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南三省高清地图 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

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

2023-05-11 02: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

 

前言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迈向体育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时期,也是成都向新时代第二步战略目标接续奋进、全力推进“三城三都”建设的关键五年。为积极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直面新发展阶段世界赛事名城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统筹“十四五”期间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各项体育工作,根据国家、省有关专项规划和《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立足世界赛事名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开启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新征程

1.“十三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市体育系统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谋划体育,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国际大赛完成阶段布局。践行“办赛、营城、兴业、惠民”体育理念,高标准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积极对接各类国际组织,成功申办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2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3年亚足联亚洲杯、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和2025年世界运动会“五大赛事”,改写了西部地区从未获得世界综合性赛事举办权的历史。高标准举办第18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创下成都历史上规模最大、国际化水平最高、单次入境外宾人数最多的办赛纪录,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综合效益,赢得世界警察联合会高度赞誉。“十三五”时期,成都成功举办99项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其中2018至2020年累计举办国际体育赛事67项。2019年SPORTCAL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排名由第89位跃居至第28位,进入全国前三。2020年《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国际体育赛事指数排名全国第二。

二是体育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抢抓世界综合性赛事落户成都的机遇,全面实施体育场馆设施补短板工程。遵循城市空间布局战略,推动构建“市—区(市)县—街道(社区)”三级和“赛事、竞训、健身”三类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体系。2017年以来,全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投入180多亿元。加速推进以天府奥体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为核心的“三公园多节点”场馆设施建设。各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在2020年末基本实现90%覆盖,具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国际顶级单项赛事承办能力的体育场馆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在天府绿道植入体育设施1300余处,为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形态丰富、体量巨大的载体空间。通过政策激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汇聚多方资源初步构建起成都“15分钟健身圈”。到2020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7平方米。

三是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积极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打造“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自创“天府绿道健康行活动”,推进体育设施、组织、赛事、活动“四进”绿道,打造运动健身新场景。创新开展“社区运动节”活动,以社区为平台促进全民健身活动与社区发展治理相互融合。积极培育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基本实现“一区一品牌”“一协会一品牌”,做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深入践行“三亿人上冰雪”计划,以“全民健身迎冬奥,快乐健身圆梦想”为主题,大力实施“运动成都·快乐冰雪”行动,创新利用旱雪场地推动冰雪运动“四季化”。强化“体医融合”,实现科学健身常态化门诊服务,年均开具运动处方约10万人次。推行“互联网+体质健康全城约”模式,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社区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发布“运动成都·体育生活地图”和“体育锻炼适宜指数”,为市民健身提供便利。市民参与体育热度持续提升,生活方式更加积极健康。202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增加至742万,全市体育人口比例提升至48.6%,2020年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达到93%,连续四年上升。2020年“最具运动活力城市”评选,成都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四是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加强顶层设计,会同市教育局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体教结合”机制,大力发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建成体育特色学校636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0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4个,省级体育高水平人才基地5个,学生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7.8%。成都体育健儿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和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等重大赛事上分别获得1金1银、2金2铜和36金的历史最佳成绩,其中任茜夺得里约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十米跳台金牌,成为中国首位“00后”奥运冠军。“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培养输送的任茜、郑惟桐、李诗佳、谢思琪、朱雨玲等运动员在各项国际大赛中斩获冠军。成都象棋队获甲级联赛冠军,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冲甲成功。

五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805亿元,位居全国第五,增加值297亿元,5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52%,人均体育消费支出2430元,体育服务业总规模、增加值占体育产业比重分别超过65%和75%。出台《成都市体育产业振兴发展方案》《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推进“电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设立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断释放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将体育产业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成都体育产业投资集团完成对上市企业莱茵体育的股权收购,为体育产业相关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平台。积极实施体育企业招引和品牌培育计划,万达体育、华熙国际、华润文体等知名企业落地成都,劲浪体育、咕咚科技、沸彻科技、绿茵科技等本土企业成长迅速。体育产业要素逐步集聚,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总部落户成都。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功能区、示范园区、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建成温江、武侯、双流3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项目。建立成都市体育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六是体育文化交流成果丰硕。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部署,与重庆市体育局共同签署《双城联动共推体育融合发展合作协议》,策划组织“成渝职业围棋擂台赛”“成渝双城越野赛”“成渝双城足球对抗赛”“城市绿道健身交流活动”等赛事活动,加强成渝两地体育交流合作。利用“天府绿道健康行”“社区运动节”等品牌活动,做实体育惠民便民服务,为两地市民创造更多可感知、可参与的运动健身场景。主动融入全省发展“一盘棋”,发挥“一干多支”首位城市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实施“成德眉资体育同城化”发展战略,与其他市(州)深度开展教练员交流计划、运动员联合培养计划、体育产业合作计划、大型赛事联办计划和体育场馆共享发展计划等合作项目,推动体育服务区域均衡化发展。

2.世界赛事名城建设面临的内外环境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将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向纵深环境演进,但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未来五年,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宏观环境变化蕴含的新机遇新挑战、国家战略变化赋予的新使命新要求、发展阶段变化呈现的新趋势新特征、群众需求变化带来的新向往新期盼,坚持新发展理念,铸公园城市之魂,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迎来多重战略机遇。体育的国际交流交往功能更加凸显,世界各国越来越注重发挥体育的多元价值和综合效应,注重从国家战略高度统筹谋划体育发展。承办国际重大赛事、发展赛事经济、构建体育产业体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将成为成都提升全球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全球主要职业体育联盟、联赛受经济衰退影响步入收缩周期,赛事版权、体育人才等市场疲软为成都引进国际优质体育资源、提升世界赛事名城能级提供了良好机遇。体育正加速进入场景时代,体育参与呈现仪式化、社交化、分众化和娱乐化趋势,互联网、人工智能、现代通信等高科技技术在体育上的深度运用以及体育与文化、艺术、商业、旅游、教育、大健康等产业的交互融合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三城三都”建设将有效推动成都文创、音乐、会展、体育、旅游、美食等产业融合,加快促进消费方式变革,助力成都成为体育产业国内循环的深厚腹地和国际循环的枢纽节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体育在推进健康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作用愈发凸显,以体医养融合的方式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将激发巨大的消费需求,释放老龄化红利,加速推动体育迈入发展充分、供需平衡的新阶段。以5G为核心引擎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都将处于革命性应用的爆发期,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一极,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将为成都在数字体育、智慧体育、体育智能制造发展中提供优越基础,从运动场景、运动体验、运动消费等方面加快推动体育转型升级。

面临多方汇聚的现实挑战。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承载着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重要任务,赋予了成都体育率先崛起振兴西部体育的战略使命。但当前成都体育发展总体水平与全球体育名城及国内先进城市尚存在一定差距,还未达到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要求。从赛事发展来看,成都仍存在赛事体系不健全、赛事管理不精细、社会办赛不积极等问题。从体育总体发展来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完善,体育生活化水平不高;竞技体育规模、结构、效益不均衡,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体育产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品牌不强、人才不足等短板突出。

面向未来,要在站位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列,既要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又要立足实际、锚定目标,顺应客观规律,努力在全球城市竞争和国际体坛变动格局中抢占战略高点。立足城市自身发展需要,按照既定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坚持以国际视野、长远眼光推动全市体育谋篇布局,在改革、创新、协同、共建共享中实现体育新发展。

二、“十四五”时期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总体要求

3.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扣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战略目标,践行“办赛、营城、兴业、惠民”总体方针,建设“运动成都”,着力提升国际体育赛事承载和承办能力,增强成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4.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优先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助力健康中国和健康成都建设,大幅提高市民体育生活化水平,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办好市民满意的体育。

