓的绝地反击之路,应与每位国人共勉。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10

  影片讲述了一个跌落后更新自强,重回巅峰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男乒屡败欧洲劲敌瑞典男团,连续三届世乒赛与男团冠军无缘,跌入谷底。以蔡振华为首的新教练班子临危受命,对中国男乒展开全方位改造,目标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重新向冠军发起冲击。

  我们从中看到,“绝地反击”是如何实现的,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主教练的勇气,开放进取的思想态度,与大局观,及全体成员的信念感。

  剧中主教练戴敏佳接受国家队后,首先对队员进行了大重组。从千人大战中扩充人才池,他新五虎亦被冠以“残兵败将”的称呼——伤的伤,瞎的瞎,小的小、老的老。但正是大多数人眼中不合理的队员,他们却各个身怀绝技,恰好有针对性的直击瑞典队对手弱点。将“异常”带来的奇效发挥到极致,这样大胆重组队员,是为勇气。

  面对长期连胜后的跌落神坛,戴指导放下了优越感,放下高傲,虚心像昔日弱于自己的对手学习。他说:“他们学习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他们?”。这份谦虚说来易,做来难,往往正是“我们本是最强者,仍是最强者”的自我欺骗,使我们不愿放下虚妄的执念,没有勇气面对挫折。正面直视失败,开始反思,愿意向他人学习,此为开放进取的思想态度。

  戴指导说:“只要能整体盘活中国乒乓,任何一个棋子都可以舍弃。”成就大局与成就小个体,便是立功、立功的大与小,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此为大局观。

  组队初期为整顿队风而一时开除的白民和,为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而雪藏四年的龚枫,和身为高手却因时运所需只能沦为陪练的陈文…他们都对团队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小人物在社会大局,成大事背景下的无奈,心酸,无法自主。戴指导自身虽处高位,可处在这种大局中的位置也与所谓小人物一般,即棋子。他也这样说道,国乒事业迎来新的机运之时,让他跌倒以为国乒提供足够大的冲击力,也是领导者应做的明智选择。

  那么小人物在社会的洪流中究竟应如何自处?影片同样提供了答案——相信决定一切,理想和信念是有份量的,它们是使内心充盈的力量,支撑着每一个奋斗者义无反顾的前进。

  提起竞技体育,不可避免被谈及的就是输与赢。影片教我们对“赢”得信念所带来的巨大力量,与“输”后如何绝地反击。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对其评判的标准往往并不像体育那样纯粹单一,并不是简单的赢与输,成与败。这时我们更应思考,如今日演员邓超所说“若没有靶子,拉弓的意义何在呢”,我们身处何地,最想要去到哪,又要怎样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理想与信念。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11

  国人素来对乒乓球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愫,几十年来,无论国际上如何修改比赛规则,无论如何修改乒乓球的直径,中国乒乓球队总能制霸地球,用现在网络的流行用语:“我一出手就是这个分段的极限,那年我双手插兜,不知道什么叫做对手。”今年春节档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正是这样一部不折不扣的爽 片!

  新春来临,由邓超、俞白眉指导,邓超、孙俪、许魏洲、段博文、蔡宜达、丁冠森、孙浠伦领衔主演《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则是一部能令所有中国人观看后感到热血升腾的作品。电影讲述中国乒乓球队在95年天津世乒赛绝地反击、重回巅峰的故事,全片热血励志与真实历史俱全,整体拍得流畅细致,让人看得是绷紧神经,着实过瘾。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开篇从90年代初讲起,中国乒乓男团被瑞典队0:5击败,开始换帅尝试卧薪尝胆,并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重夺斯韦思林杯,重返世界体育舞台的巅峰。影片前半部分的铺垫,让后半部分的“绝地反击”有了情感支撑,使得观众能更加沉浸在最终的胜利喜悦之中。下文可能有较多剧情相关的内容,特在此剧透预警一下。

  电影中,邓超扮演的戴敏佳一心想回国效力,并率领队伍重回巅峰。只见他穿着得体的西服,梳着标志性的大背头,戴着金表和金链子,立下了两年夺冠的军令状,却反而要面对各种内忧外患,邓超表演还是依旧很稳!如此一来,最终电影故事的转折、老弱病残的逆袭,才更令观众感到热血沸腾。故事的转折从队员们逃出宿舍被抓回来、开除了某位核心球员起,就凭着人物命运和如何逆袭夺冠,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而主教练在缺乏资金和装备的情况下,带着队员去吃饭拉赞助,虽然受到领导的批评,却拥有了视频训练设备,从此让整个球队有了转机。

