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购买剪标的衣服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衣服winner是牌子吗 你会购买剪标的衣服吗?

你会购买剪标的衣服吗?

2024-02-13 09: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会,并且我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借贴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

淘剪标、尾货、渠道货等,首先讲一下,我觉得这东西并不省钱,也许你的出发点是省钱,但我劝你先别出发。因为捡漏是有快感和成就感的,甚至会激发出人性中的挑战欲望,想找到更优质的商家和更便宜的渠道。

今天300淘到了标价5000的羽绒服,明天也许又发现了300能买标价9000的羊绒大衣,时不我待速速拿下,长此以往,其实在总开销上反而没有节约,甚至花掉更多的钱买回一屋子超需甚多的东西。

剪标的衣服来自哪里?价格如何形成?给各位简单科普一下这个概念。

一、

例如:一件衣服出厂原料成本价为X

品牌的正常成本链走完,大概为3X(例如人工、仓储、运输、门店开销等等),优衣库被称为业界神话的原因正是因为它的吊牌价格约为3.5X,这个成本压缩和管理成熟度令业界难望其项背。

普通低端品牌的吊牌价约为5X~10X,这样大概才能保证运转和正常盈利。

中、高端品牌的吊牌价约为10X~20X。

豪华品牌、奢侈品牌的吊牌价约为20X~50X。

再往上的比较少,一般属于特例范畴不参与讨论。级别越高的品牌,面临几大问题,宣传营销费用的几何倍支出,以打造品牌形象;成本端本身的资金积压上升,以及商品销售流转速度的低下、服务品质提升带来的成本增加。

从经营者的视角来看,最重要的永远是资金的流转回笼,它们只需要保证“整体盈利”这一件事以及保证品牌的活力——能正常更新换代产品以及投入新一轮的设计与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谈相应的品牌扩张或转型升降级。

品牌的大部分盈利来源由正价购买客户与少量折扣购买客户所承担,基本在这部分客群手上,整体盈利的目标要达到完成,在此销售周期之后,品牌势必需要推出新的应季和应潮流产品。

于是未售罄产品第二步转为低级别销售区(如四五线城市、乡镇)、线上店铺(集中收回统一仓储节约成本)和折扣店outlets,以避免和应季新产品冲突。

第三步,当低级销售区、折扣店的产品已第二次第三次过季,或者尺码已严重不足无法成体系销售,以及在这几轮销售过程中发生不可逆损伤,例如面料老化、污损、摆样产品、门店试穿品。

那么这时候,有的专门商人会以超低价统一集中回收,或者被品牌决定以“报废”性质剔除销售序列,再以各种方式流出。

在极低的入手价下,渠道商人则拥有相对自由的二次定价空间,为避免影响品牌形象与规范销售渠道,这些商品做剪标等处理。

二、

品牌、生产厂家倒闭破产,需最后回笼产品生产资金,则直接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转入渠道商人手中,进行二次定价与销售,同时销毁其品牌标识或吊牌等。

三、

这是极具风险与需要甄别能力的渠道来源,即“超量单”,一般指品牌在先期提供原料、辅料时,做了超额提供,导致品牌本身生产数量需求已经达到的情况下,原料辅料或成品有所剩余,这是同一条生产线上按同一标准出产的东西,渠道商或工厂拿出去销售的时候,会冲突品牌新产品的生产周期,更会涉及法律问题。

所以这时候一般做无标销售或者工厂二次再加工,做出一定的款式样式改造,以避免冲突正价产品。

当然再说一遍,这条所谓的渠道购买风险极高,因为没有辨别标准,也可以作为假冒伪劣生产厂家的话术使用。

这点首先我的建议是,不要相信“豪华品牌、奢侈品牌”的产品,会通过这条路流出来。

高端品牌的原料辅料常见两种,一是成本极高的稀缺材料,二是品牌极为重视的专利型产品或特有产品,这些原料供应时有极为严格的数量标准和后期回收标准,不会轻易流出。

相信各位也看过奢侈品牌集中销毁未售罄产品的新闻,再回过头来想一想,生产端可能会有大量流出吗?

另一边,高端品牌大多拥有自己的生产车间,而非外包转包,整个链条在自己手上,问责机制明确清晰,谁来冒此风险?

四、

同样是个有风险的购买区,原料辅料生产厂家本身超额完成订单量,无从使用,于是自己寻找加工方生产同料产品,或中途转手一个渠道商售掉原料辅料。

这依然存在上述问题,一经被订单品牌发现,仍然面临法律风险和毁约问题,得不偿失。

所以哪些产品,往往最有淘货捡漏的可能和意义呢?

产量大,销售网络丰富,溢价高的中端或中高端品牌没有强专利技术保护壁垒的品牌品牌经营管理状况一般或不佳,代理商或二级经销商比较冗杂混乱的品牌产品款式较为经典,品质较好的非潮流类型品牌

至于购买甄别经验,其实想来想去,就两句话,最为真实有用

最好是对所购具体产品,或所购品牌的一般做工用料水平和典型辨别要素,最好是有一个具象化的认知不管卖家多么天花乱坠,避免一切不绝对靠谱的先款交易,有退货政策是最重要的事,一切李逵李鬼,到手自然一目了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