——坚持高端引领,一流发展。以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对标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将体育融入新时代成都四大战略定位的总体布局,学习借鉴国际体育发展的经验成果,积极开展国际体育交流,推动高端产业、高能级要素和核心功能集聚,撬动体育大生态,谋划体育大格局,塑造成都体育品牌,提升成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坚持政府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融合发展,更新体育工作理念,激发体育发展活力,促进国际国内体育资源集聚与流动,推动体育发展社会化、市场化,促进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并举,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并重,逐步实现体育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坚持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新机遇,围绕世界赛事名城主题,不断增强成都体育面向全球、衔接泛欧泛亚、服务西部的辐射带动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构筑协同发展大格局。

5.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体育赛事引领体育高质量发展,体育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排名有新突破。按照“全球视野、中国风格、成都表达”的要求,“五大赛”举办获得圆满成功,实现绿色、高效、开放、精彩、廉洁办赛,赋予赛事时代新高度和新使命,体育赛事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明显提升,力争每年举办国际重大赛事,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赛事之都。

——与世界赛事名城相匹配的赛事体系建设上新水平。以国际体育赛事、高水平职业赛事和自主品牌赛事为引领的赛事格局更加合理,以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和赛事集聚区为载体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体育赛事供给丰富多样,赛事品牌和质量不断提升,赛事综合效应更加凸显。到2025年,本市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50项以上,体育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超过300亿元。

——体育生活化水平达到新高度。以天府绿道为纽带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更加完善,体育成为优雅时尚的生活方式。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更加丰富,体育社会组织全面覆盖,体育健身指导更加科学,体医融合发展取得实质进展。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竞技体育实力再上新台阶。通过优化项目设置、完善学校布局、开放社会办训,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活力高效”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本土优秀运动员、职业运动员等城市体育明星培育力度,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职业俱乐部的数量与实力明显提升,本市运动员对国际大赛的国家贡献率稳步提高。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实现“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的运动成绩,第三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运动成绩实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力争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夺得金牌。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高水平的户外休闲运动中心和高能级的体育创新资源配置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功能区,成功培育3家以上本土体育上市企业、10个以上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单位)和15个以上体育服务综合体标杆。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800亿元,力争建成高质量的国家体育消费中心。

——体育文化建设彰显新风尚。世界赛事名城特色文化内涵更加充实,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更加丰富。打造一批具有天府文化特色的优秀体育文化作品、本土体育文化品牌、体育文化主题活动和体育文化阵地,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对优雅时尚的城市精神塑造、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更加彰显。

203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与世界赛事名城相匹配的赛事体系基本形成,世界赛事名城特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对优雅时尚的城市精神塑造,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更加彰显。到2030年,建成世界体育名城。体育实现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人运动、人人参与体育竞赛成为“像成都人那样生活”城市形象的重要象征,体育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经济生产力、市民健康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城市发展增添新活力,为城市能级提升提供新动能。到2035年,建成世界生活名城。体育成为世界生活名城核心内容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标志性事业,成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张闪亮城市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体育作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城市与世界交往交融的桥梁纽带。

“十四五”时期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主要指标

指标

“十四五”规划指标

属性

总体指标

到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体育赛事引领体育高质量发展,体育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约束性

赛事体系建设

到2025年,成都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50项以上。

预期性

赛事体系建设

体育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超过300亿元。

预期性

赛事体系建设

“五大赛”举办获得圆满成功。

预期性

全民健身

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

预期性

全民健身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4%。

预期性

全民健身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

预期性

全民健身

成功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约束性

竞技体育

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实现“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的运动成绩。

预期性

竞技体育

第三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运动成绩实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

预期性

竞技体育

力争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上夺得金牌。

预期性

竞技体育

力争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夺得金牌。

预期性

体育产业

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

预期性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

预期性

体育产业

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功能区。

预期性

体育产业

成功培育3家以上本土体育上市企业、10个以上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单位)和15个以上体育服务综合体标杆。

预期性

体育产业

成都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800亿元。

预期性

体育文化

打造一批具有天府文化特色的优秀体育文化作品、本土体育文化品牌、体育文化主题活动和体育文化阵地。

约束性

三、坚持以赛事为引擎,引领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坚持把“办赛”与“营城”相结合,发挥赛事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等方面的作用。精准对接市场主体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赛事管理服务科学化水平,推动赛事市场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提供支撑。

.强化赛事为核心的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五大赛”在推动体育全领域高质量发展与体育价值实现中的核心枢纽作用,将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紧密联系起来,作为推动成都体育融入世界体育格局的重要窗口和推动体育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将体育赛事遗产利用作为提升市民体育参与、带动场馆周边片区发展、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成都建设“三城三都”做出重要贡献。高标准筹办202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22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023年亚足联亚洲杯、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国际大赛。提前谋划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新建场馆的建设运营,将5G、AI、VR、8K等高新技术与场馆后续运营结合,以智慧化、数字化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发挥体育赛事产业联动功能,以体育赛事为合作平台,支持“体育+”融合发展。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促进体育赛事与餐饮、住宿、旅游、康养、文化娱乐、广告传媒、科技信息、会展博览、商业商务、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为服务业增加新动能,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7.提升赛事管理科学化水平

构建体育赛事“认定—评估—扶持”一体化管理体系,提高赛事科学化管理水平。公开各类赛事举办条件、规范要求和赛事基本信息,为办赛主体提供信息服务和申请政府补助项目等便利,着力提升体育赛事政府服务能力。依托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有关部门共享赛事相关信息,加强业务协同,建立包含体育、公安、交通、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文化旅游、住建、经信、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多部门联动的赛事综合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出台《成都市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完善本市体育赛事领域规章制度、标准体系,加强体育赛事分级分类管理。

8.促进体育赛事市场化发展

把市场主体发展作为驱动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高体育赛事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强体育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体育赛事“管办分离”,将适合由市场主体举办的体育赛事,交由具有举办实力的赛事企业承担。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作用,积极承办国际影响力大、社会价值高的体育赛事。激发民营赛事公司市场活力,培育本土专业赛事执行机构,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赛事公司举办市场化程度高的体育赛事。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不断增强服务体育赛事活动和市场的能力。以举办“五大赛”为契机,积极吸引国际著名体育经纪、体育金融、体育保险、体育咨询等体育中介机构入驻,提升体育赛事市场化配置水平。

9.引导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

对标国际体育赛事举办顶级标准、最好水平,学习借鉴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世界一流体育城市的经验做法,以体育赛事效益提升和品牌建设为根本导向,以体育赛事国际化、规范化为主要特色,积极构建与世界赛事名城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多层次的赛事结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样化的运营模式。加快推进体育赛事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标准体系,引导办赛机构提升体育赛事品质。积极培育和发展“一带一路”“天府绿道”“熊猫杯”“中日韩围棋争霸赛”“双遗”等具有成都特色的本土品牌系列赛事,围绕春熙路、太古里、交子公园等地标商圈和宽窄巷子、锦江公园等特色街区,创建一批地标景观赛事。强化对社会赛事、商业赛事的宣传,营造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举办“一区(市、县)一品牌”赛事。

10.推动体育赛事集聚化发展

依托天府奥体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高新区体育中心等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加快形成赛事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体育企业总部、功能性体育行业协会、国际体育组织落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集聚区。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龙门山片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林盘、西岭雪山等户外运动资源,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户外运动赛事集聚区。结合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强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康养、商业融合力度,积极打造具有天府文化特点的体育赛事融合发展区。

四、完善体育赛事体系,构筑世界赛事名城核心

加强体育赛事战略规划,构建以国际体育赛事、高水平职业赛事和自主品牌赛事为引领的赛事格局。强化各级各类赛事间的互动,探索以运动项目为主线的赛事发展路径,促进成都体育赛事良性发展。