  韩国大赛是这支队伍的首次大考,主教练选择避开了瑞典队,跟韩国、法国进行热身赛,让自己的队伍有了信心。而比赛中,许魏洲、段博文、蔡宜达、丁冠森、孙浠伦几位青年演员各种专业抽球、拉球的动作都明显受过训练,镜头将人物和乒乓球的特写结合起来,电影配乐将剧情烘托极为到位,简直是如虎添翼。

  只见许魏洲全程涂黑了脸,从莽撞地被开除,到冒雨回来道歉,再到负伤坚持比赛,就为赢一口气,演得很有真切感;丁冠森则有一股子机灵劲,能猜出教练派谁去欧洲留学。孙俪饰演戴指导的妻子,她带着孩子生活在小房子里,受尽了委屈,面对老公被领导质疑,她一通抱怨和倾诉,这场重头戏她表演得很委屈和痛心,“甄嬛娘娘”演技还是一直在线的。

  当一直没开口讲话的儿子,隔着电话线,跟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飒”,老戴哽咽了,观众也感动了。最后决赛时,孙俪带着孩子躲在看台后面,问着比分,却不敢看比赛,既凸显了球队的艰难与不易,也把气氛烘托到了最紧张的时刻。当时,瓦尔德内尔是世界排名第一,这位14岁来中国训练的瑞典名将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每次信誓旦旦、气场强大地出来,并说出“乒乓球如果有一百分,我只懂得四分”,还透露中国队要崛起的信息,都给人一种强大的压迫感。

  由于中国队前期面对瑞典的失利,双方球员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却因队员临阵受伤惜败给对手,让人在遗憾中觉得无奈。随后,中国乒乓球器材也面临匮乏,如何把胶水和球拍重新配置好,片中也真实地还原了这一过程,让观众感到欣慰。

  当然,有挫折艰辛,就会有绝地反击,这在后面高潮决赛中,中国乒乓球队2:2战平了瑞典队,青年演员段博文则在乒乓球台挥洒着汗水,去死拼对方名将佩尔森,周围观众一起人声鼎沸地呐喊助威。每一个关键球都用慢动作特写来还原,伴随着壮观的观众助威,场面超燃超热血,非常振奋人心!

  中国乒乓球队用热血和汗水,最终赢得金牌和奖杯,他们不服输的精神和勇敢拼搏,激励着一代代国人。结尾最后一句台词,留给了1995年决赛并没有上场的小将,留给了那个脑子很好用的小刘,他接记者提问说:“一切才刚刚开始。”这种野心勃勃的电影结局,真是大快人心!

  本片无论是人物表演,还是摄影、剪辑、配音,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导演把这段从失败到崛起的历史尽可能拍得一波三折,让人物有了更为立体的呈现。毕竟戴指导在技术和战术上的改造,全片完整了解到中国乒乓球队重回巅峰的艰辛,看到了精彩与精致。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疫情三年以来,最最最振奋人心的国产电影,也是今年春节档真正的国民电影,强烈建议全家一起在影院感受这欢欣与鼓舞。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12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绝对是一部充满了爱国情怀和自身在逆境中不畏惧、奋发图强的好电影,真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这种满满正能量类型的电影我建议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也是一部很适合家长带孩子去看的电影,特别是10岁以上的孩子,让孩子接受思想教育,以国为荣,有家国情怀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国家的栋梁之才。

  记得在我15岁上学的那一年,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学生观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是一部亲情片,好多同学在观看过程中都热泪盈眶,有的同学还哭地泣不成声,后来学校还要求我们写了观后感,这种亲情教育意义的电影从内心感染了当时的我们每个同学。我想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同样可以让学生们受到正能量的教育,孩子们通过观看后带来的自身理解和感化更能打动人心。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13

  昨天同家人去影院观看了邓超主演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全片长137分钟,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乒男队在历经低谷重回巅峰,最终夺得斯韦思林杯的故事。

