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常识积累:2022年中国航天成就汇总(知识+刷题巩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行测常识类 行测常识积累:2022年中国航天成就汇总(知识+刷题巩固)

行测常识积累:2022年中国航天成就汇总(知识+刷题巩固)

2024-06-14 17: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天舟五号

2022年8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发布后续三次飞行任务标识,分别是“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10月11日,执行天舟五号飞行任务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天宫课堂第一课

2021年12月9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纸花转)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天宫课堂第二课

2022年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教师”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轨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

天宫课堂第三课

2022年10月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科学手套箱剪株操作。

羲和号

2021年10月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2022年8月30日,“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创下5个国际首次:①国际首次实现了“双超”(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卫星平台技术在轨性能验证及工程应用;②完成了国际首次太阳空间Hα成像光谱仪在轨应用;③成功实现了国际首次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④国际首次在轨获取太阳Hα谱线、SiΙ谱线和FeΙ谱线的精细结构;⑤国际首次在轨采用原子鉴频原理。

夸父一号

2022年10月9日,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启对太阳的探测之旅。该卫星主要用于研究“一磁两暴”,即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起源、相互作用和彼此关联,也为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支持。

墨子号

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2022年5月,中国“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

句芒号

2022年8月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gōu)芒号”。标志着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正式服役。

力箭一号

力箭一号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中科宇航公司参与研制的首型固体运载火箭,也是中国国内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2022年7月27日,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并顺利将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天眼

截至2022年7月22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中国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极大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边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