11.优化体育赛事时空布局

加快体育赛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布局,以国际体育赛事、高水平职业赛事和自主品牌赛事为引领,全面提升本市体育赛事发展能级。科学合理布局全年赛事,充分考虑本市气候特点和公共资源约束条件,根据赛事举办时间规律,注重室内赛事与室外赛事相结合,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相结合,营造“月月有亮点、周周有精彩”的办赛氛围。进一步增加重大节庆、公共假期、传统节日的体育赛事供给,合理延长赛事节庆活动时间,满足群众的观赛需求。丰富夜间体育赛事活动,优化观赛配套服务,打造“国际范”“时尚潮”的夜间体育赛事消费模式。结合各区(市)县自身优势,促进赛事举办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因势利导打造各具特色的赛事增长极。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县充分发挥场馆、人才、企业和消费集聚的优势,举办各类符合区域气质的国际体育赛事。引导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市)县,因地制宜地举办各类户外运动赛事,形成差异化、品牌化赛事发展格局。策划组织各类成渝双城赛事活动,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成德眉资体育同城化”发展战略,发挥“主干”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构建体育赛事“一干多支”发展格局。

12.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赛事之都

高水平办好202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22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023年亚足联亚洲杯、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国际大赛,SPORTCAL排名跃升世界前20。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单项运动协会的合作,推进成都马拉松正式成为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系列赛事,积极推动ATP250成都网球公开赛升级为ATP500或更高级别赛事,推动FISE世界极限运动巡回赛升级为年终总决赛,推动铁人三项世界杯升级为世界锦标赛。继续高水准举办国际篮联三对三世界巡回大师赛、世界体育舞蹈节、亚洲羽毛球精英巡回赛等国际品牌赛事。建立赛事引进前期研究和咨询论证机制,综合评估足球、篮球、田径、游泳、羽毛球、自行车、冰球、射击、射箭等各类国际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充分利用凤凰山体育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优质场地设施,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广阔、市场开发价值较大、国际影响力较强、与成都城市形象契合度较高的国际单项体育赛事,持续提升成都国际显示度、知名度、美誉度。探索申办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赛事的可行性。

13.打造全球领先的职业赛事高峰

优化职业体育发展环境,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引进、创办路跑、水上运动、山地户外、冰雪运动、航空运动、汽摩运动、棒垒球、极限运动、铁人三项等新兴时尚项目职业赛事。抓住打造“电竞文化之都”契机,与国际电竞行业协会组织、全球知名电竞游戏企业对接,大力引进一批世界顶级电竞职业赛事。支持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打造国内一流职业足球俱乐部,实现冲超任务。积极推动凤凰山体育公园“亚洲杯”赛后合理利用,大力发展职业足球赛事,重塑成都“金牌球市”形象。通过市场化方式积极参与打造全国职业网球赛事体系,提升成都在全国职业网球赛事发展的话语权。支持新成立或做强各类职业体育俱乐部,优化完善政府资助方式,激励职业俱乐部在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14.建设充满活力的群众赛事平台

支持举办自行车、网球、体育舞蹈、跆拳道、智力运动、攀岩、水上运动、航模、飞盘等群众喜闻乐见和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的体育赛事。大力宣传推广2025年世界运动会项目,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赛事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引领健身休闲风尚,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将2025年世界运动会打造成为发展新兴体育运动、培育时尚体育文化、大力推动全民健身的精彩范例。充分发挥成都在体育舞蹈赛事活动运营和体育舞蹈群众普及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提升世界体育舞蹈节等一系列体育舞蹈自主IP赛事活动的影响力,加快构建全民广泛参与、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具有天府文化特色的体育舞蹈赛事体系,助力世界体育舞蹈名城建设。鼓励举办棋类、武术、龙舟、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项目赛事。办好“天府绿道健康行”“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节”等群众性赛事活动,支持区(市)县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禀赋、场馆设施条件和全民健身传统,形成特色化赛事品牌,打造天天有比赛、人人可参赛的成都群众体育赛事发展体系。

15.争创时尚先锋的青少年赛事基地

传承202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在办好“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国际网联青年大师赛等国际青少年赛事基础上,继续申办国际青少年游泳锦标赛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及国家级青少年体育赛事。通过足球场馆设施改造升级、扩大参赛队伍等方式,不断提升“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的国际知名度,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以举办2021年世界羽毛球青年锦标赛和2024年汤姆斯杯暨尤伯杯赛为契机,建立青少年羽毛球赛事体系。将冰球、轮滑冰球、花样滑冰、雪地自行车、滑雪等项目纳入市级青少年体育竞赛计划,健全青少年U系列冰雪赛事体系。深度融合青少年赛事体系,统一参赛资格注册、共享奖励政策激励。打造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相互衔接、覆盖所有重点项目、分层分类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创新办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少儿体育联赛等青少年赛事活动,不断提升青少年本土品牌赛事影响力,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普及,强化选材培养输送。

专栏1:打造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强化以赛事为核心,将国际重大体育作为推动成都体育融入世界体育格局的重要窗口和推动体育国际化的重要抓手。

完善赛事体系,构建以国际顶级大赛、高水平职业赛事、特色自主品牌赛事为引领的赛事格局。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天府”“熊猫杯”三大带有成都符号的自主品牌主题系列赛事体系。高标准打造“一区(市、县)一品牌”“一协会一品牌”赛事,打造“成渝双城”“成德眉资”体育竞赛品牌体系,形成体育共同发展“新名片”。

建立多元有序的组织体系。组建成都市赛事运营中心,强化对重大赛事总筹划、总调度、总协调的职责,统筹指导全市重大体育赛事,加强专业指导服务和监督,提高办赛规范性和安全性。加强和提升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文旅集团、成都兴城集团、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等市属国有平台公司的赛事组织运营能力,形成各有重点、分工明确、相互竞争又协同合作的良好格局。扩宽社会化办赛渠道,出台赛事标准化指南,为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赛事举办营造公平、透明的环境。

构建“认定—评估—扶持”一体化体育赛事管理体系。建立体育赛事品牌认定制度,制定体育赛事品牌认定标准,定期开展体育赛事品牌认定,大力扶持获得品牌认定的体育赛事。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等方式,加强体育赛事贡献度、专业度、关注度等方面评估,作为确定和调整本市体育赛事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整合政府公共资源,结合认定与评估结果,从资金、政策、公共资源、整合营销等多方面为赛事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扶持。加强赛事认定、赛事评估、赛事扶持间的关联,进一步形成体育赛事一体化管理体系。

五、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打造世界赛事名城载体

分级分类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建管并重,努力形成“布局均衡、多元融合、开放惠民、科技智慧”的体育设施发展新格局。用好赛事遗产资源,着力加强大型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综合利用和持久利用。

16.稳步推进大型竞赛设施建设

按照“以赛促建”和“以建促赛”相结合的思路,以“五大赛”筹办为契机,紧扣东进、中优战略,以国际化视野高标准推进天府奥体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构建举办国际综合性赛事的场馆体系和运营体系。在全市规划建设1—2个能够承办国际顶级赛事的大型专业化智力运动比赛场馆。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加强场馆设施社会资本投入和企业化运营,鼓励支持社会各方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天府国际赛道建设,探索市场化运营新模式。加快推进各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的规划建设,确保重点基础设施按期建成投入运营。

17.补齐群众身边健身设施短板

系统梳理全市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空间资源,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发布《成都市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并逐年推进项目实施,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坚持建改并举,大力推进全市综合运动场和居民健身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家门口”运动空间建设。进一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复合用地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天府绿道、街头广场、可改造边角地、可共享商业综合体、工业厂房等建设体育设施,因地制宜形成多种形式灵活补充的都市运动中心、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以及健身步道、登山步道、自行车骑行道,实现社区居民健身“举步可就”。