  我们在电影中不仅看到了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还看到了九零年代的集体回忆和怀旧质感。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关键的是其内在能量,以乒乓精神为内核,传递你我都能感同身受的共同情感。影片本身并不是把重点放在冠军的光环上,而是经过沉淀下来,用热烈与深情兼备的叙事语言去娓娓道来,讲述一群人如何在逆境中崛起,接连失利,人心涣散,当所有人都认为他们不行的时候,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他们不认输不放弃,拼尽全力的去争取一场不可能的胜利。

  我们在看到中国乒乓健儿不服输、不畏难的精神的同时,也更多的了解了在中国乒乓长胜的背后,是运动员们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是艰苦奋斗的成果。正如片头所叙述的,戴敏佳在看到祖国的乒乓运动转下坡路的时候,毅然辞去国外教练的职务,急不可待的飞回祖国,顶着巨大的压力,接下来男乒主教练这个担子。面对意大利开出的高额工资,戴敏佳并没有为此动摇自己的决心,而是坚持选择返回祖国,为屡屡碰壁的中国男乒重新多会登上巅峰做出努力。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勇敢的、艰难的,他赤忱的爱国之心更是令人尊敬的。白民和,国乒男队的队员。他在肩膀带伤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乒乓事业。面对医生的警告,选择冒着终身无法比赛的风险,一次又一次的为国出战。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在这部电影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影片中的其他的每一位国乒队员身上无不例外的体现了这一精神。影片中,戴敏佳曾在众人的面前夸下海口,号称两年带领男队夺回曾经的荣耀。这或许是天方夜谭,没有一个人相信。而两年之后的结果也表明,并没有出现奇迹,中国男乒面对瑞典队再次败下阵来,无缘冠军。但这时,戴敏佳和他的队员却没有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丧失信心。相反,激起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斗志。面对内外的质疑,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更加的拼命训练,日复一日的坚持。此时,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夺回斯韦思林杯冠军。“他们也许练过一千次,但我们练过一万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重重考验之后,中国国乒男队在1995年的天津世乒赛上终于击败了瑞典队,再次取得了斯韦思林杯的冠军,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乒乓球赛场上,场内响起了属于中国的国歌。

  正是这些在逆境中成长的乒乓健儿,面对着无比大的压力,通过艰苦奋斗造就了如今的中国乒乓。他们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他们是中国的骄傲,是人民的榜样,更是世界的荣耀。

  看完电影,你可能没办法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概括这种力量,却能够在许多细节里面清晰而又明确地感受到它,邓超饰演的戴敏佳教练在竞聘时坚定的说出两年后夺回奖杯的豪言,虽然最终的胜利比这个时间推迟了许多,但正是这份舍我其谁的态度,激活了全体“残兵败将”的斗志。

  这部电影讲的绝非单纯得体育故事,而是所有人的故事。因为在任何赛场或者行业里面,冠军永远只是少数人才能企及的成就,更多的人与冠军无缘,只是打拼在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岗位上,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没有冠军的奖杯,却必须拥有一颗冠军的心。在过去的几年里,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失败和低谷。有人创业失败,事业裹足不前,有人在工作中受到挫折,有人与爱情失之交臂,还有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心情不佳,这就是人生的常态,没有人能够总是一帆风顺。于是,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提振士气,了解到越是在不如意的时候,越是要直面现实,最大的失败不是输掉比赛,而是失去挑战的勇气。

  电影传递的是一种信念,输和赢并不是比分决定的,而是由心态决定的。片中有一句台词其大意是什么都可以输,中国乒乓不能输。其实说的并不是赛场上的输赢,而是这种对胜利的渴望不能丢,求胜的精神不能输,真正的乒乓精神就是拼尽全力,战胜自我,享受比赛,没有输过的人体会不到胜利的可贵。我想,乒乓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的时候,我们应该勇敢的直面它,跨越它,不畏艰难,逆流而上。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精选5篇)02-20

《荒野求生》之《黑犀草原的绝地反击》读后感12-31

反击虚空诗歌06-24

幽默的反击散文09-01

小学作文之我的乒乓生活08-16

520单身反击文案10-16

绝地优美的话06-12

《绝地逃亡》的经典台词06-12

大自然的反击作文02-03

《绝地之音》阅读答案12-06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