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为啥一定要做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要废了的句子 读《论语》:为啥一定要做官?

读《论语》:为啥一定要做官?

2024-07-14 1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文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①明日:第二天。②以告:“以之告”的省略。意思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③反:返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④则:连词,这里用在两个分句的中间,表示两个分句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前面分句所说的情况发生在后,后面的分句所说的事情发生在前。至则行矣:子路到了(丈人家时),丈人已经走了。⑤不仕无义:不做官没有道理。义:指合宜的道理。⑥节:准则,规范。⑦如之何:固定结构,相当于为什么,表示反问。其:句中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⑧洁其身:使其身洁,使自身清白。⑨乱:使乱,破坏。伦:人与人之间有条理的关系。“天伦”指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即血统关系。大伦:指君臣之间的伦常关系。儒家的伦常是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定,这其中最高的和最重要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所以称为“大伦”。⑩君子之仕也:主谓结构之间插入“之”字,使这个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词组作主语。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⑪行其义:做他应该做的事。⑫道:这里指儒家的政治理想、原则。“道之不行”的“之”字是连词,作用是把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词组。知之:知道这一点,“之”是代词,指代“道不行”这种情况。

译文

第二天,子路走了,(找到孔子以后)把遇见荷蓧老人的经过报告给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拜见那位老人。子路到了老人的家,老人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根本不合乎道理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够废弃的,君臣之间应该有的关系又怎么能够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白,而破坏了君臣之间的伦常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尽自己的义务。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那是早已知道的了。”

读后感

今天接着昨天读“子路从而后”章的第二部分。孔子听了子路讲述遇到荷蓧老人的经过后,很敏锐地断定老人是一位隐者,并让子路返回去重新拜见老人。但子路返回时那位老人已经离开了。大概老人知道孔子会判断出他的身份,而且可能派子路返回来找他,他不愿继续与孔门师徒打交道,便提前离开了。子路本来对老人的批评和款待并不完全理解,听了孔子的判断以后,他明白这件事实际上反映了儒家思想与出世隐居思想的对立。孔子主张积极参与政治,所以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寻求一切可能的机会以求在政治上施展抱负。虽说四处碰壁,但这也是尽了做臣子的义务。隐者主张逃离现实,清静无为。子路于是针对荷蓧老人的批评谈了自己的观点。“不仕无义”以下是子路对整个事件的看法和评价。“不仕无义”是他总的观点,其中的核心词是“义”。“义”是儒家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其字面而言,“义”是指恰当的,合乎道理的。古人常说“取与者,义之表也”,意思是说,看一个人面对取与的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义”。做官与不做官也是一个取与的问题,因此可以由此断定一个人是否合乎“义”的原则。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看来,君子出仕,是为了尽个人对社会、臣民对君主的责任和义务,而并非贪图富贵。所以子路在此说“不仕无义”,实际上是概括了儒家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观。下面的话都是对这一总观点的具体解释。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是子路针对荷蓧老人而言的。子路对老人“拱而立”,老人颇以为然;老人让他的两个孩子按照礼节拜见子路。这两件事表明老人对长幼之节是持肯定态度的。在儒家看来,“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是相辅相成的两条道德准则,“长幼之节”是指尊老爱幼,重在尊老,这本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延伸,其核心便是“孝”;“君臣之义”是指臣民应该为君主尽力效命,是宗法制度在政治上的应用,其核心便是“忠”。一个人最美满的境界是做到忠孝两全。子路觉得,荷蓧老人肯定长幼之节是对的,符合“义”的原则;老人作为隐者不仕则是不合道理的,因为不仕的实质是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就等于废弃了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用一句反问形式,表达他对老人的不解和质疑,意思是说既然长幼之间的礼节不能够废弃,那么君臣之道同样不能废弃。“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得相当悲壮,在明知自己的理念和主张不可能被现实社会接受的前提下,仍然执着地奔波于仕途,那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道义与担当啊。

儒家基本的生活态度是积极进取的,所谓“君子当自强不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都反映了儒家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追求对历代读书人影响很大,求仕做官是他们终生奋斗的目标。隐者隐居于田园荒野,超然物外,与世无争,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这样的人生观念同样深深影响了古代的士人。所以传统读书人往往具有双重性格,处于顺境的时候热衷于功利,拼命追逐仕途;处于逆境的时候就以清净自守、无争无为解脱自己。先秦时期互相对立的两种人生观念到后代被巧妙地融为一体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