18.加强天府绿道健身设施建设

结合“青山绿道蓝网”城市空间体系,持续推进“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建设,构建“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主干绿道体系,串联全域公园及城乡节点,打造交融山水、连接城乡、覆盖全域的生态“绿脉”,将天府绿道打造成为全球闻名的体育地标,构成“绿满蓉城、运动成都”全域公园体系。依托锦江公园、锦城公园、熊猫公园、龙泉山、龙门山等空间载体,推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球类运动和定向越野、棒垒球等时尚体育项目全面植入绿道体系。充分发挥天府绿道独特载体功能,以丰富项目体验的形式引领健康生态生活方式,广泛开展 “天府绿道”系列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发布天府绿道体育机会清单,吸引更多知名体育企业、体育组织进入绿道、开展活动、拓展商机,打造体育健康脉动新场景。

专栏2:打造高标准的健身活力之都

统筹做好绿道蓝网的“顶层设计”,将规划中1.69万公里天府绿道打造成为全市最大的运动场。适应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强调蓉城特色,将天府绿道建设与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有机结合,引入多元业态,强化“绿道+赛事”“公园+产业”“场景+消费”等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绿道文体旅商相互融合的场景,激发城市的消费活力与内在动力。

结合天府绿道体系功能业态及各区域、各点位情况,结合市民健身休闲需求与体育赛事需要,制定天府绿道赛事活动组织、体育健身设施布局规划,规划建设一批体育功能各异的“绿道健身示范段”,持续推进体育设施、组织、赛事、活动“四进”绿道,打造天府绿道健身品牌。

构建以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球类运动、定向越野、跑酷、攀岩、棒垒球等新兴时尚运动项目为主的“天府绿道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将全市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与赛事、天府绿道等融合开展,分别组织开展“国际赛事进绿道”“青少年活动进绿道”“中小学体育课进绿道”等专题活动,共同培育健康生活新方式。

提升绿道健身科技水平,创新推行“互联网+体质健康绿道”模式,为市民参与天府绿道健身提供安全性评估、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和针对性健身活动建议。

重视发挥网络体育组织、草根体育组织和健身达人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发布首批“天府绿道传统体育健身习练教学点”,聘请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小有名气的健身达人、知名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担任首批“绿道健身教练员”。

19.加强竞技体育设施布局

借鉴国内外先进运动训练基地建设运营经验,在天府奥体公园区域选址建设涵盖若干项目训练场馆以及配套运动科研中心、运动康复医疗中心、体能训练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功能的成都天府国际竞技训练基地,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竞技体育科研中心,为优秀运动员提供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医疗康复保障。依托市乒乓球运动学校规划建设天府国际乒乓球公园,满足国际乒联机构落户、开展国际培训、承办赛事活动、承接集训备战、深化体教融合等需求,促进老城更新。加快推进成都体育学院新校区建设。

20.提升体育设施运营效率

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鼓励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筛选运营团队,鼓励将公共体育场馆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工作委托社会力量承担,提升运营效率。鼓励通过改造场馆软硬件设施、引入先进场馆管理体系、借助新科技产品运用、调整商务服务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等方式,全面提升体育场馆服务水平。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开发冠名权等无形资产,开展多元化经营服务。推行经营性体育设施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一体化,完善经营性体育设施认定标准,培育一批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主体和场馆服务品牌。加快智能体育设施建设,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体育设施运营的应用,为市民提供更加智慧、舒适、科学的运动体验。协调教育、园林、水利、城市管理等相关部门,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公益开放力度,推动公共体育场馆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加大体育惠民力度,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推动社会体育场馆提供低收费服务,鼓励企业、学校等场馆设施对市民开放。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强化对公共场所室外健身器材配件工作的监管,确保健身设施符合应急、疏散和消防安全标准,保障各类健身设施使用安全。

六、提升全民体育生活化水平,夯实世界赛事名城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的全民健身共建共享体系,打造“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

21.倡导“天天爱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

传承休闲之都的运动文化,重塑“生命在于运动”理念,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健身即时尚”的社会新风尚。增强市民健身意识,推动形成“晒运动”“晒健康”的新潮流,鼓励市民在运动中展示自我。鼓励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或发挥体育明星的示范带动效应,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大体育公益广告投放力度,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健康知识,传播体育文化。强化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帮助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从小培养体育兴趣、运动习惯,以此促进家庭体育、亲子体育、休闲体育开展,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8%。充分发挥市、区(市)县老年人体育协会的重要作用,鼓励、指导、组织老年人科学健身。扩大健身人群参与覆盖面,持续做好残疾人、职工、农民、妇女、幼儿、驻蓉部队、在蓉外籍人士参与“运动成都”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全龄段、全人群、可持续发展。

22.丰富“个个能健身”的多样化服务供给

发挥国际大赛的带动效应,搭建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层级清晰的群众体育活动平台。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地方性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把握体育社会组织“推广运动项目、服务会员群体、培养后备人才、传播体育文化、促进行业自律”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串联体育场馆、市场主体、学校、群众、运动项目的作用,推动成都体育组织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发展,形成具有成都特点、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规范、功能完备的体育社会组织结构体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等积极参与举办“社区运动节”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各类人群提供类型丰富、选择多样、更具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体育服务。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社区间的均衡化、高质量发展,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

23.培育“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

加快市、区(市)县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等级结构,引导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教练、健身“达人”等各类体育专业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社区,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大幅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到岗率。积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纳入志愿服务体系工作,以社区发展为中心,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组织化运营与管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化健身技能培训,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宣传力度,广泛传播科学健身的理念、形式、技术、方法和内容,促进市民身体素质水平提高。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健康评价公益服务活动,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为市民量身定制健身方案。依托“运动成都·体育生活地图”,打造特色化、智能化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平台,通过对运动频次、形式、轨迹的跟踪分析,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健身指导。

24.树立运动促进健康的新风尚

推动健康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深入挖掘体育作为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在疾病预防与康复领域中的重大作用,将全民健身纳入全人群、全周期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充分发挥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体育医院)等机构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运动处方开具、运动康复诊疗、体质监测评估、健康科普教育等一站式服务。建立社区医院与社区体育中心的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社区医院医师开具运动处方,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县成立专业体育医院、体医融合门诊和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夯实体医融合的基层联结。推广“运动是良医”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运动健康指导,为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康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

七、增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提升世界赛事名城高度

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推动竞技体育集约化、科学化、社会化、职业化发展,努力形成具有领先性、开放性、国际性的都市型竞技体育发展格局。

25.构建开放办竞技体育新格局

创新运动队组建方式,调动各区、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性,完善市队区办、市校联办、市企合办、协会共办等办队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社会力量办训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建立各级各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认定和扶持体系,支持社会化培养人才进入各级专业队伍。

26.深入推进体教融合

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教育与体育部门之间的合作激励机制。推动各区(市)县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一条龙”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以“一条龙”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为基础、各级体校为骨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补充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市、区(市)县两级体校改革发展,扶持社会力量办训成为青少年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以青少年俱乐部联合会为平台,大力扶持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积极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支撑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共同推动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的格局。

27.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

结合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动态认识、综合评估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坚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形成奥运、全运优势项目更优,传统基础大项更强,集体球类项目和城市特色项目更特的发展格局。全力发展体操、跳水、棋类、乒乓球、网球、花样游泳、羽毛球、射击射箭等优势项目;大力扶持发展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重点突破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积极拓展马术、曲棍球、网球、武术、棒垒球、空手道、汽摩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极限运动、智力运动等市场化程度高、适合国际大都市开展的项目。

28.着力培养顶尖竞体人才

创新竞技体育人才的发现机制,以体操、田径、游泳、足球、乒乓球等项目为重点,实现跨省、市双向交流和输送等多元化选材培养机制,拓宽运动员的成长途径,拓宽人才输送通道。加强运动员队伍建设,注重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和创新。对入选一线、重点培养的运动员实施重点跟踪、攻关和保障。完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体育人才参与成都竞技体育发展,打造国际合作框架下的竞技体育人才聚集地。提升教练员执教能力,培养50名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较高执教水平的领军型教练员,建立一线教练员定期服务基层选材和指导训练工作机制。培育一批优秀运动员、精英教练员、科研带头人、高水平队医、优秀裁判员和体育管理人才,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体育明星,支持本市知名体育人士任职国际国内体育组织。

29.提升科技助力水平

充分发挥成都全国重要科技中心优势,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产业资源,挖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科研潜力,围绕训练实践中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构建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利用,提高对优势项目、重点运动员的科技服务能力。强化运动队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建设,构建符合科学训练规律的训练组织形式。组建复合型科研医疗团队,为运动员提供体能监控、伤病防治、运动营养、战术分析等方面的保障。构建科学智能训练体系,打造智能化训练场馆,推动智能穿戴设备应用于日常训练,为运动员训练提供实时、精准、差异化的指导与服务。

八、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世界赛事名城活力

对标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著名体育城市,构建与世界赛事名城定位相匹配的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提高重点体育产业集群标识度,形成体育产业强劲增长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

30.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创新、人才、资本、数据等核心要素的保障作用,实现体育产业由物质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转化。对标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上海等城市,进一步提升成都高端体育产业要素集聚能力。吸引一批国际性体育组织落户成都,争取一批跨国体育服务集团、全球知名体育公司、知名体育中介机构、国际体育学校将总部、分部、研发基地、训练基地落户成都。突出发展重点,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产业竞争力,发展体育中介、体育传媒、体育广告、体育金融与保险、体育旅游与会展、高端体育器材装备研发制造、体育场馆出租与运营服务等体育生态“薄弱产业”。深度开发人民群众从幼儿到老年各个阶段的生活性体育服务,满足大众新需求,进一步拓展“互联网+体育”服务领域,促进新兴生活性体育服务业成长。大力发展以徒步、路跑、骑行、登山、定向越野、垂钓、水上运动、山地运动等户外运动项目和射箭、手球、壁球、击剑、射击、飞镖、马术、极限运动、冰雪运动、航空运动、汽摩运动、电子竞技等时尚运动项目为引领的运动项目产业。

专栏3:打造高水平的户外休闲运动中心

充分利用成都“休闲城市”名片,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推动徒步、路跑、骑行、登山、定向越野、垂钓、水上运动、山地运动等户外运动项目普及化、规范化、全域化发展。

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龙门山片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林盘、西岭雪山等户外运动资源,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户外运动赛事集聚区。

积极引进赛艇、马术、滑水、攀岩、轮滑、滑雪、冰球等社会体育组织和市场主体,投资建设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支持在江家艺苑、江滩公园、北湖湿地公园等创新发展户外运动产业。

数字化统筹户外运动的设施、项目、线路、活动等内容,整合户外运动活动发布、检索、预订、评价、推荐、导航、统计、分享、安全提醒等功能,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全域智能户外消费服务平台”。

在文创街区、旅游景区融入更多体育内容、运动元素和消费业态,开发山地户外旅游、冰雪运动旅游等体旅融合产品,打造户外运动体育旅游度假区,探索在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天府古镇植入体育消费业态和体育消费项目,推动观光式、休闲型旅游向体验式、运动型旅游加快转变,促进体育旅游消费加快发展。

积极申报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路线、目的地,打造一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31.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以带动引领体育发展为责任,成为与世界赛事名城定位相匹配的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支持优质体育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培育2家以上商业模式明确、资源整合能力强的明星上市企业。推进重点体育企业招引计划,针对产业发展短板,引进一批位居产业链高端、价值链核心,对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支撑力、带动力、辐射力的项目。实施重点体育品牌培育计划,鼓励体育小微企业特色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精细化管理,培育一批符合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方向的“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鼓励企业和企业、企业和高校组建战略联盟,引导市场主体开展经营资源互补、成本风险共担、经营利益共享的项目合作。加快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进程,逐步将群众体育健身、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业务培训等交由符合条件、运行良好的体育社会组织承担,进一步激发体育社会组织自身活力和创造力。

32.加快体育产业功能区建设

加快体育产业功能区建设,评定一批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结合自身优势,努力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和体育服务综合体。重点建设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天府奥体公园等休闲运动功能区,西岭雪山文体装备产业功能区、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持续壮大温江、武侯、双流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着力发展都江堰向峨、龙池、金堂官仓、彭州葛仙山、青白江人和、福洪、崇州济协、天府新区麓湖等一批各具特色的运动休闲示范区。精心打造新都旱雪运动项目、大邑西岭雪山冰雪旅游项目,推动运动配套设施改造升级。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体育场馆、体育产业孵化园区、体育服务综合体等体育产业发展载体。大力推广劲浪体育金开运动中心、新华文轩体育文化中心、西村文创运动中心等体育主题商业综合体模式,建设“体育+文创+科技”融合发展的潮玩乐享地。引导体育企业向天府绿道、大熊猫国家公园龙门山片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体育资源集聚区集中发展,加快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拉动作用的产业功能区。

33.大力发展智能体育产业

推进5G与VR/AR、4K/8K超高清视频等技术相结合,形成智能教练、智慧场馆、在线健身、在线培训、线上办赛、智慧体育旅游、智慧体育社区、体育传媒融合等成长潜力大的新兴方向,鼓励通过区块链、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体育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积极发展新型体育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装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发展智能体育运动及相关产业。实施体育产业数字化战略,借助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展数据驱动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体育产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消费、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推进体育产业“上云用数赋智”。以成都马拉松等赛事为突破,推行以参赛流程线上管理、参赛数据及时反馈、竞赛体验云上共享为特征的数字化办赛模式。完善电竞产业生态建设,加快发展以职业俱乐部和职业赛事为核心内容的电竞产业。培育引进一批电竞赛事运营企业,构建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大型电竞赛事运营模式。鼓励市场主体搭建电竞转播平台和电竞互动平台,拓宽电竞赛事内容传播渠道,延伸电竞产业消费链条,打破传统运动场景,激发运动参与热情。

专栏4:建设高能级的体育创新资源配置中心

加强政策支持,集成本市发展体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经济的优惠政策,扶持智能体育产业发展。

推动智慧体育赋能体育产业,以科学健身、智慧体育竞训、康体产业为重点领域,鼓励发展智慧体育应用场景。鼓励体育场馆利用AR/VR、全息成像技术改造沉浸式体验空间。鼓励加强运动捕捉技术、3D建模技术在线上AI健身培训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健身器材、场地设施物联网智能管理应用。

发展以智能化设施、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生态型平台企业,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促进优势资源与智能体育企业有效对接,依托“五大赛”和“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节”等特色IP以及天府奥体公园、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要载体,鼓励企业以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技术为平台,整合行业资源,丰富智能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

引进新兴运动装备、智能体育装备研发制造、体育大数据、体育互联网企业,鼓励发展“智能体育装备器材+运动健康服务”等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服务”模式,补齐体育装备制造发展短板。

加快标准研制,鼓励本市市场主体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促进智能体育产品质量提升和服务改进。

34.引导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体育+”工程,重点推进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旅融合,促进体育与文化、科技、养老、会展、传媒、金融等复合经营。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校园,引进社会体育培训机构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训业。着力发展体医融合,加快构建由科学健身咨询与指导服务、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和运动健身大数据应用等组成的体医融合产业链。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积极申报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线路、目的地,打造一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重点打造天府奥体公园、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天府水城等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区,建设国际体育旅游目的城市。推动体育与文创融合,发展体育影视、动漫、竞技游戏及其衍生品开发等体育数字产业。支持在天府绿道、广场、公园、街区等公共空间融入体育元素,促进体育融入城市生活。加快建设天府奥体公园、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大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功能复合、业态集聚的文商旅体综合体。

35.激发体育消费活力

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打造体育服务在线对接、运动体验即时分享、体育社交互联互通等云上新体验,积极塑造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消费新场景,拓展体育消费新内容。充分发挥绿色开放空间体系引流聚人兴业作用,将体育消费场景与亲子互动、公共艺术、户外游憩、微度假、田园生态旅居、休闲餐饮等业态叠加,促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价值转化。鼓励使用数字化技术开发沉浸式体育体验产品,大力发展周末、节假日和夜间体育经济,丰富市民消费方式。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通过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适当倾斜、赛事活动优先导入等方式,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消费环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试点工作。加强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提升体育消费数字化水平,打造“运动成都大数据服务平台”,带动泛体育产品与服务消费,构建新型体育消费生态。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和体育消费统计调查工作制度,深入了解市民体育消费习惯、偏好、结构和水平,科学引导市民体育消费,深挖体育消费增长潜力。

专栏5:打造高质量的国家体育消费中心

完善体育消费体制机制,营造绿色、健康、包容的体育消费环境,力争将成都建设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为成都全面建成具有全球标识度和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消费中心城市打好基础。

创办中国(成都)国际体育服务贸易及装备博览会等体育会展品牌,培育10个以上全国知名体育消费服务品牌,打造100个以上体育消费新场景,实现体育消费800亿元市场规模。

以场景营造为核心,推进传统运动空间向体育消费空间转换,加快体育消费新载体建设,打造50个以上市场化运作的、具有消费引领的体育公园,建设50个以上体育特色鲜明、经济效益良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

建立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评估制度,对工作重点任务、阶段性目标、创新举措、试点经验等方面进行定期总结,形成促进体育消费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

以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国内外体育品牌首店、国际体育新品首发,引领体育消费潮流风向标。

九、繁荣发展体育文化,厚植世界赛事名城底蕴

体育文化是天府文化新时代表达的重要组成,是世界赛事名城的根和魂。深入挖掘运动项目和体育赛事文化内涵,打造世界赛事名城特色文化、丰富世界赛事名城文化供给、加强世界赛事名城宣传营销,推动体育文化成为成都生活美学的典型范式。

36.打造世界赛事名城特色文化

以“五大赛”为主要抓手,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成都城市精神,打造昂扬进取、优雅时尚、开拓创新、中外交融、独具魅力的成都体育文化,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在体育活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普及阳光体育、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以体育文化助力提升社会文明。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充分挖掘体育育人的核心价值,涵养青少年体育精神,促进青少年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37.发展运动项目文化

推动各运动项目形成“符号”化的文化形式,以乒羽、田径(马拉松)、“三大球”、时尚运动为突破口,以优秀运动员、运动队为重点,分批推进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示范工程,形成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培育和塑造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体育明星,并发挥其榜样作用。开展“体育明星形象塑造工程”“体育明星公益项目计划”,让运动项目文化发扬光大。深入挖掘、传播推广和市民健康直接相关的棋类、太极、武术、健身功法等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38.丰富体育文化产品

重视保存和传承成都体育历史,建设各类体育博物馆、陈列室、荣誉堂、纪念馆、名人堂等,组织编撰《成都市体育志》。加强对武术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的继承和推广,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特别是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鼓励体育赛事、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领域的IP品牌发展,不断提高“运动成都”品牌影响力。实施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鼓励创作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世界赛事名城特色的电影、纪录片等体育文化产品。创新体育文化传播形式,利用全民健身日、重大赛事活动等节点举办集项目体验、文化展示、明星互动、学术论坛等于一体的主题活动。

39.加强世界赛事名城宣传营销

广泛开展体育文化宣传,引导市民树立积极乐观、自立自强、阳光自信的生活态度,激发市民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风气。建立世界赛事名城新闻发布和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体育舆情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工作内外联动的工作格局,加强对“五大赛”的舆情监控与舆论引导,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结合成都“三城三都”建设工作,围绕在成都举办的大型国际赛事、展会、重大活动等重要选题,加大世界赛事名城整合宣传营销力度。持续加强体育融媒体平台建设,构建体育全媒体矩阵传播格局。

十、加强交流互动,打造成都都市圈体育增长极

打造成都都市圈体育增长极在提升区域体育发展效能、培育体育发展新优势等方面具有战略引领作用,是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关键举措。加快推进成渝体育协同发展和成德眉资体育同城化发展,积极扩大国际体育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成都都市圈体育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40.深入推进成渝体育协同发展

坚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唱好“双城记”,促进成渝两地体育领域规划衔接、政策联动、项目共推,通过赛事联办、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加强同重庆、双城经济圈其他城市的体育消费合作和体育旅游联动,共同做大体育消费人口和体育消费市场,相互拓展体育消费辐射半径,共同做优体育消费市场服务供给,共同推出体育旅游精品路线,联动打造体育产业优质服务链、产品链、价值链,开展体育消费促销活动和体育产品营销活动,提升成都体育消费市场的区域辐射力,不断扩大体育消费人群规模。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社交功能属性,以举办体育赛事、高水平教练交流活动等为抓手,提升两地社会凝聚力和人民健康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动巴蜀文化繁荣发展。

41.加快推进成德眉资体育同城化发展。

实施“成德眉资体育同城化”发展战略,推动四市体育向紧密型、实质性、一体化融合的大都市区发展。加强全民健身活动交流合作,建设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交流合作,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索联合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形成体育共同发展“新名片”。加快公共体育服务共建共享,推行一卡通在体育场馆、健身机构的应用。加强城市间体育交流,合作开展规划研究,打造四地互通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都市圈文旅体康一体化融合发展。

42.扩大国际体育交流合作。

加强与全球顶级城市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开展国际体育交流,以体育为桥梁走向世界舞台。广泛开展国际体育服务贸易合作,将更多具有成都特色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文化推向世界。积极申办、举办全球、洲际大型体育会展活动和高水平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将成都打造成为全球知名、全国领先的体育会展中心城市。发挥成都“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积极搭建各类体育交流平台,健全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城市的体育交流与合作机制。健全完善体现成都特色的“一带一路”主题赛事体系,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主要城市间体育旅游方面深度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精品体育旅游赛事和线路。

十一、为实现世界赛事名城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43.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贯彻党的体育工作方针和决策部署,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作为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政治保障。各级政府要强化责任落实,完善体育部门牵头、政府多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体育发展工作机制,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奥运争光战略和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推进重大体育发展任务落地,确保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十四五”发展目标如期完成。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在全社会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赛事名城的良好氛围,凝聚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正能量。

44.深化改革创新

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深入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成都市体育局与成都市体育赛事运营中心、成都市全民健身中心等所属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工,用好市体育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平台,为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提升体育市场监管水平,壮大体育行政执法队伍力量,完善体育行政执法相关流程,构建成都体育市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快构建覆盖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从业人员等的行业信用体系,强化行业自律。

45.加大政策保障

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形成“专项资金+投资基金+购买服务”的财政综合支持体系,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将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建立健全赛事扶持激励机制,发挥成都市促进体育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县设立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体育赛事的投入力度。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将体育发展规划纳入市和区(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将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应急体系建设,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和评价制度。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管理、赛事活动承办、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

46.实施人才强体

将体育优秀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体育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大力引进培养一批场馆运营人才、一批赛事组织人才、一批竞技体育人才、一批体育营销人才和一批专业体育团队,壮大体育赛事专业人才队伍,推动成都成为中国体育人才聚集地。我市体育企业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享受安家补贴、入户入学等人才政策。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大型体育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建立体育人才信息库和人才交流平台,为体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47.强化评估落实

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优化实施策略,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附件:“十四五”期间世界赛事名城建设重大赛事重大项

目重大平台汇总表

 

 

 

 

 

 

 

 

 

 

 

 

 

 

 

 

 

 

 

 

 

 

 

 

 

 

 

 

 

 

 

附件

 

“十四五”期间世界赛事名城建设重大赛事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汇总表

 

序号

类型

名称

内容

备注

1

重大赛事

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2018年12月13日,成都市获得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举办权。第31届世界大运会将于2022年举行,共设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18个体育项目,预计将有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相关国际体育组织官员等参赛。

 

2

重大赛事

2022年第56届乒乓球团体世锦赛

2019年4月22日,在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成都成功获得2022年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的主办权。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简称“世乒赛”,由国际乒联创办,该项赛事与奥运会、世界杯并称为乒乓球世界三大赛事。该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其中奇数年为单项赛,偶数年为团体赛。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苏州曾举办过世乒赛。2022年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预计将有来自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共64支(男、女队各32支)队伍参赛,赛事规格高、水平高、规模大。

 

3

重大赛事

2023年足球亚洲杯

2023年中国亚洲杯,是指在中国举办的2023年亚洲杯足球比赛,即第18届亚足联亚洲杯足球赛。本届也是中国继2004年中国亚洲杯时隔十九年再次举办亚洲杯。2019年12月28日,中国足协宣布,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将于2023年6月16日至7月16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厦门和苏州等10座城市举行。

 

4

重大赛事

2024年羽毛球汤姆斯杯和尤伯杯羽杯赛

汤姆斯杯即世界男子羽毛球团体锦标赛,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男子羽毛球团体赛,由原国际羽毛球联合会创办于1948年。尤伯杯即世界女子羽毛球团体锦标赛,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女子羽毛球团体赛,由原国际羽毛球联合会创办于1956年。2月22日经国家体育总局和世界羽联批准,定为成都市为2024年汤姆斯杯暨尤伯杯赛承办城市。

 

5

重大赛事

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

 

2019年5月9日,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举行的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2019年全会上,成都获得2025年世运会举办权,成为中国大陆首个举办这项赛事的城市。2025年成都世运会初步拟定了航空运动、射箭、台球、力量举重、体育舞蹈、体操、轮滑运动、拔河、体育攀岩、手球、定向运动、投掷、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21个比赛项目等18个比赛项目。

 

6

重大赛事

成都马拉松

首届成都国际马拉松于2017年9月23日举行。这是国际马拉松赛在成都城区主干道上的“第一次奔跑”,也是西南规模最大的马拉松赛。2019年5月14日,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中国田径协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万达集团共同宣布,成都马拉松成为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的候选赛事,将进入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的长期评估程序。

 

7

重大赛事

“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

“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创办于2014年,每年邀请四支国家青年球队参赛,是我市重点打造的具有成都独特地域特色的自主品牌赛事,历经六年的打造,在国内和国际足坛赢得了良好声誉,已逐步成为国际足球品牌赛事。伴随赛事成功举办而连续召开的国际青少年足球发展研讨会,也为国际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工作的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中国乃至世界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推动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8

重大赛事

ATP250成都公开赛

ATP250网球赛事是国际男子职业网球协会(英文简称ATP)所属的冠军积分为250分级别的男子职业网球世界巡回赛。2016年首次落户成都,已成功举办了4届,是我国西部最高级别国际职业男子网球赛事。

 

9

重大赛事

国际击剑联合会女子重剑世界杯赛(成都站)

国际击剑联合会女子重剑世界杯赛,是除奥运会与世界锦标赛之外,最高级别的世界击剑比赛,2019年首次落户成都,每年将吸引约20个国家及地区的200余名运动员前来参赛。

 

10

重大赛事

世界铁人三项锦标赛系列赛

世界铁人三项锦标赛是世界锦标赛系列赛之一,每年全球仅10站左右,一般在伦敦、悉尼、东京等国际一线城市举办,中国仅2011年在北京举办过一届。预计届时将吸引约120名世界积分排名靠前的运动员和奥运会选手参赛,同时将进行2小时左右的国际电视直播。

 

11

重大赛事

FIBA3×3世界巡回大师赛(成都站)

国际篮联3×3世界巡回大师赛是一项由多站世界巡回大师赛和一个世界巡回赛总决赛组成的年度赛事,该项赛事为国际篮联三人篮球十级赛事(最高级别),每届赛事将世界排名前30名中甄选16支男子队伍及8支女子国家队参赛。

 

12

重大赛事

世界体育舞蹈节

世界体育舞蹈节为国际最高级别体育舞蹈赛事,每届都吸引有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运动员参赛,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赛事进行直播。

 

13

重大赛事

“熊猫杯”国际网联世界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

国际网联世界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ITF junior finals),是国际网球联合会(ITF)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由国际网球联合会和中国网球协会,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一项全新的国际网球赛事。是国际网联最高规格的青少年网球赛事,代表了世界青年网球的最高水平。首届赛事自2015年开始在成都举办。

 

14

重大赛事

中国·天府龙泉山China100山地越野赛

每年9月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举办。赛道以四川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内较为成熟的龙泉山山脊线路为主,随着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推进,将不断延伸到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和金堂县,并固化赛道标识等硬件设施,持续展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球唯一城市绿心公园的独特魅力。

 

15

重大赛事

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

每年5月举办。赛事以自行车职业赛带动业余赛,以业余赛带动周边活动和消费业态融合发展,配套举办绿道惠民系列活动、赛事产业博览、特色文旅展示等活动。

 

16

重大赛事

中国·成都绿道运动生活嘉年华

每年9月底至10月初在桂溪生态公园、青龙湖等充分展现公园城市特质的地点举办,搭建集都市户外运动展示、特色文创、时尚美食、商务展览等为一体的户外生活平台,并配套举办户外文化沙龙、户外运动场景营造机会清单发布等活动。以全国首倡“SOD—体育引领城市营造”模式(Sports—Oriented—Development)更迭户外消费模式、引领运动生活风尚,有效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17

重大赛事

“一带一路”成都国际乒乓球公开赛

该项赛事为具有“一带一路”特色、拥有自身赛事知识产权的体育赛事。首届“一带一路”成都国际乒乓球公开赛于2017年举行。每年将吸引“一带一路”沿线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人参赛。

 

18

重大赛事

2023年世界象棋锦标赛

世界象棋锦标赛是赛事级别最高、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世界象棋大赛,由世界象棋联合会主办,每两年举行一届。2021年,世界象棋联合会将召开全体代表大会决定举办城市,如我市能申办成功,将进一步提升成都作为“棋城”的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同时进一步增强成都象棋在世界象棋领域尤其是竞技上的绝对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力促进中华象棋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发展,有利于构建世界赛事名城、智力运动与体力运动项目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19

重大赛事

中国围棋西南棋王赛

中国围棋西南棋王赛创办于2002年,是成都最具全国知名度的国家级职业围棋赛事,受到国内外围棋界的高度关注。“棋圣”聂卫平、著名棋手常昊、古力、柯洁以及中国国家围棋队众多名手均参加了历届赛事,尤其是“棋圣”聂卫平先生每届都出席赛事活动。赛事不仅为众多著名棋手切磋棋艺、发展友谊搭建了重要平台,更有力促进了中国围棋事业的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职业围棋赛事之一,逐步成长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支撑项目。

 

20

重大赛事

“一带一路”全球象棋双人赛

“一带一路”全球象棋双人赛是我市于2017年自主创办的中国首个国际级象棋职业赛事,与世界象棋锦标赛、世界象棋公开赛、世界青少年象棋锦标赛和世界棋王赛同为世界象棋联合会旗下的五大世界级赛事,每届赛事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棋手参赛,为全球象棋运动员和爱好者搭建了交流棋艺、传承友谊、传播中华象棋文化的平台,有力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建设落地落实。

 

21

重大赛事

中日韩聂卫平杯围棋大师赛

中日韩聂卫平杯围棋大师赛,是我市于2019年自主创办的一项国际级职业围棋赛事,是成都中日韩三国首脑峰会外交成果的延续,也是中国围棋历史上第一个以棋手名字命名的职业围棋赛事,参赛棋手以中国、日本、韩国三国最顶级的职业棋手为主;赛事的举办,有力推动了中日韩三国民间外交的成效,丰富了中日韩三国外交成果内涵,极大的推动了三国围棋运动的交流和体育文化发展。

 

22

重大项目

东安湖大运会体育中心建设工程项目

该项目位于龙泉驿区,由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50亿元。建筑高度约50米,为4万座甲级体育场,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设多功能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小球馆,建筑面积19.94万平方米。2021年建设完成。

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23

重大项目

成都市市属场馆大运会提升改造项目

该项目由成都兴城集团、成都城投集团建设,总投资4.7亿元。改造提升成都大学体育场、成都大学体育馆、猛追湾游泳场、市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体育馆、市射击射箭学校、城北体育馆等6个市属场馆。预计2021年提升改造完成

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24

重大项目

凤凰山体育公园项目

该项目位于金牛区,由成都城投置地(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64亿元。建设专业足球场和综合体育馆及相关产业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45.6万平方米。预计2022年建设完成。

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25

重大项目

天府奥体城建设项目

该项目位于东部新区,由成都天府奥体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17亿元。建设体育公园一期、核心区市政道路建设和环湖马拉松赛道一期。预计2027年建设完成。

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26

重大项目

成都体育学院整体迁建一期项目

该项目位于东部新区,由成都体育学院建设,总投资26亿元。建设教学用房、实验用房、各专业训练比赛场馆、管理用房、学生宿舍及后勤服务用房以及室外运动场地、道路及广场铺装等相关附属设施,配置购置体育舞蹈馆、图书馆多功能教学与学术报告厅专用设施设备。总建筑面积47.79万平方米。预计2022年建设完成。

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27

重大项目

简阳市文化体育中心项目

该项目位于简阳市,由四川龙阳天府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56亿元。建设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广电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文创产业园等,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41.6万平方米。预计2021年建设完成。

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28

重大项目

海宁皮革城二期(万朵城)项目

该项目位于新都区,由成都海宁皮革城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19亿元。建设成都万朵城(运动健身中心)暨成都国际轮滑运动中心,主要包含体育场馆、国际标准200米滑道轮滑室内馆、配套商业等,一期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预计2024年建设完成。

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29

重大项目

金强国际赛事中心项目

 

该项目位于温江区,由四川金强蓝鲸篮球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总投资9亿元。建设全国首个集大型体育场馆、健身、博览以及休闲式公园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全能体育综合体项目,建筑面积约15.9万平方米。预计2021年建设完成。

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30

重大项目

奥山体育文化项目

 

该项目位于成华区,由北湖管委会建设,总投资50亿元。建设天府绿道生态运动中心、冰雪体育运动基地、体育运动培训中心、星级体育主题酒店、体育主题公园等功能设施。预计2025年建设完成。

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31

重大项目

量子体育西南总部及天府量子光项目

该项目位于天府新区,由成都天府新区量子光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5亿元。建设量子体育西南总部,引入量子体育全球战术竞技制作中心、英雄互娱成都研发中心,后期作为承办国际S级电竞赛事的主体等。预计2025年建设完成。

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32

重大项目

兴城国际足球体育公园项目

该项目位于新都区,由成都兴城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19亿元。建设国家级青训中心包括约20片标准11人制足球场、多功能用房及住宿;建设足球博物馆、专业足球场馆、体育设施及运动医疗康复中心。预计2026年建设完成。

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33

重大项目

成都市智力运动综合体建设项目

智力运动也是智慧城市的窗口,加快推进成都智力运动综合体的建设,将有利于提升城市体育休闲生活品质,对城市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显著而深远的影响。智力运动综合体将作为“棋城”标志性载体,促进体育基础设施均衡发展。

 

34

重大项目

成都天府国际赛道项目

该项目位于东部新区,总投资约35亿元。西临龙泉湖、吉利大学,东临第二绕城高速及简州新城龙马湖CAZ核心片区。分三期打造,总占地面积2000余亩,其中赛道商业及商业配套总占地面积约500亩。建成后可同时容纳超过10万人观看赛道内的赛车比赛,将成为成都、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举办大型国际汽车赛事、大型商业活动的最佳地点。

 

35

重大项目

世界乒乓球之家

将以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大满贯综合体为核心,打造世界乒乓球新家园、全球体育新地标、未来生活新典范。借助天府文创城自然生态优势,结合天府文化与乒乓球运动特色,打造具有标志性的区域文体核心和产业核心。文体核心区拟建设WTT大满贯赛事中心、训练馆、乒乓球名人堂、综合娱乐商业中心、赛事酒店和运动员村等;产业核心区拟建设WTT战略办事处、国际乒乓学院、智能运动康复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等组成。

 

36

重大项目

兴隆湖全国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

该项目将依托兴隆湖规划建设水上运动基地,形成体育竞技、体育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水上运动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将兴隆湖建设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完善、服务品质一流并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依托项目搭建国内外顶级水上运动赛事平台,形成西部水上运动文化新范式,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该中心建成后,将挂牌全国首批“全国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

 

37

重大项目

成都天府国际竞技运动训练基地

基地立足于发展我市优势体育项目,努力建设成为培育体育明星的摇篮,打造以东部新区为核心,辐射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国内外交流平台,成为体育事业、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窗口和高地,提升天府奥体公园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基地具有国际多元化注册、电子化服务特色,兼顾国际青年运动员竞技体育训练保障运行功能,在重大赛事、体育国际交往、体育人才储备、产业运营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体育极核发展支撑。

 

38

重大平台

中国(成都)国际体育服务贸易及装备博览会

该展会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办,以体育消费为核心定位,引聚全国体育要素资源,构建成都特色原创体育会展IP。通过展会吸引全球体育要素资源,引导体育产业集聚发展,建立体育企业、机构交流互动渠道,促进商贸洽谈、招商考察,带动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完善统一的国内体育消费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39

重大平台

世界赛事名城发展大会暨成都体育产业大会

大会通过导入政府、智库、企业高端资源,共建权威化、专业化、品牌化体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拟邀请全国知名体育行业专家学者献计献策,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相关体育组织代表等参会交流并开展投资考察活动,多方合力助推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跨越发展。

 

40

重大平台

成都体育资源交易平台

依托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建立成都体育资源交易平台,搭建以赛事承办、场馆运营、赛事冠名赞助、赛事转播权、票务为主题的高效便捷交易体系和体育资源交易动态监管制度,着力提高体育交易信息通达度,促进体育与健康、金融、科技、旅游、电竞等领域产业融合和市场要素流动。

 

41

重大平台

体育产业投资基金

推动设立成都市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风投资本等多元化资本参与成都体育消费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

 

42

重大平台

成都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加强资金支持保障力度,进一步做强成都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竞技人才培养、职业体育发展、品牌体育赛事打造、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体育产业载体发展、体育社团发展、电竞游戏研发成果转化等。

 

备注:“十四五”时期重大赛事21项,重大项目16个,重大平台5个

 

 

 

 

 

 

 

 

 

相关解读:

《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政策解读

分享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